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6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第四支圆舞曲中,妩媚清丽、优美动人的主题 A 和兴奋活泼、热烈奔
放的主题 B 相映成趣,表达了一种深深地陶醉在大自然怀抱中的愉快心情。
第五支圆舞曲是整部乐曲的高潮。它采用顿挫跳跃的节奏,炽热欢腾,
华丽辉煌,进一步表现了春回大地的美好景象。
尾部有两种:一种是带合唱的,结尾较简短;一种是不带合唱的,规模
较大。在这里,依次出现了第三、二、四小圆舞曲的主题,接着再现序奏部
的主要旋律,最后在欢腾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蓝色多瑙河》是一首既具有民族风格又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乐曲,精巧
绝伦,雅俗共赏。
美妙的《月光奏鸣曲》
《月光奏鸣曲》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关于它,
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在一个美丽的月夜里,贝多芬散步郊外,听到从一农
舍中传出琴声,他走近农舍的窗前,发现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少女在弹奏他的
《F 大调奏鸣曲》。贝多芬深为感动,特地为她演奏一曲。这时,一阵夜风
吹熄了室内的蜡烛,月光从窗外照射进来,室内犹如披上了银色轻纱。贝多
芬将此情此景表现在所奏乐曲中,从而产生了这首“月光”奏鸣曲。
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实际上这首曲子写于 1801 年。当时音乐家刚刚
恋爱失败,这是献给恋人朱丽叶·琪察尔迪的。失恋加上耳疾,他在这首作
品中反映了痛苦失望的情绪。作者自己把这部作品称为“幻想曲”式的奏鸣
曲,但正如罗曼·罗兰指出的:“幻想维持不久,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
“月光”之名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勒听了此曲后,将它比做
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而得名。
奏鸣曲的三个乐章,表现了从一种心理状态到另一种心理状态的转换,
从深深的悲哀转向烈火般的抗争。第一乐章以单三部曲式写成,有冥想的柔
情,悲伤的吟诵,具有浪漫主义小夜曲的特点。整个乐章舒缓从容,匀称的
三连音音型贯穿全曲,造成平静的背景,然后主题轻轻进入,细腻地表现了
心情的波动。
第二乐章是小快板,采用小步舞曲的体裁,优雅轻盈的音调,与第一乐
章的情感形成对照,好像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是激动的快板,这是整首奏鸣曲中富于戏剧性和矛盾冲突的部
分,是整个乐曲的高潮。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与爆发,犹如激烈
的狂涛,又像是连续的跺脚声,音乐极富动力,从低音区一直冲到高音区,
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激流。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的申诉。
结尾部使紧张的气氛略微缓和下来,乐曲经过短短的展开后,内心的激
动表现得更为强烈,感情极为奔放。在尾声中,当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
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潮并没有就此平静,而是在做最后的冲击。
生动有趣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彼得与狼》是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也夫于 1936 年创作的交响童话。作
品有朗诵词穿插其间,易于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它通过乐器的演奏和朗诵描
绘了一个非常生动的儿童故事。
可爱的小男孩彼得在后门外的草地上与他的朋友小鸟玩耍,家里的小鸭
子也跟着溜出门去,在池塘里嬉戏,并与小鸟争吵。小猫想去捉住小鸟,被
彼得阻住。老祖父发现了他们,告诫说如果狼来了,怎么得了,并把彼得领
回家来。这时狼真的来了,吃掉了鸭子,又窥视着躲在树上的小鸟和猫。彼
得勇敢地爬上树,在小鸟的帮助下将大灰狼的尾巴拴住并吊在了树上。最后
由猎人、老祖父共同把狼送到了动物园。
在这部交响乐作品中,长笛在高音区以它善于演奏的快速华彩音乐表现
小鸟:双簧管的扁哨发出的嘎嘎声表现鸭子;单簧管低音区的跳音奏法描写
小猫;大管的浑厚低粗的声音表现老祖父的形象;三支圆号奏出浓重的和声
效果,表现阴森可怕的狼的形象;而全部用弦乐器演奏的明快、活泼、富于
进行风格的曲调,则表现主人公彼得的聪明可爱和勇敢。
用音乐描绘动物形象的乐曲——《动物狂欢节》
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是法国作曲家、钢琴家圣·桑于 1885 年起草
于维也纳,第二年春天,在布拉格旅游期间完成的。这部组曲以灵活的旋律、
典雅的和声、华丽的管弦色彩而著称。其丰富的表情、栩栩如生的形象,充
满着幽默谐趣,广为世界听众所喜爱,几乎是圣·桑作品中演奏得最多的乐
曲。
《动物狂欢节》用童话式的拟人手法,漫画式的笔调,维妙维肖地塑造
了一群动物在狂欢节时的有趣的音乐形象。乐曲由十三首带有标题的小曲及
终曲组成:一、序曲与狮王进行曲;二、母鸡与公鸡;三、骡子——一群急
驰的动物;四、乌龟;五、大象;六、袋鼠;七、水族馆;八、长耳朵的角
色;九、森林深处的杜鹃;十、鸟舍;十一、钢琴家;十二、化石;十三、
天鹅;十四、终曲。
这部充满幽默感的作品,形象生动,有些段落优美极了。只要听过的人,
都忘不了神气活现的狮王、骄傲自大的公鸡、唠唠叨叨的母鸡、慢慢腾腾的
乌龟、欢快活跃的袋鼠和笨拙地踏着三拍子舞曲跳舞的大象……特别是《水
族馆》,可以说是整个乐曲中最优美的段落之一:在用钢琴描绘的水波中,
长笛奏出了鱼儿悠然自得地游玩的身影,令人陶醉。
小提琴,这被人称为“乐队中的王后”的乐器,圣·桑却拿来表现长耳
朵家伙——蠢驴的嚎叫。在仅有的二十七小节音乐里,那种长脖子、竖起耳
朵、使劲叫唤的驴先生的尊容活灵活现。
《森林深处的杜鹃》和《鸟舍》两段乐曲,充满了一种少有的清新和宁
静:钢琴的和弦把人带进了幽深的莽莽森林,单簧管奏出了逼真的杜鹃鸣叫
声,长笛吹奏出欢悦的百鸟齐鸣声,而钢琴的颤音像是鸟群掠过树梢飞向天
空……音乐形象完全把人引到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之中。
当然,最为人们熟知和喜爱的,还是第十三段《天鹅》。乐曲一开始,
钢琴奏出明月映在水波上闪烁着粼光的背景,大提琴奏出温婉舒展的旋律,
表现了天鹅在碧波上缓缓浮游的神态,端庄而文雅,使人置身于一种崇高的
境界。《天鹅》的魅力,使无数听众为之迷醉。它曾被改编为大提琴独奏曲、
管弦乐曲、钢琴、小提琴和长笛独奏曲以及吉他二重奏等等,还被前苏联著
名舞蹈家巴甫洛娃用作芭蕾舞《天鹅之死》的配乐。
不过,除了《天鹅》之外,《动物狂欢节》的十三首乐曲都是在圣·桑
逝世后的第二年才公开演奏的。这是作曲家自己的意思。圣·桑为什么要做
出如此反常的决定呢?原因恐怕在于:从表面上看,这组乐曲是在用音乐彩
笔对一群动物作直观、形象的描绘,其实,它的内容远不止于此。作曲家正
是巧妙地借动物的神态,运用音乐上的夸张、变形甚至歪曲性的手法,对当
时法国社会上存在的迂腐现象进行了辛辣而戏谑的讽刺,并把自己的艺术思
想、主张和追求渗透在乐曲中。作曲家不愿招致太多的非议和责难,以引起
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只好在自己离开这个世界后,再让它正式公开、完整地
演出。
使人陶醉的《卡门》
《卡门》原是法国作家梅里美的一部小说,后来被法国作曲家比才改编
成四幕歌剧。这部歌剧的大意是说:龙骑兵班长唐霍塞和纯洁柔顺的农家姑
娘米卡埃拉订了婚。在他们居住的地方,有一个卷烟厂,厂里有个叫卡门的
烟草女工,是个迷人的吉普赛姑娘,她偏偏也喜欢唐霍塞。唐霍塞经不住卡
门的诱惑,被她拉进走私集团。后来,生性热情的卡门又和斗牛士埃斯卡米
洛要好起来。唐霍塞气极了,就在卡门为埃斯卡米洛斗牛胜利而欢呼的时候,
杀死了她。
《卡门》中的著名乐曲和唱段,像“前奏曲”、“哈巴涅拉”、“间奏
曲”,还有“吉普赛之歌”、“斗牛士之歌”、“花之歌”、“纸牌之歌”、
“米卡埃拉之歌”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其中的唱段除作为声乐曲广
泛传唱外,也常常被改编成管弦乐曲和其他器乐曲单独演奏。
《卡门》是歌剧群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比才最后的、最成功的一
部歌剧。它甚至比它的伟大作者——乔治·比才的名字还要响亮。自 1876
年秋天《卡门》在维也纳上演大获成功,多少年来一直深受广大歌剧观众和
音乐爱好者的喜爱,成为全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之一。但是,在 1875 年 3
月 3 日,新歌剧《卡门》首次公演时,却遭到了上层社会的冷眼结果,《卡
门》后来所获得的伟大成功,连它的作者比才本人都不知道。因为《卡门》
演出了 3 个月后,1875 年 6 月,这位音乐界的天才就默默无闻地与世长辞了。
比才死时只有 37 岁。
100 多年来,《卡门》以它全新的美和动人心魄的华丽,激动着无数观
众和听众的心。传说,1881 年 11 月,伟大的近代哲人尼采旅居意大利时,
曾在一个小剧场中观看了《卡门》。他一下子就被那动听的乐曲迷住了,当
夜就写信给他的友人,说:“我发现了一种新的幸福——歌剧,比才的《卡
门》。我确信这是现今最上乘的歌剧。”第二天,尼采不顾身体有病,又到
剧场去观看《卡门》,没想到《卡门》醉人的音乐竟使他的病立刻就好了。
以后每次上演《卡门》,他必定要去看,歌剧《卡门》已经成了尼采生活中
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英雄主义的不朽作品——《英雄》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作品:55)是作者一生中,也是交响乐
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展现了作者的英雄主义创作思想。
该曲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通过乐曲从不同侧面反映了
英雄的性格及战斗业绩。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描写了英雄浴血奋战英勇牺牲,人们在葬礼
上追忆英雄、泣不成声的悲壮场面。
第三乐章“谐奏曲”,音乐充满活力,表现了人们前赴后继地进行斗争
的英勇顽强精神。
第四乐章“主题变奏曲”,表现了人民群众欢庆胜利的热烈场面。
讴歌全人类团结友爱的乐曲——《第九(合唱)交响曲》
200 多年前,欧洲乐坛升起一颗巨星,他就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
崇拜者们把他当做仅仅次于基督的圣人。有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一分钟没
有人演奏贝多芬的音乐。”恩格斯甚至认为,没有听过贝多芬的交响乐,那
就等于什么音乐也没有听过。而列宁一听到贝多芬的音乐,立刻就会容光焕
发起来。
贝多芬从 5 岁起,就随着当宫廷歌手的父亲学钢琴,8 岁公开演出,11
岁开始作曲。在他 57 年短暂的生命中,写过很多优秀的乐曲,但最著名的
还是他的 9 部交响曲。而其中的《第九交响曲》(也称合唱交响曲)又是他
毕生创作的顶峰。这部巨著用了他 6 年时间,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雄伟的
篇章。
1924 年 5 月 7 日,《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次演出。当时的热烈场面,
几乎含有暴动的性质。当贝多芬出场时,受到观众 5 次鼓掌欢迎。要知道,
在那样讲究礼节的国家,对皇族成员的出场,通常也只用 3 次的鼓掌礼!所
以,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交响曲引起了狂热的骚动,许多人哭起来,贝多
芬也感动得晕了过去。
《第九交响曲》充满了人类对争取自由、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欢乐、
从斗争到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念。乐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
乐曲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第二乐章,谐谑曲。作者采用急
速的快乐章,一改过去的慢板形式,表现出明朗、振奋、积极的形象。第三
乐章,哲理性乐章,好像作者正在探索人生的道路,用变奏曲式写成。第四
乐章,不仅是交响曲的总结,也是作者一生的总结。作者创造性地再一次突
破了交响乐的结构形式,以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写入了大合唱。
这是作者为了更深刻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而采取的革新。在惊心动魄的管
弦乐鸣响后,男中音领唱出: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