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朝好女婿 >

第410部分

明朝好女婿-第410部分

小说: 明朝好女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正德皇帝是什么人,大约也是对刘健弄怕了。朱厚照从那个时候开始,索性不见刘健,将所有朝政都交给司礼监处置。一旦刘阁老求见,就让刘瑾说不在。

第688章 机遇() 
内阁没想到刘阁亲自出马劝戒皇帝,不但没有任何效果,却起了反作用。

    以前,他们想见皇帝,随时都能见到。现在可好,一个月也见不上几次面。

    你去西苑找正德天子,刘公公说万岁爷回皇宫去了;等你去皇宫,那边又说,陛下回了西苑。

    反正只要内阁在哪里,皇帝绝对就在另外一个地方。

    如此一来,倒将内阁阁老们弄得束手无策。

    这事惹恼了新任吏部尚书马文升和兵部尚书刘大夏,天子不早朝,如今又十天半月见不着人,这不是朝昏君的路上越走越远吗?

    你要做昏君不要紧,大明朝的江山社稷怎么办?

    大明朝的江山社稷其实也没什么不妥,满朝都是忠义正直之士,也乱不了。关键是,陛下你如此胡闹,又不思悔改。百年之后,史书上肯定是会记上一笔的,连带着我们也成为昏君身边的奸佞。

    强烈的使命感叫两位大人物激动了,好,既然陛下你不想见我们,咱们就上谏言好了,你总不可能不看大臣的折子吧?

    于是,两人一天一道折子地递上去。

    受到他们二人的带领,整个都察院的言官们也跟着凑起了热闹。

    一时间,折子如雪片一样飞入司礼监,上面的话也一天比一天难听。

    只可惜,朱厚照还是置之不理。

    实际上,他正玩得嗨,连批红大权都下放给刘瑾了。这些不好听的话,刘公公才不会告诉皇帝,也免得惹万岁爷不高兴,扫了他的兴头。

    谏言风潮历时一个月之后,马文升和刘大夏才回过味了:原来我们上的折子,陛下根本就没看过一眼,甚至都不知道,司礼监根本就没交上去。

    好,既然如此,就别怪我们来狠的。咱们直接辞职,这回,司礼监总不敢扣住折子了吧,你刘瑾也没这个胆子。

    这下,刘瑾再不敢隐瞒消息。毕竟,两个部院大臣要辞职的事情,要捂也捂不住。

    听到这事,正德皇帝也有些害怕起来。说,从明天起,朕还是老老实起上早朝吧!

    可就在这个时候,刘瑾却说话了:陛下,你现在贵为天子。什么叫天子,就是老天的儿子。天上老天爷最大,地上,万岁爷你最大,根本就不用怕他们的。马尚书和刘尚书要辞职,让他们辞好了。苏木以前不是说过一句话,我大明朝有民亿兆,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满大街就是。没有张屠户,还吃带毛猪?

    刘瑾这话说得饱满深意,这阵字,皇帝不理朝政,将批红大权稀疏交给司礼监。可以说,天下间的事,都有他刘瑾说了算,没他刘公公的点头,即便是内阁三老点了头的事情,也办不了。

    权力可是一件好东西,在尝试到其中的滋味之后,刘瑾食髓知味,如何肯放弃。

    如果皇帝重新上朝,再次掌管日常政务,他刘瑾必然从又变成一个普通的如同秘书一样的角色。弘治年间,司礼监公公们寒酸的日子才过去没几年。

    再说,以文官的厉害,若是得了势,太监的日子会好过吗?

    无论如何,借这个机会给文官们一点厉害瞧瞧。

    听到刘瑾的话,正德一拍脑袋:“对啊,朕怎么忘记朕是皇帝,这个天下都是朕的,朕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何须别人指手画脚。让谁做尚书,不让谁做尚书,是朕的权力啊!”

    不过,他还是有些担心,担心这事反响实在太大,怕是要惊动张太后。

    最后,刘瑾的一句话打消了他顾虑。

    刘公公说:“世界上的事情总归要去试试才之后最后的结果如何,如果成功了,陛下君权既力,那才是真正的九五之尊。就算不成,至多继续去早朝,也没什么损失。”

    正德深以为然,一道圣旨下来,同意马文升和刘大夏此致的的折子,又飞快地选了两个新的尚书顶替上去。

    说来也怪,这么大的动作,张太后却保持了沉默。

    皇帝雷霆手段,一瞬间将所有的文官都惊住了。

    这两位尚书可都是三朝元老,在朝做了几十年官的,正德说拿下就拿下,一点也不带手软。

    所有人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通过这一事件,正德皇帝依旧去做他的甩手掌柜。

    而刘瑾终于达到了大权独揽的目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相,也引起了整个文官集团的愤怒。

    很快,刘瑾等以前正德在东宫做太子时的旧人就被文官们给丑化了,被称之为八虎。

    就连一向不怎么同文官接触的张永也躺着中枪,归类进了小人阉贼行列之中,这一点,从他的来信中就能看出。

    张公公一说起这事,就满腹的怨气。

    “一切都同真实的历史上完全一样,这历史的惯性真是可怕啊!”想到这里,苏木叹息了一声。

    其实,正德朝早年的这一段历史,是非常清楚的。

    在马文升和刘大夏的辞职申请被正德准了,这两人离开历史舞台之后,正德皇帝和文官集团们的矛盾彻底爆发。

    在意识到皇帝不是那么好对付之后,文官们空前团结,又闹出一场巨大的风波。

    在这场风波中,内阁冲锋在最前头。估计是已经知道马、刘两位尚书的离职是刘瑾所为。于是,内阁的矛头就对准了刘瑾等八人。

    可惜,在宦官和文官之间,正德选择了前者。

    最后的结果是,内阁三老中的刘健和谢迁黯然辞职,刘瑾笑到了最后。

    其实,这样的结局,苏木是不想看到的。怎么说,内阁三老和他关系不错,又有师生之实。本打算写封信去提醒的,可想了想,未发生的事情怎么可能拿来说事。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况且,正德皇帝和内阁之间的矛盾涉及到君权和相权之争,贸然涉足其中,搞不好要将自己填进去,那就不划算了。

    到时候,如果真如真实历史上那样演变,苏木远在陕西,也只能做个看客,起不到任何作用。

    不过,今日突然想起要给胡顺弄个爵位,也好传给自己儿子这件事,苏木突然有了个想法:这不就是一个大机遇吗,如果处置得当。叫胡顺立个大功,国公虽然不至于,一个伯爵还是有可能的。

    这个机遇就是宁夏安化王叛乱。

    如今,胡顺不正在陕西吗,如果他能够插上一手,甚至一举平定叛乱,立下大功劳,一个爵位是跑不掉的。

第689章 历史或许可以复制() 
安化王,是明朝庆亲王的一分支,靖王第四子,永乐十九年袭封安化郡王,封地在甘肃安化,也就是现代社会的甘肃庆阳县。

    不过,明朝的王爷封地和王府却是两回事。

    如今的安化王叫朱寘鐇,他的王府,则在宁夏银川城内。就好象宁王的封地在辽东,但人却住在南昌。

    据历史上记载,此人素有反意。实际上,明朝自成祖靖难开了个坏头之后,地方上的藩王们大凡有几分志向的,都将谋反做为毕生理想。特别是在正德年间,正德皇帝以少年而为天子,加上性格顽劣,同文官集团势成水火之后,更是蠢蠢欲动。

    正因为正德皇帝和文官们的矛盾越来越大,所有,在百官和天下士子的口中,这个少年天子就被他们不断抹黑,成为一个古往今来一等一荒唐、胡闹的昏君。

    好象,大明朝在他的治理下,已然是昏天黑地,遍野哀鸿。朝廷,江山社稷已经走在崩溃边沿,只需有人站出来登高一呼,自然是群起而响应。只需有人伸出手去轻轻一推,这面墙壁就会彻底坍塌。

    于是,终正德一朝,地方藩王们的反叛好象就没停过,淮王、安化王,到最后的宁王。

    也正是这个缘故,正德以后,朝廷终于加强了对王爷们的监视。不许藩王过问地方政务,王府侍卫的数量有严格规定,并派出官员驻扎王宫,没有他的命令,藩王不得出城一步。

    到明末时,藩王们终于被朝廷养成了猪,对于中央再没有任何威胁。

    大约是正德年纪实在太小,又被官僚集团和文人们不断丑化,地方上的王爷们终于被相信了,觉得这就是一个荒唐小儿,要想打倒罪恶的正德昏君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可真到起事时才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不但各地军民在镇压反叛时万众一心,而且,这黄口小儿一样的正德皇帝无论是军事才华还是政治手腕,都非常厉害。

    这才发现,他们都被文官们给骗了。在文官和读书人口中,这朝廷就没让人满意过,这世界总是充满黑暗的,这朝廷满是小人,腐朽透顶。可当到你真正起事,才发现朝廷的力量空前的强大。这个时候,叛军才明白,说皇帝和朝廷的坏话根本就是文官们搏出位,吸引人眼球的一个手段。自己是被他们给忽悠了,公知害人啊!

    真实历史上的安华王也是因为看到文官集团和正德皇帝势成水火,而皇帝也被世人描述成一个小丑,这才觉得自己如果起兵,肯定会受到天下人的拥戴。

    特别是在刘瑾的军制改革之后,军队人心动荡的情况下。朝廷只怕连组织起一支平叛的军队都难的情况下。

    事情还得从马文升和刘大夏辞职之后说起。

    两位尚书辞职之后,刘瑾大权独揽,引起了文官团体的强烈不满,也激怒了内阁。

    于是,由内阁首辅刘健和次辅谢迁领头,九卿参与,联名上书,要正德皇帝尽诛刘瑾等八虎。

    可惜,事到最后,正德皇帝在文官和宦官之间再次选择了后者,使出一系列雷霆手段,牢牢地将君权抓在手中。

    到这个时候,内阁这才知道所做的一起已经毫无用处。

    灰心失望之下,刘健、谢迁辞去内阁阁臣职务,致仕退休养老。

    如此,刘瑾总算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代权宦。可以说,整个朝廷都在他的控制之中。

    刘公公这一手玩得漂亮,大权在柄,自然要做出些政绩来树立自己的权威。

    他是个大老粗,国家大事一窍门不通,也插不上手。早加上,通过这两次的较量,老刘也意识到文官不好对付,每和他们交一次手,可谓都是在生死场上走上一遭。心中也是有些畏惧,不肯在同他们别苗头。

    相比之下,军队还好对付些。尤其是地方的屯垦军。边军不好惹,咱就拿你们这些农民还不如的军户开刀立威吧。

    于是,刘瑾就向正德提议,从新丈量军户土地。

    原来,大明朝实行军户制度。军户按照人口数,分为百户、千户,归各级军官管辖。;平日耕作,一遇到战事,自备粮草器械上阵杀敌。一应军饷,都由军垦提供。

    军户所耕种的土地也是有赋税的,按照一定比例分成几分,一部分留为军户口粮,一部分做为军费,另外一部则上交国库。

    问题是,从洪武年开始,军户的土地越来越少,到正德时,数量已经锐减到当年的三成。

    这么多土地究竟去哪里,显然不会是长了翅膀自己飞走了。不用想,也知道定然是军官们隐瞒了土地数目,将其偷偷地划到自己名下,成为私人产业。

    就苏木所知道,当初胡顺在保定做百户军官的时候,就隐瞒了大约五十亩旱地。

    明朝的军户地位低下,子孙后代不得科举,已经变成贱民。刘瑾觉得拿他们开刀,应该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文官们也不会插手。

    刘公公这次决定欺负一下老实人,为自己获取政绩。

    却不想,这一次却让安化王看到了机会。

    重新清丈军户土地自然引起军队极大的不满,尤其是在宁夏银川平原这种膏腴之地,种地的利润极大。刘瑾新政一出,整个宁夏的军户都是怨声载道。

    于是,安化王就派人联络宁夏都指挥周昂等一批军官,突然叛乱,起事后,叛军杀官员,占领镇城,放狱囚,焚宫府,劫库藏,夺河舟,大肆勒索庆府诸王,掠夺金币万计,充做军资。同时分封将弁,把守关隘,传檄文屡次历数刘瑾之罪状,与朝廷分庭抗礼!消息传来,关中大震。

    眼见着,一场大乱将至。

    正德也紧急启用当年的三边总制杨一清,命其率部十万进陕平叛。

    可还没等到他们进陕,安化王就被人活捉了,这场动乱也被平息,先后不过十九日。

    活捉安化王的就是现在的宁夏游记将军仇钺。

    仇钺在安化王起事之后,诈降叛军,后来又使计将叛军主力调去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