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855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855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也不敢登岸肆虐。人们相互恭喜,庆祝不用再受“年”兽的侵袭伤害。以
后,家家户户在除夕夜都贴春联,穿红衣,吃水饺,让剁馅的声音此起彼落,
响个不停;屋子里灯火通明,通宵达旦,还不忘施放烟花爆竹。“年”兽一
见民间百姓如此厉害,就再也不敢上岸为非作歹,祸害人类了。人们驱跑了
“年”兽,第二天还要拜年,互祝吉祥。过年的习俗就这样形成了。
    在民间,过年的节日内容依次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南方二十四日)
过小年祭灶;腊月三十日为除夕,合家团聚,吃年饭,守岁,贴门神和春联,
放爆竹;正月初一辰时起,家人团拜,然后出行,遇亲友互致祝贺、拜年;
闹元宵、观花灯,吉祥幸福的新的一年便迎来了。
    藏历新年
    藏历新年是藏族同胞传统的盛大节日,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到十五日
结束,持续 15 天。因为藏族全民信仰佛教,因此藏族的新年活动也洋溢着浓
厚的宗教气氛。
    大年初一,妇女们起得最早,她们在 5 点钟左右就要煮一锅叫“羌桔”
的青稞酒,给全家每人送上一碗。家人没有起床的,就在被窝里喝完“羌桔”,
然后继续蒙头大睡。妇女们就坐在窗前,等太阳一出来,便争先恐后地背上
水桶,到河边或水井汲取新年的第一桶“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然后,每户人家将染色的青稞、麦穗,插在用酥油和青稞制成的糕点上面,
来预祝新的一年是个丰收年。
    新年伊始,那些往年只梳着两条辫子的藏族小姑娘,到了十三四岁开始
就要梳 3 条辫子;到了十五六岁就要梳 5 条辫子;年满 17 岁就开始“上头”
了。到“上头”的时候,父母就要为姑娘准备好美丽的服装和装饰品,请一
位妇女替她梳编几十条辫子。因为这是女子成年的标志。
    初一这天,藏民们一般都闭门谢客,大街上也是冷冷清清的。人们都在
家里举行庆祝和佛事活动。
    到了大年初二,亲朋好友们才开始互相串门拜年,人们相见时都热情地
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和“洛萨尔桑”(新年好),更亲近的还要
互献哈达,祝贺对方新年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元宵节
    春节刚过,人们玩兴仍挺高,加上田里的农活也不多,所以就在一年的
第一个月圆之夜尽情欢乐。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是中
国传统的四大节日。
    按照传统习俗,元宵节不是赏月而是玩灯。家家户户在门前挂红灯,孩
子们提着花灯戏耍,街头、公园、广场搭起灯棚,人们扶老携幼去赏灯。因
此,人们又把元宵节叫做“灯节”。
    元宵节为什么要挂花灯?民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在很久很久
以前,有一只神鹅飞到人间,被猎人不小心射伤,玉皇大帝大怒,下令在正
月十五那天派天兵火烧人间。这个消息,被一位善良的仙女知道了,她立即
把灾讯透露给人间。人们凑在一块儿商量,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对付玉皇大
帝。人们在正月十五前后三天,家家户户门前挂上红灯,燃放烟花、火炮。
天兵正准备下凡放火,打开天门一看,咦,人间处处都是火花,他便以为火
已经烧起来,省得跑一趟了,于是他向玉帝交差了事。因为元宵节挂彩灯,

放火炮,避免了天灾,于是人们年年元宵节都挂花灯,放烟火、鞭炮,庆祝
斗争的胜利,也感谢那位善良的仙女。
    过灯节是中国各地人民的共同风俗,但各地的灯节因灯的制作、用料和
式样的不同,而各有特色。在陕北农村,老乡劈开高粱杆扎灯架,糊上红纸,
做出南瓜灯、棉花灯、羊灯。在北京,到处都大张宫灯,华贵高雅。而在冰
城哈尔滨,人们用冰凝结成一座座冰灯,晶莹剔透,蔚为壮观。现在科技发
达,人们制作灯时用上了机器,像自贡灯会,既有灯光,又有人物、声音,
还能演出孙悟空、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戏呢。
    灯节在许多地方还要举行猜灯谜的活动。谜语有写在灯面上的,也有写
成纸条挂在灯上的,吸引着众多的猜灯谜爱好者。
    清明节
    每年到 4 月 5 日左右,就到了清明节。这一天,许多学校都要组织学生
到郊外祭扫烈士墓,踏青郊游。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用来表示四季的寒暑变
化),到那天万物清明洁净,气清天爽,所以叫“清明”。清明节时,我国
南北地区气温都普遍回升,平均温度一般在 10℃以上。到清明节,人们历来
有扫墓、踏青、植树、换装的风俗。在广大农村仍有祭祀祖坟的风俗习惯,
而在城市,多改为青少年祭扫革命先烈之墓的新风俗了。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
五节、重五节、天中节、地腊等。
    端午节大约始于战国时代。关于它的起源,民间流行最广、最具影响的
说法是源于纪念战国时楚国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于公元前 278 年五月初五投
汩罗江。据说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为了避免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龙所伤,
便纷纷把粽子、鸡蛋投入江里喂鱼龙。一个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要药晕蛟龙。不一会儿,水面上果真浮起一条昏厥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
一片衣襟。人们就把这条恶龙拉上岸,剥皮抽筋,然后将龙筋缠在孩子们的
手腕和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以防毒蛇、害虫伤害。从此,民间在端
午节便形成了赛龙舟、吃粽子、戴艾蒿、挂菖蒲、带香包、驱五毒、饮雄黄
酒、缠五色丝等习俗。
    七夕节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民间传统的“七夕节”。“七夕节”源于民间传
说中牛郎织女美丽的神话爱情故事。
    传说织女在天池洗澡,衣服被牛郎拿走,无法回天庭,于是就嫁给了牛
郎,二人生活得十分幸福,并有了一双儿女。他们后来被王母娘娘拆散,牛
郎带上儿女追赶织女到了天庭,狠心的王母娘娘便拔下玉簪子划银河为界,
使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相见。天上人间同情二人对爱情的忠贞,于是
每年的七月初七,所有喜鹊便衔柴搭桥,人称鹊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
相传这天晚上要降小雨,这是二人的眼泪。在寂静的瓜架下面,若仔细倾听,
你还能听见二人的窃窃私语呢。
    中秋节
    中秋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佳节。古人把一年分为四季,一季中又
分成孟、仲、季三个月。八月份是秋季中的仲季,而十五又是这个月中间的
一天,所以农历八月十五就叫中秋了。

     秋天是一年中的黄金季节,瓜果满市,粮棉丰收。“月到中秋分外明”,
据说中秋之夜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姣洁明亮的。我国民间把中秋圆圆大大的
月亮作为团圆的象征。所以每到中秋之夜,按照传统习俗,家家户户在庭院
摆上桌子,买来月饼、瓜果,合家团聚,边赏月边吃瓜果、月饼,祈祝花好
月圆,人寿年丰,所以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中秋之夜是赏月的好时机。每到中秋,夜幕降临,玉兔东升,全家人便
在清澈的月光下赏月叙谈,讲述有关月宫的美丽传说,分享祭月礼品。人们
还通过观看中秋夜的阴晴,推测第二年正月的天气。有这样的谚语:“八月
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一项重要节俗活动。
     月饼的风味由皮、馅和制作技艺构成,最初在家庭制作,后来有了专门
作月饼的作坊。其常用皮类有酥皮、浆皮、混糖皮、硬皮几种。馅类则多种
多样,技艺也各有千秋。如今,月饼的制作风味各地不同。月饼给人们带来
了吉祥、幸福、美满和快乐。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九月九等。九月,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九九艳阳天,使人们对重阳节历来怀有特殊的感情。
在民间,重阳节的重要活动有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登高等习俗。重阳
这天,现在已被定为老人节,全家扶老携幼,登高赏菊,孝敬老人,共享天
伦之乐。
     龙船节
     龙船节是盛行于中国东南沿海和西南诸省水乡地区的群众性节日,又叫
龙舟节。龙舟竞渡的时间因地而异。南方各省,有的在元宵节时举行,有的
则在端午节。云南傣族则按傣历在清明节后 10 日左右泼水节时赛龙舟;贵州
清水江一带苗彝的龙舟节在阴历五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举行。世俗相传的这
一节日的意义,或在于祈求丰年,或在于避瘟逐疫等。
     赛龙船是龙船节的最重要的活动。参加“龙船赛”的人由鼓头、锣手和
水手三部分人组成。鼓头是位长辈,他坐在龙颈处,面向水手,比赛时击鼓
指挥。锣手都由一名男扮女装的少年担任,他坐在鼓头前面的龙头和母船的
接合处,应声击鼓,协助指挥。水手们全由身强力壮的青壮年担任,其中 1
人手里拿着三响火铳,站立在母船前面,负责放炮和篙水;预备划手 2 人,
坐在母船上打杂应急;母船后面是 4 个中年划手,各持一柄短桨,再后面是
1 名舵手;主划手共有 32 人,每人手里握 6 尺长的划撑两用的桨棒,分别站
在两侧的子船上。
     比赛时,鼓锣一声紧似一声,只见船头的鼓头、锣手、篙手,随着船势,
前俯后仰,船尾的舵手趁势猛蹬,众人齐力挥桨,一时浪花伴随着疾驶如飞
的船体,犹如腾云驾雾,十分壮观。
     赛完龙船,在密布白色帐篷的河坝上,人们又展开了彩鼓舞、踩笙芦舞、
赛马、斗牛以及球类等比赛活动,一直玩到深夜,还久久不愿离去。
     “三月三”节
     “三月三”是海南岛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为
期 1 天。这一天,黎族青年男女可以自由交往。一清早,黎族姑娘穿上艳丽
的眼装,提着五香饭竹筒,向五指山汇集。小伙子则在节日前进深山密林中
打猎去了,节日这天,他们返回村寨,向姑娘们讲述打猎经过,描绘自己如

何机智勇敢,以博得姑娘们的赞赏。节日里,青年男女们欢聚在一起,唱起
山歌,跳起“打鹿舞”、“打柴舞”等。歌声一停,姑娘们纷纷走到自己喜
爱的人面前,小伙子则赶快打开事先准备好的花伞,一对对并肩走去。若双
方情投意合,小伙子则要给姑娘戴上鹿角发簪,姑娘也要回赠小伙子自己织
的美丽彩带作定情信物,然后双双坐在草地上,津津有味地吃五香饭,倾吐
爱慕之情。“三月三”被黎族青年视为定情的节日。
    火把节
    火把节是中国西南部彝、白、哈尼、傈僳、纳西、普米、拉祜等民族的
传统节日。火把节因以点燃火把为节日活动的中心内容而得名。节日时间多
在农历六月初或二十四、二十五日前后,一般连续 3 天。火把节的产生与人
们对火的崇拜有关,人们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期间,
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于寨中,各家门前竖小火把,入夜点
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绕行田间、住宅一周,将火
把、松明子插于田边地角。青年男女在寨中大火把的周围弹唱、跳舞,彻夜
不息。节日期间,各地区还举行赛马、斗牛、射箭、摔跤、拔河、荡秋千、
歌舞等活动,并开设集市贸易。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的年节。它的时间在清明节后,相当于农历的四月十
三日至十五日之间。
    泼水是傣族年节的主要喜庆活动。在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
去身上一年的污尘,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泼水有文泼和武泼之分。文泼
是对长者,舀起一勺清水,说着祝福的话,拉开对方的衣领,让水沿着脊梁
流下,被泼的人高兴地接受祝福,不得跑开。武泼则没有固定的形式,用瓢、
用盆、用桶都可以,互相追逐,劈头盖脸地泼。被人泼的水越多,说明受到
的祝福越多,被泼的人也就越是高兴。
    泼水节起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大地由一个火魔统治着,
他是一切生命的敌人。火魔有 7 个美丽善良的女儿,决心要杀死这个万恶的
父亲,为民除害,可是苦于找不出办法。后来她们得到释迦牟尼(佛教中的
佛祖)的帮助,知道只有用火魔头上的一根头发,才能杀死火魔。七姑娘最
聪明勇敢,她趁着火魔熟睡的时候,拔下这根头发,勒住火魔的脖子,火魔
的头就滚下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