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419-王旭高临证医桉 >

第3部分

419-王旭高临证医桉-第3部分

小说: 419-王旭高临证医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炽,少阴之阴已涸。又腹硬痛,大便三日不通。积聚于中不下, 
气火尽浮于上。似宜通降为先。然阴津大涸,不得不先养其津。姑拟一方备商。 
鲜生地(一两四钱) 北沙参(二两) 磨苏梗(五分,冲) 杏仁(三钱) 天 
竺黄(钱半) 茯神(三钱) 麦冬(五钱) 川贝(三钱) 悉尼汁(一杯,冲) 枇杷叶(三片) 
渊按∶先养正救津,斯为老眼无花。 
又 津回舌润,汗出甚多,热势亦退。惟心烦不寐,大便不通。仍以前方加减。 
前方去苏梗,加细生地一两,天冬三钱,麻仁三钱。 
蔡 温邪发斑透疹,总在肺胃两经。邪热郁蒸,从里达外。 
血分热炽则发斑,气分热炽则发疹。邪从外入,由气传营。热自 
内出,由营达气。此症胸前先发斑点,身未觉热。数日之后,始 
发寒热,续布痧疹。似乎营分先有伏热,而后温邪凑集,肺胃受 
病,始见咳嗽寒热等症。然斑已将化,疹已透齐,即有余邪,清 
之解之可已;乃反胸痞烦闷,气升恶心,喉痛难咽,其故何欤? 
良以怀孕八月,适当太阴、阳明养胎之候,邪热甚于肺胃,胎气 
失荫而上逆,繇是胸高气逆,烦躁不得卧,岂非病虽由热,而实 
乃胎气上冲所致也。为今之计,清解肺胃温邪,以化斑疹热毒, 
是为正治。然燎原之下,液灼津伤,亦必养其津液。胎气上升, 
为变最速,尤要先平胎气。肺主一身之主,又必降其肺气。肺气降而得卧,胎安不上冲,庶无喘厥之虞矣。 
鲜生地(一两) 淡豆豉(三钱,同鲜地研) 川贝母(三钱) 磨苏梗(五分,冲) 
磨犀角(五分,冲) 磨郁金(五分,冲) 纹银(一两,先煎) 元参(二钱) 白薇 
(三钱) 竹茹(一钱) 野苎根(五钱) 枇杷叶(三片,去毛) 
又 温邪上受,自气传营;而化火上炎,由胃及肺。喉属肺 
经,咽属胃经。凡咽喉之症,属实火者多,因肺胃之阳盛。肾脉 
循喉,肝脉绕咽,系虚火者,始关肝肾之阴亏。是其大略也。此 
症乃斑痧之后,喉痛色赤,全由邪火炽张。图治之方,犀角地 
黄,不出甘寒清解。昨吐红痰,无非气火熏蒸。今观脉色,已觉 
神清爽朗。喜逢知己,共斟酌而揣摩,幸谢主人,转忧疑为欣 
慰。立夏恰今朝,病能减而即是退;怀麟当此疾,胎不动即是 
安。大便才通,亦是转机之兆。小心调理,冀无欲速之讥。略泐数行,伏希晒政。 
犀角 羚羊角 川贝 鲜石斛 元参 知母 鲜生地 麦冬 枇杷叶 
金银花露、绿豆皮煎汤,与燕窝汤相和频饮。 
又 夫温邪燔亢之余,余热固未能净;肺胃燎原之下,阴津 
必受其戕。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叶氏之名言;安胎须顺气, 
阴火忌上冲,妇科之要论。此症儿及两候,温痧既退,安得邪火 
复炽?喉肿既消,何以燥痛复盛?所以然者,胎当七八月之间, 
正肺与大肠司养之际,肺肠相为表里,肺主气而大肠主津,肺受 
火淫,燥热移于大肠,大肠当养胎之际,遂移热于胞络。《内 
经》云∶人有重身,九月而暗,是胞之络脉绝也。胞脉者,系于 
肾而络胞胎。今热上迫肺,故音哑、咳嗽而喉复痛也。按此段经 
文,明指胎中阴火,当九月之期有此音哑一症,教人勿亟治之, 
惟恐伤其胎气耳。兹方八月,即得音哑咳频,岂非殃及池鱼之谓 
欤!今以甘凉生津治其上燥,参入咸寒以降阴中伏火,经所谓热 
淫于内,治以咸寒是也。须知治病要察机宜,养阴而火自降,指 
久病虚羸而言。火退而阴自充,乃暴病未虚之症。先辈有提其要 
曰∶暴病多实,久病多虚。是其义也。然欤否欤,仍候华先生裁正。 
北沙参(一两) 川贝(去心,勿研,三钱) 元精石(三钱) 知母(三钱,秋石 
煎汤拌浸) 蝉衣(一钱,去翅足) 大豆卷(三钱) 元参(三钱) 天花粉(三钱) 枇 
杷露(一杯,冲服) 野苎根(三钱) 赤苓(三钱) 生甘草(四分) 纹银(五分) 
改方加羚羊角钱半,鲜生地七钱,黑山栀钱半。 
渊按∶伏温由内达外,由里传表,从少阴而出太阴,所以退而 
复来,轻而再重,不尽由乎胎热。疹属肺,肺主一身之表。斑属胃, 
胃为万物所归,温邪每从两经而达也。胞络者,乃胞门子户之胞, 
非心包络。胞络系肾,少阴之脉贯肾,上入喉中,热邪由少阴上干喉中,故音哑。甚则喉痛。 
鲍 半月不大便,症交十二日,神昏舌煤,齿垢干枯。阳明 
邪火极炽,少阴阴液已亏,肠中宿垢不下,邪热无从出路。不下 
恐火盛劫液而痉厥,下之恐亡阴而呃脱。极难着笔,姑备一方。 
犀角 鲜生地 生大黄 茯神 当归 菖蒲 大生地 连翘 枳实 麦冬 竺黄 元明粉 
渊按∶一面养阴彻热,一面通腑最稳当。硝、黄宜轻用。 
又 便解三次,神气渐清,舌煤已化。今拟生津。 
鲜石斛(一两) 川贝(二钱) 茯神(三钱) 元参(三钱) 生甘草(五分) 麦 
冬(三钱) 竺黄(钱半) 竹茹(一钱) 北沙参(一两) 大生地(一两) 甘蔗皮(一 
两) 
沈 阴虚之体,感受温邪,反复。今交九日,神识时迷,舌 
满碎腐,脉象渐沉。防其昏厥。备方候致和先生晒政。 
犀角(四分,磨冲) 连翘(三钱) 丹皮(钱半) 栝蒌仁(三钱) 鲜生地(五钱) 
元参(三钱) 竺黄(钱半) 鲜薄荷根(一两) 
另∶珠子三分,血珀四分,研细末,芦根汤送下。 
又 照前方去蒌仁,加大生地、生洋参、沙参、麦冬。 
又 阴津大亏,痰火炽盛,内风暗动,痉厥将至。煎药不肯沾唇,姑以汤方备试。 
参须(一钱) 川贝(二钱) 石决明(八钱) 杏仁(三钱) 芦根(一两) 竹油 
(三十匙,冲) 麦冬(三钱) 羚羊角(钱半,先煎) 悉尼汁(一杯,冲) 蔗汁(一杯,冲) 
又 症势稍转机。仍候济慎先生裁正。 
羚羊角 鲜生地 大生地 天冬 麦冬 鲜石斛 北沙参 
石决明 西洋参 钩钩 芦根 竹油 茯神 蔗汁 梨汁 淡姜汁 生甘草 元参(二味,济慎先生加) 
渊按∶数方养阴则有余,泻火尚不足,致有下文邪热逗留之弊。 
又 照前方加元精石,备候济慎先生裁正。 
大生地 川贝 鲜石斛 石决明 元参 丹皮 麦冬 生洋参 北沙参 芦根 甘蔗汁 
又 腑气不通,阳火不降,阴津不升。元气虽虚,不得不通其腑。 
大生地(八钱) 鲜石斛(五分) 北沙参(一两) 元参(三钱) 知母(钱半) 
生大黄(三钱) 当归(三钱) 生洋参(三钱) 麦冬(三钱) 芦根(一两) 
洪 温邪初起,胸闷头痛,发热有汗。先宜凉解。 
牛蒡子 豆豉 黑山栀 连翘 桔梗 橘红 荆芥 杏仁 薄荷 芦根 
秦 发汗太过,津液内夺。昨日生津以达邪,汗虽未出而疹 
点已化,热虽未退而脉象稍和,是佳兆也。苔煤而不甚燥,神糊 
而有时清,犀角、地黄虽可用,然大势无变,方亦无事更张,仍照前方加味。 
北沙参(一两) 竺黄(钱半) 鲜石斛(一两) 连翘(三钱) 麦冬(三钱) 茯 
神(三钱,朱拌) 生甘草(四分) 元参(三钱)茅根(一两,去心) 灯心(三尺,朱拌) 九节菖蒲(八分) 
渊按∶神糊苔煤,鲜石斛可用,北沙参不可用。虽养肺阴, 
究嫌补肺助痰,麦冬亦然。此老好用二物,瑕瑜并见。 
张 久患便血,阴气先伤于下。今感温邪挟积,肺胃之气阻 
窒。上喘下泄,发热口渴,舌绛如朱,额汗不止,遍体无汗,脉小数疾。厥脱险象,勉拟一方备正。 
葛根(一钱) 黄芩(钱半) 石膏(三钱,薄荷同研) 赤苓(三钱)黄连(四分) 
杏仁(三钱) 牛蒡(元米炒,三钱) 生甘草(四分) 枇杷叶(三片) 
上药用水两盏,煎至一盏。另用∶ 
人参(一钱) 麦冬(钱半) 五味子(五分,炒) 生地(四钱) 阿胶(二钱,蛤粉炒) 
用水两盏另煎,煎至半盏,冲和前煎,徐徐服下。 
此为复方法。病系温邪,而阴虚欲脱,故立此法。凡暴喘多 
实,而壮热舌干,宜从清解。惟久患便血,今更下泄不止,所谓喘而 
不休,泄痢不止,水浆不入者不治。故不得不救其阴,希图万一。 
渊按∶阴血既耗于下,脾气复伤于中,故一感温邪而上喘下 
泄。泄为脾陷,喘为肾逆,两脏不守,厥脱易易。头汗者,阴不 
守而阳越也。身无汗者,阴液虚而气不能化也。舌绛如朱,胃阴 
亏而心火炽。脉小数疾,阴血虚而邪火伏。两方颇有心思,惟葛 
根嫌升发,牛蒡嫌泄肺。盖阴阳两虚,中气不守,气虽陷,不可 
升,汗虽无,不可发,急急顾虑中气阴液,犹恐不及。然肯用心如此,敬服之至。 
幼 阳明热邪充盛,遍体发出紫斑,鼻血龈碎。急与清解,防内陷。 
犀角 石膏 薄荷 茜草 丹皮 鲜生地 连翘 紫草 元参 茅芦根 
仁渊曰∶温邪一证,前人每与伤寒混同论治。自喻嘉言始力 
辨其非,然犹不能跳出。至叶天士乃别开生面,吴鞠通继之,温 
热之治始大昌明。然非前人之误,前人亦为古人所误也。一误于 
《内经》∶热病者,伤寒之类也。遂谓伤寒即温病,温病即伤寒, 
漫无分别。再误于王叔和集仲景《伤寒论》,以温病搀入伤寒之中, 
以为温热乃伤寒之变证,至后人有春变为温,夏变为暑之说,其实 
伤寒与温热相去霄壤。然温病亦非一端,有冬温,春温,冬温春发, 
风温痧疹,湿温之别。风温痧疹即春温一类,以感春令贼风, 
伤其皮毛,内合于肺,引动伏温,故见证咳窒气粗,或发痧疹。 
病在肺胃气分,宜辛凉轻泄上焦,不可用重剂及血分药。若冬 
温、春温轻者,亦在肺胃,咳窒气促;重者,或发自少阳、少阴。 
甚有涉厥阴者,由其阴精先虚,邪热蓄伏于虚处,其机一发,少 
阴阴精先已告困,液涸劫津,昏痉颤振接踵而至,起而腰痛胁痛, 
有汗不解者,不可轻视。盖腰为肾府,胁乃少阳经络游行之地, 
肾水不足,木火炽张故也。吾吴地处温下,湿动最先,冬温夹湿 
者少。春温已有夹痰、夹湿,湿温乃湿热相合。清其热尤须开其湿。 
清热用苦泄凉润,开湿不得不佐辛通淡渗,而化燥者即不合。盖湿 
从热化,见热而不见湿矣。温邪以验舌为先,不可动辄发汗。有汗固 
不可再发,即无汗亦宜视其津液何如。若热盛液亏,妄汗最易昏 
痉,轻则咳窒气促,重则口鼻出血。辨六经与伤寒同,治法与伤 
寒大异。自汉唐及元明,多以伤寒之方治温热,虽经叶天士等大 
畅厥旨,然乡曲之士,遵师传而日读《汤头》、《医宗必读》等书,仍以羌、独、柴、前为发表套剂,其祸尚未息也。 

卷之一
暑邪门
属性:温 暑邪挟积,身热腹痛,先与疏达。 
香薷 川朴 花槟榔 砂仁 藿梗 苏梗 赤苓 焦六曲 
陈皮 通草 
又 腹痛拒按,当脐有块,壮热无汗,舌苔黄腻,气升烦懊。防其发厥。法以表里两解。 
柴胡 淡芩 枳实 赤苓 赤芍 半夏 元明粉 生大黄 
又 投大柴胡汤法,下出碎块溏粪两次。腹痛不减,烦懊不 
安,气升呕逆,舌苔黄燥。食积填塞阳明,暑邪内走厥阴。防其昏厥。拟以泄厥阴,通阳明。 
川连(吴萸炒) 楂炭 淡豆豉 黑山栀 栝蒌仁 当归 龙荟丸(三钱,绢包煎) 枳实 苏梗 木香(三味 
磨冲) 
外敷方∶ 
葱(一把) 盐(一杯) 丁香(一钱) 飞面(三钱) 
打烂,敷痛处。此四磨饮合小陷胸、栀豉、左金合剂。疏通 
气分,泄肝化积。再用外敷法,其气有不通行者乎! 
渊按∶暑必挟湿,湿为阴邪,最能阻碍阳气。故暑湿病多脘 
腹痞痛,积滞内阻,暑湿之不化,实由气机之不通。下而痛仍不 
减,乃未得辛通之药,中焦痞滞未去耳。 
丁 暑乃郁蒸之热,湿为濡滞之邪。暑雨地湿,湿淫热郁, 
惟虚者受其邪,亦维素有湿热者感其气。如体肥多湿之人,暑即 
寓于湿之内;劳心气虚之体,热即伏于气之中。于是气逆不达, 
三焦失宣,身热不扬,小溲不利,头额独热,心胸痞闷,舌苔黄 
腻,底绛尖红,种种皆为湿遏热伏之征。邪蕴于中,不能外达, 
亦不下行,颇虑内闭之变。拟以栀豉上下宣泄之,鸡苏表里分消 
之,二陈从中以和之,芳香宣窍以达之,冀其三焦宣畅,未识能奏功否。 
淡豆豉 黑山栀 通草 半夏 菖蒲 鲜荷叶 六一散 薄荷 赤苓 竹茹 蔻仁(研,后下) 
吴 劳碌之人,中气必虚。暑湿热秽浊之气,自口鼻吸入气 
道,满布三焦,虽舌苔满布,而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