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7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时候多有趣啊!
[作品赏析]
在这篇幻想小说中,当时间的列车运行到 2155 年 5 月 17 日的时候,小
学生玛琪和托米竟然为发现了一本“真正的书”而惊讶、欣喜。这本书最大
的特点是用纸做成的,而且印在纸上的字全都静立不动。更重要的是,书中
写的是几百年前的老式学校的事,那里有真人老师,有许多男孩、女孩坐在
同一间屋子上课。这对玛琪来说是多么的新鲜有趣啊!
作者站在未来(2155 年)的角度,描写我们现在的生活,用未来人对现
代人的羡慕和向往来揭示机器文明对人的冲击和消极影响,为机器的发展确
立了一个新的原则——机器不能在所有方面都取代人。
此外,作者还出色地描写了在机器重压下生活的幼小形象——玛淇,描
写了她心理的投降和畸形。她不相信人比机器聪明,又痛恨那聪明得过头的
机器。她缺乏社会生活,没有伙伴,因而也就没有自由自在的童年和无忧无
虑的天真、活泼性格。这些都在提醒人们注意要对孩子进行正当的、开放的
教育,让孩子从机器的重压下解脱。
这篇作品想象奇特,立足点选择在未来,非常有利于主题思想的表现。
文笔清新,故事生动有趣,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细腻而准确。
往事复现机
[苏联] 雷宾
四月,太阳暴烈,很快就把春天潮湿的柏油路给烤干了。天气又热又闷。
六年级二班刚刚下课,阿辽沙一边挥着书包吓唬人行道上的麻雀,一边
快步往家里走。他衬衣上的钮扣一直解到腰上,红领巾歪到一边,衣服的背
部翘了起来,像棘鲈鱼身上的刺一样,而他自己也像一条随时准备扎人的棘
鲈鱼。
最近几天,阿辽沙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他一会儿记错了日子,把上课
的书带错了;一会儿班上最好的运动员根卡不跟他玩了;一会儿伙伴们不要
他参加足球队……就是眼前,阿辽沙急急忙忙回家的时候,路上突然出现了
一只黑猫,猫从一扇门下面钻了出来,一心想横穿大路。
“往哪儿跑?”阿辽沙对着猫挥起了书包。但是已经晚了,猫箭也似的
从阿辽沙的脚下窜了过去。阿辽沙本想用书包向它掷去,但转念一想:得赶
紧回家,今天不干,更待何时!这是个大好机会。父亲出差了,母亲要很晚
才下班,哥哥去参观科技作品展览了。“今天不干,更待何时!”——阿辽
沙又想了一下。
这一天他已经等了一个月了。他早就想试验一下神秘的“往事复现机”
的效果。这个机器是哥哥安德烈发明的。他是工科大学学生,为了这个往事
复现机,他苦心钻研了半年,废寝忘食,人瘦了,脸都凹进去了,最后终于
大功告成。这机器可以根据试验者的意愿,在特制的荧光屏上映出过去生活
的任何一个时期的景象。为此,只需要把一张普通的按有指纹的纸片放进一
个专门的槽里,用冲动器对准自己的脸,转换时间选择器……就请欣赏屏幕
上的自己吧!看你五年、六年、十年前是个什么样子,或者去年,或者上星
期……真是一部最新奇的机器!安德烈以前也发明过各种各样有趣的东西,
但那些都比不上这个往事复现机。
阿辽沙接连几天都在注意观察,把图纸和工具摆满了整个屋子,一会儿
焊,一会儿切,一会儿接。他甚至还帮安德烈做些事。但倒霉的是,一个月
前,试验机器的那天,安德烈把弟弟赶出了房间,自己反锁在里面,不管阿
辽沙怎么哭着请求给他看往事复现机,安德烈总是不答应。过了半小时,哥
哥出来了。样子颇难为情,甚至有点儿悲伤。
“怎么样?不灵吗?”阿辽沙小心翼翼地问道,一边竭力想通过半掩着
的门看清机器。
“灵,而且灵得很呢!”
“那为什么不高兴?”
“这有什么可高兴的?”
“嗯,因为搞成功了高兴呀。所有科学家在发明了什么或者发现了什么
的时候,总是兴高采烈的。”
哥哥什么也没回答。于是阿辽沙拿定主意,无论如何要亲自试验一下这
个新鲜玩意儿。说不定机器会告诉阿辽沙,为什么他总是不顺心。
……门很久没有打开。门上的锁终于咔嚓一响,阿辽沙跑进了前屋,书
包飞到衣架下面,皮鞋飞到屋角里,衣服飞到椅子上。快!快!明天就晚了,
往事复现机可能要拿去展览。
“对,钥匙就在这儿的什么地方。”阿辽沙一边回想,一边在小餐具橱
柜下面的抽屉里到处找,“啊,这不是钥匙吗?”
安德烈自从发明了往事复现机,便把自己的屋子上了锁,不让外人进来。
这“外人”头一个指的就是阿辽沙。但是,阿辽沙有一次偷偷地看见了安德
烈放钥匙的地方,所以现在他进哥哥的屋子不费吹灰之力。
屋里又暗又凉,有一点点光线透过暗色的窗帘,照在一个大胶合板匣子
里的各种零件上。屋角的桌子上,同书柜并排放着往事复现机,样子很像电
视机。只是操纵板上有比普通电视机多得多的各种按钮、各种转换器和转换
开关。
阿辽沙怯生生地从各方面仔细察看了机器,坐在桌子旁边,开始看操纵
板上的字。
弄清往事复现机的操作过程原来并不那么难。他拿来一张干净纸,把放
在桌上的一支画笔在墨汁罐里蘸了一下,把墨汁涂在手指尖上,然后把每根
指头按在这张纸上,就留下了突起的指纹。现在把这张纸放在槽里。槽子在
哪儿?啊,找到了。阿辽沙接通了电源,把冲动器的小孔对准脸,开始转动
“往事”转换器。
转换器很难操纵。
“噢,往事的时间越长,越难转换……”阿辽沙猜对了,“好,再扭一
下……行了,再也扭不动了。”
往事时间的指示器停在“8”字上——也就是八岁。阿辽沙无论怎么用力
把指示器往下调一些,都毫无结果,力气不够。
“那就算了吧,”他说,“就从八岁开始吧……”于是按了“屏幕”的
电钮。
机器里什么东西低沉地“咔嚓”响了一声,屏幕上立刻现出了难解的电
波。电波逐渐扩大振幅,屏幕上突然出现了房间的图像:桌子、门边的小柜、
沙发、墙上的壁毯……啊呀!这不是他们的卧室吗!
屋角沙发上厚棉被下面躺着阿辽沙,他眼睛闭着,两颊泛出不健康的红
晕,额头上盖着一块毛茸茸的白毛巾……旁边坐着妈妈,手里拿着体温表。
她那泪汪汪的疲惫不堪的眼睛透过黑蓝色的窗户注视着什么地方。台灯射出
来的不太亮的灯光从夜的黑暗中突出了妈妈的手——一双瘦骨鳞鳞的、饱经
风霜的手……这幅情景使阿辽沙吃了一惊。
“嘿,安德烈,真是好样的!亏他真想得出来!”
另一幅画面:阿辽沙已经好些了,他在屋子里跑来跑去,和小猫菲里卡
玩。
但这时,屏幕上的阿辽沙警觉起来,愣了一下,就很快向沙发扑去,钻
到被窝里。妈妈走进屋来,嘴里说着什么,一边给他把体温表放在腋下,一
边指着课本……”
“噢,是在教训我,要我读书……”
妈妈走开了,屏幕上的小男孩在懒洋洋地翻书……那是什么?又是语法
规则?这些规则真烦死人……
又是一个镜头:书飞到地板上,阿辽沙警惕地看了看门,把体温表从被
子里面取出来……把它放到装着热茶的玻璃杯里。戏法变成了!妈妈忧心忡
忡地在屋里跑来跑去,把通风小窗关上,又给儿子加一床被子,看看他嘴里,
摸摸他的喉咙。体温升高了!真糟糕!
“竟有这种事?”啊辽沙看着屏幕发呆。“未必真有这种事!我不记得
了……”
阿辽沙试图转换一下“往事”转换器,可是不行。
“时间继电器!”他想起来了,“图像将按照程序延续整整十分钟……
不管你想不想看,不看也不行。”
十分钟终于过去了。阿辽沙抓住转换器,把它倒转——现在不需要废特
别大的劲——把指示器定在“ 12”这个数字上。12 岁,他还是五年级学生
的时候……
屏幕上是冬天,森林里一片白雪,一群小伙伴在滑雪,身穿运动衫,背
上带有号码……
“这是在上体育课,”阿辽沙回想起来了,“滑雪越野赛跑两公里,记
时的……”
小男孩们一个接着一个排成队,像链条似的,小姑娘们站在一旁——她
们暂时是“啦啦队”。滑雪运动员依次出发,一个、二个、三个……轮到阿
辽沙了,小旗子一挥,阿辽沙起滑了……快,快,快!但是滑雪板却好像硬
往后面拖(因为他懒,没有上油),不过阿辽沙还是拚命往前冲,下坡,上
坡,在榛林后面转弯……阿辽沙落后了,再过一会儿,他大概就会在规定时
间内跑完全程。但发生了什么事?阿辽沙突然停了下来,东张西望,没有发
现附近有同学,他离开滑雪道,向滑在前面的同学横插过去。他巧妙地骗过
了他们——差不多插过去半公里!
这又是另一个场面:到达终点之后。愤怒的同学们围住阿辽沙,向他叫
喊着什么。气得最厉害的是根卡——班上的最佳滑雪能手。大家在责问:阿
辽沙是怎样耍滑头第一个到达终点的?!……
阿辽沙闭上眼睛,不想看见下面的……
又是一个镜头:小男孩们沿着学校走廊向外面跑。阿辽沙手里拿着一个
足球。
“这又是在上体育课,只是在体育场上……是五月份的事。”阿辽沙回
想着。
科里卡·契若夫(他们的守门员)追上了阿辽沙,并且在向他喊着什么。
阿辽沙停住了脚步,不同意地摇着头。科里卡劝说着,挥动着手……
“暧,”阿辽沙皱起眉头,“这是我对着他射门……”
“射门!”契若夫在走廊敞开着的门边跳来跳去地喊道。“喂,射门呀,
怕什么!”
阿辽沙忍不住,把球放在地板上,跑了几步就……“哗啦”一声,玻璃
窗打破了,孩子们围住阿辽沙痛惜地喊:“太不高明了!”玻璃的碎裂声和
喊叫声混在一起。阿辽沙惊呆了,怎么会这样?!八步远的距离射这样的
门……还射不进!
教务主任叶列娜·里沃夫娜已经匆匆走到阿辽沙跟前。
“这是契若夫硬要我踢的,就是那个淡黄头发的……”阿辽沙红着脸为
自己辩解,“我本来不想踢。”
“叛徒!”气急败坏的科里卡吼叫着,“你自己踢偏了,笨蛋!还算是
我们校队的前锋?”
下一个镜头里出现了数学实验室。
“难道往事复现机连测验也记得吗?!”阿辽沙的眼睛里流露出了恐惧
的神情,“这么一件小事……”
在前景上现出数学女教师安娜·彼得罗夫娜的苍白疲倦的面容,她给同
学们讲课,不时地用手指点着黑板。黑板上写着几个大字“测验,两小时”。
又是一个镜头:阿辽沙在一张小纸片上急忙地演算,并把答案写在本子
上,做完一道题,两道……似乎题都做出来了……“快点,快点……”阿辽
沙催促自己,“还来得及看电视里的电影……”
“当时演的什么电影?《夏伯阳》?也许是《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
不对,好像是系列片,惊险的……”
“完了,都做好了!”屏幕上的阿辽沙急急忙忙把试卷交给安娜·彼得
罗夫娜。
女教师十分诧异,她怎么也没料到阿辽沙这样麻利。
“难道都做出来了?才做了一个钟头?……”
“就一个钟头!”小男孩愉快地点头。
“检查了没有?”
“检查了!”
本子放在桌子上。阿辽沙推开过路人,飞快地在街上往家里跑。第二
天……想起来都觉得害羞!15 个错和用红笔画的一个又粗又大的 2 分!
又是一个镜头:屏幕上是安德烈。他手里拿着烙铁和电线。桌上放着一
个不怎么好看的仪器……阿辽沙站在旁边,手里拿着一卷绝缘带。
“这是安德烈在修理扬声器。”阿辽沙回想起不久前搞无线电收音机的
事,脸红了。那架收音机很久不响了。总的说是很旧了,但妈妈不知怎么还
保存着,大概因为这是父亲送的礼物。妈妈曾不止一次叫安德烈修理这个收
音机,他毕竟动手修了。哥哥用烙铁焊接好断了的接头后,让阿辽沙接通电
源,阿辽沙接了,只是没把插头插到收音机电源插座里,而是插到普通电源
插座里了……记得当时收音机里什么东西很吓人地叫了起来,从那时起它就
毫无指望地不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