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6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壮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歌,就使人想到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的名画《伏尔加
纤夫》:一群衣衫褴褛、胸前套索的纤夫,用整个身心拉着沉重的货船前行,
伏尔加河空旷辽阔的沙滩上流下了一串串脚印,前面的路程仿佛永远没有尽
头……
哎哟嗬,哎哟嗬,
齐心合力把纤拉!
哎哟嗬,哎哟嗬,
拉完一把又一把,
穿过茂密的白桦林,
踏开世界不平路!
我们沿着伏尔加河,
对着太阳唱起歌,
伏尔加河母亲河,
河水滔滔深又阔。
哎哟嗬,哎哟嗬,
……
这沉重的步伐、背纤者的呼喊和他们内心发出的愤懑不平之声,都历历
可闻。通过歌唱家的演唱处理,那一轻一响一轻的力度安排,形象地表现出
被纤夫们拉着的货船由远而近,由近而远的情景。有力的钢琴伴奏又加强了
纤夫们沉重的步伐,并且可以听到低音区连续的三连音所描绘的伏尔加河的
滔滔奔流。
那坡里著名的船歌——《桑塔·露琪亚》
《桑塔·露琪亚》是意大利那坡里著名的船歌。船歌是一种声乐体裁,
它的产生和发展,是跟意大利水乡威尼斯随处可见的一种船身狭长的小船“贡
多拉”分不开的。正是由于威尼斯河道纵横、舟船往来的自然生活环境,才
孕育了这种被称为“船歌”的歌曲体裁。《桑塔·露琪亚》一歌作者的姓名
已佚,人们便把它看做是一首来源于生活的那坡里民歌。
看明月多明亮,闪耀着金光,
河面上微风吹,碧波在荡漾;
看明亮银海下,暮色正苍茫,
甜蜜的歌声,飘荡在远方。
看小船多美丽,飘浮在海上,
随微风起伏,随轻风荡漾;
万籁都寂静,大地入梦乡,
幽静的深夜里,明月照四方。
在这黑夜之前,请来我小船上,
桑塔·露琪亚,桑塔·露琪亚。
在这黎明之前,快离海岸边,
桑塔·露琪亚,桑塔·露琪亚。
这首歌结构严整、对称,婉转起伏的旋律,富于活力的节奏,以及钢琴
伴奏部分运用了吉他式和弦的衬托等,生动地描绘出星月交辉的宁静夜晚,
小船随风在桑塔·露琪亚海面上摇曳起伏的动态,和热情豪爽的船上人家挥
臂划桨的有规律的运动。《桑塔·露琪亚》灌制过各种唱片,各家各派在演
唱或表情上各展其妙,有强调其洒脱的,有强调其豪放的,有强调其柔美的。
此外,还有各种器乐和乐队的改编谱,流传极广。
古老的朝鲜思乡曲——《阿里郎》
《阿里郎》是一首古老的朝鲜民歌,它象征着朝鲜人民不屈的性格。略
带悲伤的旋律,委婉缠绵,使人联想起朝鲜民族苦难的历史。相传里郎是农
民起义的领袖,起义失败后,便和妻子隐蔽在深山中。一天,里郎外出归来,
见地主正在引诱妻子,怀疑妻子不忠,他生气地离家出走。妻子痛苦地用凄
婉的声音呼唤他:“阿里郎,阿里郎(我的里郎)!”在朝鲜,有许多以阿
里郎命名的山峰,各地都流传着旋律各不相同的“阿里郎”民歌,这是其中
一首流传较广的《阿里郎》。
阿里郎,阿里郎,阿拉里哟!
我的郎君翻山越岭路途遥远。
你真无情呵,把我扔下,
出了门不到十里路,你会想家。
春天黑夜里,满天星辰,
我们的离别情话,千言难尽。
今宵离别后,何日能回来,
请你留下你的诺言,我好等待。
……
这首三拍子的民歌,一直流传在人们中间。据说 1865 年,朝鲜国王为了
修建宫殿,征集各地民工集结于汉城。民工们思念家乡,于是各种各样的《阿
里郎》就在全国传开了。日本统治时期,朝鲜人民都哼着《阿里郎》,以表
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怀念。
男低音独唱《魔王》
这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于 1814 年根据歌德的叙事诗为题材写成的一
首歌曲。该曲用特定的音乐语言描述了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在一个风狂雾
浓的夜晚,一位父亲怀抱有病的孩子骑马飞奔。当经过一片森林时,树精魔
王出现了。发着高烧的孩子告诉父亲,魔王用哄骗威胁的办法想把他弄走。
但对孩子的一次次呼救父亲总是好言相慰,继续往前飞奔。当回到家时,孩
子已经死去。
这首歌以叙述者、孩子、母亲、魔王四个人物的对话形式写成,用钢琴
伴奏来模仿马蹄声和呼呼的风声。演唱者则用不同的音色和情绪来表达人物
形象。低声伴奏部分采用滚动式伴奏型来表现黑夜沉沉、林风飒飒、变幻莫
测的、不安定的一种自然景象。
瑰丽多彩的音乐图画——《春江花月夜》
少年朋友,看了这个题目,你也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音乐就是音乐,
图画就是图画,怎么会有音乐图画呢?其实这不难理解,有许多音乐,由于
它们表现出非常生动的形象,使人听了之后,引起种种联想,眼前就好像出
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一样。因此,人们就常把这类音乐比做图画了。
《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用音乐形象地描绘月夜春江迷人景色的图画。
这首民族管弦乐曲原为古代的琵琶大曲,题名《夕阳箫鼓》,又名《浔阳琵
琶》、《浔阳夜月》、《浔阳曲》。1925 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
文首次将它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并借用了唐代著名乐府《春江花月夜》的
题名。半个世纪以来,不断有人对它进行加工修改,终于使它成为一首赞颂
江南水乡风姿的经典名曲,得到国内外听众的珍爱。
《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委婉曲折,节奏起伏流畅,配器淡雅巧妙,就像
一幅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工笔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全曲共分十段: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转、花层叠影、水深云际、
渔舟唱晚、回澜拍岸、挠鸣远濑、矣乃归舟、尾声等组成。音乐生动地描绘
了月夜的春江像一幅色彩淡雅清新的风景画,在夕阳映照江面、箫歌悠悠、
美丽恬静的自然风光中,渔人泛舟,轻歌曼舞,如入仙境。
第一段“江楼钟鼓”,由琵琶模拟江楼鼓声,编钟和鼓做衬托,描绘夕
阳西下,江楼鼓声催人回程的意境。然后,箫和筝奏出了十分轻巧的波音,
恰似春风吹拂下的江水涟漪。接着,整个乐队奏出优美如歌、委婉动听的主
题,描绘江水在夕阳余辉映照下,被染得绮丽耀目的美丽景色。它像一幅浓
淡相间的江南水乡的水墨画,在我们面前展现。
第二段“月上东山”和第三段“风回曲转”,从多方面揭示乐曲的意境:
月色朦胧,江风习习,花枝摇曳,水中倒影。于是进入第四段“花层叠影”。
江畔柳丝在夜风中婆娑起舞,花草在微风的轻拂下含笑点头,木桨打碎了江
中渔船的倒影,水波托着荡漾的轻舟……
随着琵琶、二胡、大胡在低音区奏出醇厚深沉的旋律,我们仿佛看到了
第五段“水深云际”的江上晚景,加上第六段“渔舟唱晚”中箫与笙那如歌
的旋律和琵琶的泛音,构成了“江帆点点,遥闻渔歌”的画面。
第七段“回澜拍岸”,琵琶采用扫与轮的方法,演奏出一连串由慢而快、
顿挫有力而富有生气的乐句,好似渔舟破水,掀起层层浪花,在拍打江岸。
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矣乃归舟”。音乐由弱而强,由慢而快,使我们
仿佛看到归舟由远而近的情景。尾声中,又如渔舟渐渐远去,江上月白风清,
万籁无声,只有那一轮明月照着春江流水,泛着点点银光……
少年朋友们,听了这首名曲后,你难道不觉得它像一幅瑰丽多彩的图画
吗?
金鼓齐鸣、惊心动魄的琵琶曲——《十面埋伏》
琵琶,在唐代以前,是多种弹拨乐器的总称,直到宋代,它才专用来称
呼我们今天见到的有梨形音箱的曲颈琵琶。琵琶的曲调,一般可分为文曲和
武曲两种。《十面埋伏》是著名的传统武曲大套曲,明代以前已在民间流行,
而曲谱则最早见于清代华秋萍于 1818 年编的《琵琶谱》。
《十面埋伏》是以公元前 202 年楚汉最后决战——垓下大战为题材而创
作的。据《史记》记载,在垓下大战中,刘邦调动了各路诸侯的军事力量,
把项羽的人马紧紧围困。决战前,刘邦为了动摇楚军军心,曾命士兵们吹奏
和唱起楚地民歌。听着四面楚歌,楚军士兵厌战思乡之心更切,军心涣散。
项羽自知败局已定,夜半时分与虞姬决别,仓惶突围。刘邦命数千骑兵追击,
呐喊厮杀之声震天动地。项羽终于寡不敌众,自刎于乌江畔。《十面埋伏》
以高度概括洗炼的手法,运用琵琶独特的技巧和生动的音乐形象,通过丰富
多变的节奏,层次分明地再现了古战场上这一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歌颂了
胜利者刘邦的英雄气概,刻画了“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壮。
《十面埋伏》分十三个小段落,每段都加有小标题。从内容上看,乐曲
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大战前的准备阶段。包括《列营》、《吹打》、《点将》、
《排阵》、《走队》五段。其中《列营》是全曲的引子,散板起始,由慢到
快,越来越密集的战鼓声,造成一种紧张的、催人上阵的气氛。接着,又模
拟军号声、马蹄声,生动地表现了汉军威武严整的军容和将士们的高昂斗志。
第二部分:决战情景。这是全曲的重点,以《埋伏》、《鸡鸣山小战》、
《九里山大战》描绘了战斗的过程和壮烈的场面,逼真地表现了金鼓齐鸣、
旌旗蔽日、刀光剑影、骑甲交错的情景,听之令人惊心动魄。
第三部分:战争结束。这一段着重情绪的描写。一方面写《项王败阵》、
《乌江自刎》;另一方面写汉军得胜,《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
胜回营》,旋律欢快平稳,表现了汉军得胜的欢乐情绪。
《十面埋伏》是中国音乐艺术中的精品。它充分地显示了我国高度发达
的占代音乐文化,直到现在,它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并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
等其他器乐曲的形式演出,同样受到热烈的欢迎。
撼人心弦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
大雪像鹅毛似的飘落下来,整个世界被碎琼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悲
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婆婆,用一根小竹竿牵着
一个盲人,艰难地走着,走着……这位拉二胡的盲人,就是流浪艺人、我国
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华彦钧。因他患眼病双目失明,人们又称他为“瞎子阿炳”。
阿炳从小跟随义父学习多种民间乐器的演奏技艺,具有很高的艺术造
诣。他在40 年代创作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是我国二胡曲中的代表作。
“二泉”即无锡惠山泉,有“天下第二泉”之称。作者以《二泉映月》
为曲名,表现了一个刚直不阿的盲艺人在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晚上,孤独
一人含着眼泪向世人诉说人世的不平和生活的艰辛的凄切情景。通过对月夜
景色的描绘,深刻地抒发了作者内心无限深邃的感情,倾诉了他所处的那个
时代的人民(包括作者自己),所承受的苦难、压迫和无法挣脱的精神上的
痛苦。作品同时又表达了人们反抗旧社会黑暗统治的心声,流露出他们向往
美好生活的愿望。
《二泉映月》的音乐素材,大都来自民间,但在阿炳的琴声中,它们已
成为作者表达自己感情的自然语言。阿炳把他的悲、他的恨、他的爱,全都
融在《二泉映月》那深情的旋律中。全曲情景交融,撼人心弦,感人肺腑。
难怪日本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了这首乐曲后,不无感慨地说:“用
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
乐曲的开始是一个短短的引子,也是全曲的主要旋律。它像一声深沉痛
苦的叹息,蕴含着作者无尽的忧思。接着,一气呵成的乐句,压抑、忧闷、
哀伤,把我们带入沉缅往事的境界。随着乐曲变得悲切、激动、期待,我们
仿佛感觉到了作者对不平世界的强烈愤懑情绪。他把多年淤积在心灵深处的
郁闷和激愤全部倾泻出来,造成了飞流直下之势。然后,乐曲又一步步高昂,
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