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824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824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间,使中国封建农业,就其形式来讲,几乎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精耕细
作,“种田如绣花”,就是人们对中国传统的封建农业的美誉。
    还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农业就开始由休闲轮种制向连年种植制发展
了。经过一千多年时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已形成了一整套传统
的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公元 6 世纪 30 年代左右,我国古代伟大的农学家贾思
勰曾写成一部不朽名著《齐民要术》,详细地记述了当时的农耕技术。从那
以后,又经过历史各朝一千三四百年的发展和完善,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我
国的传统农业技术更是达到完美的地步。试择其要者,概念如下:
    首先集约经营是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核心要旨,其意思是在有限的一小
块地里,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有限的土地尽量多提供一些
产品。其具体做法,第一是复种,一块地一年不是只种一次,只收一次,而
是尽量多种多收几次,如两年三熟,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以便充分利
用土地,减少土地的闲置浪费。为了充分利用土地,我国农民们还见缝插针,
发明了套作、间作措施。例如夏天不等小麦成熟收割,就将棉花种到麦行里
去,这是套作。又如,一块地里种上玉米,同时就在玉米行间种上大豆,这
是间作。通过这些措施,使土地最大程度地得到了利用。第二是精耕细作。

要求深耕,耕后将土坷拉细细打碎。作物生长期间,要求反复多锄。当田里
杂草刚刚长出时,就要及时锄掉。锄一遍不行,还要锄二遍三遍,甚至六遍。
有时虽然地里没长杂草,但也要锄一遍,可以起到防止土壤水分蒸发丧失的
作用。第三是施肥。当时还没有化肥,只施农家肥,又叫有机肥。农民们把
作物秸杆打烂切碎,用土覆盖,灌上水,有时也加灌人畜粪尿,以利加速沤
制。几十天后,就成为很好的堆肥,耕地时撒在地里,叫作施基肥。除基肥
外,播种时先将种子用蚕尿加水拌起来,一起种下去,叫作施种肥。最后在
作物生长期间还要根据情况,反复追肥,以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第四
是水利。我国属于季风气候,全年降水极不均匀,有时几个月不下一滴雨。
有时又会突降暴雨,因而水利问题特别重要。我国农民在古代就积累了许多
抗旱防汛的经验。例如在平原地区,建起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渠道,既能引
水灌溉,又能在下大雨时及时将水排走。在丘陵地区,广大农民们不怕艰苦,
不畏辛劳,想方设法利用一切水源,尽力保证庄稼生长需水。如用人力或畜
力带动水车,将水从低处引到高处灌溉农田,就像我们现在水泵吸水灌溉那
样。第五是选种。我国农国很早就懂得种子质量好坏对产量影响很大,因而
特别重视选种。年年庄稼收获时,都要仔细挑选子粒饱满颜色纯正的作物果
穗,割下来挂在高处。第二年种到专门的制种地里。秋天收获时,先将种子
收回来,妥善保管。第三年春天播种前 20 天左右,还要用水淘洗一遍,除去
劣质子粒和杂质。如此不厌其烦,千方百计保证种子质量。
    由于采取这样一些精耕细作措施,我国粮食产量还在古代就达到了相当
高的水平。据我国农史学专家吴慧先生考证,战国中晚期粮食平均亩产量为
108 公斤,秦汉时达到 132 公斤,唐朝 177 公斤,宋朝 155 公斤,元朝 169
公斤,明朝 173 公斤,清朝前中期 184 公斤。而直到 1989 年,全世界粮食平
均亩产才 176 公斤,还达不到我国清朝早期的平均水平。若只计算发展中国
家,则 1989 年平均亩产 156 公斤,连我国唐朝时的水平都不如。西方资本主
义发达国家只是近几十年间粮食单产才大大提高,可以肯定,西方各国在古
代粮食产量不会高于我国。因为欧洲中世纪各国盛行三圃制,与我国西周时
的休闲轮种十分相似,估计粮食亩产不会高于我国战国时代的水平。
    所以,中国传统农业确实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封建农业楷模。13 世纪
时,有个意大利人叫马可·波罗的,曾来过我国,当时我国处于元朝统治之
下。他回去以后,写了一本书叫《东方见闻录》,又叫《马可·波罗游记》,
极言当时中国之富裕、昌明,引起很大的轰动。许多欧洲人看了以后,都以
为中国是一个黄金遍地的理想王国,十分向往之至。后来,15 世纪末,哥伦
布发现美洲大陆,还是起因于寻找到达东方的新航路。那时候,在西方人的
眼里,大约“月亮也是中国的圆”。这段往事也许可以为我们上述结论作一
个注脚吧。

        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

    说来又是广大农民的一段血泪史。1492 年有一个意大利人叫哥伦布,他
率领一支西班牙船队,带着到东方捞取大量金银财宝的美梦,从西班牙出发
向西航行,因为他相信地球是圆的,一直向西航行就能到达东方宝地。结果
他没有到达东方,而是到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美洲。但哥伦布当时并不知道这
一点,他直到临死都一直坚持认为他所到达的地方,就是印度。美洲土著民

族被叫做印第安人,就是这么来的。几年以后,另一位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
哥经实地考察,确认哥伦布所到达的是一块欧洲人以前不知道的“新大陆”,
于是后人就以他的名字把这块“新大陆”叫做“亚美利加洲”,简称美洲。
    从那以后,世界市场骤然扩大,因为不断地有人从欧洲前往美洲进行殖
民开发,美洲对欧洲各种产品需求量很大,并不断膨胀。这就带动欧洲,首
先是西欧,尤其英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若在中国古代,封建朝廷早就采
取有力措施,予以限制了。但在欧洲不同,早在奴隶社会,那里的商品经济
就已经相当发达了,整个中世纪时期又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集中统一的封建
王国,所以,在那里商品经济就不可阻挡地发展起来了。当时由于毛纺织工
业的迅速发展,养羊特别有利可图,许多英国商人、贵族把大批农民从土地
上赶走,改为牧场,史称“圈地运动”,又叫“羊吃人”运动。这一运动从
15 世纪末开始,到 19 世纪上半叶,一直持续 300 多年,几乎所有的英国农
民家庭都因此而贫困破产、流离失所。正是由于付出了这样惨重的代价,英
国资本主义工业最早在世界上兴旺发达起来了。究竟当时是怎样一幅惨绝人
寰的图景,我们实在想象不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
件事实:19 世纪初,英国苏格兰地区有一位公爵夫人决定把全郡都变为牧
场。从 1814 年至 1820 年,短短 7 年时间,有 15000 人,大约 3000 户被赶出
了家园。他们的村庄全都被破坏和烧毁。有一个老太婆因不肯离开小屋,就
被活活烧死在里边。结果到 1825 年,原来这块土地上生活的 15000 人,变成
了 131000 只羊。而且还不只是英国农民遭此惨祸,在英国的遍布世界的各个
海外殖民地,普通的劳动群众都莫不到处血泪横流。马克思说:“资本来到
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就这样以广大农民的苦难为代价,英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崛起了。到 17
世纪中叶,暴发起来的英国资产阶级再也无法忍受封建王朝的统治了,他们
与封建王朝的矛盾再也无法调和了。于是 1640 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
命,经过大约半个世纪的反复斗争,到 1688 年终于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这
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又经过大约半个世纪的酝酿,到 18 世纪下半叶,终于一场急风暴雨式的
产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了。1733 年发明了织布机飞梭。1764 年发明了珍妮
纺纱机。1769 年发明了水力纺纱机,随后,1771 年建立了第一个现代工厂。
1779 年发明了一种新的纺纱机叫“缧机”。1785 年又发明了水力织布机。纺
织工业的发展,对动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 1784 年著名的瓦特发明了一种
新型联动式蒸汽机,宣告了“蒸汽机时代”的来临。蒸汽机很快就广泛应用
到了钢铁、煤炭等工业部门。1807 年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问世,1814 年又
发明了蒸汽机车。最后,刨床于 1817 年,机床于 1836 年,蒸汽锤于 1839
年,陆续发明应用,实现了用机器生产机器,从而完成了这场伟大的产业革
命。在大约 100 年左右的时间里,英国的工业生产突飞猛进,创造了前所未
有的巨额财富。
    继英国之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也陆续在 19 世纪内完成了上述产
业革命。习惯上,“工业革命”就是指这一系列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实际上,
“工业革命”是指从 15 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工业萌芽、崛起,直到取代农业
成为国民经济主导部门的整个过程,它是一场深刻的生产技术革命,也是一
场深刻的社会经济制度革命。


           现代农业的产生

     紧接着上述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之后,第二次技术革命又于 19 世纪下半
叶开始了,电力、电讯、内燃机、钢铁、化学等新兴工业部门如雨后春笋般
地相继涌现,带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向前飞速发展。市场上对农产品的需求
急剧增加。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可能,这就是用现代工业改
造传统农业。
     这一过程最早是从美国开始的。因为在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整个传
统农业几乎完全被毁灭了。在欧洲大陆,又有相当顽固的传统小农经济势力
和封建残余势力的阻挡,一时难以改造。只有美国近于白手起家,没有那些
传统包袱,可以一开始就立即应用现代工业提供的各种技术手段对农业进行
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另外,欧洲市场对产品的大量需求和美国本土地广人
稀,劳动力缺乏,则是其农业现代化的强大经济动力。
     1776 年美国宣布独立时,其农业是相当原始的,基本上是靠人力耕作,
使用的工具也相当简陋。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第一步,美国首先用 70 年左右的
时间,从 1840 年到 1910 年实现了农业的半机械化,人称“骡马革命”,广
泛推广应用了一批畜力耕作机械,如马拉二铧犁,三铧犁、四铧犁、马拉播
种机、收割机、打谷机、割草机等等。甚至还有一种集收割、打谷、去秸、
扬场于一身的联合收割机,重达 15 吨,要 40 匹马才能拉动,后来又改为用
蒸汽机推动。
     1910 年左右,美国农场开始使用拖拉机。这一年美国农场拥有大约 1000
台拖拉机。但随后发展十分迅速,5 年以后,已经增加到 25 万台。到第二次
世界大战结束时,已经达到了 248 万台。与此同时,各种配套作业机具也迅
速增加。联合收割机也改为内燃机来推动,并得到广泛应用。1910 年大约有
1000 台这样的联合收割机,1920 年增加到 4000 台,1930 年猛增至 6.1 万台,
战后 1946 年初达 42 万台。畜牧业方面则出现了挤奶机,1910 年大约 1.2 万
个,1930 年增加到 10 万个,1945 年达 36.5 万个。此外,还有饲草收割机、
捡捆机,到 1945 年分别达到 2 万台和 4.2 万台。这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
束时,美国农业上各种主要的繁重农活,几乎都可以由机械来完成,基本上
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与农业机械化同时,农业化学化也在这一时期起步了。1840 年,德国伟
大的化学家,人称“有机化学之父”的李比希出版了他那本非常著名的《有
机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这标志着农业化学的诞生,也可以
看作是农业化学化的开端。从 1845 年起,李比希开始从事化肥生产的研究,
他发明了一种把碳酸钾和碳酸钠混和在一起的钾肥,还发明了用硫酸处理骨
头的方法生产过磷酸钙。他获得了发明专利权,并把它们卖给了英国和德国
的工厂主们,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化肥生产。这些化肥应用于当时的农业生
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英国人甚至在整个欧洲到处翻挖古墓,平均每年用船
运回 350 万人的尸骨骨粉,以支持本国化肥生产。李比希痛斥他们是“寡廉
鲜耻”。
     不过,整个 19 世纪,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世界农业化学化进展并
不大。这大约因为那时候农产品出口大国美国地广人稀、土地肥沃所致。美
国是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使用矿物肥料的。1900 年,美国使用化肥(实物量)
247.7 万吨,平均每亩 1 公斤,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