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447-难经正义 >

第6部分

447-难经正义-第6部分

小说: 447-难经正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病者也,谓息数不应脉数也。此大法。 
形病脉不病曰生者,人以脉为主,设其人形体羸瘦,精神困倦,不可谓之无病也。诊其脉,惟 
息数不应脉数,虽营卫有伤,而不见至损死绝之脉,虽病必生,必其脏腑无恙也。脉病形不病曰死 
者,设其人肌肉不减,饮食如常,不可谓之有病也。诊其脉,则代革频见,虽不病亦死,以其脏腑 
已坏,不可救药也。经言无考。仲景辨脉篇曰∶脉病患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省人 
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气,虽困无害。即此义欤! 

卷一
二十二难
属性:二十二难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辄变为二病者,何也? 
然∶经言 
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 之,血主濡之。 
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 
脉谓十二经隧之脉,每脉中有二病者,有在气在血之分也。邪在气,气为是而动;邪在血,血为 
所生病,是脉之动者气为之,而所生病者,血为之也。气病传血,故曰一脉变为二病也。 ,煦也。 
气主 之者,谓气煦嘘往来,薰蒸于皮肤分肉也。濡,润也。血主濡之者,谓血濡润筋骨,滑利关节, 
荣养脏腑也。然气留而不行,则血亦壅而不濡,气在外。血在内,外先受邪,则内亦从之而病,故曰 
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 
上第一卷,一难至二十二难,论脉。 

卷二
二十三难
属性:二十三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 
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走头,长五尺,五六 
合三丈。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阳之 
脉,从足走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 
三尺,合三丈九尺。人两足跷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十二经脉 
长短之数也。 
此言十二经脉及两跷督任之脉,析之合之,皆有度数可纪也。手有三阴,太阴肺、少阴心、 
厥阴心包络;足有三阴,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手有三阳;太阳小肠、阳明大肠、少阳三焦;足有三阳,太阳 
膀胱、阳明胃、少阳胆,为十二经也。经之流注,手三阳皆从手指末起而终于头,手三阴亦从手指末起而终至 
胸中,足三阳从足指起而至头,足三阴从足趾足心起而至胸,此举经脉之度数,故皆以手足言也。跷脉属奇经, 
有阴阳之分,左右足各有阳跷;即从足太阳申脉穴,由外上行至风池者是也。左右足各有阴跷,即从足少阴照海 
穴,由内踝上行至咽喉者是也。但《灵枢·脉度篇》论跷脉起止。专指阴跷言,而不及阳跷,则其长短之数, 
乃阴跷之数也。故帝问跷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岐伯答以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盖阳跷与阴跷,虽有内 
外表里之殊,其长短则大约相等也。督脉任脉,亦属奇经。督脉起于肾中。由尻贯脊,入脑交巅,终于人中,统一 
身之阳。任脉起于少腹之内,出会阴,循脐腹,上喉咙,终于唇下之承浆,统一身之阴。此节引《灵枢·脉度篇》 
原文,以明脉即营气也。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 
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 
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 
复还注手太阴。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上言经脉尺度,此又言经脉行度,而推论络脉随经脉以营运也。经有十二,始从中焦者,盖谓饮食入胃,其 
精微之化,注于手太阴阳明,以次相传,至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也。络 
脉十五,皆随十二经脉之所始,转相灌溉,如环之无端,朝会于寸口人迎,以处分百病,而决死生也。 
古法以结喉两旁动脉为人迎,越人独取寸口,直以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后世宗 
之。盖胃受谷气而养五脏,肺朝百脉而平权衡,胃为脉之根,肺为脉之干,胃脉大小强弱,未有不变见 
于寸口。寸口者,脉之大会,为肺之动脉,以根干相通故也。 
经曰∶明知终始,阴阳定矣,何谓也? 
然∶终始者,脉之纪也。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 
如环无端,故曰始也。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死各有形,故曰终也。 
经,《灵枢·终始篇》也。此节承上文决死生之义,而问脉之终始,以起下节脉绝之形也。终 
始篇曰∶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是谓欲知终始,于阴阳为能定之,盖 
以阳经取决于人迎,阴经取决于寸口也。朝,朝宗也。使,使道也。道即经隧之谓。 
始如生物之始,终如生病之穷,欲明生死,脉以候之。阴阳之气,循环不已,人之生机,皆始 
于此,故曰始也。三阴三阳之脉绝,人之生机,皆终于此,故曰终也。其三阴三阳脉绝之形状,具如下章。 

卷二
二十四难
属性:二十四难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 
然∶足少阴 
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温于骨髓。故骨髓不温,则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则肉濡 
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无润泽者,骨先死。戊日笃,己日死。 
此承上文手足三阴三阳气绝必有其候,引《灵枢·经脉篇》错杂言之也。足少阴,肾脉也,肾主 
冬,故云冬脉也。肾主内营骨髓,故云伏行而温于骨髓也。濡,软也。却,退缩也。肾气已绝,骨肉不 
相亲,则齿龈之肉结缩,故齿渐长而枯燥也。肾主藏精而化血,发者血之余,肾之精气绝,故发不润泽 
也。戊己,土也。肾,水也。土克水,故云戊日笃,己日死也。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肉 
满;肉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足太阴,脾脉也。脾主肌肉,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四白,脉不荣,则太阴之气绝,故肌肉不滑泽, 
肉满唇反也。甲乙,木也。脾,土也。木克土,故云甲日笃,乙日死也。 
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 
故脉不荣则筋缩急,筋缩急则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则筋 
先死。庚日笃,辛日死。 
足厥阴,肝脉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其脉循阴器而络于舌本,脉不营则厥阴之气绝,故筋急 
舌卷而卵缩也。庚辛,金也。肝,木也。金克木,故云庚日笃,辛日死也。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弗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 
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丁日死。 
手太阴,肺脉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脉不营,则皮毛焦。肺主气,气主薰肤泽毛,太阴气绝, 
故津液去,则皮枯毛折而节伤也。丙丁,火也。肺,金也。火克金,故云丙日笃,丁日死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少阴者,心脉也,心者,脉之合也。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 
故面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手少阴,心脉也。心主血脉,其荣色也,其华在面。心气绝,则脉不通,血不流而色泽去矣。 
面黑如黧,黧,黑黄色而无润泽也,言心血不能营于面,则黄黑而无光华也。壬癸,水也。心, 
火也。水克火,故云壬日笃,癸日死也。 
按∶手三阴,今释太阴,少阴,而独遗手厥阴者,何也?盖包络与心同候,言心气绝,则包络 
之气亦绝,其诊既同,不必别解。故《灵枢·经脉篇》亦无手厥阴之候也。 
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目瞑也。 
三阴者,手足三阴脉,此五脏之脉也。五脏者,人之根本也。目眩者,眩乱而见之不真也。转者,目 
或反背,或朝上,或左右侧也。目瞑者,盲而无所见也。此三阴气绝,精神俱去之候。失志者,人之五志, 
各属一脏,肝志怒,心志喜,脾志思,肺志忧,肾志恐。今三阴已绝,五脏皆失其志,故无喜怒忧思恐, 
五志俱亡,故曰失志即死也。 
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则气先死。 
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六阳者,手足三阳也。阴与阳相离者,阴阳隔绝不相附也。夫阳气卫外,则腠理密;阳气绝, 
则腠理不固,阴不可独留,故毛孔皆开,阴气亦从腠理而泄矣。甚则绝汗出,大如贯珠者,言身体汗出着 
肉,如缀珠而不流散。故曰贯珠也。气属于阳,阳绝,故气先死也。 
按∶《灵枢·经脉篇》无三阳分候之法,止有总论六阳气绝一节,若终始篇及《素问·诊要经终论》, 
俱载三阳绝候法。今既以三阴三阳为问,当引经文以证明之,补其未备。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 
螈,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HT 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 
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而不仁,则终矣。此三阳脉绝之状 
也。夫太阳之气主皮毛。气绝于皮,故色白,而 
绝汗出也。少阳主骨,百节尽纵,则少阳之气绝,少阳属肾,肾藏志,目系绝者,志先死矣。阳明之脉, 
挟口承目,故口目动作,乃其经气欲绝也。善惊妄言,阳明之神气外出也,色黄,阳明之土气外脱也。 
上下经盛,胃气绝而无柔和之象也。肌肤不仁,则营卫之气绝矣。 

卷二
二十五难
属性:二十五难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 
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 
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此节问答之意,谓五脏六腑配手足之阴阳,但十一经耳,其一经者,乃手少阴心脉,手心主包络脉 
也。二脉俱是心脉,而少阴与太阳合脉,心主与三焦合脉,各相表里而合为十二经也。其言包络三焦无 
形者,言其气也,然未免语病。《灵枢·本藏篇》曰∶密理浓皮者,三焦膀胱浓,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 
薄。果否无形,何以有浓薄之相应乎?邪客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其脏坚固。邪弗能容,容之则 
心伤,心伤则神去而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言包裹此心之膜也。若其无 
形,所指何物?是包络三焦之有形,不待辨自明矣。 
按∶手厥阴心包络,即包心之脂膜,西医谓心外之夹膜者是也。其膜分内外二层,外层浓而坚密, 
上裹总回管脉管,下与膈膜之上层相粘,内层外连于外层,内粘于心,其脉与膈之脉管,肺之气食两管, 
而通贯于脑筋。心之脉络,亦从包络发出,以达周身。故经言膻中者,臣使之官也。手少阳三焦,为水中 
之阳,是为相火。经言少阳属肾者,属于肾中命门也。命门即肾系, 
由肾系下生脂膜,为三焦之根。西医所谓腹包膜,腹内腑统膜者是也。其膜之原,肾系之,下裹膀胱, 
通两肾,包二肠及女子子宫,经核反折回,由尻骨之后上行腹壁膜,前至肝之上,膈膜之下,转向腹 
前,包肝裹胃,上层与膈膜之下层粘续。膈之上层,与心包络之下层相联,气脉通贯于肝之下,胃之 
上,又横出薄膜一层,以隔肝胃,即肝胃连膜也。心肺在此膜之上,不能包裹,所包各脏腑,肚腹之 
前,成一空囊,由肝胃连膜,后有一孔相通,透入空囊,名曰空窍。凡膈膜以下各脏腑之间,俱有此膜 
数层之折叠筋带,为绾其脏腑,以定其部位,并护行各处之血管脑筋,又枝生薄膜,网罗纵横,是由 
彼脏行于此脏,以通气血者也。凡诸连网膜油,皆三焦之物也。夫包络之脉,下膈,历络三焦上下, 
粘续其气;并出于肾,一游行于上中下三焦,而各有所归之部署;一入于心包络,而为君主之相。三 
焦起于七节之间,藏水中真火,为相火之宅,包络乃相火之脏,三焦乃相火之腑,包络三焦气化流行, 
皆相火之流行也。以似脏别脏之小囊,配似腑外腑之大囊,亦天造地设之理,不容妄议者也。若泥执 
无形,误矣。 

卷二
二十六难
属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