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6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工业设备投资额累计为 208 亿美元。
这段时间工业发展特点是新兴部门日益增多;现代化技术日益扩散;市
场竞争激烈;生产日益集中;垄断大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支配性影响。对
经济力量增长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钢铁工业。美国的钢铁产量在 1860 年还不
足 100 万吨,但到 1915 年超过了 3000 万吨。美国钢铁产量从 19 世纪 80 年
代起超过英国居世界之首,1899 年占世界产量的三分之一。钢铁工业的急剧
发展,产生了“向前连锁”和“向后连锁”的影响,促成了以钢铁为原料的
其他工业的发展,如建筑、交通运输、机器制造等等。
这个时期还发展起来了汽车制造业、电力、电器工业等新兴的工业,为
一战后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1914 年欧战开始时,美国经济经受了一次相当严重的金融危机,美元外
汇牌价暴跌,外资纷纷抽走,造成了 1914 年的经济活动水平竟然低于 1913
年的现象。但是,欧洲大陆的战争不久就发展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大量的消耗,使得交战协约国不得不向美国寻求补给。这一契机使美国经济
衰退在短短几个月内便转为繁荣。1917 年,美国对欧洲的出口额由 1915 年
的 10 亿美元猛增到 30 亿美元。1917 年 4 月 6 日美国对德国宣战。战争最后
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经济最重大的影响之一,就是使美国工业生产力
提高了将近 30%。工业增长,不仅为协约国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也为美
国国内人民提供了大量日常生活必需品。从世界范围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
产生的最大影响就是国际经济力量的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作为世界最
富裕的经济大国和工业大国的潜力在战争中得到充分体现。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经济继续增长,其突出特点是大公司的作用越来
越重要。著名的大公司有:卡内基钢铁工业公司,它是一个拥有矿山、煤山、
炼焦厂、矿砂货船、铁路、钢厂、轧钢厂的巨型托拉斯;福特汽车工业公司,
生产著名的福特汽车,使美国成为一个汽车王国,号称轮子上的国家;还有
著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石油公司,它控制了美国整个石油工业。还有许多
诸如铁路托拉斯、钢铁托拉斯、牛肉托拉斯等等。这时的美国已成为世界工
业的领导国家。
在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实施了历史
上第一次由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政”。到 1937 年,美国经济初步得到
了恢复。这一年,美国的工业产值占西方世界工业总产值 42%,出口贸易占
14%,黄金储备占 50%。1940 年美国经济才基本恢复到 1929 年的历史最高
水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无疑给美国经济注射了一剂兴奋剂。由于受扩
军备战的刺激,这时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在 1940
——1944 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 56%。在此期间,美国制造业、采掘业、
电力工业、煤气供应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44 年达到 1939 年生产指数
的一倍以上。战后 40 多年,美国工业发展周期基本上是与整个经济周期相一
致的。二次大战后美国经济发生过 8 次衰退,工业生产衰退也是八次。但整
个战后工业产值还是得到了巨大的增长,其中有 6 个年份增长率超过 10%,
在许多方面,其工业仍然居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石油化工、汽车制造、机
械制造、电子产品、航空工业、航天工业都是世界一流水平。
纵观 200 多年的美国工业发展历程,美国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一
是美国人民勤奋智慧,善于吸收和应用新的科技;另一方面,也是他们抓住
了历史的各种发展机遇。当然,作为一个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它通过经济
的和军事的手段,从落后国家和人民那里掠夺的财富也为它的发展做出了贡
献。
苏联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就使其钢铁工业和加工工业等几个工业部门的生
产成绩已远远超过欧洲其他工业国家。1961 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
地球卫星和载人宇宙飞船,这个惊人的成就轰动了整个世界,它说明除了资
本主义的西方国家工业化形式外,还有另外一种形式也可以取得工业建设的
巨大成绩。虽然苏联在以后的发展中出现了严重问题,导致了它实行了 70
多年的社会制度的崩溃和苏联国家的解体,但它早期的发展及其工业化的前
提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苏联的西部疆界从中欧东部,经过乌拉尔、整个北亚,一直达到东方的
白令海峡,像美国一样从东部的大西洋一直延伸到西部的太平洋。这两个国
家在过去几十年是权力的敌对中心,在占半个洲的辽阔的国土上蕴藏着丰富
的地下矿藏,技术水平也都很高。前苏联人口约为 2.5 亿左右,美国为 2.1
亿左右,对工业发展来说是天然的前提,而欧洲古老的工业国家在这方面就
比较欠缺。
沙皇俄国在欧洲属于工业化较迟发展的国家。到十月革命前,虽然已有
一定的工业和技术基础,但仍然属于技术落后的农业国。十月革命以后,紧
接着就是国内战争。前苏联在新的政治制度下以计划经济的方法开始了沙皇
时代就已开始进行的工业化建设。其他所有发展落后的国家,在最近几十年
才开始工业化,这些国家具备一定的优势;能够把已在工业高度发达国家试
验过的新的技术和方法在节省开支的情况下,以最现代化的形式加以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还不会受到现存的经济关系和规章制度的阻碍。前苏联像当
时的沙俄一样,毫不犹豫地利用了西方的经验,特别是在 1945 年战胜德日以
后,前苏联与美国一起瓜分了德国的技术装备和科技人员,还从远东运回了
在中国东北的大量的日本技术设备来保证了工业建设对技术的要求。
1917 年的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预言的从一个成熟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
向共产主义的过渡,而是一个刚开始工业化的落后的农业国强行用中央管理
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实行工业化的过程。
十月革命后的几个星期内,就宣告废除一切财产关系。国家接收了钢铁
工业的大型矿山、工厂、金属加工厂、纺织厂、糖厂、粮食库、石油工业、
商船、银行、交通企业和其他较大的工厂,废除了私人继承权。工厂作为公
共财产被接受下来,由工人们推选出来的工人委员会管理,曾经一度出现混
乱。后来新政权任命国家的特派员为企业的领导人,由个人负责,才又重新
恢复秩序。
1920 年12月22日,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宣布“共
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提出了要巩固苏维埃人民政权,必须实
现电气化和工业、农业的现代化。1921 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在一定
范围内重新允许私人企业存在,并重新刺激了工商业发展。俄国开始组织大
型联合企业。为了装备当时俄国还没有的新型工业设备,列宁提出了“向资
本主义学习”的口号,给予外国企业以特许,这些企业要负责提供它们全部
技术专业知识,并根据相应典型企业的经验来培养俄国人员。以此方式与外
国企业签定了约 20 个特许契约。例如前苏联航空工业创始人是德国飞机制造
者胡戈·容克斯,他从德国向前苏联供应了 50 架他设计的 F13 型飞机,以后
又在莫斯科附近的菲利建造了第一座飞机制造厂,这个工厂后来成为俄国航
空工业中心。
经过 1921~1925 年的“新经济政策”的推动后,1927 年工业生产达到
战前水平,为以后的工业跃进创造了条件。1927 年开始制定“发展国民经济
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 年开始贯彻。五年计划像以后所有的计划一样,没有
看到生产各个部门要平衡发展,而坚定不移地偏重发展重工业和军火工业,
而消费品工业和住宅建设则限制在最低限度内。为了创造扩建基础工业的条
件,从一开始就在乌拉尔地区和西伯利亚开辟了新的煤矿区和铁矿区。
通过 3 个五年计划(第 3 个五年计划因 1943 的战争爆发而没有完成),
前苏联已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和电气化。工人人数也由 1000 万左右发展到
3000 万左右。几百万农村青年被培养成拖拉机手。五年计划及其工业化纲领
的完成速度是无可比拟的,因为至今的增长速度都赶不上斯大林时代的工业
增长速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把俄国的工业发展向后拖了 10 年。
二战后,由德国运来的设备和德国科技人员为前苏联的发展做出了贡
献。特别是前苏联的精密机械和光学工业以及电力工业都要感谢被没收的德
国工厂设备。除此之外,机床制造、飞机工业和火箭技术也是如此。
战后,前苏联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航空、航
天、核技术、军火及兵器工业的技术,在这些方面一直是世界一流水平而与
美国抗衡。前苏联还十分重视教育事业,使国民文化素质得到极大提高,这
为工业和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前苏联不仅发展成为工业大国,而
且,也是一个科技大国。
但前苏联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未能重视与人民生活水平相关的轻工业,
农业也出现严重问题。虽然前苏联工业水平日见提高,但人民生活水平却不
见进步,或进步很少。庞大的军备竞赛,耗尽了国家财力,最后终于导致严
重的危机,再加上长期以来,高度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使得经济缺乏活力,
政治上的高压也使得各种社会矛盾在兹生,最后酿成总爆发。
1991 年 8 月 19 日,发生政变,前苏联在一片混乱中被分解成 15 个国家。
一具庞大的貌似强大的有着 70 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大国,终因内部危机而分崩
离析了,这不能不令世人深思。
日本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大约 3000 个小岛组成,
总面积 37748 平方公里,人口 1.2 亿。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境
内四分之三为山地,平原、低地都在沿海一带。矿产资源贫乏,仅有煤、铜、
锌少数几种,而且煤质差,不宜炼焦。唯有地热资源和水产资源丰富。日本
约有 1200 处温泉,北海道以东水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渔场之一,鱼类约有
2000 多种。
日本人多地少,资源缺乏,而且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之一,战
后几乎成了一片废墟。但是,经过战后调整政策,艰苦奋斗,在短短几十年
的恢复和发展中,日本“流星似的上升”,已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经济大
国,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美国。日本“奇迹”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许多专家学者写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分析日本的条件,介绍日本的经验,
展望日本的未来。然而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在此,我们对日本的发展过程
只做简要的描述和评价。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是一个封建农业经济小国。1603~1867 年为德川幕
府封建统治时期。封建统治者对内实行残酷统治,对外于 1836 年实行“锁国”
政策,除允许荷兰商人在山崎进行有限贸易外,英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
的商人和传教士被逐出国境。对农民实行五户连坐制度,禁止日本人出国。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度必然瓦解,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规律。幕府统治后期,统治者生活日益奢靡,对农民压榨日益残酷,农民
不断反抗,日本封建制度濒临崩溃。这时西方列强又乘机闯了进来。第一个
用武力打开日本“国门”的是美国,强迫日本与之缔结“神奈川条约”,开
放下田、函馆二港。接着又迫使日本签订“安政条约”,规定美国人在日本
的种种特权,美国货从此自由流往日本,关税低于 5%,外币可在日本流通。
在美国的“首创”下,英国、俄国、法国接踵而至,与日本签定类似的条约,
严重破坏了日本经济基础,加剧了国内阶级矛盾。日本这段历史与中国当时
的历史情况何其相似,简直如出一辙。
1868 年 1 月 3 日,日本下级武士西乡隆盛、伊藤博文等,利用人民的革
命要求,发动政变,推翻幕府统治,推 15 岁的睦仁天皇为国家元首,定国号
为“大日本”,年号为明治,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明治维新的开始。
明治政权建立以后就提出了“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