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其实你不懂温州人 >

第19部分

其实你不懂温州人-第19部分

小说: 其实你不懂温州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文通先生买地一事看似天上掉馅饼,其实也是思维方式问题,王先生抓住了一个机遇。何朝育先生也有类似的一件事。他为办尼龙厂,在台湾买了一块很大的地皮,后来高速公路从他的地上过,土地增值不少。前年,旅居荷兰的华侨杨建民先生与其姐姐杨少云来我公司收购我们开发的两处房产未出售的所有地下车位,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亲友们大都反对,说他们是傻瓜。但他们还是坚持做了这笔一千余万元的生意。事隔一年,车位升值不少,他们稳稳地赚了一笔。这也是眼光问题,不是守株待兔。 
  前面提到的林先生也是一样,如果他自己没有经营头脑,在竞争非常激烈的日本,也早已被淘汰,轮不到继子林叶通先生继承产业。就在我写这本书时听到消息,林叶通先生现任日本长野县华侨总会会长。国外华侨社团的负责人是民主选举的,而且只有两个条件:一是有经济实力,二是热心社团工作。能担任这个会长说明林叶通先生继承父业之后仍旧经营得很好,没有被激烈的竞争所淹没。 
  1987年2月,加蓬共和国外交部长让·平随总统邦戈访华时,抽空来温州“寻根”,对于徐恭德来说也无异于天上掉下一个馅饼,因为让·平(程让平)是他舅舅。这位非洲最富有的国家之一的外交部长不仅来看他这个外甥,还鼓励他去加蓬发展。徐恭德先生立即抓住了这个机遇,当年便收起了自己在温州的事业,飘洋过海来到了加蓬共和国这块陌生的土地上。徐恭德并没有让当外长的舅舅给按排什么工作,或接管舅舅的什么公司,而是老老实实到一家杂货店打工,边学如何在非洲立足做生意,边学加蓬的官方语言——法语。很快地,当他拥有自己的第一家小杂货店时,他的法语也已经能应付生活和贸易的需要了。由于经营得法,他的生意日益红火。有温州亲友随后到加蓬发展,他将自己的这间杂货铺转让给了亲友,自己则另起炉灶,再开一家商店。如此成熟一家转让一家,数年之间他组建起了一个拥有十几个连锁店的商业集团。他的生意也由单一的零售转向批发,并开始拓展进口业务,包括一般杂货、大米、冷冻食品等等。随着经营跨出国界,亚、欧、美各大洲的客户逐年增加,他的公司门庭若市。 
  具备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又有广泛的社会关系,徐恭德开始经营非洲木材的大宗出口贸易,特别是用材量最大的树种——实古梅的出口业务。由于他信守合同,保证质量,赢得了良好的商誉,各大洲木材商家纷纷来加蓬向他订货。而徐恭德的经营管理方法也早已超越了初始阶段的家庭作坊式的模式,跃升到现代企业管理的高级阶段。他聘用了法国经理,从岗位定制到责权利定位,从决策、管理、经营的科学化到用人选才的现代化、知识化,都为他的企业集团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十几年过去了,他不仅成了商界巨子,成了加蓬华侨领袖,也成了社会活动家。1999年11月,世界市长大会在加蓬共和国首都利伯维尔召开,徐恭德与他的舅舅让·平部长一同前往迎接市长们,并举行宴会欢迎他们。   
  温州的华侨老板(4)   
  从徐恭德开始,现在加蓬共和国有了一个温州老板的群体,有的在做他开创的连锁杂货店,也有的自己做贸易。也就是说,徐恭德先生将自己接到的馅饼分发给了众多的温州人,而这些温州人也抓住了这个机遇。这个例子非常典型,温州人在一个国家或地方的发展,极少是单枪匹马的,都是这样亲带亲、戚带戚的,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实力的老板群体。 
  俗话说:“师父领进们,修行靠自身。”这些国外的温州老板,都在被引进“佛门”之后,靠自身的修炼而成“正果”。   
  “胆大包天”与“胆大包地”(1)   
  海外的温州老板白手起家,海内的温州老板更须白手起家。因为在海外你还有可能继承先辈的产业,在海内,你先辈的产业在各个运动之中,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之中损失殆尽了。而且,海外温州老板的发家大都有迹可循,方式大同小异,从白手起家发展到具一定规模,非十数年或数十年不可。海内的温州老板发家都往往更富传奇色彩,有时一种机遇,一个概念,你抓住了,你的企业很快地就上来了,几年之中可以发展得很大,知名全国。究其因由,海外,特别是欧美国家,发展较早,竞争有序,出奇不易。加之这一代温州老板的文化水准,还不能在高科技领域驰骋,所以无法一蹴而就。而海内市场广大,竞争尚在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之中,可以出奇制胜。温州人起步较早,思维敏捷,抓住机遇,或利用一个概念,鲤跃而起,企业就上来了。温州许多知名企业,历史均未超过十年可以为证。 
  王均瑶的“胆大包天”,已经成为一个经典的例子。春节期间,上百温州老板滞留南昌机场,无法回温,有人说我们这么多人,可以出钱包一架飞机飞回温州。说的人无心,在旁边听的王均瑶有意,事后就去实施,成立了天龙包机公司,包下国内几十条航线,成为全国首个民企参与一向由国家经营的航空运输的特例。加之写报道的记者很有创意,用了“胆大包天”的成语,非常形像地表述出王均瑶的一种商业行为,使均瑶一下子名闻全国。其影响力之大,超过我的想像。可惜2004年王均瑶不幸病逝;年仅39岁。 
  有一次洪波来温州,他是个爱热闹的性情中人,我与几位朋友陪他去浦发KTV唱歌。我这人古板,从未开口唱过,他们唱得热闹,我与包厢服务员聊天。这位湖北籍的女孩子说起自己正在念高中,家里穷,农村又重男轻女,父母想让她辍学。她看到了那篇有关王均瑶的报道《胆大包天》,就萌发了退学到温州打工的念头,此前连温州在哪里都不知道。我问她对温州有什么感受,她说自己跟着老乡懵懵懂懂地坐汽车来了,一来就在浦发上班,白天黑夜的,也没有出去玩过,只觉得温州人大把大把地花钱。别说一个农村来的服务员,对温州人在KTV花钱我也不理解,包厢费、酒水费、服务费,一个晚上没有一千多块下不来。我坐着没事,对她说,我打电话请王均瑶过来。她不相信,王均瑶那么有名气,你打个电话他就过来? 
  我就给王均瑶打电话,那晚他刚好有空,很快过来了。但服务员说什么也不信来的就是王均瑶。那篇报道说他是农民,眼前这位白白胖胖的,是个小白脸,王均瑶哪有这么漂亮?她想像中的农民跟她自己的父亲一样,黑黝黝的,表情木讷。我们怂恿王均瑶拿出名片来,她看到那有着天龙包机公司标志的名片方才相信,两眼立即放出异彩来,那种喜出望外的表情,让我至今不能忘怀。她赶紧给均瑶倒水奉茶,只围着他转,我一下子感受到了王均瑶的巨大影响力。平时我们很熟,我只当他是小弟弟,没想到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这么高。 
  不过我对他的经营能力一向很是佩服,我认为他不仅仅是利用了“包机”这一概念,他的聪明在于由此开始,不断地产生新的思维,他的概念在不断地延伸。比如从包机的实行到与航空公司的结算有三个月时间,这段时间他手中所掌握的资金不是少数,可以利用时间差来进行新的投资,而且只要包机还在继续,他们手中这笔资金就可以长期利用,于是他发展了牛奶业,出租汽车业等等。我曾经跟王均瑶开玩笑,你的牛奶广告可以这样做:“均瑶牛奶好不好,请你看看王均瑶。”他说:“老吴,这广告词可不是你的专利,早已有人建议了,他们的广告词是:‘喝了均瑶牛奶,像王均瑶一样胖胖白白’。”我们都哈哈一笑。因为事业的发展,王均瑶已经将均瑶集团的总部搬到了上海,投资的方面更加多样,而我在外省投资房地产,也常常得往外地跑。虽说他办的均瑶宾馆和我们的国贸大酒店近在咫尺,我们几乎没有见面的机会了。有一天,我从加拿大回来,由上海浦东机场坐车往上海市区,看到了座落在肇嘉滨路的均瑶商务大厦的招租广告,方知他又开拓了一个新领域,进入房地产业了。 
  “胆大包天”,只有胆大才能成其大事业,特别是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 
  我做房地产十多年了,十几年前温州房地产公司不多,几十家而已。开房地产业会议,一个不大的会议室即可。会前大家握手打招呼,似乎都认识,会议开得热烈而又温馨。后来房地产公司如雨后春笋似的,一下子发展到数百家,开会大呼隆,我便不去参加了。偶尔一次,被业界的朋友拉着去参加,发现与会的人我几乎都不认识了,再仔细打听,发现第一批在温州搞房地产开发的老板,几乎都销声匿迹了。据说都是被温州高昂的地价吓住了,有的跑到外地去开发,有的在掘走第一桶金之后干脆改行,做别的生意去了。   
  “胆大包天”与“胆大包地”(2)   
  确实,温州如今的地价贵得令人咋舌,我曾经参与开发的市中心的一个小地块,总共只有5。9亩地,市土地局核定的地价是6040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每亩地价超过一千万元,可谓天价。也不知道这个价是怎么算出来的;土地价这么贵,房价不可能降下来。高昂的地价,把第一批老板吓怕了,要知道他们当时拿到的土地价仅仅一二百万元一亩呀!记得我做的第一块地地价每亩超过三百万,在当时来说已经是最贵的地价之一了。当时土地尚未进入拍卖程序,土地是通过谈判取得的,也就是说,温州的地价贵,首先是政府炒上去的。 
  胆小的人吓住了,胆大的人却不怕。有意思的是好几位胆大的房地产老板将自己的公司也取“大”字号的名,如“大发”、“大诚”、“大自然”等等。他们买了第二批、第三批土地,正赶上了温州的房价暴涨,很快地变成了温州房地产界的“大佬”。他们这叫“胆大包地”。 
  当然,这个胆大应当不是盲目的,是源于他们对温州房地产业走势的正确估计。如我辈的房地产商眼力不济,前瞻性不到位,吓得落荒而逃,跑到地价相对较低的外省去做房地产了。在外地,土地价几十万元一亩,市中心也不过一、二百万元一亩,在我们这些相对胆小的老板的承受力之内。 
  要说明的是并非去了外地做房地产的都是小老板或胆小的老板,有许多人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战略转移,做得依旧非常大。如“新湖”集团,以杭州为基地,全国好几个省有他们的开发项目。原市检察院副院长邹丽华,市委秘书长叶正猛,下海后都是加盟“新湖”集团的。又如温州城市建设开发公司,光在杭州的一个项目就达二十万平方米。“新湖”集团的老板黄伟先生我不熟悉,温州城市建设开发公司的总经理王忠浩先生与我可以称朋友。我提到的那个市中心的小地块,就是与他们公司合作的,我们投了40%,“城开”公司投了60%。没有他们的精确计算和苦心经营,这么贵的地价是很难成功的,这就体现了企业家的眼光和魄力。最近,温州的报纸在评选温州十大城市运营商,温州城市建设开发公司荣登榜首,也是对王忠浩先生的能力与魄力的一个恰当的评价。 
  还有一部分老板去外地开发并非胆小,而是因为初入行,先到地价相应较低的地方小试牛刀。如曾经与我在其他项目中合作过的陈定华先生、杨望鸣先生等便是如此,一旦外地的房地产业成功,便又“杀回老家闹革命”。陈定华如今是全面开花,一口气在温州本地、安徽、江苏、上海等地连办了五六家房地产公司。 
  房地产这个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因为它是高风险产业,大投入,大产出。有时一个项目下来,老板发家致富,立定脚跟,继续前进,进入良性循环。有时一个项目套住,老板从此一蹶不振,万劫不复。所以房地业界老板变化较大,不断有人进去,也不断有人出来,很难统计一个比较正确的数字。据各地温州商会的简单汇总、温州人在全国各地共有两千多家房地产公司,动用的资金近千亿! 
  包天包地,温州老板的胆子大矣哉!   
  “鞋佬”及其他(1)   
  “鞋佬”是温州人对做鞋师傅或补鞋师傅的昵称,后来又引伸到皮鞋工场或鞋厂的老板,都被称为“鞋佬”。在温州的老板群体中,“鞋佬”无疑是最大的群体,也是最有实力的群体。因为鞋革制品是温州的传统产品,发展早,从业人员多。清末民初流传一句话:台州有杀不完的头,温州有杀不完的牛。台州“绿壳”(流寇)多,常有被抓住杀头的。温州制革行业发达,天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