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584-医学衷中参西录 >

第64部分

584-医学衷中参西录-第64部分

小说: 584-医学衷中参西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后,恒现有雀啄之象,有如雀之啄粟,恒连二三啄也。其呼吸外出之时,恒似有所龃龉而不能畅舒。细 
问病因,知其平日司家中出入账目,其姑察账甚严,未病之先,因账有差误,曾被责斥,由此知其气息不顺 
及脉象之雀啄,其原因皆由此也。问其大便自病后未行,遂仍治以前案钱姓方,将生石膏减去一两,为其津 
液亏损,为加天花粉八钱,亦煎汤三盅分三次温服下,脉象已近和平,至数调匀如常,呼吸亦顺,惟大便 
犹未通下,改用滋阴、润燥、清火之品,服两剂大便通下全愈。 

三、医论
14.太阳病桃核承气汤证
属性:以上所论伤寒太阳篇,诸方虽不一致,大抵皆治太阳在经之 
病者也。至治太阳在府之病其方原无多,而治太阳府病之至剧者,则桃核承气汤是也。试再进而详论之。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 
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x【桃核承气汤方】x桃仁五十个去皮尖,桂枝二两去皮,大黄四两去皮,芒硝二两,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此证乃外感之热,循三焦脂膜下降结于膀胱,膀胱上与胞室 
之脂膜相连,其热上蒸,以致胞室亦蕴有实热血蓄而不行,且其热由任脉上窜,扰乱神明,是以其人如狂也。 
然病机之变化无穷,若其胞室之血蓄极而自下,其热即可随血而下,是以其病可愈。若其血蓄不能自下,且 
有欲下不下之势,此非攻之使下不可。惟其外表未解,或因下后而外感之热复内陷,故又宜先解其 
外表而后可攻下也。 
大黄∶味苦、气香、性凉,原能开气破血,为攻下之品,然无专入血分之药以引之,则其破血之力仍 
不专,方中用桃仁者,取其能引大黄之力专入血分以破血也。徐灵胎云∶桃花得三月春和之气以生,而花色 
鲜明似血,故凡血郁、血结之疾,不能自调和畅达者,桃仁能入其中而和之散之,然其生血之功少,而去瘀之 
功多者何也?盖桃核本非血类,故不能有所补益,若瘀血皆已败之血,非生气不能流通,桃之生气在于仁,而 
味苦又能开泄,故能逐旧而不伤新也。至方中又用桂枝者,亦因其善引诸药入血分, 
且能引诸药上行以清上焦血分之热,则神明自安而如狂者可愈也。 
特是,用桃核承气汤时,又须细加斟酌,其人若素日少腹恒觉 胀,至此因外感之激发,而 胀益甚 
者,当防其素有瘀血,若误用桃核承气汤下之,则所下者,必紫色成块之血,其人血下之后,十中难救一二。 
若临证至不得已必须用桃核承气汤时,须将此事帮助以免病家之误会也。 
热结膀胱之证,不必皆累及胞室蓄血也。人有病在太阳旬余不解,午前稍轻,午后则肢体酸懒、头 
目昏沉、身似灼热、转畏寒凉、舌苔纯白、小便赤涩者,此但热结膀胱而胞室未尝蓄血也。此当治以经府双 
解之剂,宜用鲜白茅根锉细二两,滑石一两,共煮五六沸取清汤一大盅,送服西药阿斯匹林瓦许,周身得 
汗,小便必然通利,而太阳之表里俱清矣。 

三、医论
15.太阳阳明合病桂枝加葛根汤证
属性:伤寒之传经,自太阳而阳明,然二经之病恒互相连带,不能 
划然分为两界也。是以太阳之病有兼阳明者,此乃太阳入阳明之渐也,桂枝加葛根汤所主之病是也。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项背强KT KT (音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x【桂枝加葛根汤方】x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葛根四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太阳主皮毛,阳明主肌肉,人身之筋络于肌肉之中,为其热在肌肉,筋被热铄有拘挛之意,有似短羽之 
鸟,伸颈难于飞举之状,故以KT KT 者状之也。至葛根性善醒酒(葛花尤良,古有葛花醒酲汤),其凉而能 
散可知。且其能鼓胃中津液上潮以止消渴,若用以治阳明之病,是借阳明府中之气化,以逐阳明 
在经之邪也,是以其奏效自易易也。 

三、医论
16.太阳阳明合病葛根汤证
属性:桂枝加葛根汤是治太阳兼阳明之有汗者。至太阳兼阳明之无汗者,《伤寒论》又另有治法。其方即葛根汤。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x【葛根汤方】x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 
十二枚擘。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纳诸 
药,煎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陈古愚曰∶桂枝加葛根汤与此汤,俱治太阳经 之病,太阳之经 在背,经云∶“邪入于 ,腰脊 
乃强。”师于二方皆云治项背KT KT ,KT KT 者,小鸟羽短,欲飞不能飞,而伸颈之象也。但 
前方治汗出,是邪从肌腠而入 ,故主桂枝;此方治无汗,是邪从肤表而入 ,故主麻黄。然邪既入 , 
肌腠亦病,方中取桂枝汤全方加葛根、麻黄,亦肌表两解之治,与桂枝二麻黄一汤同意 
而用却不同,微乎微乎! 

三、医论
17.阳明病葛根黄连黄芩汤证
属性:上所论二方,皆治太阳与阳明合病之方也。乃有其病原属太阳,误治之后,而又纯属阳明者,葛根黄芩黄 
连汤所主之病是也。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 
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x【葛根黄连黄芩汤方】x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渣,分温再服。 
促脉与结、代之脉皆不同,注疏诸家多谓,脉动速时一止者曰促。夫促脉虽多见于速脉之中,而实非止 
也。譬如,人之行路,行行且止,少停一步复行,是结、代也。又譬如人之奔驰,急急速走,路中偶遇不平, 
足下恒因有所龃龉,改其步武,而仍然奔驰不止,此促脉也。是以促脉多见于速脉中也。凡此等脉,多因 
外感之热内陷,促其脉之跳动加速,致脉管有所拥挤,偶现此象,名之为促,若有人催促之使然也。故方 
中重用芩、连,化其下陷之热,而即用葛根之清轻透表者,引其化而欲散之热尽达于外,则表里俱清矣。且喘 
为肺病,汗为心液,下陷之热既促脉之跳动改其常度,复迫心肺之阳外越,喘而且汗,由斯知方中芩、连, 
不但取其能清外感内陷之热,并善清心肺之热,而汗喘自愈也。 
况黄连性能浓肠,又为治下利之要药乎。若服药后,又有余热利不止者,宜治以拙拟滋阴宣解汤。 
陆九芝曰∶温热之与伤寒所异者,伤寒恶寒,温热不恶寒耳。恶寒为太阳主证,不恶寒为阳明主证,仲 
景于此分之最严。恶寒而无汗用麻黄,恶寒而有汗用桂枝,不恶寒而有汗且恶热者用葛根。阳明之葛根,即太 
阳之桂枝也,所以达表也。葛根黄连黄芩汤中之芩、连,即桂枝汤中之芍药也,所以安里也。桂枝协麻黄 
治恶寒之伤寒,葛根协芩、连治不恶寒之温热,其方为伤寒、温热之分途,任后人审其病之为寒为热而分 
用之。尤重在芩、连之苦,不独可降可泻,且合苦以坚之之义,坚毛窍可以止汗,坚肠胃可以止利,所以葛 
根黄芩黄连汤又有下利不止之治,一方而表里兼清,此则药借病用,本不专为下利设也。乃后人视此方若舍 
下利一证外,更无他用者何也! 
用此方为阳明温热发表之药可为特识,然葛根发表力甚微,若遇证之无汗者,当加薄荷叶三钱,始能透 
表出汗,试观葛根汤治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者,必佐以麻、桂可知也。当仲景时薄荷尚未入药,前曾 
论之。究之清轻解肌之品,最宜于阳明经病之发表,且于温病初得者,不仅薄荷,若连翘、蝉蜕其性皆与 
薄荷相近,而当仲景时,于连翘止知用其根(即连轺赤小豆汤中之连轺)以利小便,而犹不知用连翘以发表。 
至于古人用蝉,但知用蚱蝉,是连其全身用之,而不知用其退有皮以达皮之妙也。盖连翘若单用一两,能 
于十二小时中使周身不断微汗。若止用二三钱于有薄荷剂中,亦可使薄荷发汗之力绵长。至蝉蜕若单用三钱 
煎服,分毫不觉有发表之力,即可周身得微汗,且与连翘又皆为清表温疹之妙品以辅佐薄荷奏功,故因 
论薄荷而连类及之。 
x【附录】后世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分量x 
葛根(四钱) 甘草(一两炙) 黄芩(一钱五分) 黄连(一钱五分) 
不下利者,去黄连加知母三钱。无汗者,加薄荷叶、蝉蜕各钱半。 

三、医论
18.阳明病白虎汤证
属性:上所论有葛根诸方,皆治阳明在经之病者也。至阳明在府之 
病,又当另议治法,其治之主要,自当以白虎汤为称首也。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此节载太阳篇) 
此脉象浮而且滑,夫滑则为热入里矣,乃滑而兼浮,是其热未尽入里,半在阳明之府,半在阳明之经 
也。在经为表,在府为里,故曰表有热里有寒。《内经》谓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谓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 
热。此所谓里有寒者,盖谓伤寒之热邪已入里也。陈氏之解原如斯,愚则亦以为然。至他注疏家有谓此寒热二 
字,宜上下互易,当作外有寒里有热者,然其脉象既现浮滑,其外表断不至恶寒也。有谓此寒字当系痰之误, 
因痰寒二音相近,且脉滑亦为有痰之征也。然在寒温,其脉有滑象,原主阳明之热已实,且足征病者气血 
素充,治亦易愈。若因其脉滑,而以为有痰,则白虎汤岂为治痰之剂乎。 
《伤寒论》原文∶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 
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此节载阳明篇) 
证为三阳合病,乃阳明外连太阳内连少阳也。由此知三阳会合以阳明为中间,三阳之病会合,即以 
阳明之病为中坚也。是以其主病之方,仍为白虎汤,势若帅师以攻敌,以全力捣其中坚, 
而其余者自瓦解。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此节载厥阴篇) 
脉滑者阳明之热传入厥阴也。其脉滑而四肢厥逆者,因肝主疏泄,此证乃阳明传来之热郁于肝中,致肝 
失其所司,而不能疏泄、是以热深厥亦深也。治以白虎汤,热消而厥自回矣。 
或问∶伤寒传经之次第,原自阳明而少阳,三传而后至厥阴,今言阳明之热传入厥阴,将勿与经旨有 
背谬乎?答曰∶白虎汤原为治阳明实热之正药,其证非阳明之实热者,仲景必不用白虎汤。此盖因阳明在经 
之热,不传于府(若入府则不他传矣)而传于少阳,由少阳而为腑脏之相传(如由太阳传少阴,即腑脏相传, 
《伤寒论》少阴篇∶麻黄附子细辛汤所主之病是也),则肝中传入阳明实热矣。究之,此等证其左右两关必皆 
现有实热之象,盖此阳明在经之热,虽由少阳以入厥阴,必仍有余热入于阳明之府,俾其府亦蕴有实热,故 
可放胆投以白虎汤,而于胃府无损也。 
x【白虎汤方】x知母六两,石膏一斤打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中重用石膏为主药,取其辛凉之性,质重气轻,不但长于清热,且善排挤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达出也。 
用知母者,取其凉润滋阴之性,既可佐石膏以退热,更可防阳明热久者之耗真阴也。用甘草者,取其甘缓之 
性,能逗留石膏之寒凉不至下趋也。用粳米者,取其汁浆浓郁能调石膏金石之药使之与胃相宜也。药 
止四味,而若此相助为理,俾猛悍之剂归于和平,任人放胆用之,以挽回人命于垂危之际,真无尚之良方也。 
何犹多畏之如虎而不敢轻用哉? 
白虎汤方,三见于《伤寒论》。一在太阳篇,治脉浮滑;一在阳明篇,治三阳合病自汗出者,一 
在厥阴篇,治脉滑而厥。注 
家于阳明条下,谓苟非自汗,恐表邪抑塞,亦不敢卤莽而轻用白虎汤。自此说出,医者遇白虎汤证,恒因其 
不自汗出即不敢用,此误人不浅也。盖寒温之证,邪愈深入则愈险。当其由表入里,阳明之府渐实,急投以大 
剂白虎汤,皆可保完全无虞。设当用而不用,由胃实以至肠实而必须降下者,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