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事+-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权威,而质疑拥有专业知识的医生,多少让人感到讽刺和无奈。
在面对这种粗砺的环境时,对于和健康有关的新闻,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了解整个故事,而不是一个情节。如果一条新闻对你的健康非常重要,你特别关注,你需要的是找回自己原生的判断力,而不是轻易被网络、印刷机、电视机所控制。起码,我们在无法判断的时候,还会有怀疑的能力,只有不断质疑,不断获取全面、客观的信息,你才可能更快地接近真相!
其实在当今,我们可以得到信息的渠道不仅仅是大众媒体,特别是与健康有关的食物问题和药品问题,许多生产这些产品的公司都会设有800免费咨询热线。你也许不必相信他们所有的说法,但起码你能知道更多、更全面的信息。而有些信息,是在媒体制造一篇新闻时,会作为多余成分删除。
比如,关于生吃番茄是不是等同于抽烟的问题,上海设有一个叫做“农科热线”的电话,起码从那里,我们能听到更专业、更详细的解释。
除了热线电话,我们还可以在一些与医学和健康有关的网站上看到专家的咨询活动。比如,专家做客聊天室,或者专家BBS论坛。
如果你真的关心某种食品或者药品的安全问题,不要只满足于读大众报纸,看大众电视。让自己设法从专业媒体、从多个角度了解全貌,我们才能够对抗某些媒体的随意或者是有意的“曝料”。最起码,给我们自己的判断力一个交代。
这么说起来,似乎活着真有点累,为自己的健康打算要付出这么多的辛劳,不免有些悲壮,但现实就是如此。
化学课不是上完大学就可以扔掉的,因为它跟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健康有关,我们可以让自己掌握几个基本的概念。比如,如何判断一种化学成分是否致癌,如何说明一种药物引起副作用的风险真正增高,如何了解一个医生给病人选择用药的原则—受益大于风险。在食品安全和毒理学上有个经典概念,就是“剂量决定毒性”。具体的剂量可理解为:一是剂量大小,即有毒物质含量的高低;二是食用或接触有毒物质时间的长短。只有在一定的危害浓度或含量下,持续摄取或接触一定时间,才有可能对我们的健康真正产生损害。真正的危害是超越了“度”后产生的,而存在有害的可能,并不等于已经危害了我们的健康。
那些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在面对健康的是非新闻时,总是牢记拨开云雾看本质,而不是在细节的纠缠里越陷越深。
》
以健康为佐料的媒体狂欢(4)
连载:医事作者:讴歌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其实这些零散的食品安全问题,对于我们个人的健康来说,只是局部的细节问题。在文明生活中,潜在着更大的关于食品的不安全,那就是发生着深刻变化的饮食结构。
有专家把50%的美国人肥胖归因为饮食结构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结肠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和饮食营养结构也分不开。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早在2400多年前,就提出“我们应以食物为药,饮食是你首选的医疗方式”。现在诸多影响健康的因素中,膳食营养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高达13%,仅次于遗传因素的15%。渐渐西化的饮食结构,正成为中青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高发的一大诱因。在上海,20~40岁的中青年中,糖尿病高危人群达7。1%,是10年前的5倍。而移民美国20年的华人患大肠癌的危险,比浙江居民高出3~5倍。
如果我们仅仅注意到生活里有没有苏丹红,而经常对高脂肪、高热量的油炸食物甘之如饴,餐桌上很少有蔬菜出现,那么我们的整体健康计划,仍旧是一盘败相已露的乱棋。
》
绕开身边的健康陷阱连载:医事作者:讴歌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2005年公布了发现的8种常见药品推销陷阱:陷阱之一是打“义诊”旗号,指出就诊者身体有某些疾病,然后推销产品;陷阱之二是免费试用,一些群众在经过多次试用后购买产品,但发现效果没有宣传的好,甚至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陷阱之三是上门推销,商家先让居民免费试用,并提供各种“证书”,部分别有用心的商家专挑只有老年人在家的时间上门,这些销售人员不开具发票,产品一旦出现问题,企业就以没有发票为由推卸责任;陷阱之四是广撒网、广收益,通过商场柜台、媒体等进行夸张宣传;陷阱之五是亲情陷阱,主动“进攻”老人,营造家庭气氛,让他们放松警惕,购买那些功效不得而知的产品;陷阱之六是免费风景游,组织老人参观厂房等,然后推销其产品;陷阱之七是点石成金,商家请来“专家”讲课、雇请“托儿”等,制造产品抢手的假象;陷阱之八是重在包装,打着“合法”的旗号,使人放松警惕。
(资料来源:《北京青年报》2005年10月19日)
《环球时报—生命周刊》一篇题为《警惕:免费体检很多是圈套》的文章,则揭露了免费体检背后的真相。免费体检本是好事,为什么却成了必须“当心”的对象?正规体检一切正常,但到药店体检却经常浑身是病,免费体检,成了卖药体检。在一些免费体检中,还把保健品当药品宣传,但保健品其实属于食品,很多人把保健食品当成药物,结果延误治疗,小病吃成大病。
这些变相的圈套、陷阱真是对我们判断力的大考验。观察一下西安、青岛、江苏等地工商和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针对“免费体检”的警示,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面对免费体检,中老年人最容易上当。
各地在进行警示时这么分析,中老年人是最关心自身健康的人群,而且容易贪图方便、爱占便宜、对新知识了解不多。商家的这种以免费体检形式开展的卖药行为,很容易吸引他们的兴趣。商家会利用中老年人的弱点,大肆宣传产品如何便宜、如何高科技,中老年人常常会抵挡不住诱惑,掉进陷阱。而这时,就需要这些中老年人的下一代站出来,去帮助父母。
例如,手边的报纸上经常好几个版面都在宣传一种号称可以根治糖尿病的中药。明眼人知道这就是广告,但不可否认的是,穿插其间的“根治”、“治愈”、“立竿见影”这些词对某些中老年病人还是有吸引力的,更绝的是,满版堆积着好几个用了这种药之后奇迹般地恢复健康的病例。这种看似生动形象的现身说法,对一些中老年读者也极具吸引力。
年轻人,要帮助父母去识别身边堆积的这些打着健康旗号的陷阱。不管是贴在电线杆上的老中医、老军医门诊,还是某些报纸角落里写着商品名的广告版面,或者是某家专治××病的位于偏僻地区的医院小广告,还有标榜“特效药”、“秘方”、“偏方”的小广告,以及医院门口、过街天桥上散发的宣传单、小册子……我们都需要运用自己的科学判断力排除它们的干扰,帮助父母去摆脱侥幸心理,找回他们自己的判断力。
尤其是那些以奇迹、传说、轶事传开的“大仙”神奇治疗故事,起码都无法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是真是假?多少人里面出现了这样一例?病人在用这种药的同时还有什么其他治疗,究竟是哪种治疗产生的效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以奇闻轶事出现的医疗故事,都不属于医学所能承认的科学论证。而这种故事,却可能在某时某地,在人们侥幸、焦急心理的掩护下,诱人掉入骗局。
》
我们是否身处最糟糕的医疗环境(1)
连载:医事作者:讴歌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在英文里,看病说成是看医生。但现在,看病已经不仅仅是看医生这么简单。英国作家艾萨克。沃尔顿(Izaak Walton)在他的名作《垂钓大全》里说:“看看你的身体,如果你还拥有健康,那么谢谢上帝!”这位作家生活在17世纪,那时大家的信仰是,健康是上帝的恩赐,是金钱所买不来的祝福。但在今天,我们对自己是否健康和长寿可不这么看。在“看病”这件事上,除了医生和病人在起着作用,背后还存在着更强大的力量。这一力量正在以越来越重的分量掌控着我们的健康,决定着我们看病这件事,甚至决定着生死。这就是医疗体制。
在中国,医疗体制的改革花了20年时间,有结论是“基本不成功”。生活在中国的我们,是否面对着全世界最糟糕的医疗环境?
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频繁曝光,暴露出了监管制度中的漏洞,但是不是现在的发生率就比以前高了呢?by hzyben from sjshu/?a=hzyben我们身处的环境是不是越来越糟,像有人说的那样,随着文明的发展,人越来越被异化,朝着非自然的状态前进?但其实,事件可能并未增多,只是信息越来越透明,报道越来越频繁,而以前,可能是大家并不知道或很少关注。
在苏丹红事件中,能迅速清查出这么多问题食品,某种意义上和技术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苏丹红在食物中的含量毕竟很低,需要有灵敏的检测方法。大约在10年前,大部分地方可能都不具备检测痕量物质的技术手段,而现在能在1000克的辣椒酱里检测出0。6毫克的苏丹红,所以,能更容易也更快地发现问题。再看看食品合格率的一组数据: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产品和食品合格率为60%~70%;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80%左右;而进入21世纪,农产品和食品的合格率提高到了90%以上。
我们生活的环境有没有变得更糟,这个问题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医疗环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在2005年夏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紧随其后的是一份来自《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结果:9成参加调查的人对10年来医疗体制方面的变化不满意。
关于医疗体制的问题,在美国,人们一样怨言满天飞。就像在《纽约时报》上有人评论的那样,现在美国人谈论医疗体制的,远比谈社会保障的多得多!一位年近七旬的美国老教授对现状也很看不惯:100多年来,医院的传统是要病人在手术前一天晚上就住进来,可是最近几年情况已经变了,许多医院要病人在手术当天才住院。并不是有什么研究报告证实这样对病人比较好,而是因为这样对医院有好处。现在保险公司给付医疗费用时,不是根据病人住院多久、花了多少治疗成本,而是根据病人得了什么病,然后给付固定的费用,所以病人的住院时间越短、成本越低,医院就可以赚越多的钱。
最近几年,州议会无情地删减医学院的预算,造成附设医院经费不足,房舍看起来荒凉破败,连地毯都用不起……而现在经费没有着落,病房必须自立更生,这里不再是诊断和教学的中心,目前只收当天接受手术的病人住院。我怀疑现在还有谁愿意照顾那些很难确定诊断的病人了。
我们所生存的医疗环境,简单说来有法律、医疗制度、保险。一个完整的法律框架,会明确地规定政府、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护执业者、保险机构以及患者的权利和义务。医疗制度更是我们一生中所必须面对的环境。而目前这环境,可能是粗砺的,可能在蜕变、在转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可能会比眼前变得更好,但永远不可能完美。我们并非这地球上身处最糟糕医疗环境的人群,不单是我们在抱怨眼前的医疗体制,全世界人民都在抱怨他们国家的医疗体制。
如今改革后的情况,是不是就比没改之前更糟糕?还是伴随着变革,问题全部尖锐地暴露了出来?
问题之一,看病贵,体现在药价贵、检查贵、治疗贵。即使小小的感冒去看门诊,也要大治一通。每片只有两分多钱的阿斯匹林几乎进不了医院药剂科,但医生开处方10片装6元多的“巴米尔”,成分就是阿斯匹林。抗生素高价滥用,更是触目惊心。
药价高一方面是厂家在推销时用各种方法来培养所谓的“大处方医生”。医生常常无视病人需要,而选择开价格高的药物。除了开高价药,“大处方医生”所开的数量也是竭尽所能,可能看一次病会给病人开一个月的药。听一位眼科老专家讲过一件事,一位外企白领因为眼睛干涩,去看这位眼科专家。她把在另外一家医院开的药一一排在桌上,专家一看,大大小小共五种:一种国产的,两种美国的,两种日本的。“显然是医生为了平衡各个厂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