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6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大日本”,年号为明治,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明治维新的开始。
明治政权建立以后就提出了“富国强兵”、“生产兴业”的口号,并进
行了广泛的政治经济改革。主要内容为:一、废藩置县,统一全国政权,对
政权实行改良,新政权的各级政府中仍然由原来的武士、公卿担任要职,这
为以后对内实行专治统治,对外实行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种下了祸根。
二、废除等级制度,实现有限的平等自由。宣布“四民平等”,取消工业行
会和商业同业公会,允许人民有居住、迁移和选择职业的自由。调整经济政
策,增加上层阶级的收入,使其成为银行、铁路和其他企业的投资者。这些
改革,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三、对外开放,引进西方文化技术。国家
一方面举借外债引进外国先进装备,修建铁路,兴办官营“模范工厂”;另
一方面派遣官吏、技师和职工到西方国家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聘请外国专
家,开办技工学校,发放各种补助和奖金,引导私人企业发展。但是明治维
新运动在全盘学习欧美文化的同时,崇拜“天皇”、“武士道”和军国主义
思想也被宣染和扶植起来。四、实行了土地和租税改革,承认实际占有土地
的人是土地所有者,取消旧土地所有制,取消贡赋,缴纳全国统一地税。总
之,日本明治维新,一方面扫除了部分封建障碍,为此后发展成为资本主义
强国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又在政治中保留了一些封建和军国主义势
力,为其后来发展成为军事帝国主义奠定了基础。
19 世纪 80 年代,明治维新的各项重要改革都已完成,政局趋于稳定,
为发展资本主义铺平了道路。从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来看,明治维新以
后的日本速度最快。1891~1899 年其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 14.3%,远远
高于同期英国 1.6%、法国 2.6%、美国 3.5%、德国 4.8%的水平。在第一
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又乘西方国家忙于战争的机会,大规模向亚非广大地区
进行经济扩张,同时还不断接到英俄等国的大量军事订货,对外贸易空前活
跃,从长期入超国一跃成为大量出超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在资本主义世界大体居
第五位。从较高年份看,日本多项经济指标已达到钢 782 万吨,汽车 4.6 万
辆,造船 44.9 万吨,棉纱 71.9 万吨,粮食 1370 万吨,外贸进出口额 41.7
亿美元。从技术水平看,日本已拥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能生
产飞机、汽车、轮船,具有吸收外国先进技术加以创新的能力。
但是从日本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来说,日本仍然是微不足
道的。
日本民族也是一个勤劳自强的民族,在明治维新前后一段时间里,也是
一个受外国列强欺压的国家。但是,从 1894 年向中国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开
始,就从被压迫国家向着压迫国家转变。甲午战争、对俄战争、第一次世界
大战以及后来对中国东北和朝鲜的侵略,都使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尝到了甜
头,公然把“人多地少”,“人口过剩”作为必须向外扩张的理论依据,对
外侵略的野心急剧膨胀。1937~1941 年日本军工迅速发展,载重汽车产量由
19555 辆增加到 42096 辆,飞机产量由 3365 架增加到 5088 架,军用船只由
5.5 万吨增加到 22.5 万吨,坦克和装甲车的产量 1941 年达到 6000 辆,整个
国民经济都为战争服务,虽然不断从中国和朝鲜掠夺来财富和资源,但整个
国民经济却越来越恶化。由于直接军费开支占国家总支出 70%以上,出现巨
额赤字,不得不大量发行纸币,造成恶性通胀,国家财政面临崩溃。
日本军国主义对外发动的侵略战争遭到亚洲各国人民的奋力抵抗,美
国、苏联、英国也给予了有力的反击,使日本损失惨重,仅美国在日本广岛
和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就使 20 多万居民伤亡。一贯以侵略战争发财致富
的日本军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彻底惨败而告终。据统计,日本侵
略者在杀害了亚洲各国几千万人,掠走和摧毁了大量财富的同时,也把日本
国家和民族推向了灾难的深渊。伤亡人数达 646 万人,2200 万人失去了家园,
国家财富的 15%以上被毁。至此,日本军国主义经济完全崩溃。
二战后,日本对整个社会进行了重大改革和调整。政治上,解散了日本
军队,建立民主政治,实行法制;经济上,解散财阀,有效地控制垄断,分
散股份,分割大企业;实行土地改革,基本上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在经济生
活中,政府进了行有效的干预。可以说,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之所以能够
创造经济“奇迹”,有其客观因素,但政府的经济行为在主观因素中也起了
重要作用。政府经济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制定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政
府的经济计划主要是预测未来、通报情况、协调关系,引导企业更好发展,
而不是具体操作和发号施令。
日本产业政策的形成、发展和成功的关键是日本存在一个“官民协调体
制”,或称之为“政府与产业协调”的经济体制。战后日本在不同历史时期,
都制定了相应的产业政策。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50 年代。产业政策的目标是建立自主产业体系。为实现这个
目标,一方面统制进口和限制对内直接投资,实行产业保护政策;另一方面
在财政金融和产业组织政策等方面,采取必要手段,对产业进行培育和扶植。
这些政策在 50 年代后期获得显著成效,实现了产业自主,国民经济开始高速
增长。
第二阶段是 60 年代。产业政策的目标是,在现有产业结构重新工业化的
同时,逐步实施外贸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建立与国际相适应的产业体制。
在这期间,日本实现了完全就业和产业结构的重组和工业化,增强了出口竞
争力。与此同时,扶植产业的政策已经过时。另外,随着企业大型化,还出
现了环境污染和垄断企业支配市场等弊端。因此产业政策必须有一个大的调
整。
第三阶段是 70 年代。产业政策的目标是,加强竞争,反对垄断,保护环
境。伴随着石油危机而来的国际间产业调整,日本又进行了新的产业调整。
70 年代初对四大公害的批判,使自然环境服从产业发展的政策转向以保护自
然环境为主的产业政策。1977 年《禁止垄断法》的修改,加强了对垄断企业
的限制,并使其成为产业政策的中心。
第四阶段是 80 年代,产业政策的目标是,转变经营轨道,扩大内需,大
力发展高技术产业。随着贸易摩擦加剧,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产业政策进
入了一个新阶段。为了实现以国际协调为目标的产业调整,日本政府正力求
几十年来的经济运行轨道的转变,从出口主导型产业体系转变为扩大内需型
产业体系。同时提出“技术立国”的口号,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战后日本经济从 1956 年开始起飞,经济增长率持续多年达到 10%左右,
而工业增长率高居 15%左右。1956 年,经济恢复到战前最好水平,当时国民
经济生产总值大约有 240 亿美元,是美国的 1/15,德国的 1/2,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 270 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名列第 35 位。
在日本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按美元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看,大致
是在 1966 年超过英国,1968 年超过法国和西德,仅次于美国和苏联,到 80
年代后期,已与美国并驾齐驱,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经济强国。当今世界,
到处是日本产品的入侵,日本产品以其质量过硬,款式新、技术高、价格便
宜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市场。其汽车、机电产品、高性能电子计算机等领导着
国际新潮流。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它的能源工业、钢铁工业的原料和其他许
多工业的原材料,大部分都要依靠进口。如其石油化工企业有着巨大的加工
能力,但其原油的 80%以上来源于进口;日本的现代化钢铁企业,生产的优
质钢材占世界的第二位,主要的原料都是从印度、巴西等国进口。日本就是
这样一个由资源贫穷国家发展起来的世界工业大国。其立国之本是它的领先
于世界的工业生产技术。
中国的现状和未来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曾经为
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英国学者汤姆·肯普认为,古代
“中国有着她自己的能使其社会组织和文化领先于欧洲的政治制度。中国的
传统生产方式比中世纪的欧洲要先进,即使在 18 世纪也比世界上许多地区要
先进。”但是,16 世纪以后,中国就逐步落后了,当 18 世纪前后西欧各国
已完成工业革命,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时,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社会中。
1840 年到 1949 年,是中国旧政权腐败,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缓慢,
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迅速扩大的一个时期。因此中国的工业在这样的环境
中,也很难有所作为。
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20 世纪 30 年代末,在整个工业经济中,分散的、
个体的手工业仍占约 90%,近代工业只有 10%左右,且都属于官办军工企
业;产业工人约 300 万人,只占全国人口的 0.6%。主要工业品解放前的最
高年产量,钢只有 92.3 万吨,原煤 6,188 万吨,电不到 60 亿度,而且大部
分是由日本侵占下的东北所生产。当时规模比较大的纺织业,产量也很低,
棉布最高产量为 27.9 亿米,加上进口的棉布及农民自纺自织的土布,全国平
均每人每年才 5 米多一点。到 1949 年时,全国工业产值比战前最高年份降低
了一半,其中重工业生产降低了 70%,轻工业生产降低 30%。原煤产量降到
3.243 万吨,减少了 2945 万吨,降低了 47.6%;钢产量降到 15 万吨,减少
了 77 万吨,降低了 83.4%;棉纱由 245 万件减少到 180 万件,减少 65 万件,
降低了 26.5%。全国运输的货物周转量只有 229.6 亿吨公里,仅及以前最高
水平的 42.7%。解放后,到 1952 年才恢复到战前工农业生产水平。不仅工
业生产落后,工业技术也十分落后,在使用机器方面,比西方晚 100 年左右。
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以后,对工业生产和技术进步起到了极大
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建国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工业和对民族资本主义
工业、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中国工业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经过近四十年
的建设发展和改革,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全国
现有工业企业 50 万个(不包括村办个体工业)。截至 1987 年,中国工业投
资累计达 16000 亿元,工业新增固定资产累计达到 8000 亿元,比 1952 年全
部工业固定资产增长 50 倍还多。
工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工业产值占社会总产
值的比重,由 1952 年的 34.4%增长到 1987 年的 59.8%,工业净产值占国民
收入中的比重由 1952 年的 19.5%提高到 45.7%。在发展更新传统工业行业
的同时,许多新兴工业,如石油化学工业、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宇航工
业、汽车工业、造船工业、飞机制造工业等等,也已建立并得到迅速发展;
电子、原子能、自动控制、激光、射流等尖端科学技术已在工业中使用。主
要工业品的品种与产量与建国初期相比,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均得到大幅
度的发展。例如煤炭产量已跨越 10 亿吨,水泥超过 1 亿吨,居世界第一位,
钢铁接近 8000 万吨,居世界第 5 位,石油居世界第 6 位。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轻工业发展最快。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服装、玩具的供应国,大
量出口到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各地。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发展也十分迅速。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彩电生产国,电视和洗衣机、电风扇、冰箱已是中
国的普通老百姓的消费品。计算机工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已研制生产了 10
亿次的银河——Ⅱ巨型机,同时微电脑也在逐步得到普及,已开始进入家庭。
中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速度是令世人瞩目的,预料还将持续发展下去。
目前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