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黄老智慧 >

第16部分

黄老智慧-第16部分

小说: 黄老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有为的人,仗着自己的有为,就很可能毛躁,冲动,妄作,强梁,无论他打着什么动人的旗号,实际的动机、作风和行为,很可能都只不过是自见(意气用事,自我表现。)、自是(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自伐(自我炫耀,强出风头。)、自矜(骄傲自大,刚愎无礼)。他的结局就是凶终隙末,误己误人。如果这个人经过了无为的洗礼,胜过了逆境,学会了动心忍性,把许多以前力量做不到的,也能做好了,而不该做的事也能理智地立即停下来不做。这样就能达到更上一层楼的开阔境界,就是“无不为”的最高境界,凡事就不容易失败,进而人己双利,圆融贯通,必然获得巨大成功,甚至永垂不朽了。

  中国历史人物中,岳飞是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三十九岁的英年就被害冤死,是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完全写照。他有一首借调满江红的词,尤其脍炙人口。我们从词中的几句话大概可以想像得到他的性格和作风。譬如:“怒发冲冠,凭栏处。”“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文字,从中不难看到他的豪气,胆气,盛气,傲气,刚气,也可以感觉得出他的躁气,霸气,意气,怨气和莽撞之气。他统兵以来,恩威并济,智勇双全,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颇有孙、吴之风。他自己决定了要“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的决策,就勇往直前,谁也不能改变。当时朝廷的政策是:和议,和议,还是和议。赵构自即位以来,没有一时不是满脑子的和议。金兀术很顾忌岳飞,常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但由于南宋有权臣在内(包括了疑主),他反而笃定了。因为他知道,自古以来,没有权臣在内,主疑,而大将能够立功于外的(岳飞却不懂得这个原理)。当岳飞孤军深入敌内,抵达朱仙镇时,十二道金牌召他回军,然后立即将他逮捕,问他个通敌的罪名。从十一月十日被系,审到十二月二十九日,打得他遍体鳞伤,都不能定案,而这时人民纷纷组织了起来,上书要为岳飞雪冤,反而帮了倒忙。突然在年底,大家忙着将要过年的一个夜晚,被“狱吏”悄悄勒毙,大儿子岳云(才二十三岁)和女婿张宪同时毙命。迅雷不及掩耳,其他在家的四子:雷、震、霖、霆都被捕判了徒刑,刺配到岭南远恶军州,女儿抱着银瓶投井“自尽”,全家抄没。此后,岳飞两个字等于叛逆、罪大恶极,人们都不敢公开提起。清人袁子才有诗叹道:“灵旗风卷阵云凉,万里长城一夜霜;天意小朝廷已定,岂容公作郭汾阳。”(案:郭汾阳就是郭子仪,是唐朝中兴名臣。)史家评论岳飞之死,死在他忠勇有余,而智量不足。他明知朝廷专讲和议,他却偏要直捣黄龙。明知秦桧专政,势不可为,却又不肯急流勇退,反而一意孤行。他虽然是国家的一员干城猛将,可是他死了,南宋朝廷觉得:无他不少,有他反而多余。有人说全是奸相秦桧暗地里害他,高宗皇帝并不知情。为什么后来岳飞死了,不管秦桧在位不在位,赵构完全没有追究过,也不替他平反昭雪申冤,就像此事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直到赵孝宗即位,良心发现,干父之蛊,又想借此鼓舞士气,振作一番,才对死掉的岳飞追谥“武穆”,后又追封鄂王,改葬如仪。他当然撇开父亲,把蛊恶坏事,对岳飞的一切不公平,一股脑儿都推到秦桧身上了事。岳飞冤死,不但造成他家族的极大不幸,而且牵连处死了许多人。强烈的主战派几乎被一网打尽,从此销声匿迹,大大地伤害了南宋的元气,以致复国无望。

  岳飞当时的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三点:高宗主和,主要大臣附和,成了国家主流政策和战略。赵构的目的是只要把母后接回,其他一切的牺牲,在所不计。而岳飞一味强烈主战,并且付诸行动,他的目的并打着堂而皇之的旗号是:迎回二圣(徽、钦二帝),这样做把赵构置于何地?这是一。金兀术放空气,说什么“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南宋朝廷最怕的是金兀术,而金兀术反怕起岳家军来。这对朝廷来说,岳家军比大金国更可怕。同时岳家军所过的地方,秋毫无犯,广受人民爱戴。岳飞到底安着个什么心?万一变生腋肘,雪上加霜,这就更可怕了。这是二。朝廷对岳飞从怀疑到怨恶,已经积聚了相当一段时期。连一向对岳飞敬重和支持的张俊(前丞相,元老)都一百八十度地改变了态度。可以说朝廷与岳飞之间的矛盾,已经从“内部矛盾”逐渐转化成了“敌我矛盾”,而岳飞在“忠君”模糊的意识下,竟然懵懂得茫然无知,自己最亲信的部下,被人收买,出卖了他,也浑然不觉。他的警觉性根本是个零,根本就从来没有设法去做“抵而塞之”的缓和情势的补救措施。他应该知道,自己的年龄还很轻,凡事要前后左右考虑到,量力而为。自己若是此时动心忍性,暂退一步,就能保全了好多生命财产和国家的未来。即使再等十年,东山再起,也不为晚。可惜,已经极其孤立的他,却还任性地不顾一切!这是第三。犯此三点大忌,岳飞是绝对死定了!怨只怨,岳鹏举不读老子书之过。

  反过来看,比他功劳更大、名望更高的韩世忠。在金兵大举南下时,大有灭此朝食的气势。梁红玉帮着丈夫,击鼓退金兵(不仅如此,梁夫人还常常进宫,和太后、皇后、皇妃之间的关系调整得非常融洽。内有后、妃的看待,掌握重兵的韩世忠在外,就办事可以顺手得多。因为连“黄天荡大捷”这样的事实,都还有人背后说闲话。不止一次的,加油添醋,吹到赵构的耳朵里,说韩世忠有意卖放金兀术。世事人心多么险恶!而岳飞的夫人是个完全贤妻良母型的家庭主妇,在政治关系上一点都帮不上岳飞的忙。),韩世忠黄天荡大捷,保住了大宋半壁江山。从此,金兵不敢再有大举并吞的行动。可是要明白大恩不谢,大功不赏,大德不报。老子教人,功成身退。而韩世忠却马上见机,听夫人梁红玉的劝告,毅然上表辞职。辞职不准,辞表就一上再上,不停地上,终于获准退休。皇帝拜他为“澧泉观使”,封福国公。后来观察他退休后的表现良好,又复封为蕲王。这位韩蕲王回家,杜门谢客,终生口不言兵,或骑驴出外畅游西湖山水,或在家与夫人后堂小饮谈心,与儿孙欢聚,怡然自得,优游乐岁,雍容华贵,安享余生。梁夫人何其多智,莫非她熟读过老子书?

  清末,中国在列强的欺辱下,朝不保夕。大家怪孝钦皇后(叶赫那拉氏·慈禧)挪用海军军费建造个人享受的颐和园,大家怪满洲王公大臣腐败,大家怪武将怕死,文官要钱,等等。有些文人却怪到老子头上,认为中国人之不争气,都是老子教坏的。其实大大不然,满清末叶,种种腐朽的败相,正是因为不听老子教导才发生的。而中国人认真听老子话办事的,三千年来,只有汉、唐!因而肇造了千古难得、仅有的汉唐盛世,即是史家称谓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这不是为老子巧言辩护,除非他们否认中国有过汉唐盛世。史家简单地说他们崇尚黄老,与民休息。其实,他们不仅君臣个人谨慎遵守老子的教导,完全听老子的话办事,连政府的结构和制度都是遵照老子辩证法中正、反、合而来。就是史家盛称,现代政治学,法律学;高级管理学所研讨的“中国汉唐宰相制”。汉唐宰相制也就是权、能分立制(这都是现代学者起的名字)。宰相有能,负责一切行政,是谓有为,是“正”。天子虚位,不实际行政,也不负行政失误的责任,却有任免宰相之权,是谓无为,是“反”。政府是权与能的总结合体,是谓无不为,就是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全能的政府,是“合”。那么君主根据什么来任、免宰相呢?“任”是根据他的人格,道德,学识和经验的积累,来选择宰相。“免”是根据监察御史的报告。这里又夹带出一个制度,名叫监察御史制,是《汉唐宰相制》里的另一个正反合。监察御史的职责是专门察访宰相的行政过失。不必一定要有真凭实据,可以“闻风奏事”。就是要他们一天到晚寻找宰相的过失,大小都不能遗漏,不断地向君主报告,君主根据御史大夫的报告,让宰相答辩。如果宰相不能自圆其说,暴露了破绽,君主就立刻罢免宰相,而监察御史大夫就是天然的宰相候补人。御史大夫当上了继任宰相后,君主再任命一个御史大夫做他的监察人。宰相是“正”,御史大夫是“反”,君主是“合”。因此,宰相的行政就必然是爱国利民的,不允许有任何的失误,于是,天下大治,富强无比。这个世界上最优良的,肇造中国汉唐盛世的体制,后来被英国模仿效法,蜕变而成英国的国会制(英国首相制)。黑格尔说:英国的国会制(国会代替里御史的职务,国会里面设有主要的正、反两党,这又是一个正、反、合)是当时世界上最合理的体制。(日本维新后,把英国的制度照搬到日本,效果也是立竿见影。)其实就是说,中国汉唐的宰相制是世界上最早、最优秀的体制。不管体制的现行的机构名称是什么,只要是合乎正、反、合辩证法的精神,就是合理的好制度。有了好制度,又有好人去维护和遵循,效果自然就是国泰民安。老子的名词是安平乐泰。至于中国汉唐宰相制是个专门而且庞大的学问,一本书都写不完,这里只好点到为止了,无疑,这是中国人的光荣,更是老子的光荣!

  总之,老子交出所著的《道德经》,出函谷关后,不知所终。老子所骑的是只“青牛”,就是水牛。想是水牛的脊背特别“宽”,又走得特别“慢”,特别“稳”。他为什么不骑黄牛?不骑马?不坐马车?这是他的“不言之教”,意义也是很大的! 
 
 
  
 黄老智慧
 
 
黄老智慧 
 
 
 
 
 
 
第二部 《老子道德经》新论 
第三讲 真、善、美
 
(美)张绪通
 
  近年来,很多人都喜欢用“真”、“善”、“美”三个字来描绘人生的价值。很早以前的欧洲人就喜欢使用真善美的字眼,甚至把康德哲学的三个部分也用真、善、美来概括。一般来说,科学所追求的是“真”,宗教和哲学所追求的是“善”,而艺术和文学所追求的是“美”。

  中国儒家的学说中,虽然没有直接用“真”这个字,以其主张的“格物·致知”,从字面的意义看,是很具有科学精神的。可惜《大学》里的《释格物致知章》缺掉了,现在有的几段话是程颐和朱熹的补撰,大半是朱熹的思想。《大学》之独立成为一本书,也是朱子的贡献(朱子作的大学章句,与中庸,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很多人认为,大学的原作者,是子思,是孔子的弟子曾子的弟子,至今还没有人能提出确证)。儒家也谈“善”,可以散见各处。不过在《大学》里,有过“止于至善”的话。“至善”照字面讲,就是最高的善,或绝对的善。在《大学·第三章释止于至善》里,做了不少描写,如“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由此,似乎“仁、敬、孝、慈、信”五个字,即是“至善”。我们以为,这五个字作为“善”是不错的,如果说它们就是“至善”,这还有商榷之余地。可惜作者没有给“至善”这个概念下过明确的定义。如果至善就是绝对的善,从辩证的观点来看,是不可能成立的,因为这里有着巨大的“盲点”。至于“美”,儒家比较缺乏。只有孟子曾提到过“美”。譬如:“不知子都之姣(美)者,无目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案:公孙子都是春秋时代的天下第一美男子,是郑庄公的男宠。孟子说:谁要是不知道子都是天下第一美男子,他就是没有长眼睛。)孟子这里所说的“美”,还是“色”的成分多些。

  老子在《道德经》第1章提出来“道”,在第21章里再次描写“道”时,他说:“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这里说出了道的“真理性”和“信实性”,其详细内容遍散在《道德经》各处。他在《道德经》第2章,提出了他的“美论”和“善论”。不过老子的“美论”和“善论”是非常与众不同的。当他看到“美”的时候,他同时看到了“恶(丑)”,当他看到“善”的时候,他同时看到了“不善(恶)”。因为“美”是“丑”所衬托出来的概念;同理,“善”是“恶”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