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7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由心中一怔:难道真是仙女面传天书吗?他急忙参拜仙女,接过书一看,
原来是一部《楚声》。“渔夫歌”“五谷调”“砍柴曲”“蚕花谣”“越人
歌”……尽是楚国各地民歌民谣。屈原惊疑道:“人间烟火之事,上天如何
知道?”他分外激动,再拜仙女,低声问道:“好诗向谁求?请仙姑赐教。”
说完,抬头一看,眼前仙姑已不知去向,手中天书也无影无踪。半晌,听见
一女子的声音:“真诗乃在民间!”这声音把屈原弄懵了。“仙姑在哪里?”
屈原惊叫着,回头一看,原来是姐姐屈须。屈须寻到洞里,见弟弟打盹,说
着梦话,便答了一句,这才使屈原从迷梦中清醒过来。
屈须一边责备弟弟,一边拉着他向洞外走。一出洞,姐弟俩便听见山上
传来丁丁(zhēng)的伐木声和悠扬的山歌声。屈原央求着:“好姐姐,咱们
听一会好吗?”姐弟俩坐在溪边,只听见:
河水清清哟,波汶像连环
栽秧割稻你不管哟,凭什么千捆万捆往家搬?……
屈原听到这歌声带着无比的愤怒和怨恨,深深地感叹道:“果真‘好诗
在民间’。”他边听边记,记好了就读给姐姐听,直到很晚了才回到家中。
从此,屈原常找樵夫、猎人、渔翁、蚕女、巫师等采集民间歌谣,并在
小溪旁这个岩洞里加以整理、吟咏。这为他后来创造出文学的一种形式——
骚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屈原以后官至三闾大夫,因直谏而遭贬。他爱国的抱负无法施展,于公
元前 278 年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
史家之绝唱——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 145~前 87),陕西韩城人。他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
学家和思想家。他写的《史记》,计 130 篇,约 50 万字,记述了从黄帝到汉
武帝太初元年约三千年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杰出的历史人物,是中国古代历
史的总结,也是光耀千古的文学著作。
司马迁幼年是在韩城龙门度过的。龙门在黄河边上,山岳起伏,河流奔
腾,风景十分壮丽。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滋养了幼年的司马迁。他常常
帮助家里耕种庄稼,放牧牛羊,从小就积累了一定的农牧知识,养成了勤劳
艰苦的习惯。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司马迁 10 岁就阅读古代的史书。他一边
读一边做摘记,不懂的地方就请教父亲。由于他格外的勤奋和绝顶的聪颖,
有影响的史书都读过了,中国三千年的古代历史在头脑中有了大致轮廓。后
来,他又拜大学者孔安国和董仲舒等人为师。他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
题,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立志做一名
历史学家。
一天,快吃晚饭了,父亲把司马迁叫到跟前,指着一本书说:“孩子,
近几个月,你一直在外面放羊,没工夫学习。我也公务缠身,抽不出空来教
你。现在趁饭还不熟,我教你读书吧。”司马迁看了看那本书,又感激地望
了望父亲,说:“爸爸,这本书我读过了,请你检查一下,看 我读得对不对?”
说完把书从头至尾背诵了一遍。
听完司马迁的背诵,父亲感到非常奇怪。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神童,不
相信无师自通,也不相信传说中的神人点化。可是,司马迁是怎么会背诵的
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司马迁赶着羊群在前面走,父亲在后边偷偷地跟着。羊群翻过
村东的小山,过了山下的溪水,来到一片洼地。洼地上水草丰美,绿油油的
惹人喜爱。司马迁把羊群赶到草地中央,等羊开始吃草后,他就从怀中掏出
一本书来读,那朗朗的读书声不时地在草地上索绕回荡。看着这一切,父亲
全明白了。他高兴地点点头,说:“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从 20 岁起,司马迁开始到各地游历,考察历史和风土人情,为他日后编
写史书提供了充足的史料。做太史令后,他常有机会随从皇帝在全国巡游,
又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了解到统治集团的许多内幕。他还如饥似渴地
阅读宫廷收藏的大量书籍,收集了各种重要的史料。就在他写《史记》的时
候,为李陵说情触犯了汉武帝,被关入监狱,判处了重刑。
司马迁出狱后继续写作,经过前后 10 年艰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史
记》。这部巨著,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博学多能——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他
的出生地在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的石桥镇。他的祖父张堪做过太守,为官清
廉。父亲早逝,因此张衡家里很贫穷。张衡从小就勤奋好学,加上天资聪颖,
很早就闻名乡里。
据史书记载,他 10 岁时就“能五经贯六艺”,过目成诵。他兴趣很广泛,
常常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而且写得一手好辞赋。
一天,张衡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时
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
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觉得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闪烁,有的
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们的运行义各有怎样的规律呢?
这简直是太美妙了。于是张衡根据诗的内容又参考别的书籍画成了天象图,
每夜只要是没有云彩,他就默默地对着天象图仔细观察着夜空。广漠的星空
有多少难解之谜呀,他观察着、记录着、思考着,他的脑袋里装满了各式各
样的问题,充满了五颜六色的幻想。后来,他终于确认那四句诗里描述得不
够准确,事实上斗柄早春指东北,暮春却指东南。
少年时代对日月星辰的观察,激发了张衡努力探索天文奥秘的决心。后
来他两度出任中央政府专管天文的太史令,在这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
《辞海》所记:他首次正确解释月食是由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观测和记录
了中原地区能看到的 2500 颗星星,并且绘制了我国第一幅较完备的星图;他
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候风地动仪;创造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和能飞行数
里的木鸟。
渴求知识的张衡总是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不满 17 岁时,他辞别父母独
身一人到外地访师求学。在古都长安,他游览了当地的名胜古迹,考察了周
围的山川形势、物产风俗和世态人情。在当时的京都洛阳,他结识了不少有
学问的朋友,其中有一个叫崔瑗,精通天文、数学、历法,还是很有名气的
书法家。张衡登门向他求教。正是由于他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使得他在各方
面获益匪浅。除了在天文学方面有杰出成就外,在地震学的研究上也是举世
瞩目的,他创制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相类似的仪器问世早 1700 多年。他还是
东汉六大画家之一,他写的《二京赋》“精思博会,十年乃成”,为人们所
津津乐道。
河南省南阳县的北面有张衡墓和平子读书台,墓碑上有郭沫若的题词:
“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
中华医神——华佗
华佗(141~208),安徽省毫县人,东汉外科医生。他首创了“麻沸散”,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麻醉技术进行手术的医生,成为我国古代医学家中
杰出的代表人物。
华佗 7 岁死了父亲,哥哥被抓去充军,一去不返,音信全无。家庭十分
贫困,只有小华佗和母亲相依为命。
华佗从小爱好读书,富有钻研精神,对医学饶有兴趣。在母亲的教育下,
小华佗立志不图官位,愿为良医,以救民济世为本。
后来,母亲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忽冷忽热,周身疼痛,皮肉肿胀。华佗
请来很有名气的大夫治病,也不见成效。母亲病故前对华佗说:“孩子,记
住你的父母都是被这种古怪的病折磨死的。我希望你早日学成医术,好让百
姓少受疾病之苦!”
母亲的去世激发了华佗发愤学医、普济众生的决心。他来到城里,要拜
父亲的生前好友蔡医生为师学医。蔡医生开始不想收华佗为徒,可是一想,
华佗父亲生前是自己的老朋友,朋友一死,转眼不认人,也太不讲情义了。
所以,他想考考华佗,如果他是一块做医生的料,就收;不行,就不收。
蔡医生主意已定。他见几位徒弟正在院子里采桑叶,而最高处枝条上的
桑叶够不着,便向华佗说:“一你能设法把最高的桑叶采下来吗?”华佗说:
“能。”他叫人取了根绳子,拴上块小石子,只一抛,绳子抛过枝条,树枝
被压下来,桑叶就采到了。蔡医生又看见两只山羊在斗架,眼都斗红了,谁
也拉个开,就说:“华佗,你能把这两只山羊拉开吗?”华佗又说:“能。”
只见他拔来两把鲜草,放在羊的旁边,斗架的羊早就斗饿了,一见鲜草,忙
着抢草吃,自然散开不斗了。
蔡医生见华佗如此聪明,就收他为徒。后来华佗跟随师父刻苦钻研,注
重实践,终于成为被人拥戴的一代名医。
华佗根据医道,自编了一套“五禽戏”体操,教人用来锻炼身体。不少
人练了很有效果。华佗一位表弟长期做“五禽戏”体操,年老时,耳聪目明,
牙齿坚固,为同龄人所羡慕。
毕佗一生刚直不阿,不求虚名。有一次,华佗替曹操治好了偏头痛病,
深得曹操赏识。曹操要他留在曹府,给他优厚的报酬。华佗在曹府做了一段
时间的侍医,但他身在曹府,却心在民间,总想为老百姓多解除疾病之苦。
有一次,华佗借故妻子有病,回家探望。回家后,不愿再去曹府。曹操知道
后,以欺骗的罪名把华佗杀了。曹操成了有罪之人,而华佗一直被后人传颂。
书法界的泰斗——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一作 303~361,又作 307~365),字逸少。琅邪临
沂(今属山东)人。东晋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后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其书法真、行、草、隶诸体皆精,
尤其擅长真书、行书。字势雄强多变化,有“龙跃天门、虎卧凤阁”之誉,
为历代书法家所崇尚,有“书圣”之称。少年时期的王羲之,就以刻苦好学、
机智勤敏而誉满乡里。
王羲之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叔父王导为司徒,
伯父王敦为扬州刺史,叔祖父王澄为荆州刺史。他父亲这一辈人都是当时著
名的书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学习条件。
王羲之小时候少言寡语,谁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他热
爱学习,喜欢钻研,遇事机智有心计。他 7 岁开始临池学书,到 10 岁时,字
写得已很有水平,他的叔叔伯伯都十分喜欢他。
王羲之到了 11 岁,很想学一点关于书法方面的理论著作,用来指导自
己。有一天,他在父亲王旷的枕头里发现了一本叫做《笔谈》的书,讲的都
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高兴得如获至宝,便如醉如痴地学起来。正当他兴趣
正浓时,被父亲发现了,问他:“为什么偷读我枕中秘本?”王羲之只是望
着父亲傻笑。母亲从旁插话道:“他恐怕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吧!”父亲说:
“你现在年龄太小,等长大了,我自然会教给你读。”王羲之急不可待,不
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不成了日暮之学,青春年华不
就白白浪费了吗?”王旷十分惊奇儿子的这番议论,认为儿子少有大志,应
该从小好好培养,于是便将《笔谈》的内容认认真真向王羲之作了讲解。羲
之有了扎实的临摹功夫,又有了《笔谈》的理论指导,几个月的功夫,书法
便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以后,他又拜当时的女书法家卫夫人为老师,在卫
夫人的悉心指导之下,练习书法,有了更长足的进步。王羲之跟卫夫人学了
一个时期,书法已十分圆转成熟。连卫夫人也不得不惊叹:“青出于蓝而胜
于蓝,这孩子将来一定要超过我了!”
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同他转益多师,刻苦磨砺分不开。
他真书学钟繇,草书学张芝。他自己说过,他的书法比起钟繇来,可似说是
分庭抗礼,或者要超过他;比起张芝,应当是并驾齐驱、比翼双飞。他还向
魏碑和汉碑学习,追摹书法源流。他自己说:“我小时候学习卫夫人书法,
自认为学得很有成绩了。后来渡江到北方游历了一些名山大川,见到了李斯、
曹喜等人的书法;到许下见到了钟繇、梁鹄的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