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大秦复辟-第7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秦王嬴斐强势东出,届时魏国首当其冲,这根本就没有丝毫的怀疑,因为整个中原的大势如此。
在大势所趋之下,个人的能力,就算是在逆天,也不可能逆势而起,最终大败一切强敌卫冕。
就像是吴公孙权才华横溢,坐拥孙氏三世根基,如此正是乱世,遍地都是机会,但是吴国确实最不可能统一中原,甚至于就连鼎立一方都维持不了的国家。
出现这样的情况,当然不是吴公孙权能力不足,也不是时机不成熟,而是江东偏安一隅,地小物薄,根本不适合作为王霸之基。
这样的情况,就算是吴公孙权拥有堪比秦王嬴斐的能力,也不可能在天下大势所趋之下,逆转乾坤。
……
魏公曹操小眼睛里掠过一抹精光,这一次的漠北一战,再一次让他震撼了,这一次他真正意义上,感受到了秦王嬴斐的霸气。
一国之力,五十万大军北上大幕,相当于关东联军的两倍之多,这样的情况,又岂是一般人可比。
心中念头闪烁,魏公曹操陷入了沉思,他心里清楚,魏国看似风雨飘摇,摇摇欲坠,其实还是有机会的。
此时此刻,就看秦王嬴斐与韩公袁绍给不给他时间了。
只要秦王嬴斐延迟出兵东向,亦或者韩公袁绍提前驾崩,让韩国内部争斗频繁,这样一来,魏国尚有一战的机会。
“嗯。”
一念至此,魏公曹操点了点头,他看着底下的程昱与荀攸,一字一顿,道:“军师所言甚是,对于韩国内部诸子夺嫡一事,我们持观望态度。”
“但是必须要时刻关注诸子夺嫡这一事件的进展,一旦有动静,立即禀报孤。”
“诺。”
点头应诺一声,程昱与荀攸神色微微一变,整个人的神色都变得凝重起来,因为他们都清楚,这件事对于魏国的意义有多大。
魏国到底能不能蜕变,进而一飞冲天,就看这一次了。
……
同样的,关于韩国内部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不仅秦国与魏国极受重视,楚国与吴国同样如此。
这一次的大幕之战,秦王嬴斐再一次让他们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强大,什么叫做肆无忌惮。
实力所在,就是底气所在!
……
正因为如此,关东诸侯撤军南下以来,心里都憋着一股气,因为他们都清楚以前秦王嬴斐滞留,不愿意加快统一天下的步伐。
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秦王嬴斐忌惮大幕上的东西鲜卑,他不想中原大地遭受到异族的践踏。
正因为心中的这一份坚守,秦王嬴斐的攻势才会变得缓慢无比,这一次,大幕上的威胁,被中原大军一一剪除。
虽然让秦军损失惨重,但是却让秦军在短时间内彻底的没有了后顾之忧。
汉州之地,有外籍军团镇守,秦国西境并没有可以威胁到秦国的势力,同样的秦国北境的最大威胁便是东西鲜卑,这一次被秦王嬴斐铁血镇压。
如此一来,秦国除了东面之外,举国皆安,这样的情况,让关东诸国压力如山,毕竟不论是秦王嬴斐,还是秦国,都是一等一的强。
在这份巨大的压力下,关东诸国不得不挖空心思的求存。
……
大明宫。
韩公袁绍现在殿外,目光有些游离,年过不惑的他,两鬓斑白,但是眸子依旧有神,犀利如刀。
作为韩国之君,他对于幽州,冀州,青州的事情,多少有些了解。
只是正因为基于这份了解,才让韩公袁绍犹豫不决,因为他清楚,不管是袁谭,还是袁熙,甚至于袁尚,都在虎视眈眈自己的位置。
对于这一点,平常时期袁绍根本不在意,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在韩国之中,他的话,才是最终的决定。
故而,面对袁谭等人的嚣张与疯狂,他并没有在意,因为只要他想动手,一言就可以镇压。
但是事情到了这个时候,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当初的这件小事,已经变得不容小觑。
“哎!”
站在大明宫门口,韩公袁绍叹了一口气,他心里清楚,袁谭坐镇青州,有兵有人,有势力。
同样的袁熙坐镇幽州,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势力不及袁谭,但是手中大军经历过真正的战争,战斗力不容小觑。
可以说除了尚在冀州的袁尚之外,不论是袁谭与袁熙都手握重兵,更有河北之地的世家大族鼎力支持。
如此一来,当初之举,反而成了一大阻碍,袁绍眼底掠过一抹凝重,他心里清楚,韩国境内世家大族纷纷站队,彻底的打破了他的布局。
让他曾经自以为彻底掌控在手的局势,早已经变得无法收拾。
“废长立幼?”
心中刚闪过这样一道念头,韩公袁绍心底就出现了同样的忧虑,作为四世三公袁门的优秀传人。
袁绍远比一般人,更能够贴身体会到废长立幼的坏处,这将会导致整个权力集团的分裂和争斗。
一旦在立储问题上暧昧,那么臣子们是很容易战队互斗的,因为拥立可是头号功劳,在利益面前,人们都是舍生忘死的。
一旦开始站队,就意味着斗争扩大化,从内廷斗到朝堂,甚至蔓延及军队和地方政府。
可能接班人们成了各个集团的代言人,大臣们成了各个可能接班人们的幕后操纵手。
这种争斗带来的内耗对国家来说无疑于一种大灾难,因此此后国家的每一项政策和决策,都将伴随着集团化的利益争斗。
……
韩公袁绍更是清楚,这样的局势一旦发展起来,就算是一国之君都没有办法镇压。
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 一同送来的文书()
每一次剧烈政治斗争之后伴随的都是政治清洗,而如今的韩国最重要的也是稳定。
唯有如此,才能逐渐积蓄国力,与越来越强大,越来越不可一世的秦王嬴斐争天下。
对于这一点,韩公袁绍心知肚明,只是人老了,决定有时候会被感情所影响。
此时此刻的韩公袁绍就是如此,对幼子的喜爱,让他的判断失去了准则。
……
“刘长,你也是跟随在孤身边的老人,在你看来,立储一事上,孤是否犹豫太久了?”
迎着韩公袁绍的目光,刘长沉默了一会儿,方才一字一顿,道:“大秦帝国因为始皇帝未立太子,而有了胡亥乱政。”
“如今我国的局势虽然与大秦帝国有一丝相似,但唯一的不同就是君上健在。”
说到这里,刘长人忍不住继续,道:“只要君上在,韩国内部就算是派系林立,三位公子夺嫡,也乱不起来。”
“只要君上做出决定,一切都为时未晚!”
……
听到这里,韩公袁绍眼中掠过一丝明悟,他心里清楚,刘长说的不错,在韩国他才是唯一的话语者。
一念至此,韩公袁绍忍不住朝着刘长,道:“刘长,以你的看法来说,袁谭,袁熙,袁尚三人,哪一个更适合成为韩国太子?”
……
“轰!”
闻言,刘长大惊失色,他怎么也没有想到韩公袁绍居然会将这个问题抛出来问他,心中念头闪烁,连忙,道。
“君上,立储一事乃韩国大事,理当由三公九卿以及君上来决定,老臣才智低微,不敢轻言。”
看着诚惶诚恐的刘长,韩公袁绍嘴角掠过一抹笑意,随之笑意收敛,道:“孤恕你无罪,今日此地只有孤与你,心中有何想法,只管说出来。”
“出的你口,入的孤耳,在这个天地间,不会再有其他人知道。”
……
迎着韩公袁绍凌厉的目光,刘长心里清楚这一次他怎么也是躲不过去了,心中念头闪烁,沉吟了片刻,道。
“王上,主要是立嫡、立长、立贤、立爱。前两种是靠生出来的,后两种是靠做出来的。”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朝廷的平稳运转是最重要的,远胜过一个君主的个人能力如何。”
“一旦挑起继承人斗争,必然破坏整个行政运转的连贯性,导致一系列内耗发生,从而使堡垒从内部崩溃。”
“嫡长子制度是最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制度。一旦从最开始制定好确定名分的方式,就从法理上制止了这种内耗,使诸公子各按其事,纵然君主人个人未必是最优的一个,却是整个国家合力最大的方式。”
“这便是大汉王朝延续四百年的根本原因所在!”
……
说到这里,刘长忍不住叹息一声,道:“虽然长公子战功赫赫,但是性格有一点桀骜不驯,一旦继位,诸位公子恐怕难安。”
……
刘长一直跟随在韩公袁绍身边,他自然清楚韩公袁绍心中大概得想法,他清楚袁绍钟意于袁尚。
而且长公子袁谭,二公子袁熙,外放为官,与他并没有多少交情,自然而然,刘长偏向于三公子袁尚。
只是刘长是一个聪明人,他心里清楚,韩公袁绍虽然在心中犹豫不决时爱询问,但这并不代表就会认同。
作为一个内侍,刘长对于自己的地位一清二楚,今日若不是韩公袁绍逼着他开口,就算是心中偏向于三公子袁尚,也绝对不会说出来。
他心里清楚,当一个国家的制度稳定之后,实际上皇帝的贤愚得失,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只能起到部分影响作用,而完全不是决定作用。
既然这样,只要废长立幼对国家起到的积极影响能够大于给国家带来的弊端,那废长立幼就是行得通的,是一个选定继承人的优秀制度。
刘长心里清楚,纵观历朝历代,很多时候废长立幼的弊端,远远大于积极影响。
……
作为政治世家出来的韩公袁绍,在这一点,远比刘长看的更远,他心里清楚,在治世,废长立幼积极作用微乎其微。
但是在乱世,废长立幼积极作用很大,但是弊端更大、更加突出,而且还存在极大的判断失误可能。
所以才有了废长立幼,自古乃取乱之道这样的说法。
……
一个强悍的集权帝国,最大的威胁来自于**权力的继承,继承的过程里往往充满着血腥和杀戮。
为了减少血腥和杀戮,就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法理体系来确定继承的人选。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嫡长子继承制度,袁绍心中念头闪烁,他深深的看了一眼刘长,道。
“去将三公子带来大明宫!”
“诺。”
……
点头应诺一声,刘长转身而出,他心里清楚,刚才的一番谈话对韩公袁绍影响极大,要不然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想要见三公子袁尚。
从韩公袁绍的反应上来看,刘长就清楚他的判断没有错,袁绍眼中,最想要继承的那个人就是袁尚。
……
“儿臣见过君父!”
不一会儿,袁尚便来到了大明宫,由于韩公袁绍对于袁尚的宠爱,父子二人之间,并没有生疏与隔阂。
看着长相颇似自己的袁尚,韩公袁绍眼中掠过一抹喜色,微微一笑,道。
“显甫,不必多礼,起来吧!”
“诺。”
器宇轩昂,站在大明宫的袁尚,让韩公袁绍在一刹那间,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一样的风华正茂,一样的书生意气。
这一份感官,让袁绍对袁尚在心里多了一丝偏向。
“显甫,最近书读的如何了?”
当初韩公袁绍留下袁尚,不仅是因为他的年纪小,其中也因为他想要花大代价培养袁尚。
可以说韩公袁绍对于袁尚报有极大的期望,这一份期望,就算是长公子袁谭与二公子袁熙两个人加在一起,都远远不足。
闻言,袁尚心中一动,刚才来的路上刘长已经告诉了一切,一念至此,连忙朝着韩公袁绍,道。
“禀君父,先生正在教周易与孙子兵法,儿臣略有所得。”
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 袁尚()
听到袁尚说略有所得的时候,袁绍眉开眼笑,对于这个小儿子,他真的是非常喜欢。
不仅因为袁尚长得像他,更因为袁尚的母亲是他后宫之中最宠爱的女人。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况且还是这种长天累月的枕边风,自然让耳根子比较软的韩公袁绍心里产生了偏向。
不可否认,在夺嫡这件事情上,袁尚虽然年纪最小,却走在了最前头。
不管是长公子袁谭,还是二公子袁熙都远远不如,韩国内部的这一场诸子夺嫡,在这个时候已经有了端倪。
有韩公袁绍的主观偏向,三公子袁尚胜出的可能性极大。
心中念头闪烁,韩公袁绍望着底下器宇轩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