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851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851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干就像热得出了汗。“汗水”蒸发后,留下的就是一层白似雪花的盐。人们

发现了这个秘密后,就用小刀把盐轻轻地刮下来,回家炒菜用。据说,它的

质量可以跟精制食盐一比高低。于是,人们给了它一个恰如其分的称号——

“木盐树”。

    树如何能产盐?说来话就长了。一般植物喜欢生长在含盐少的土壤里。

可有些地方的地下水含盐量高,而且部分盐分残留在土壤表层里,每到春旱

时节,地里出现一层白花花的碱霜,这就是土壤中的盐结晶出来了。人们把

以钠盐为主要成分的土地叫作盐碱地,山东北部和河北东部的平原地区有不

少这样的盐碱地。还有滨海地区,因用海水浇地或海水倒灌等原因,也有大

片盐碱地。植物要能在这样的土壤里生存,的确得有些与众不同之处。否则,

根部吸收水分就会发生困难,同时,盐分在体内积存多了也会影响细胞活性,

会使植物被“毒”死。

    木盐树就是利用“出汗”方式把体内多余盐分排出去的。它的茎叶表面

密布着专门排放盐水的盐腺,盐水蒸腾后留下的盐结晶,只有等风吹雨打来

去掉了。瓣鳞花生活在我国甘肃和新疆一带的盐碱地上,它也会把从土壤中

吸收到的过量的盐通过分泌盐水的方式排出体外。科学家为研究它的泌盐功

能,做了一个小实验,把两株瓣鳞花分别栽在含盐和不含盐的土壤中。结果,

无盐土壤中生长的瓣鳞花不流盐水,不产盐;含盐土壤中的瓣鳞花分泌出盐

水,产盐了。所以,木盐树和瓣鳞花虽然从土壤中吸收了大量盐分,但能及

时把它们排出去,以保证自己不受盐害。新疆有一种异叶杨,树皮、树杈和

树窟窿里有大量白色苏打——碳酸钠,这也是分泌出的盐分,只是不同于食

盐罢了。

    我国西北和华北的盐土中,生长着一种叫盐角草的植物。把它的水分除

去,烧成灰烬,结果一分析,干重中竟有 45%是各种盐分,而普通的植物只

有不超过干重 15%的盐分。这样的植物把吸收来的盐分集中到细胞中的盐泡

里,不让它们散出来,所以,过多的盐并不会伤害到植物自己,并且它们能

照样若无其事地吸收到水分。碱蓬也是此类聚盐植物。

    阿根廷西北部贫瘠而干旱的盐碱地上有许多藜科滨藜属的植物,它们能

够大量吸收土壤中的盐分。阿根廷人利用这一特点,在盐碱地上种了大片的

滨藜,让它们吸收土壤中的盐分,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据报道,1

公顷滨藜每年可吸收 1 吨盐碱。在此处建牧场真是合算,牛很爱吃滨藜,长

肉又快。盐碱地上种草除盐碱,养牛产肉,这真是一举数得。

    长冰草不同于木盐树、盐角草和滨藜,它虽然生活在盐分多的环境里,

但它坚决地把盐分拒绝在体外,不吸收或很少吸收盐分。它的品性可以说是

洁身自好、冰清玉洁。前三类植物表面上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实际上它们

坚持原则,不被“腐蚀”。

    全世界种植粮食的土地受盐碱危害的面积正日益扩大,现共有 57 亿亩成

了盐碱地。我国也有 4 亿亩盐碱土,黄淮海平原是重要的农业区,却有 5000

万亩盐碱地。利用盐生植物来治理盐碱地,是一个好方法。

    我国海岸线很长,海滨盐碱地也很多,庄稼不易生长。现在,50 万亩海

滩种上了耐盐碱、耐水淹的大米草,不但猪、牛、羊、兔特别爱吃,而且能

保护堤坝和海滩,促使海中的泥沙淤积,然后围海造田。在种过大米草的海

滩上培育的水稻、小麦、油菜和棉花的产量,比不种大米草的海滩高得多。

因此,人们把大米草赞誉为开发海滩的“先锋”。



        “胎生”的红树



    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沿海地区,汹涌的海潮日夜不停地冲击着海岸,把岸

边的岩石、泥沙以及弱小的生命统统裹挟到浪涛中,然后退入大海。

    一般的植物在这狂躁不宁的海洋边和又苦又咸又涩的海水中是无法生存

的。但红树林却能独领风骚,在靠近海岸的浅海地区,形成一片片绵密葱郁

的海上森林,狂风巨浪对它们也无可奈何。它们那露出水面的部分繁茂苍翠,

地面和地下纵横伸展着各种各样的支柱根、呼吸根、蛇状根等,形成了一道

抵挡风浪、拦截泥沙、保护海岸的绿色长城。它们任凭风吹浪打,潮起潮落,

始终坚不可摧,巍然不动。就连多次跑到别国打仗、特别善于丛林作战的美

国工兵部队都说它们是“铜墙铁壁”。

    这座海上长城由红树、红茄冬、海莲、木榄、海桑、红海榄、木果莲等

十几种常绿乔木、灌木和藤本植物组成。它们的叶子其实仍是绿的,只是用

树皮和木材中的一种物质制成的染料是红色的,所以人们便把全世界分属于

23 个科的这类植物统称为红树。

    红树在盐水浸透的粘性淤泥中生活得自由自在。在炎热的阳光照射下,

退潮后,淤泥表面的水分很快蒸发,形成了一薄层盐壳,而下次涨潮又带来

新的盐分。所以,红树的根喝的不是普通水,而是浓盐水。盐水进入红树的

茎干枝杈,使它通体是盐。幸好,大自然在它的叶子上布下了专门从体内吸

收并排出多余盐分的盐腺,难怪红树的叶子上总有亮闪闪的结晶盐颗粒呢。

叶子非常珍惜水,它的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蜡质,水只能一点一点地慢慢

蒸发。因为虽然它脚下有足够的水,可那些水实在太咸了,而植物汁液中的

水已被淡化,是果实发育所必需的几乎全纯的淡水。没有淡水,种子就成熟

不了,就要“胎死腹中”。

    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中,红茄冬等植物形成了一种奇特的适应方法:胎生。

一般的植物都是种子在母体内发育长大后,便挣脱“襁褓”,随着风、水或

动物等旅行到远方,一旦自己完全成熟,做好了萌发的准备,又有了合适的

水分、温度和空气等条件,就破土而出,开始新的一生。红茄冬却完全不是

这样。它的种子几乎不休眠,还没有离开母体植物,便在果实中萌发了。它

的胚根撑破果实外壳,露出头来;下胚轴迅速伸长,增粗变绿,和胚根共同

长成了一个末端尖尖的棒状体,好像一根根木棍挂在枝条上。有的植物则像

豆荚、像羊角、像纺锤、像细长的炮弹。子叶呢,拼命地吸取母体那清淡爽

口而富于营养的汁液,但随着身体长大,它从母体吸取到的盐分也在不断增

多。大树把自己的孩子养上半年左右,当种子萌发形成的幼苗长出几片叶子,

根有几十厘米长时,一阵风吹来,它便把幼小的红茄冬从树上抖落,幼苗就

垂直地掉了下去。这大概可以算是母体的“分娩”吧。

    幼苗的重心在根的中部,所以它绝不会倒栽葱似的狼狈落下。此时若正

涨潮,幼苗就直立着漂浮在水中,直到潮水退尽,它便在新地方安身立命,

于是,红茄冬的家族便占有了新的地盘。幼苗扎根于淤泥后,很快就会长出

嫩叶和支柱根。它已经毫不惧怕苦咸的海水,因为它已在“母亲”身上习惯

了这种盐水。

    除了盐水不利于红茄冬的种子成熟与萌发外,风大浪急也使幼小的根不

容易扎牢。“胎生”方式能使红茄冬的后代积蓄起足够的力量后,再去与险

恶的海浪作斗争,这真是善于保护自己、巧妙对敌的高招啊!



      水晶宫中的绿色居民



    地球的表面约有 70%被水覆盖,有人说,地球应该改名叫“水球”。这

么大的水域,当然有水生植物生长,低等的藻类多得不计其数,高等的绿色

开花植物也不算少。它们有的漂在水面上,如浮萍、水浮莲、满江红;有的

悬浮于水中,如金鱼藻、眼子菜;还有的扎根于水底,水面上很难见到它们

的踪影,如苦草和狸藻;当然,也有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别具风味的茭白和

荸荠,它门稳立于水底泥中,把身子探出了水面,潇洒而英武。

    我国江南的“水塘五秀”,是水生植物中长得漂亮而又营养丰富的佼佼

者。“五秀”指的是莲、菱、慈菇、荸荠和茭白。人们吃的是莲子和藕(荷

的根状茎)、菱角(菱的果实)、慈菇和荸荠的球茎、茭白的肥大嫩茎。它

们既能当蔬菜和水果,又能酿酒、制糖、做点心,还能清热解毒,入药祛病。

难怪水乡的人民那么喜欢它们。

    菱最有趣的一是叶子,二是果实。它有两种不同的叶子,一种是斜方形

带锯齿的,密密地簇生在一起,浮在水面上如莲座,而且每片叶子的叶柄膨

大粗壮,里边充满空气,变成了浮囊,能够帮助叶子浮出水面。另一种叶子

沉在水中,窄小如羽毛状,对生在茎上。这种叶子长得很薄,细长并有深深

的裂隙,十分柔软,能够在水中直接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吸水作用,

并且特别擅长于吸收水中本来就比较少的光线和二氧化碳;同时,柔软的叶

片抗得住水的压力,能防止整个植物体被水冲断冲跑。菱的这两种叶子都能

进行光合作用,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和小环境不同,它们在形态上有了区别,

从而有利于更好地适应自然条件,发挥作用。

    菱的果实就是菱角,有四角菱、两角菱和六角菱之分。为什么菱的果实

上长角?原来,那些生活在水塘里的鱼类、水禽和水兽(如水老鼠等)“靠

水吃水”,特别爱吃水生植物结出的果实。菱角的味道那么鲜美,自然是它

们眼馋的食物。而菱角的角就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武器,谁要敢吃,就让它尝

尝厉害。菱角长在水面叶簇的底下,日益沉重的果实本来会将整棵植物坠入

水中,但这时浮囊会变大,使植物受到的浮力增大,从而免除了灭顶之灾。

菱角在水底发芽生长时,它的角就成了固定自身的“船锚”,它能把菱的幼

苗固定在一个地方,免得被水冲跑。所以,很多人也把菱角叫做“活铁锚”。

    水生植物或是有良好的通气组织,或是本身虽沉浸于水中,但叶片特别

薄,能够吸收水中溶解的气体。藕是荷的地下根状茎,它中间有好多条从头

至尾的空心管道,与荷叶的中空叶柄及荷叶表面的气孔相通。有了这种上下

贯通的气道,潜在水下的细胞就不会因缺乏氧气而窒息了。

    柔弱的漂浮植物只好随波逐流,浪迹天涯。浮萍的“萍”字,从字体结

构上看,是“平水浮生的草”之意。当描述一个人形迹无定的生活时,有“十

年沧海寄萍踪”的说法;“萍水相逢”则形容人偶然相遇并结识,这都是借

用浮萍的生活特点来比喻人的生活状态。虽然它们被水流或气流推动着走,

看起来十分被动,但它们的身体不怕水冲,而且它们漂移到阳光、温度和空

气条件都适宜的地方去的机会确实不少。漂移,对它们来说,只不过是让人

替自己搬家嘛。

    水生植物们也并不为子孙后代担心。它们的花有的大而艳丽,如荷与睡

莲,吸引着昆虫前来传粉;有的花粉则被风吹散,或顺水流到雌蕊上。它们

结出的果实或随波远去,或如菱角就地扎入泥中,或被水生动物吞下,种子

从粪便中逃生,并来到新的地方。一片新的水中世界便又形成了。



     坐落在银杏树根上的村庄



    太湖附近的一个村子里有一棵古老的大银杏树,树龄已有 800 多年了。

它那苍劲虬曲的树根盘根错节,时隐时现,伸展到几十米外的房屋中和沟壑

间。村民在树荫下铺的砖石常常被崛起的树根顶起来,而墙根、石板或泥地

上也常能见到树根的踪影。有一条树根竟伸进了一家农民的灶屋里,从地面

上隆起,成了几代人烧火时坐的凳子。村民们挖井开沟或破土造屋,每次都

能挖到古银杏的根。这棵大银杏树的根到底能伸展多远,谁也说不清楚,反

正整个村子差不多就坐落在它的根系上。

    无独有偶。在美国,人们发现一棵 15 米高的树,竟然把树根伸进了将近

50 米深的矿井里;在南部各州中,如果在污水排放场周围几十米处长有榕树

的话,那可要格外当心,它的树根多次“侵入”污水排放场,堵住发酵池,

实在让人伤脑筋。

    植物的根到底能长多长?俗话说:“树有多高,根有多深”。其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