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衣当国 >

第372部分

锦衣当国-第372部分

小说: 锦衣当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倒是监督太监林书禄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勤勉,亲自去看了挑拣,御马监需要一些武勇之人在各营做事,也需要一些精明的人去各处皇庄皇店,或许这才是林太监亲临现场的原因之一。

    他既然到了现场挑选,其他各监司局衙门挑选的人自然以他为主,林太监可是宫中排序在前五的大佬。

    也难怪各处内廷衙门的人不去,挑拣补充人员的活计繁琐之极,劳心劳力却没有什么好处在,这些最下层的劳役也不会对选他们进来的人有什么助力,费这个力气作甚。

    不过林太监却证明勤勉的名声不是虚来的,在那里忙碌了几天,丝毫没有放松,挑选了大批人入宫。

    这行为传到仁圣太后和慈圣太后两位贵人耳中,颇被夸奖了几句,这也是众人预料之中的事情。

    ************

    山东这些造船工匠来天津卫,有些人心甘情愿,有些人则被威吓而来,在山东沿海一带寻找船匠的吴大可是无所不用其极。

    好话好说把人请来的不必说,有些觉得在山东本地也能造船赚个小富贵,守着老婆孩子过日子也不错,但吴大可不是吃斋的善人,绑了孩子,烧了房子,甚至挖了祖坟的事情都做出来了。

    一个强人做出这等绝户事情,做活赚钱的工匠怎么能抵抗,无奈之下也只得是来了天津卫。

    大部分工匠来了之后,倒也为天津卫的繁华动心了,禁海这么多年,,还敢造船的匠人都比那些闷头种地的农户心思活泛,从前在山东那边窝着,光是听到耳闻,今日来这边见了真场面,才知道所谓的传闻形容不如亲眼所见。

    他们也被领着去看了河边、海边,看了海河边、运河边那众多的店铺,看看这不逊于天下间任何一处的繁盛。

    看完这些,有头脑的人也都明白,天津卫这里需要造船,需要造大量的海船,船会为天津卫带来更大的财富,可同样也会让造船的人发财。

    这样的规模,这样的兴盛,在这边造船,可要比在山东海边那些渔村有前途的很。

    个别有雄心壮志的船匠在被领到木场的时候,看到了那些据说只有云贵深山还有南洋才有的巨大树木,看到这样的大木,他们想到了自己可以造怎么样的大船。

    有动心,有壮志,也有想要回家的,但天津卫这边的兵卒对他们虽然客气的很,可看守的却是严实,谁也别想跑。

    何况造船的人和海盗和本地绿林都有些纠缠不清的关系,大家还是明白王通这锦衣卫千户是什么分量,不知道王通什么分量,也听过吴大吴二兄弟的恶名,那两位恶人都被王通使唤的团团转,更是得罪不起。

    船匠们来到天津卫之后,生活上也是滋润的很,大鱼大肉是管够的,每日杀羊杀猪,白面百米,吃的满嘴流油。

    这样的饭食,在山东那边也未必天天吃的到,这边却许诺着只要在天津卫做活,这饭食天天能吃到,而且还许诺,到时候把你们家人接来,他们也能过上这个日子,一家快活。

    方方面面,天津卫对这些船匠已经下足了功夫,由不得不动心起意。

    ************

    三月十八这天,有手艺的船匠们都被集中在海河入海口北三里处的赵家湾,这边是从前天津卫军港粮船停靠的地方,后来荒废,只有十几户人家在这边打渔为生。

    等船匠们赶到这边的时候,此处已经专门清理出了场地,修建了房屋仓库,船坞也都修建完毕,废弃的港口重新修缮。

    一百六十三名工匠来到了船坞前等候,距离船坞百余步的地方,却有一个一丈高柱子,柱子上似乎还挂着东西,上面盖着油布,而且还有几名兵卒神色肃穆的看守,弄的颇为神秘,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工匠们都在那边盯着窃窃私语。

    看着快要到午时的时候,西边有烟尘扬起,军将们张望了几眼,就吆喝着让工匠们站好,因为王大人来了。

    大部分被吴大弄来的工匠都没见过王通的样子,可虎威军这一次次大胜,天津卫繁华成这个样子,士卒们谈起时那种崇拜和尊敬,都让他们颇为神往,听到人来,虽然被吆喝着守规矩,可还是忍不住看过去。

    “居然这般年轻!!”

    等王通下马,被众人拥着走到前面来,船匠们各个都是惊讶,有不稳重的人甚至惊呼出声,王通也不理睬这个惊讶,只是笑着走到了那根柱子跟前,招呼大家过去。

    聚集过去之后,王通开口说道:

    “各位师傅,看到木场的大木,看到停在港口的番人炮船飞鹿号了吗?

    来到天津卫这些天,看过了匠坊,看过了木场,自然也到停靠在海河里的炮船上看了一圈,看到下面的船匠们点头,王通笑着说道:

    “请各位师傅来这里,用意大家想必也知道,就是让各位造出飞鹿号那样的船,甚至造出更大的船。“

    这本是个意料之中的,工匠们都是想到,没怎么激动,被请到这边来,无非是做工拿钱,和在山东没什么两样,赚的多了些而已。

    王通说完之后,转身把盖在柱子上的蒙布扯了下来,凡是在场的人,除了几名知道内情的兵卒之外,其他人都情不自禁的“啊”了一声。

    这木柱上面插着不少木棍,粗看像是个枯树的模样,不过木棍的末端却都挂着闪闪的金饼,每一个金饼都有小孩巴掌大小,一指厚薄。

    几百个金饼挂在那里,金光耀眼,每个人都在下意识的盘算,这木柱上的金子要值多少银子,这是多大一笔财富!

    “孟四德师傅在船厂筹建出了大力,立了大功,上来拿两个金饼!”

    王通笑着大声说道。

    

    昨晚睡不着,起来写了这章,非常态,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531章 船厂 工场 革新() 
孟四德就是最早到天津卫的那五名山东船匠之一,今年四十二岁,为人稳重,眼界颇广。

    他是辽东金州人士,少年时随家人搬到山东,后来又去松江府呆过一段时日,后来才回到山东做了这船匠的活计。

    人走南闯北,走过见过,也和寻常船匠颇有不同,被吴大请到天津卫后,别人都颇为惶恐,他却认为自己的机会或许来了。

    王通询问他们有关船的各项事情,其他人有的木讷,有的则不愿意回答,孟四德则回答的详细。

    他本就是行家,又是尽心尽力,自然在王通心中留下了印象,大概知道了王通这边的用意,孟四德还帮着托人捎话过去劝说叫人,还委托王通这边去山东那边把他的家人接来,准备在天津卫扎根。

    且不说孟四德有手艺有本事,王通本就有千金买马骨的想法,看到孟四德这般识趣,而且孟四德自家熟人和徒弟也拉来了将近二十人,功劳不小,已经内定为船厂的管事,今后这百十个工匠和帮工们就是归他管了。

    今日这番作为,又是实实在在的赏赐,又是给那些新来的人看,让他们知道在天津卫船厂做到底有什么样的好处。

    在王通手里接过金饼,孟四德恭敬谢了王通,退了下去,边上的人又捧上银箱,最先来过天津卫的那几名船匠也得了赏银。

    看孟四德拿着金饼下来,有那眼馋的上前讨来看看,在手中掂量了下,份量不轻,用指甲一摁,上面顿时有了印子,真金,十足真金!

    这两个饼子最少也是三百两银子,且不说这笔钱,金光闪闪映入眼中,这感觉又是另一分震撼。

    “看到这上面挂着的金子了吗?”

    王通提高了声音说道,阳光照在这棵“树”上,金光灿烂,晃得众人眼都花了,各个目眩神迷,听到问话,只是在那里下意识的点头。

    “造出船来,造出大船来,这些金子就是你们的,这些金子就放在这边,船造好了,金子就是你们的!”

    场面上又是安静了会,然后就是轰然,船匠们开口纷纷吆喝:

    “老爷放心,不把船造好,老爷拿了俺的脑袋去!”

    “俺造了几十年的船,肯定能造出比那番鬼的船更大更好的!”

    “请大老爷放心,俺就先谢大老爷的赏赐了!!”

    七嘴八舌纷纷扬扬,人人都是激动万分,王通笑着点头挥手,这效果就是他需要的,船匠们从山东那边过来,有的人过来碰碰运气,更多的是被吴大那边威逼过来,加上人生地不熟的,如何能够心甘情愿的做活。

    也不必搞什么收心的手段,直接开出厚赏,把金银摆在他们面前,反正都是做工赚钱的,看他们动心不动心。

    从眼前这些人来看,效果很不错,王通伸手压了压,开口扬声说道:

    “各位家眷都可以接到天津卫来,这边给你们预备了独门独院的宅子,不要什么房钱,在船厂做满天年,宅子就是你们自家的了,今后这船厂就由孟四德为管事,大家努力造船,今后升迁赏赐都是有的!”

    这次说完,前面参差不齐的拜了下来,都说道:

    “愿意听大老爷吩咐!”

    *************

    船厂开始做,官坊的任愿和私坊的乔大,以及那些番人工匠,还有孙大海等人都要参与进去。

    造船花费不小,需要的工种也多,而且驾船也需要专门的人员,牵扯到方方面面,可不是什么简单事。

    进了三月份,王通已经闲不下来,从海河边船厂一回来,却被任愿请到了三角淀那边的工场,工场在天津卫的西边,船厂在天津卫的北边,两地相隔很远,这一来只能住在匠坊那边,不能回宅邸了。

    在亲兵们的护卫下,王通骑马赶到了三角淀这边,除却那条有船头香众维护的道路之外,其他的地方还是那般杂乱,略有不同的是,行走在路上那难闻的气味淡了很多。

    “大人当日吩咐的排水沟,雇佣这里的人清扫垃圾,挖井打水,这些都已经做完,此处的百姓们都是为大人歌功颂德,还有人立了牌位。”

    孙大海边上说道,王通摇头笑了笑,却没有接话,路上经常有孩子跑来跑去,马匹今日跑的不少也有些疲惫,索性放慢了马速,慢慢行走。

    快到三角淀边的私坊的时候,路边景象却是一变,这边就和海河边一样,一排排整齐干净的宅院,街道上也能看出经常有人洒扫清理,颇有些模样。

    此时太阳快要落山,家家都是炊烟升起,还看到路边有不少人挑着担子,挎着篮子去往匠坊的方向。

    路边这些挑担挎篮的人衣衫破旧,一看就知道不是匠坊的工匠和他们的家眷,扁担上挑着竹筐木桶,都是盖着盖子或者蒙着棉垫。

    工场的任主事和乔大一行人半路就迎了上来,正陪着王通一起走,看到王通疑惑,乔大笑着解释说道:

    “老爷不知道,咱们匠坊中做工的师傅和帮工的劳力不少,有家的回家吃饭,一个人过的,他们饭食就着落在这些人身上了,几文钱就能吃顿热乎乎的饱饭,这些卖饭菜的也能过活,倒是两便。”

    王通点点头,三角淀这边的工场工匠劳力都有报酬,而且从不拖欠,他们比起附近这些每日要步行一个时辰去做工找活的贫民来说,那可真是天上地下的境遇,在王通工场做活的工匠和劳工们甚至不用考虑做饭比买饭要省钱,而三角淀的贫民百姓们则需要卖饭来贴补家用,也就不难理解这交易的出现了。

    过来匠人们居住的区域,就到了工场这边,为了安全和保密期间,居民区和工场这里距离五百步,这中间都是对方货物的堆场。

    看到王通一行人身穿官服,骑马过来,路上迎面走来的许多人都是慌不迭的避开,在路边低头等着王通他们过去。

    “这么早下工吗?”

    王通看到道路两边低头的人都是青壮,还以为是工场的人已经收工回家,这时代自然不会有什么八小时工作制,王通也不会去推行这个,所以有此一问。

    “天还没有黑下来,接着灯火还能做不少活,自然没有下工,老爷您看,这些都是来工场找活的丁壮。”

    乔大又是笑着说道,工场有时候来了活计,人手也有不够用的时候,三角淀这边有大批的劳力,直接就地招募短工。

    去运河边海河边做工,还要自己谈价钱,遇到苛刻的还有克扣,而且未必管饭,这边的工场一切明码标价,不拖欠工钱,运气好了,中午那顿饭还有荤腥,大家谁不愿意。

    现如今天津卫各处用工人手都足了,新来的也找不到什么差事做,结果每日工场这边都不少人过来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找到做工的活计。

    工场在火器和甲胄上工作量很大,人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