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阀 >

第697部分

宋阀-第697部分

小说: 宋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普天之下,没有第二个。以他为首相,任何人都得心悦诚服。

    “朕已经下诏,命麟王火速入京。此事要尽快办了。”赵谨道。见皇后似乎还有疑虑,他解释道“折彦质四朝元老,威名暴于南北,文武双全,更是徐良的前辈,如果由他出任首相,非但能够牵制徐良,更能弹压得住朝廷。你不是总说徐良在朝中为相,徐家子弟又在地方手握重兵么?此番麟王入朝,他们就互相掣肘,朕就太平了。”

    刘凤娘也找不出反对的理由,左右能压制得了徐良就好,当下也就没再说什么。皇帝上得前来,搂住她,眼光落在她肚子上,怜惜道:“这些事情你就少操心了,安心养胎是要紧。太上皇和两宫太后几次过问,很是关心。”

    太上皇赵桓育有三子,长子赵谌,英年早逝,也没有留下子嗣。幼子赵训,年纪又还轻,未增婚配。只有这当今天子赵谨的皇后怀了龙种,自然是上下都关心,期盼着能诞下皇子,也好让江山社稷,后继有人。

    “都说这世上最不易的,就是为人母,十月怀胎辛苦也就罢了,一旦分娩,还得鬼门关上走一遭,这话,如今臣妾是信了。”刘氏道。

    “你放心,只要是诞下皇子,朕不管大臣是否同意,都将敕封你父为郡王,刘家子弟都加官晋爵,绝不负你就是。”赵谨保证道。

    刘凤娘这才满意地将头靠在了皇帝肩膀上

    却说一连几天没有动静,秦桧有些坐不住,寻了机会几次向沈择询问,得到的回答都是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不外乎就是等等这类的话语。秦会之也不是傻子,从沈择的态度中他嗅到了不同寻常的味道,隐隐觉得这事可能有什么变数。

    这种感觉,在麟王折彦质进京以后,得到了证实!

    折彦质崇高的地位,使得他一进杭州城,就已经在朝廷百官中传开消息。大臣们惊讶于麟王的突然还朝,都纷纷猜测此次他突然回来是什么缘故。联系到“平章军国重事”徐良正在家守丧,稍有政治头脑的人便多少明白几分。

    看样子,圣上是有心让徐相丁忧,而以麟王取代其职!这宰相人选的更迭,往往预示着朝廷大政方针的变化,所幸,麟王也是坚决的主战派,即便他上台执政,相信大体上仍旧会延续徐相的政策,不至于搞拨乱反正。

    一些立场不坚定的人甚至开始琢磨,这一下估计是代表徐家失势了,是不是得赶紧往麟王身边靠?持这种想法的人,一旦跟自己挚友故交说起,多半都会得到反驳。徐家失势?还不至于吧?除非哪一天,川陕宣抚处置使易位,你再说这话不迟。但凡徐卫在帅位上一天,徐家仍旧是一股强大的势力!而且,至少现在还看不出来任何徐卫会离开位置的征兆。

    “相公,朱参政来了。”徐府里,仆人到书房向徐良通报道。

    这段时间在家守丧,除了一些仪式以外,徐六深居简出,基本不跨出徐府大门。但这并不代表他不问世事,相反,他既然在自己这一亩三分地里,朝中的一举一动,他也清楚地知道。

    “请进来。”徐良轻声道。

    片刻之后,参知政事朱倬踏入书房,脚步未停就拱手道:“徐相。”

    徐良放下手中的书本,起身迎上前笑道:“不在中书忙,却有空到我这里来坐坐?那就坐吧。”

    两人分宾主坐定,朱倬是个直肠子,什么都挂在脸上,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沉声道:“麟王进城了!”

    徐良的眼中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惊色!其实,从皇帝暧昧的态度中,他就已经猜到会有事。迟迟不下诏夺情,肯定是有人想针对自己。罢自己的相位,还不至于,皇帝没有这个气魄。舍此之外,也只有重新任命左相这一条路可走。

    但徐良并不担心这一点,满朝文武,谁有几斤几两,他门清。不管谁上来,都难以对他构成威胁,只能是个摆设。哪怕就是征召已经致仕退休的老元勋,他也不惧。可当听到“麟王”这两个字,他不得不叹口气。

    说起来,折家跟徐家的关系还挺不错。当年老九被锁在河东平阳,脱不得身,正是折可求率领折家军长途奔袭,救虎儿军出来,然后合师一处,铸就了定戎大捷!后来折家奉旨南迁,老九还亲自赶到潼关相送。

    而且老九和折彦质的私交也相当深厚,昔日紫金虎在杞县烧粮,陷于金军包围之中,也是折彦质第一个领兵相救。说起来,这该是过命的交情吧?

    可是,这世上再深厚的情谊,恐怕也挡不住这一“击”。麟王一旦作了首相,他绝对不可能当个摆设,哪怕是志同道合,也难免有冲突。若是旁人也就罢了,可折彦质功盖当代,声望怕还在自己之上,于伦理上来说,还是自己的前辈,这事,麻烦。

    想到这些,徐良苦笑道:“我若个作谗臣,事事顺着圣上,谁也不得罪,只怕还不会有这事。”

    朱倬非但跟徐良志趣相投,更是他坚定的支持者和追随者,他对徐六除恶务尽,乘胜追击的方略极为赞同,一直以来,也是合作无间。现在凭空冒个麟王出来,他好似比徐六还着急。

    “相公,麟王上台已成定局,改变不了。我所担心的是”朱倬欲言又止。

    “无妨,你直说。”徐六道。

    “我担心,不止麟王上台执政,这议和一事,恐再起波澜啊。”朱倬道。

    “意料之中。”徐良沉声道。这议和的事谁撺掇的?还不就是刘家兄弟?有皇后在兴风作浪,官家十有八九会重提这事,只是自己现在十分被动,就是想阻挡,怕是也力不从心。

    “可一旦此番议和,相公若再想短期之内进军河北,只怕不易。”朱倬担心道。金人所提议和要求,旁的不说,这不得还都东京,则难以加速经营河南。西军撤出河东,再难以威胁燕云,女真人便有喘息准备之机!

    “我何尝不知?奈何此事由不得人。”徐良颇有些无奈道。不过,他随即话锋一转“你也不要担心,麟王一直以来,坚决主张抗战,此次北伐,诸军由他一手统率。相信,他也清楚这其中的利害关系,绝不至于赞同议和。”

    “但愿如此,可是圣上拜他的相,这初登政府,能不顺着圣意办事?”朱倬质疑道。

    徐良闻言正色:“寻个机会,我得和麟王谈谈。哎,秦会之最近在作甚?也不见他?”

    朱倬想想,道:“除了中书理政之外,最近圣上单独召见过他两次。”

    “单独召见?”

    宫城,宣德门。

    三骑不急不徐驰至宫门前,马上骑士都利落地跳下。当先一人,年在五十开外,身长七尺有余,很是魁伟。身穿紫色公服,束金带,挂鱼袋玉剑,多年的军族生涯,使得他不怒自威,然英武之气中,仍难掩那一丝儒雅与从容。

    不是旁人,正是当今大宋,唯一一个“一字并肩王”,麟王,折彦质。折王确实老了,当年他领兵勤王,初到京城与徐九见面时,方过而立,其潇洒,儒雅,给徐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举觞白目向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二十多年过去了,昔日十几岁的少年郎徐九,如今已是四十壮年;而往日玉树临风的折仲古,如今须发之间,已夹杂着些许银丝。一捋颌下长须,折王的目光仍旧锐利,望着巍峨的宫门,他心里禁不住感慨。

    当年,为避耿南仲之祸,他主动放弃宰执的地位,去地方上练兵御敌。也正因为如此,他才避过了朝廷里多次的政治风暴,丝毫未受影响,如今,他已经是“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只差“权倾天下而朝不忌”了。

    一旦跨进这宫门,“权倾天下”,唾手可得。

    一名三十多岁的内侍踩着小碎步匆匆而来,到了折王面前,大礼下去,尖声道:“小人叩见大王。”

    “不必多礼,请起。”折彦质朗声道。

    “小人乃内侍省都知沈择,专一前来迎候大王,请。”沈择躬着身子,不敢直视。

    折彦质对身后两名随从一挥手,而后大步往宫中走去。大概是都收到了风声,麟王行走在禁中,但凡碰到他的官员,无不肃立在道旁,执礼甚恭,这其中,不乏中书要员。

    为表示郑重,赵谨特地选在“垂拱殿”,接见折彦质。到了殿外,沈择先入内通报,皇帝一听折彦质到了,竟然离开御座,亲自下殿来接!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殊遇,即便当年声望卓著的种师道在世时,也没有这般待遇。

    折彦质显然受宠若惊,一见皇帝下来,不等对方开口,已迎上前去,纳头就拜:“臣折彦质,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岁!”

    赵谨上前亲手扶起,笑容满面道:“虽则麟王离京不久,可朕甚是想念。折卿柱国之臣,四朝元老,不必拘礼,来,殿内说话。”

    折彦质低着头,踏入殿内,等皇帝重新升座之后,才道:“臣一接到圣谕,即马不停蹄赶来行在,所幸没有耽误。”他为什么说这句话?因为但凡手握重兵在外的将帅,最敏感的一件事情,就是奉诏入京。他如此说,则是表示自己正大光明。

    赵谨显然没有理解到这一层意思,只道:“无妨无妨,来,赐座。”

    坐定之后,皇帝先还是说了些场面话,又问了关于军中的情况。折彦质自然是据实以告,但其实皇帝也不懂,只是频频点头而已。

    一阵之后,皇帝主动提起折彦质两次上奏一事,道:“前番,折卿上奏,请求重回故土。这思乡乃人之常情,朕能理解。只是,国难未平,朝廷多事,朕如何离得开贤卿啊?且将思乡之情放一放,待到河山光复,朕决不吝惜三城两地。”这话说得贴心,往常,折家的领地只在府州,皇帝如今一表态,等于是说等将来天下太平了,我赐几个州给你们折家又能咋地?

    折彦质起身谢过。

    “折卿,朕记得,你去江西之前,是任枢密使?”皇帝忽然问道。

    “回陛下,臣担任江西宣抚大使之前,任枢密使兼御营使。”折彦质答道。枢密使固然荣耀,可御营司当时是统领所有南方军队的最高机构,这一点必须要说明白。

    “难得,为御外敌,主动离开中枢去地方强兵。如今战事告一段落,再让折卿在江西,则是大材小用了。”赵谨为自己后头将要说的话作着铺垫。

    折仲古心知肚明,嘴上却道:“臣捧卷则是一老儒,披甲则是一老卒,无论居庙堂之高,或是处江湖之远,同样为国尽忠,并无分别。”

    “高风亮节!”赵谨大声赞道。“朝中如折卿这般文武双全的贤臣,没有第二个。”

    “臣何德何能?不过在江西时,并无其他,唯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折彦质大唱赞歌。他后头说的这一句词,乃是有出处的,有缘故的。。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799章 川陕跃进() 
这句词,是仁宗朝柳永所作。柳永才华横溢,却是个浪荡子,他初参加科举不第,有些急躁,有些郁闷,便写了一首鹤冲天来抒发情怀。词里难免就发了一些牢骚和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

    这若是放在其他朝代,搞不好弄个文字狱什么的,拉去砍头,最少,也得放到岭南去吃荔枝。在宋朝,政治相对清明,也没谁把他怎么样。但这词传到同样好这一口的宋仁宗耳朵里,圣上有些不高兴了。

    等到下次科举,发完牢骚的柳永仍旧乖乖来应试。这一次发挥不错,已经过关了,只等皇帝御笔钦点,不说状元,进士是没跑的。也合该柳永这大嘴巴倒霉,皇帝看到他的名字时,想起了他写的那首鹤冲天,其中有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意思是说,这些浮名,哥不要了,我宁愿品茗饮酒,轻轻吟唱,过些舒坦惬意日子。其实这只是柳永上次落第之后的气话,根本当不得真,否则他这一回也不会再来考。可宋仁宗这位皇帝也挺有意思,把柳永的名字给划了,还批注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你不是说要品茗饮酒,轻轻吟唱的舒坦日子么?那还要这些浮名干什么?

    柳永得知消息以后,非常恼火,干脆也不考了,还四处自称是“奉旨填词柳三变”,这颇有些耍泼的味道在,好比后世有一部喜剧电影里,奉旨乞讨一般。这如果要较真,那就是和皇帝较劲,找死!可宋仁宗这位历史上有名的仁君,确实名不虚传,不但没把柳永怎么地,后来还“赐同进士出身”。

    虽说柳永为人轻狂,桀骜不驯,可对这位圣君还是相当钦佩的。他后来作了一首词,其中就有折彦质说的这一句“愿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