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选集(六卷全)_毛泽东选集第六-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社会原因时说,在革命开始的时候,中农总是动摇的,他们要看看,革命有没有力量,能不能站住,革命对他们有没有好处,看得比较清楚了,他们才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十月革命是这样,我国的土地革命、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也都是这样。
2、对中农的二重性问题要做具体分析。第11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列宁教导说,工人阶级在领导农民时,应当时时刻刻分清农民的两个方面——劳动者和私有者。中农按其本性说来是二重性的:作为劳动者,他倾向于无产阶级;作为小私有者,他倾向于资产阶级。
在过渡时期,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之间是有某些矛盾的,例如在价格问题上,在税率问题上。但这些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和不可克服的。
毛主席评论说,“中农按其本性说来是二重性”阶级。对这个问题也要做具体分析。贫农、下中农、上中农一方面都是劳动者,另一方面又都是私有者。但是,他们的私有观念是各不相同的。贫农和下中农可以说是半私有者,他们的私有观念要少些,比较容易改变。我们从来说,贫农是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上中农的私有观念就比较浓厚,他们历来对合作化有抵触。
3、对中农进行不进行分析,是个重要问题。第114,115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农民的小商品生产不可避免地产生资本主义分子;农民分为贫农和富农的阶级分化还在进行。但是,过渡时期的农民分化过程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性质:中农的比重较革命前日益增长,而贫农和富农的比重则逐渐减少。中农成了农业中的中心人物。
毛主席评论说,有问题。我国土地改革以后,土地不值钱,农民不敢“冒尖”。有的同志认为这种情况不好。我们认为,经过阶级斗争,搞臭了地主富农,农民以穷为荣,以富为丑,这是一个好现象。这说明贫农在政治上已经压倒富农,而树立了自己在农村的优势。从一九五0年起,到一九五五年,在这个问题上党内有争论。砍掉合作社的问题,也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那些同志站在富裕中农的立场,代表了富裕中农想“冒尖”的心理。
他们认为合作社可以搞,但是要慢一些。经过批判,很多同志已经转过来,积极赞成合作化。
教科书中说“中农成了农业中的中心人物”。这个说法不好。把中农吹成中心人物,捧到天上去,不敢得罪他们,会使过去的贫农脸上无光,其结果必然是富裕中农掌握农村的领导权。同时,他们对于中农没有分析。我们把中农分成上中农、下中农,其中又各有新、老的区别,新的又比老的好一些。历次运动的经验证明,贫农、老下中农、新下中农,政治上好,积极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他们拥护人民公社化。上中农中,一部分人拥护人民公社,一部分人反对人民公社。河北省的材料,全省共有四万多个生产队,其中:百分之五十完全拥护人民公社,没有动摇;百分之三十五的队基本拥护,在个别问题上有意见或者动摇;有百分之十五的队反对人民公社,或者发生严重动摇。这些队之所以反对或者严重动摇,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队的领导权掌握在富裕中农手里,甚至掌握在坏分子手里。在这次两条道路斗争的教育中,这些队要展开辩论,首先要改变领导。这些都说明,对中农进行不进行分析,是个重要问题。
4、不能笼统说“广大的中农群众不再动摇”。第247、248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二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反对农业合作化缓慢发展的现象,领导着农民群众走向社会主义的广阔运动。由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广大的中农群众不再动摇,积极加入合作社。在土地改革完成以后不到4年的时间内,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阶级斗争的条件下进行的。共产党经常领导农民同过去的地主和富农反对合作化的破坏活动进行斗争。
毛主席评论说,“广大的中农群众不再动摇”,不能笼统这样说。一部分富裕中农,现在动摇,将来还会动摇。
这本教科书第三版,苏联最近的增订本,在这段以前,加上了一段人民公社。“教科书”上有了公社,“立了案”,再反对人民公社就不太好办了。但是,它没有提我们的人民公社实行工农业并举,只说公社的多种经济中,包括地方性的辅助性的手工业。实际上我们是根据需要和可能,按照计划安排,广泛地发展半机械化的到机械化的社办工业。
我们对地主、富农,按照“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的规定,实行分别对待的政策。我们已经把地主富农搞臭了,现在敢于出来发表反对公社化的议论的,只有富裕中农。东欧各国在农村不提出改造地主、富农的任务。
5、搞包产到户,就是一部分富裕中农的私有观念对人民公社化的抵抗。第226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二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各个国家里,合作社的形式具有自己的特点。在这些国家中,普遍建立了生产合作社。这种合作社同农业劳动组合比起来,是一种低级形式。
毛主席评论说,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以前,像新乡、洛阳这些地方,搞包产到户,就是一部分富裕中农的私有观念对人民公社化的抵抗。
(八)农村的领导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对农村的发展方向关系极大
1、农村的领导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关系极大。第115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关于中农问题的观点时说,农村的领导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对农村的发展方向关系极大。
2、无产阶级在农村中的依靠是贫农阶层。第81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关于俄国十月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的观点时说,农民中有几个阶层,无产阶级在农村中的依靠是贫农阶层。
(九)工农联盟的三个阶段
1、在国有化和机械化的基础上把工农联盟真正地巩固起来,工农之间的差别就会逐步消失。第118,119,90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的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俄共(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决议指出:“党的极重要的决定着整个革命进程的政治任务,就是要极注意地和最细心地保护和发展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
工人阶级同农民的巩固的联盟是城市和乡村间、工业和农业间的正确的经济关系的必要条件,是农业的高涨及其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条件。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讲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但是没有讲工农联盟怎样才能发展和巩固。讲了对小生产的农民要进行改造,但是没有叙述改造的过程,没有讲这个过程中每个阶段有什么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也没有叙述整个改造过程中的步骤和策略。
我们的工农联盟已经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第二阶段是建立在合作化的基础上。不搞合作化,农民必然向两极分化,工农联盟就无法巩固,统购统销也无法坚持;只有在合作化的基础上,统购统销的政策才能继续,才能彻底执行。现在,我们的工农联盟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巩固人民公社和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上的阶段。单有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而没有机械化,工农联盟还是不能巩固的。有了合作化,又有了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础上建立的工农联盟,才能在现代技术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就合作化来说,只是建立在小合作社的基础上,联盟也是不巩固的,必须从合作社发展到人民公社,还必须从人民公社基本队有发展到基本社有,再从社有发展到国有。这样,在国有化和机械化互相结合的基础上,我们就能够把我国工农联盟真正地巩固起来,工农之间的差别就会逐步消失。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关系问题的观点时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合作化,完成得很慢,重要原因是,没有在土地改革后趁热打铁,而是间歇了一个时期。我们一些老根据地也出现过一部分农民满足于土地改革而不愿再前进的现象。
2、俄国国内战争时实行余粮征集制,实在不妥。第106页
毛主席在论述教科书(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关于苏维埃政权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的斗争的论述时说,列宁在一个时期,恨透了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俄国国内战争的时候,实行余粮征集制,势必要对农民翻箱倒柜,这个办法实在不妥。我们有二十二年的根据地的经验,历来实行征收公粮和购买粮食的办法,使我们有可能不走俄国那样的弯路。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不可避免的。第134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战时共产主义”在苏联过渡时期某一阶段的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即在国内战争和经济破坏的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在没有武装干涉和长期战争引起的经济破坏的情况下,是不必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
毛主席评论说,那个时候的俄国,因为实在没有办法,对农民实行余粮征集制。这是无代价地取得农民劳动生产品的办法。按照教科书的说法,在武装干涉和长期战争的条件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不对的。我们没有受到外国的武装干涉,但是国内战争的时间比他们长得多,而我们没有实行这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我们为什么能够坚持长期战争而又取得了胜利呢?主要是我们对农民采取了正确的政策,例如征收公粮和收购粮食的经济政策,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改革政策,在战争中紧紧依靠了农民。
4、尽力发展城乡的经济联系。第131,13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计划是以尽力发展国营工业和农民经济之间的经济联系为前提。农民同城市进行经济联系的形式是通过买卖的交换。在过渡时期,国营工业和小农经济之间的商业结合是经济的必然性。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说,“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计划是以尽力发展国营工业和农民经济之间的经济联系为前提的”,说得好。我们在长期战争中曾经打断了城乡的旧的经济联系,在解放初期,全国普遍召开物资交流会,在新的基础上恢复城乡的经济联系,包括恢复过去的牙行、经纪等。
(十)“要有拖拉机才能合作化”的说法是错误的
1、事实推翻了教科书关于“要有拖拉机,才能合作化”的说法。第571,572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一章集体农庄制度的经济基础),在革命前的俄国农业中,几乎全部工作都是用人力或马力来完成的。在1928年全盘集体化的前夕,春季作物地的翻耕工作,有99%还是使用木犁和马拉犁,而在1957年,则有98%的土地是用拖拉机曳引犁翻耕的。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说:“在一九二八年全盘集体化的前夕,春季作物地的翻耕工作,有百分之九十九还是使用木犁和马拉犁”。这个事实推翻了教科书在很多地方关于“要有拖拉机,才能合作化”的说法,肯定了教科书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发展农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场所”的说法。
先要改变生产关系,然后才有可能大大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普遍的规律。东欧一些国家,农业合作化搞得慢,到现在还没有完成,这主要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拖拉机,相对说来,他们的拖拉机比我们多得多。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土地改革是靠行政命令的,是从上而下地恩赐的,他们没收的土地是有限额的,有的国家一百公顷以上的土地才没收。他们在土地改革以后,又没有趁热打铁,实行集体化,中间整整间歇了五六年。我们则与他们相反,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