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偏方大全-第3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肾病、尿毒症的预防与调摄·
1、加强体质锻炼,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消除全身感染性病灶,和各种诱发因素。
2、尿毒症的预防,主要是积极预防和治疗尿毒症的原发疾病,如慢性肾炎、脱水、失血、休克等。
3、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外感风寒及流行感冒。
4、严格控制盐的摄入和饮食禁忌。
5、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惊恐。
6、坚持治疗,定期复查。多发性硬化症的中西医治疗 其他 中医常识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以中药、针灸为主,五种中西医方法并用,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积累了新经验。截止目前,该院神经内科共收治本病患者11例,其急性期发作均被明显控制,缓解期、稳定期有效延长,后遗症亦得到相应减轻。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是病灶部位的多发性及时间上的多发性,也就是反复多次发作与缓解的病程。临床表现为头晕、复视、麻木、瘫痪、走路不稳等。多发性硬化症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与免疫、病毒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目前国内治疗这一疑难疾病,多以西药为主。本病对激素类药物敏感,疗效较好,但长期使用副作用大,易产生依赖性。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内科副主任聂卉博士,一直潜心于多发性硬化课题的探索,从临床散在病例到系统科研,总结出中西医结合治疗五法,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一是急性期采用不同剂量的激素治疗,同时辅以减少激素副作用的药物。二是给予类激素样的中药静点和口服,用来抗炎、消除髓鞘水肿,有免疫抑制作用,但无激素副作用,此类药物适用于急性期、激素减量期及停药期。三是辨证施治,针对病因给予清热解毒、熄风止痉、健脾滋肾、补肾生髓等中草药。特别是在缓解期选择此类中药,可以预防复发,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四是针灸治疗,以整体治疗为原则,采用普通毫针、头针、水针及背部俞穴针刺等多种疗法,根据症状所需施治,用于急性期和缓解期。五是康复疗法,包括防止感冒,避免过度劳累及精神紧张、妊娠和分娩等促发因素,辅以绿荫下行走、坡路行走、按摩、用牵拉带、艾灸患肢等康复手段。
26岁的女患者李某,去年9月流产后出现呃逆、眼震、视力模糊、平衡障碍、痛性痉挛等症状,经核磁共振检查,诊断为多发性硬化症。聂卉博士先后为她采用1次大剂量激素冲击,3次小剂量激素冲击,其间并用中药静点、口服中药、针灸治疗,结果使其病情获得稳定。
有关专家评价指出,中西五法的优势在于较好地发挥了祖国传统中医药特色;能显著调节多发硬化症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缓解痛性痉挛、瘫痪、麻木等症状,并能取中西医之长,减少并发症。中西医结合治艾滋病优于西医
其他 中医常识
本报讯(通讯员陈明莲)北京地坛医院昨天透露的一组对照数据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优于单纯抗病毒治疗。这是国内首次针对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提出的数据疗效分析。
据悉,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治疗基地的专家对该院的32例艾滋病患者、感染者,在西医抗病毒治疗同时进行中医治疗,与同期单纯西医治疗的33例此类患者进行了初步对照。结果显示,在抗病毒治疗有效前提下,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提高免疫(CD4T)细胞计数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抗病毒治疗———中药治疗3个月后,患者免疫指标、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有显著差异,患者临床症状以乏力、腹泻、食欲消退的改善最为突出,87。50%的患者体重增加或保持平稳。参与此项工作的中西医结合专家王融冰主任医师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优于单纯抗病毒治疗,恰当的中医药治疗可以改善艾滋病患者、感染者症状,增强抗病能力。据介绍,中医药介入艾滋病的治疗以发病前期的患者较为适宜,此期患者自身抗病毒能力存在,处于正邪抗争阶段,中药具有保护细胞免疫,增强抗病毒能力;在抗病毒作用方面中医药虽非所长,但中药的毒副作用少,适宜早期单独应用,可能推迟抗病毒药的使用,避免诸多不良反应,或与抗病毒药同用。
此前,已有医疗实践证明中医药可以改善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对于现行的艾滋病诊疗疗效指标的影响尚缺乏证据,也未与纯西医治疗进行较严格的对照分析。围手术期用中西医降低并发症
其他 中医常识 “全国围手术中西医结合研究专题研讨会”今天(29日)上午在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召开,这是我国中医领域第一次以“围手术期”为明确主题召开会议。
围手术期是指病人术前、术中和术后的这一段时期。临床观察发现,病人在围手术期采用中西医结合医护虽然不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但是,却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
前来参加会议的陈可冀院士和吴咸中院士都表示,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值得推广。辨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其他 中医常识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以腰腿疼痛,腰部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严重者甚至不能自理生活。目前在临床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开展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有手法按摩、腰椎牵引、腰部理疗、中药内服外用以及各种形式的手术治疗等。其中,中药辨证内服有着确实的疗效,可以起到明显的活血化瘀,理气软坚,消炎止痛作用。现代研究还证实,中药内服可以减轻炎性反应,缩短炎症期和减轻结缔组织形成,促进变性神经纤维恢复,减少胶质纤维增加,减轻瘢痕化及瘢痕对周围神经组织的挤压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祖国医学的“腰痛”、“腰腿痛”范畴。早在《素问》中就提到:“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多为外受伤损,内有亏虚或感受风寒湿邪等,故辨其临床证候分为气滞血瘀、风寒痹阻、湿热痹阻、肝肾亏虚等型。
气滞血瘀证
患者腰腿痛如刺,日轻夜重,痛有定处,痛处拒按,腰部板硬,俯卧转侧艰难,大多近期有腰部外伤史,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治疗以活血祛瘀,舒筋通络,行气止痛为主。方药:身痛逐瘀汤为主加减,重用桃仁、红花、归尾、川芎等活血化瘀药,辅以活血理气或通络止痛的药物,并酌情增加理气药物。也可用田七末冲服。
风寒痹阻证
患者腰腿冷痛,受寒及阴雨天加重,肢体发凉,喜暖怕冷,舌质淡,苔白滑或腻,脉沉紧或濡缓。治疗以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为主。方药:以独活寄生汤为主加减,重用祛风散寒止痛的药物,如寒胜可加用干姜、炮附,风胜可加秦艽、羌活。也可用中成药温通胶囊口服。
湿热痹阻证
证见腰腿疼痛,肢体烦热,遇热或雨天痛增,恶热,口舌干,小便短赤,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方药:以四妙散为主加味,如湿重可加车前、茵陈,热重可加大黄、知母等。亦可用中成药盘突止痛胶囊口服。
肝肾亏虚证
证见腰腿痛缠绵不愈,劳累更甚,肢体麻木有冷感,沉重乏力,肌肉萎缩。偏阳虚者面色苍白,手足不温或腰腿发凉,或有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淡苔白滑;偏阴虚者面色潮红,咽干口渴,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偏阳虚证治疗以温肾壮阳为主。方药以右归丸为主加减,也可以用中成药龙鳖胶囊口服。
偏阴虚证治疗以养阴通络为主。药用左归丸为主加减,也可以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口服。
总之,用来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药众多,历史悠久,各家方药各有特色。但我们体会,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治疗,不仅要细察临床表现,还要重视全身变化,积极寻求病因,四诊合参,辨证治病。虽然“腰痛”多因“血瘀”、“肾虚”起,但我院地处岭南,其地必湿,其病多湿,湿多化热,故大多数患者均可辨证为“湿热”,壮年者多兼有“血瘀”,老年者多兼有“肾虚”,分别应用不同方药,参之经方,加以化裁,临床应用有验效。
不可忽视的是,中药辨证施治也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例如,南方地气潮湿,如多用当归等辛燥之物,体必不受之;天气炎热,即使辨证为体虚当予补剂,也应慎用滋腻膏补之品,以免碍胃。
中药外用也有独到的疗效,如中药外敷、熏蒸等。我们在临床中也总结了一些外用的方剂,如生川乌30克,生草乌30克,桂枝15克,当归15克,鸡血藤30克,宽筋藤30克,透骨草30克,大黄15克。上方以水浸泡后,加水至3~4升,煎至两升,置于床下,使蒸气熏蒸腰部,药剂可重复使用2~3次,每日使用一次,亦有良效。中医辨治慢性口腔溃疡
其他 中医常识
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长,反复发作,对患者身心危害较大。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反复出现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浅表性溃疡,局部灼热疼痛。
口腔溃疡属于中医“口疮”、“口糜”范畴。口疮虽生于口,但与内脏有密切关系。中医学认为,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咽系舌本,两颊与齿龈属胃与大肠,任脉、督脉均上络口腔唇舌,表明口疮的发生与五脏关系密切。《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口疮之火,不独责之于心。平时忧思恼怒,嗜好烟酒咖啡,过食肥甘厚腻,均可致心脾积热、肺胃郁热、肝胆蕴热,发为口疮多为实证;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发为口疮多为虚证;年老体弱,劳倦内伤,损伤脾胃,可致中焦枢纽失司,上下气机不通,上焦之阳不能下降,下焦之阴不能上行,心火独盛,循经上炎,也可发为口疮,此多为虚证。正如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说:“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胃火上行独燎其面”。
治疗口疮要分虚实,辨脏腑,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疗效。口疮临床见证颇多,其中以心脾蕴热和虚火上炎最为多见。临床辨治体会如下:
一、心脾蕴热证
主要表现为舌尖、舌边、舌面,或齿龈,或两颊部口疮反复发作,溃疡表面覆盖黄苔,中间基底部凹陷,四周隆起,红肿热痛,口苦口臭,心烦燥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滑。证属心脾热盛,肌腐生疮。治宜清热泻火,生肌疗疮。方用自拟泻心疗疮汤:黄芩15g,黄连5g,大黄10g,赤白芍各15g,莲子心3g,生甘草5g,虎杖15g,炒栀子10g。
病案举例:何某某,男,32岁,2002年10月16日来我院就诊。主诉口疮反复发作3年,加重1个月,口剧痛不能进食。症见舌尖及上下口唇黏膜有芝麻大小如绿豆大溃疡3个,灼热剧痛,不敢进食,口苦口臭,大便3日未行,小便短赤灼热,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检查间舌尖部有0。1×0。5cm溃疡1个,四周红肿,中间基底凹陷,溃疡表面覆盖黄苔,上下唇内侧各有1个0。1×0。1cm大小溃疡。此因心火与脾胃热邪循经上炎所致;证属心脾积热,熏蒸生疮,治宜清热泻火,宁疮止痛。处方:大黄10g,黄芩15g,黄连5g,生石膏30g,炒山栀10g,防风10g,赤白芍各15g,生甘草5g,玄参20g,生地30g,虎杖20g,元胡15g。每日1剂。上药用清水煎2次,取400ml分4次温服。服药1剂后,大便已通,口疮疼痛减轻,能吃流食。服药7剂后复诊,口疮疼痛已不明显,口腔溃疡面积缩小,溃疡表面黄苔转为白苔。上方去黄芩、黄连、大黄,加黄芪、当归、白及,再服7剂而愈。
本例患者常值夜班,平时吸烟嗜酒,日积月累,郁积心火与脾胃之火,火热上炎,熏蒸口舌黏膜而热腐生疮。方用泻心汤、增液汤、泻黄散、赤芍甘草汤加减化裁,一方面用增液汤补液灭火,一方面用苦寒之剂泻火,釜底抽薪,心脾之火自然熄灭,口疮愈合。同时嘱咐患者值夜班时少抽烟、少喝酒,截断火热的来源,同时适当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二便通畅,使内热有排泄渠道,口疮愈合后减少复发。
二、虚火上炎证
主要表现为口疮反复发作,疼痛不堪,溃疡表面覆盖白苔,中间基底部凹陷,四周略隆起,色不红,气短乏力,烦热颧红,口干不渴,小便短赤,舌尖红苔少或有裂纹,脉略细数。证属肝肾不足,虚火上扰。治宜养阴生津,滋阴降火。方用自拟滋阴疗疮汤:生熟地各15g,北沙参15g,山萸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