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内讧解析+张邦炜-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父亲复辟。于是,这个10岁孩童居然在开封城内发号施令,诸如“皇太子令添置粜米场济民”'236'之类。
钦宗在再次前往金营前夕,秘密吩咐孙傅:“我至敌寨,虑有不测,当以后事付卿。可置力士司,召募勇敢必死之士,得二三百余人,拥上皇及太子溃围南奔。”然而金军已将开封团团围困,突围为时晚矣。不久,徽宗、赵谌以及几乎所有赵宋宗室先后落入金军之手。徽宗在前往金营之前,对其身边官员述说:“朝廷既不令南去,又围城时,聋瞽我,不令知,以至于此。今日之事,妄举足则不可。”无非是些责怪钦宗之语。徽宗到达金营之后,又上札子与金西路军统帅粘罕:“大兵踵来,……某即逊位,避罪南下,归后块处道宫,恬养魂魄,未尝干预朝政”;“虽大兵南来,亦不相关报”;“某亦失义方之训,事遽至此,咎将谁执?”'237'不过是些摇尾乞怜之词。从中也可看出,徽宗返回开封后,的确处于无权地位,境遇相当狼狈。
靖康内讧以徽、钦父子双双成为亡国被俘之君而告终。父子相见于金营,“号泣久之”,徽宗开口便斥责钦宗:“汝听老父之言,不遭今日之祸。”'238'他在北上途中,写下七言绝句一首:
九叶鸿基一旦休,猖狂不听直臣谋。
甘心万里为降虏,故国悲凉玉殿秋。'239'
所谓“猖狂”绝非自责之词,徽宗显然是埋怨钦宗拒不接受臣僚乃至他本人的劝告,及时撤离开封,创建抗金基地。或许直到八年后,徽宗死于五国城(即今黑龙江依兰)时,仍对此耿耿于怀。
结语
上述史实足以证明,开篇引所高宗称颂钦宗“事上皇仁孝”云云,除了瞒天撒谎而外,别无它解。在本文行将结束之际,还有以下三点需要指出。
一、靖康内讧的根源在于皇权的绝对性与排他性。“天无二日,国无二王。”所谓皇权政治即皇帝一人独裁专制,皇权绝不允许他人染指,即使是父亲、儿子、兄弟也概莫能外。徽宗后期,赵桓、赵楷兄弟是为将来获得一人独裁专制的权力而争斗;靖康年间,徽宗、钦宗父子之争则属于分割与独揽皇权之争。如果说选择太子在中国古代毕竟还有立嫡立贵的原则,那么皇帝与太上皇帝的权力是否应当分割,应当如何分割,则无一定之规。在皇帝与太上皇帝幷存的特殊状况下,其权力分配大致有三种模式:皇帝独揽皇权,太上皇帝不预政事,如前面说到的唐高祖等;太上皇帝虽退位但不交权,如北齐武成帝退位后,“军国大事,仍以奏闻”,“凡除拜生杀,仍自主之。”'240'皇帝与太上皇帝分权,如唐睿宗在先天元年(712)八月,“立皇太子为皇帝,以听小事,自尊为太上皇,以听大事”。但这只不过是暂时过渡,唐睿宗于次年七月,即“归政于皇帝”。'241'徽宗在急于退位之时,虽然表示将采用第一种模式,但他事后所竭力争取的却是第二或第三种模式。而钦宗所尽力维护的恰恰是第一种模式。然而由于徽宗曾经表态不预政事,更因为钦宗虽然外战外行,抗御金军束手无策,可是内战内行,对付父亲颇有办法,幷且依靠其业已到手的皇权,终于战胜其父亲。
二、靖康内讧的影响不可小视。平心而论,从总体上说,徽宗作为北宋亡国的第一责任人,岂能责怪钦宗,北宋江山无疑主要葬送在他自己手里。但具体而言,“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242'如果徽、钦二人乃至其中一人在金军再度兵临城下之前,事先撤离开封,组织军民抗金,不仅可以避免父子双双被俘的厄运,甚而至于不会导致北宋的覆灭与南宋的建立,北宋王朝或许尚可苟延残喘若干年。正如南宋人吕中所说:钦宗“早从上皇治兵两京之训,集天下勤王之师乘京城,或可以守。”'243'然而由于徽、钦父子长期明争暗斗,直至钦宗一定要把父亲与自己死死地捆绑在一起,自己拒不撤离,更不允许其父亲撤离开封。这的确是一大历史性的失误。从这个意义上,当时人将徽、钦父子不和视为靖康之世的“大病”,确实不无一定道理。
三、靖康之世的“大病”绝不止于内讧。靖康年间问题成堆,如徽宗时期的弊政远未革除;钦宗本人优柔寡断,朝令夕改;他忙于不急之务,疏于防御金军;等等。凡此种种,其危害之大均不在徽、钦父子不和之下。何况北宋危亡之局在徽宗末年早已铸成。总之,北宋王朝覆灭的原因很多,关键在于极度腐败。'244'徽、钦内讧只是其中较为次要的因素之一,无非是极度腐败的多种表现当中的一种而已。本文绝无将内讧视为靖康年间的唯一“大病”,夸大为北宋亡国的主要原因之意。
'1'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省称《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七,绍兴二十七年八月甲午,《国学基本丛书》本。
'2'熊克:《中兴小纪》卷一,建炎元年五月辛卯,《国学基本丛书》本。
'3' 周必大:《文忠集》卷三十一《徽猷阁待制宋公映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映,一作宋焕或宋□。为便于行文,本文统称宋焕。
'4'陈东:《少阳集》卷一《登闻检院三上钦宗皇帝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王洋:《东牟集》卷九《强国本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以下省称《会编》)卷七十九,靖康元年二月七日“太上皇等出宫幸青城”引赵生生之:《中兴遗史》。
'7'《会编》卷五十六,靖康元年九月九十九日“李纲落职依旧宫观”引臣寮上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
'8'《靖康要录》卷十一,靖康元年十月一日,《丛书集成》初编本。
'9'今年四月,笔者趁去北京开会之便,持此文向同行学友王曾瑜研究员请益。曾瑜先生则以其大着《宋徽宗和钦宗父子参商》及《<宋史>与<金史>杂考·宋徽宗有三个王贵妃=相赠。前文载林甘泉主编《庆祝杨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后文见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编《历史文献》第一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我始知曾瑜先生对此事已作探讨,但鉴于本文与《参商》所用资料以及对某些资料的解释毕竟同中有异,故仍予刊布。
'10'《宋大诏令集》卷三十称赵楷为“皇第二子”,卷三十一称赵楫为“皇第三子”,是由于他们的二哥赵木圣出生后,当晚或次日即死去。赵木圣系郑皇后所生。
'11'《会编》卷二百二十八,绍兴三十一年五月二十二日“礼房报孝慈渊圣皇帝升遐”引蔡※《国史后补》。
'12'《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后妃传下》,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13'胡寅:《斐然集》卷十六《上皇帝万言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本朝四·自熙宁至靖康用人》,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
'15'《宋史》卷二百四十六《郓王楷传》。
'16'宋徽宗有两位王贵妃,其一生赵楷、赵楫、赵枢、赵棣、赵木延,其二生赵植、赵机,死于政和七年九月,谥号为懿肃。《文献通考》卷二百五十六《帝系七·后妃》漏载其一,《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后妃传下》混二为一,当以《宋会要辑稿》后妃三之九及李埴《皇宋十朝纲要》(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卷十五《徽宗·嫔妃》所载为准。
'17'《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后妃传下》。
'18'《会编》卷九十九《诸录杂记》所载《靖康皇族陷虏记》将王贵妃列入“殁故贵妃”。确庵、耐庵编:《靖康稗史》(中华书局1988年崔文印笺证本)所收《开封府牒》、《南征录汇》、《呻吟语》、《宋俘记》等各种资料均可证明,王贵妃在北宋王朝覆灭时,随徽宗北迁。《呻吟语》载,靖康二年六月“初四日,王贵妃薨。”任崇岳先生所着《宋帝列传·宋徽宗、宋钦宗》称,王贵妃“绍兴五年(1135)死于燕山”(第230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或另有依据。
'19'《宋大诏令集》卷三十三《皇子楷特授剑南西川镇南节度使成都牧兼洪州牧制(宣和元年十二月十六日冬祀)》;中华书局1962年校本。
'20'邓椿:《画继》卷二《侯王贵戚》,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王明清:《挥麈录》余话卷二《蔡元长保和殿曲宴记》,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点校本。
'22'蔡☆:《北狩行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23'夏文彦:《图画宝鉴》卷三《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宋会要辑稿》(以下省称《宋会要》)帝系二之二十,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
'25'宋时,称贡举礼部试第一名为省元。
'26'朱彧:《萍洲可谈》卷一《宗室内臣及有官人应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点校本。
'27'《宋会要》选举八之三九。
'28'《宋大诏令集》卷三十三《皇子楷移两镇加恩制(政和八年闰九月十八日就外邸)》。
'29'《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本朝四·自熙宁至靖康用人》。
'30'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
'31'《宋史》卷二百四十六《郓王楷传》。
'32'《中兴小纪》卷一,建炎元年五月庚寅。
'33'《宋会要》礼四九之二三。
'34'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附录卷一载吴充:《(欧阳修)行状》,《四部丛刊》本。
'35'《宋会要》礼二八之六一。
'36'《宋会要》职官三四之三三。幷参看龚延明:《宋史职官志补正》第358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37'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五十八《职官考十二·干办皇城司》称:“皇城司亲从官数千人,……而殿前复不预。此祖宗处军政深意也。”中华书局1986年重印本。幷参看佐伯富:《论宋代的皇城司》,原载《东方学报》第九册,京都,1938年;收入刘俊文主编、索介然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着选译》第五卷《五代宋元》第337-369页,中华书局1993年版。此文素来为学界所重,惜只言未及赵楷提举皇城司事。
'38'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六十二,庆历八年闰正月丁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39'《宋史》卷一百一十九《职官志六·皇城司》,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40'《宋会要》职官一七之二十。
'41'《宋会要》职官三四之三三。
'42'《宋会要》礼二四之六七。
'43'《宋大诏令集》卷三十三《皇子楷特授剑南西川镇南节度使成都牧兼洪州牧制(宣和元年十二月十六日冬祀)》。
'44'周火军:《清波杂志》卷一《潜邸瑞应》,中华书局1994年刘永翔校注本。
'45'据陆游《家世旧闻》卷下记载,林灵素胡诌:“天有九霄,神霄最尊,上为神霄帝君,实玉帝长子,下降世间,而其贰曰青华、长生二帝君,实治神霄府事。”“好事者或谓青华为上,长生为郓王。”中华书局1993年点校本。
'46'《宾退录》卷一载《林灵素传》。
'47'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以下省称《长编纪事本末》)卷一百二十七《方士》引《杨氏编年》,《宛委别藏》本。
'48'《清波杂志》卷六《冷茶》。所谓春贴子是立春之日剪贴于宫中门帐的文字,体近宫词,多用绝句。据同书卷十《春帖子》记载,“自政、宣以后,(春贴子)第形容太平盛事,语言工丽以相夸;殆若唐人宫词耳。”
'49'《宋史》卷四百七十《王黼传》;王称:《东都事略》卷一百六《王黼传》,台湾文海出版社1979年影印本。
'50'《宋史》卷四百六十八《杨戬传》。
'51'《会编》卷五十二,靖康元年八月二十三“诛童贯于南雄州”。
'52'蔡※:《铁围山丛谈》卷一,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
'53'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以下省称《编年录》)卷十三,靖康元年三月“童贯池州居住”,中华书局1986年王瑞来校补本。
'54'《少阳集》卷一《登闻检院三上钦宗皇帝书》。
'55'《铁围山丛谈》卷一。
'56'《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