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衣当国 >

第759部分

锦衣当国-第759部分

小说: 锦衣当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万历皇帝上朝就是隔一天一去了,朝臣们也说不出什么,甚至在暗地里认为这不是坏事,皇帝不在,就是内阁处理天下政务,更加方便,但如今不比以往,他们能管的地方虽说没少,可天下间要紧的地方却比从前要多了,开埠港口,殖民拓荒,海外贸易,还有禁军系统,原本内阁可以影响的内卫系统现在也被宫内抓了去。

    这些事情几乎是天下间新兴的产物,或者从前有,但是现在改变性质的,田赋一天天的缩水,这些事物却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和货物。

    有钱有兵才有权,新兴事物蓬勃发展,皇家和内廷手上的财富愈发膨胀,权力也就越来越大,无形中也是挤压内阁朝臣的存在。

    更让人无可奈何的是,士子文人这一系也要去参加垦殖,参加海外贸易,尽可能的去开埠口岸经商,但他们相对保守,等进入的时候往往晚了,只能是听从和接受先去那些豪商、勋贵、军头们的地位。

    若是正常行业,文臣们想要伸手进去也简单,商人再怎么猖狂,难道还能大过衙门不成,怎么收拾收拾不了,现在这新兴的一干事却没那么容易伸手,虎威军和禁军加上内卫,可不是他们能够抗衡的。

    京师几次政变一样的政争,到最后都是以禁军开入京师告终,为首的、煽动的、胁从的。下场都是极惨,这足够给人教训了。

    因为这样的局面,万历皇帝大权独揽,他不需要像是从前一样的通过参加朝会来影响和仲裁朝局,也就有了休息的时间,或者说,万历皇帝自己也倦怠了朝政,想要享乐游玩了。

    张诚和万历皇帝的关系非同寻常,天家无父子,隆庆皇帝和慈圣太后李氏没什么太多的父母之爱给他,陪伴在身边,照顾他生活起居的反倒是张诚,慢慢长大这个过程中,学习文化,处断政务,这些也都是张诚在教导,事实上,万历皇帝有什么不懂的,或者是埋怨牢骚什么的,也是和张诚去说。

    相对于隆庆皇帝和李太后,张诚和万历皇帝之间,父母对子女之间的情谊恐怕是更深厚一些。

    张诚病重的消息传到京师来,万历皇帝立刻指派太医院最好的几名太医赶往天津卫,不过病来如山倒,御用监将关外进来的几样珍贵药材翻检出来,太医们也就是刚出京师,病逝的消息传到了这边。

    万历皇帝听到之后,还是处理了政务,吩咐了邹义这边去安排张诚那边丧事,宫内该有什么规格,一定不能因为张诚不在宫中就亏欠了,万历皇帝一直是很平静,但脸上也没有什么表情了。

    晚上照例是在乾清宫用膳,嘴角有了米粒,皇帝虽说是皇帝,对这等事也未必会注意的,郑皇后也是习惯性的给万历皇帝擦去了,万历皇帝继续吃饭,筷子动了两下,屋中伺候的宦官和宫女以及郑皇后惊骇的看到万历皇帝流泪了。

    看到众人的表情,万历皇帝伸手抹了把,似乎自己也没有察觉自己流泪了,抹了一把之后,端起饭碗来继续吃,眼泪却没有停下,万历放下自己的饭碗,双手捂住了脸,郑皇后神色眼里的看了看屋中,一干宦官和宫女都是躬身退了出去。

    万历皇帝捂住脸之后,没有哭声,但肩膀不停的耸动,郑皇后也是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是好,时间其实不长,不过郑皇后却觉得很久,万历皇帝手从脸上拿下来了,眼眶通红,泪痕明显,显然是哭过了,但神情已经变得很平静,看到郑皇后惊讶的表情,万历皇帝低头拿起一块手帕在脸上擦了擦,开口说道,声音已经变得有些嘶哑。

    “张伴伴走了。。。。。。”

    ****************

    万历十八年八月,锦衣卫快马出京前往松江府,圣旨命辽国公王通前往天津代天子操办白事,拜祭张诚,慰忠义臣子之心。

    这消息不算是秘密,对于张诚来说,算是哀荣之极了,对于一个从严格意义上不在内廷的闲居阉人,天子在他死后要安排重臣过来凭吊拜祭,这样的荣耀,自太祖朱元璋至今,没有一个人有这个待遇。

    对于王通来说,皇帝的这个安排也是再次证明了他的地位,去往松江的王通到底失势了没有,这次就是个最好的说法。

    但文臣们并不高兴,在他们的心中,万历皇帝如果要安排人去拜祭,怎么也要选一个文臣,内阁和六部难道没有足够份量的角色吗?当然了,如果万历皇帝真的选了文臣,那被选中的人肯定会大闹,认为是个羞辱,我读圣贤书,寒窗科举,中枢重臣,怎么会去拜祭一个阉人,但去不去是一回事,选不选是另外一回事。

    或许以为此事不是大事,还真有言官上奏,说天子派人拜祭,而且还是派武将勋贵拜祭,不合礼法。。。。。。

    这个言官的奏折居然被送到了万历皇帝的手中,万历皇帝当即就摔了奏折,在这件事情上,再怎么倾向于士大夫的内官也是立场分明,当即文字语句上被挑出来几个可有可无的毛病,然后用廷杖。

    按说这廷杖挨了之后,身价倍增,立刻成为名士,这次没那么好的运气,这个言官在大明门外被廷杖直接打死,大明门外是上朝下朝的必经之路,是各个衙门都能看到的地方,这言官被活活打死,众人都是震骇。

    九月初的时候,王通从松江府赶到了天津卫,王通回到天津卫,意义当真是非同寻常,整个天津卫的地面都是轰动了,够资格的大商人都想过来拜见,地方官那个自然不必说,不过这个时节实在不是拜见的好时候,辽国公这次是有正事的。

    但松江府那边,吕宋那边,也是金山银海一般,大概估算,这前景恐怕还要超过天津卫,谁不动心,大家都是有银子的,和王通关系也是熟,怎么都是方便,不去动心实在是不可能。

    又不能打搅,又不能不去见面,结果各家各户的亲信长随什么的都在王通住处那边守着,等着事情办完。

    一开始的时候,天津锦衣卫吓了一跳,以为有什么别的勾当,纠集了巡检司和三江系统护卫队过去清查,然后才发现是虚惊一场。

    马三标从京师赶过来了,邹义赶过来了,东厂千户薛詹业也赶过来了,赵金亮如今才到陕西,却是没办法,在天津卫周围驻扎的禁军将领、李虎头、韩刚一干人也都是赶来。

    邹义是义子,蔡楠是义孙,他们两个人算是张诚的亲人,负责接待各方宾客,当然了,大家出钱出力,这个都是免不了的。

    三江商行差不多将所有的事情都给应承了下来,不管是用具花销还是人手。。。。。。

    ****************

    王通住在原来的宅子里,夜里蔡楠过来拜会,两人寒暄几句之后却发现无话可说,在灯下枯坐,张诚对于他们二人来说是个太重要的存在,突然间逝去,让他们两人很不习惯,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过了半响,蔡楠才拱拱手,沙哑着嗓子说道:

    “公爷,张公公临终的时候是咱家在身边,虎头也被支出去了,张公公和咱家说了几句话的,嘱咐咱家只对你一个人讲。”

    …

    谢谢大家的订阅和月票,谢谢“ipooo”老朋友的打赏支持。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1060章 见驾() 
说出这句话后,蔡楠看了眼王通,王通一愣神,扬声说道:

    “避开去!”

    外面有人答应,一阵脚步声之后,远远有人招呼,这是在屋外的人都已经避开了,蔡楠就在王通身边,自然明白这个规矩。

    王通神色没什么变化,张诚临终的时候有话要对自己讲,要说什么,双方的关系虽然亲密,可在这个时刻情景,会说什么,他想不出。

    “张公公说,你立下大功,但功劳太大,还是要谦退忍让,风轻云淡一世,子女后代怎么也有个魏国公那般的前程,可如果不这么做,当心大祸临头啊!”

    “本公做了这么多,却。。。。。。”

    王通开口说道,说了一半却不言语了,脸上却有苦笑之意,蔡楠也不再言语,实际上张诚这话说是私下谈,还是太过官面文章,意思不大,这种话,王通在天津卫的时候就有人这么劝,没想到张诚临死了还是说这个。

    又是静默了一会,王通咳嗽了声开口淡然说道:

    “本公自东征建州之后就去了松江,现在在松江也就是做点生发赚钱的勾当,张公公临终说的这番话也是要紧合理的告诫,王通一定铭记在心,王通现在做的,也是按照这个章程,忙碌些,为子孙经营些吧!”

    蔡楠看了看王通,虽说他已经是辽国公,在大明最高层最中心的地方他的名字已经被人提起了十年以上,可王通还是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但这番话,说的却好像是七十八岁的老人,老气横秋。

    一时间蔡楠也不知道说什么是好,也是苦笑了声,开口说道:

    “何至于此。。。。。。”

    王通却不说话了,双方又是对坐无言,王通神色没有变化,心里却多了几分戒惧,蔡楠这番话是要试探,自己的回答和表现难道会被禀报给宫内。

    ****************

    夜间的拜访很是无趣,以往王通和蔡楠因为彼此熟悉,往往是天南地北,公事私事,畅所欲言,今夜确实有很多话没办法说了。

    蔡楠坐了会之后就是告辞,回到自己房中后,却是将伺候的下人都给打发了出去,自己坐在书案前发呆,想了很久,蜡烛快要燃尽的时候才惊醒过来,迟疑片刻,从腰带中翻出一张纸,上下又是看了一遍,好像是要将上面的内容牢牢记住,看过之后,才是放在烛火上烧了。

    第二天一早,邹义却是上门了,开门见山的问道:

    “张公公那边只留下那一句吗?”

    蔡楠在邹义面前也不敢怠慢,急忙恭谨回道:

    “张公公奏给万岁爷的话已经报上去了,儿子这边不敢有任何的隐瞒!”

    邹义摆摆手,开口问道:

    “不是那个,是跟辽国公说的那种,私下里就有这一句吗?”

    看着蔡楠脸色变化,邹义摇头解释了句:

    “辽国公自己说的,你不要多想,张公公做事素来万无一漏,私下就交待了这一句吗?”

    “义父大人,就是这一句的。”

    听到蔡楠的回答,邹义颇为奇怪,摇头自言自语,像是问自己,又像是问蔡楠,低声说道:

    “依干爹的性子,不应该啊!”

    蔡楠却是恭谨站在一边,沉默不语,邹义在张诚身边伺候这么多年,对张诚的做事风格极为了解,蔡楠却是比不了的。

    *****************

    邹义是司礼监太监、蔡楠也是有御马监太监的身份,王通是辽国公,他们三人来到天津卫操办张诚的丧事,拜祭老太监,这大礼的规格一下子就上去了。

    李虎头、马三标、张世强、孙大海、古自宾、任愿这等天津卫各处的头面人物,也都是要参加的。

    光是他们还不算,有了万历皇帝这样的表态,内廷和内监在天下各处的头面人物,少不得都要派人或者写信致意,京师和北直隶、山东一些相关豪强官员也都要致意。

    看到他们如此,京津北地的豪商们也不敢怠慢,最起码也要派人随个份子,能进灵堂拜祭一下,也算是自家的面子,也算是尽到一份心意,也算在王通面前表明一个态度。

    丧礼的规模很大,仪式极为的隆重,也算是让天下人见到了万历皇帝对张诚的追悼之意,弄完这件事之后,王通确实是感觉自己比经历一场大战还要疲惫。

    他在天津卫居住了近十年,自然也谈不上不适应,在这里也能得到充分的休息,不过却不能休息,九月底葬礼办完,按照张诚遗愿在天津卫一处山上下葬,王通就立刻赶往京师,因为万历皇帝等着见他。

    天子想要见王通,而且能看出这个迫不及待的意思,天下人又一次确认了辽国公的圣眷正盛,还是不要揣测什么别的。

    已经不上朝多日的万历皇帝在朝会上见了王通,散朝之后照例是宫内赐宴,这也是情理之中,内阁诸人彼此对视摇头,却也无可奈何。

    君臣这一次相见,本来应该是老友重逢,但刚刚办完的葬礼却让两人的心情都是颇为沉重,万历皇帝也不知道说什么,半响才叹了口气说道:

    “应该让小亮去天津卫的,张伴伴看他就好像是看亲孙儿一样,没想到临走却没有见上。”

    “陛下对张公公这般体恤,张公公在九泉之下也会感怀涕零。”

    王通回答的倒是客气,万历皇帝摇了摇头,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