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584-医学衷中参西录 >

第89部分

584-医学衷中参西录-第89部分

小说: 584-医学衷中参西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邑某君,年过六旬,患偏枯原不甚剧。欲延城中某医治之,不遇。适有在津之老医初归,造门自荐。服 
其药后,即昏不知人,迟延半日而卒。后其家人持方质愚,系仿补阳还五汤,重用黄 八钱。知其必系脑 
部充血过度以致偏枯也,不然服此等药何以偾事哉? 
又尝治直隶王××,其口眼略有歪斜,左半身微有不利,时作头疼,间或眩晕,其脉象洪实,右部尤甚, 
知其系脑部充血。问其心中,时觉发热。治以建瓴汤,连服二十余剂全愈。王××愈后甚喜,而转念忽有所 
悲,因告愚曰∶“五舍弟从前亦患此证,医者投以参 之剂,竟至不起。向以为病本不治,非用药有所错误, 
今观先生所用之方,乃知前方固大谬也。”统观两案及王××之言,则治偏枯者不可轻用补阳还五汤,不 
愈昭然哉!而当时之遇此证者,又或以为中风而以羌活、防风诸药发之,亦能助其血益上行,其弊与误用参 
者同也。盖此证虽有因兼受外感而得者,然必其外感之热传入阳明,而后激动病根而猝发,是以 
虽挟有外感,亦不可投以发表之药也。 

三、医论
83.论鼻渊治法
属性:《内经》谓“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 者,鼻通脑之径 
路也。辛 ,则 中觉刺戟也。鼻渊者,鼻流浊涕如渊之不竭也。盖病名鼻渊,而其病灶实在于 ,因 
中粘膜生炎,有似腐烂,而病及于脑也。其病标在上,其病本则在于下,故《内经》谓系胆之移热。 
而愚临证品验以来,知其热不但来自胆经,恒有来自他经者。而其热之甚者,又恒来自阳明胃腑。胆经之热, 
大抵由内伤积热而成。胃腑之热,大抵由伏气化热而成。临证者若见其脉象弦而有力,宜用药清其肝胆之热, 
若胆草、白芍诸药,而少加连翘、薄荷、菊花诸药辅之,以宣散其热,且以防其有外感拘束也。若见其脉象 
洪而有力,宜用药清其胃腑之热,若生石膏、知母诸药,亦宜少加连翘、薄荷、菊花诸药辅之。且浊涕常流, 
则含有毒性,若金银花、甘草、花粉诸药皆可酌加也。若病久阴虚,脉有数象者,一切滋阴退热之药皆可 
酌用也。后世方书治此证者,恒用苍耳、辛夷辛温之品,此显与经旨相背也。夫经既明言为胆之移热,则不 
宜治以温药可知。且明言 辛鼻渊,不宜更用辛温之药助其 益辛,更可知矣。即使证之初得者,或因外感 
拘束,宜先投以表散之药,然止宜辛凉而不可用辛温也。是以愚遇此证之脉象稍浮者,恒先用西药阿斯匹林 
瓦许汗之,取其既能解表又能退热也。拙着石膏解中,载有重用生石膏治愈此证之案数则,可以参观。又此证 
便方,用丝瓜蔓煎汤饮之,亦有小效。若用其汤当水煎治鼻渊诸药,其奏效当尤捷也。 

三、医论
84.详论咽喉证治法
属性:咽喉之证,有内伤外感,或凉或热,或虚或实,或有传染或无传染之殊。今试逐条详论之于下。 
伤寒病恒兼有咽喉之证。《伤寒论》阳明篇第二十节云∶“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 
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亦不痛。”按此节但言咽痛,未言治法。乃细审其文义,是由太阳初传阳 
明,胃腑之热犹未实(是以能食),其热兼弥漫于胸中(胸中属太阳当为阳明病连太阳), 
上熏肺脏,所以作咳,更因咳而其热上窜,所以咽痛。拟治以白虎汤去甘草加连翘、川贝母。 
少阴篇第三节,“病患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此节亦未列治法。 
按少阴脉微细,此则阴阳俱紧,原为少阴之变脉。紧脉原不能出汗,因其不当出汗者而反自汗,所以知其 
亡阳。其咽痛者,无根之阳上窜也。拟用大剂八味地黄汤,以芍药易丹皮,再加苏子、牛膝,收敛元阳归根以 
止汗,而咽痛自愈也。 
x【加减八味地黄汤】x 
大怀熟地(一两) 净萸肉(一两) 生怀山药(八钱) 生杭芍(三钱) 大云苓片(二钱) 泽泻( 
钱半) 乌附子(二钱) 肉桂(二钱去粗皮后入) 怀牛膝(三钱) 苏子(二钱研炒) 
煎汤盅半,分两次温服。 
少阴篇第三十节云∶“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按此证乃少阴之热弥漫于 
三焦也。是以在上与中,则为咽痛烦满,因肾中真阴不能上升与阳分相济,所以多生燥热也;在下,则为 
下利,因脏病移热于腑,其膀胱瘀滞,致水归大肠而下利也。至治以猪肤汤者,以猪为水蓄,其肤可熬胶, 
汁液尤胜,原能助肾阴上升与心阳调剂以化燥热。而又伍以白蜜之凉润,小粉之冲和,熬之如粥,服后能 
留恋于肠胃,不致随下利泻出,自能徐徐敷布其气化,以清三焦弥漫之热也。 
少阴篇第三十一节云∶“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此亦少阴病之 
热者也。用甘草汤取其能润肺利咽,而其甘缓之性又能缓心火之上炎,则下焦之燥热可 
消也。用桔梗汤者,取其能升提肾中之真阴,俾阴阳之气互相接 
续,则上焦之阳自不浮越以铄肺熏咽,且其上达之力又善散咽喉之郁热也。按后世治咽喉证者皆忌用桔梗, 
然果审其脉为少阴病之微细脉,用之固不妨也。况古所用之桔梗皆是苦桔梗,其性能升而兼能降,实具有开通之力也。 
少阴篇第三十二节云∶“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按少阴之脉原络 
肺上循喉咙,是以少阴篇多兼有咽喉之病。至治以苦酒汤,唐氏为苦酒与半夏同用可 
使咽中之疮速破。苦酒即今之醋,醋调生半夏末外敷原可消疮,不必皆攻之使破之。 
厥阴篇第九节云∶“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其喉为痹。”按此节之咽痛, 
以多亡阴也,与少阴篇之汗出亡阳者原互相对照。盖其人之肝脏蕴有实热,因汗出过多耗其阴液,其热遂上 
窜郁于咽中而作痛,故曰其咽为痹。痹者热与气血凝滞不散也。仲师当日未言治法,而愚思此证当用酸敛 
之药以止其汗,凉润之药以复其液,宣通之药以利其咽,汇集为方,庶可奏功。爰将所拟之方详录于下。 
x【敛阴泻肝汤】x 
生杭芍(两半) 天花粉(一两) 射干(四钱) 浙贝母(四钱捣碎) 酸石榴(一个连皮捣烂) 
同煎汤一盅半,分两次温服下。 
上所录伤寒兼咽喉病者六节,伤寒中之咽喉证大略已备。而 
愚临证多年,知伤寒兼病咽喉又有出于六节之外者,试举治验之案一则明之。 
愚在奉时治一朱姓学生,患伤寒三四日,蜷卧昏昏似睡,间作谵语,呼之眼微开,舌上似无苔,而 
舌皮甚干,且有黑斑,咽喉疼痛,小便赤而热,大便数日未行,脉微细兼沉,心中时觉发 
热,而肌肤之热度如常。此乃少阴伤寒之热证,因先有伏气化热,乘肾脏虚损而窜入少阴,遏抑肾气不能 
上达,是以上焦燥热而舌斑咽痛也,其舌上有黑斑者,亦为肾虚之现象。至其病既属热而脉微细者,诚以脉 
发于心,肾气因病不能上达与心相济,其心之跳动即无力,此所以少阴伤寒无论或凉或热其脉皆微细也。 
遂为疏方∶生石膏细末二两,生怀山药一两,大潞参六钱,知母六钱,甘草二钱,先用鲜茅根二两煮水,以 
之煎药,取清汤三盅,每温服一盅调入生鸡子黄一枚。服药一次后,六脉即起。服至二次,脉转洪大。服至 
三次,脉象又渐和平,精神亦复,舌干咽痛亦见愈。翌日即原方略为加减,再服一剂,诸病全愈。按上 
所用之方,即坎离互根汤。方之细解详于本方后,兹不赘。 
至于温病,或温而兼疹,其兼咽喉证者尤多。方书名其证为烂喉痧,其证多系有传染之毒菌。治之者, 
宜注意清其温热,解其疹毒,其咽喉之证亦易愈。试举治验之案以明之。 
戌辰在津,有宋××长子××患温疹兼喉证。医者皆忌重用凉药,服其药数剂,病转增剧。继延愚为 
诊视,其脉洪长有力,纯乎阳明胃腑蕴有实热;其疹似靥未靥;视其咽喉两旁红,微有烂处;心中自觉热甚; 
小便短赤;大便三日未行。为开大剂白虎汤,加连翘四钱,薄荷叶钱半以托疹外出。方中石膏重用生者四 
两,将药煎汤三盅,分三次温饮下,病大见愈,而脉仍有力,咽喉食物犹疼。继又用原方,先取鲜白茅根 
二两煮水以煎药,仍分三次服下,尽剂而愈,大便亦通下。后其次子亦患温疹喉证,较其兄尤剧。仍治以 
前方,初次即用茅根汤煎药,药方中生石膏初用三两,渐加至五两始愈。继其幼女年七岁亦患温疹喉证,较其 
两兄尤重,其疹周身成一个,肉皮皆红(俗谓此等疹皆不能治愈)。亦治以前方,为其年幼方中生石膏初用 
二两,后加至六两,其热稍退而喉痛不减,其大便六日未行,遂单用净芒硝俾淬水服下,大便即 
通,其热大减,喉痛亦愈强半。再诊其脉虽仍有力,实有浮而还 
表之象,遂用西药阿斯匹林一瓦,因病机之外越而助其出汗。果服后周身得汗,霍然全愈。 
温疹之证。西人名为猩红热,有毒菌传染,原不易治,而兼咽喉证者治之尤难。仲景所谓“阳毒为病,面 
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者,当即此证。近世方书中又名为烂喉痧,谓可治以《伤寒论》麻杏甘 
石汤。然麻杏甘石汤中石膏之分量原为麻黄之二倍。若借用其方则石膏之分量当十倍于麻黄(石膏一两麻黄一 
钱);其热甚者,石膏之分量又当二十倍于麻黄(石膏二两麻黄一钱),然后用之无弊。 
沧州友人董××,年过三旬,初则感冒发颐,继则渐肿而下延至胸膺,服药无效。时当中秋节后,淋 
雨不止,因病势危急,冒雨驱车迎愚。既至,见其颔下连颈,壅肿异常,抚之硬而且热,色甚红,纯是一 
团火毒之气,下肿已至心口;其牙关不开,咽喉肿疼,自牙缝进水半口,必以手掩口,十分用力始能下 
咽;且痰涎填满胸中,上至咽喉,并无容水之处,进水少许,必换出痰涎一口;且觉有气自下上冲,常作 
呃逆;其脉洪滑而长,重按有力,一分钟约近九十至;大便数日未行。愚曰∶“此俗所称虾蟆瘟也。其毒热 
炽盛,盘踞阳明之府,若火之燎原,必重用生石膏清之,乃可缓其毒热之势。”从前医者在座,谓曾用生石 
膏一两,毫无功效。愚曰∶“石膏乃微寒之药,《神农本草经》原有明文,仅用两许何能清此炽盛之热毒。” 
遂为疏方,用生石膏四两,清半夏四钱,金线重楼三钱,连翘二钱,射干二钱。煎服后,觉药停胸间不下,其 
热与肿似有益增之势。知其证兼结胸,火热无下行之路,故益上冲也。复急取生石膏四两,赭石三两,又 
煎汤服下,仍觉停于胸间。又急取赭石三两,蒌仁二两,芒硝八钱,又煎汤饮下,胸中仍不开通。此时 
咽喉益肿,再饮水亦不能下咽,病家惶恐无措。愚晓之曰∶“余所以连次亟亟用药者,正 
为此病肿势浸长,恐稍缓则药不能进。今其胸中既贮如许多药,断无不下行之理。药下行则结开便通,毒 
火随之下降,而上焦之肿热必消矣。”时当晚十点钟,至夜半觉药力下行,黎明下燥粪若干,上焦肿热觉轻, 
水浆可进,晨饭时牙关亦微开,服茶汤一碗。午后肿热又渐增,抚其胸,热又烙手,脉仍洪实。意其燥粪 
必未尽下,遂投以大黄四钱,芒硝五钱,又下燥粪,兼有溏粪,病遂大愈。而肿处之硬者仍不甚消,胸间 
抚之犹热,脉象亦仍有余热。又用生石膏四两,金银花、连翘各五钱,煎汤一大碗,分数次温饮下,日服 
一剂,三日全愈。按此病实温疫(疫有寒温两种而寒者甚少),确有传染至猛至烈之毒菌,是以难治。又 
按此证当二次用药时,若加硝、黄于药中,早通其大便,或不至以后如此危险,而当时 
阅历未深,犹不能息息与病机相赴也。 
有白喉证,其发白或至腐烂,实为传染病之一端。其证大抵先有蕴热,则易受传染。为其证内伤为重,宜 
用凉润滋阴清火之品,而忌用表散之剂。然用辛凉之药以散其火郁,若薄荷、连翘诸药固所不忌也。《白喉 
忌表抉微》中之养阴清肺汤、神仙活命汤二方,原为治白喉良方。而神仙活命汤中宜加连翘三钱;热甚者可 
将方中生石膏加倍,或加两倍;若大便不通者,大黄、芒硝皆可酌加。白喉之病,又恒有与烂喉痧相并者( 
参观医案中温疹兼喉痧治沈姓学生病案)。 
又《灵枢》痈疽篇谓∶“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按 
此证即后世所谓截喉痈。初起时,咽喉之间红肿甚剧,宜用消疮之药散之,兼用扁针刺之 
使多出血。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