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607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607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品与自己的一起卖给顾客。真是绝妙的骗局。
经理的交椅无靠背
麦克唐纳公司的创始人雷·克罗克,发现自己的公司各职能部门的经理
在经营上不能令人满意。因为他们有一个通病,接触基层人员少,更不愿去
接近顾客。于是,克罗克向各地麦克唐纳快餐店发出一项指示:“把所有经
理的椅子靠背锯掉。”并要求接到通知后立即执行。克罗克的想法是:“长
久地坐在没有靠背的椅子上,可以让那些不肯离开椅子深入基层的经理们觉
得不舒服。”这种据掉椅子背的鞭策办法,在领导艺术中,叫做象征性行为。
现在,日本东京一些大公司正时兴一种“写有桌,坐无椅”的新的办公
形式,据调查显示,这种“无椅”办公形式,使工作效率比传统办公形式提
高 30%。
东京一些企业老板实行“无椅”办公,绞尽脑汁出奇谋,设计建造了一

些无座位写字楼,在这种新式写字楼中,除了高级职员以外的个人办公桌一
律取消。代之以较高的大型工作台,员工像厨师一样站着工作。由于站着工
作,消耗体力多,容易疲劳,办公室工作人员想早点把工作做完,势必就得
自觉地提高工作效率。由于工作人员不断在办公室内活动,形成一种不断活
动的气氛,可以推动坐久不想动的懒汉。

电影百年历程

电影——近代科学技术的产儿

电影是近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综合运用了电学、光学、声学、
化学等多方面的科学技术成果,为人类创造出了一个亘古未有的另一个活生
生的人类世界——梦幻的人类世界。
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科学技术原理是“视觉暂留”。“视觉暂留”现
象,从人类有视觉时就有,比如在黑暗之中把一根点燃的火柴快速划一圈,
就会看到一个完整的光圈。现代科学发现:视像从眼前消失之后,仍在视网
膜上保留 0.1~0.4 秒左右。电影依据经过精确测定的“视觉暂留”原理,终
于创造出了活动的画面。经过多次试验,现代电影以每秒钟 24 个画格的速度
进行拍摄和放映,每个画格在观众眼前停留 1/32 秒,于是电影胶片上一系列
原本不动的连续画面,放映后便变成了活动的影像了。
近代照相技术的发明,为电影技术打下了直接的基础。电影也必须先“照
相”——摄影。只是这种“照相”是以一定的速度把连续不断的影像拍摄到
胶片上,而且电影胶片可以经过剪接技术处理,并被按一定速度连续不断地
放映出来,从而产生出活动的画面。

电影的诞生

电影的前身是活动照相。1878 年,美国摄影师梅勃里奇,为了证实马在
奔跑时四蹄是同时离开地面的,他用 40 架照相机在相等间距下拍摄马奔跑时
的照片。1880 年,当他把这些连拍的照片在幻灯机上放映时,原本静止的一
张张照片,变成了一匹马快速奔跑的活动画面。
后来,法国生理学家玛莱于 1888 年首次研制成功“摄影枪”,他把感光
药膜涂在可以转动拍摄的纸条上,把海鸥飞翔、动物奔跑等拍成了连续照片。
紧接着 1889 年,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这种视镜
像一只大柜子,上面装上放大镜,里面是 10 多米长的凿孔胶片,首尾相接,
绕在一组小滑轮上。马达开动后,胶片就以每秒 46 格的速度移动,循环放映,
这就是现代电影机的雏形。不久后,法国里昂照相器材厂厂主卢米埃尔兄弟,
把爱迪生的“电影视镜”改造为“连续视影机”,终于制成了当时最完善的
活动电影机。这种电影机,既能拍摄,又能放映,还能洗印,功能完备。它
以每秒 16 格的速度拍摄、放映,并能把影片图像映射于银幕。
1895 年 3 月 22 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科技大会上,第一次放映了他
们摄制的《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12 月 28 日,这部影片公开放映,这一
天便是电影的诞辰。

从“无声”到“有声”

电影在诞生初期,还不能算是一门艺术,它只是机械地记录生活场景,
缺乏艺术感染力。因而最早期的电影只是被人们当做一种新鲜玩意儿,而当
人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电影很快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如何使电
影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并登上大雅之堂呢?艺术家们做了许多的努力。他们

赋予电影以完整的故事结构、多变的艺术手段以及丰富的电影画面内涵等。
电影终于成为了具有审美欣赏价值的艺术。
早期的电影,没有声音,观众只能看到活动的画面和人物讲话时一张一
闭的嘴,却听不到说话声。后人称这个阶段的电影为“默片时代”,电影的
这一时期经历了约 30 年时间。无声的缺憾,造就了当时的电影艺术家在视觉
表现手段上的充分挖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无声电影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它不靠语言——台词,而是靠动作、靠画
面——电影语言取胜。无声电影不靠半句台词,仅以动作、画面,就可以叙
述完整的故事,刻画出活生生的人物,表现深刻的主题,具有优美或壮美等
不同风格,确实有它的了不起之处。有些电影艺术理论家、电影史学家,很
偏爱和推崇无声电影。因为它很少戏剧因素,更合乎电影的本性,更像纯粹
的电影,它拥有有声电影无法替代的魁力。无声片的某些成就,是后人难以
达到的。
卓别林的《淘金记》、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普多夫金的《母
亲》等,都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无声经典影片。无声电影获得了“伟大的
哑巴”的美称,但是电影无声毕竟削弱了环境的真实气氛和艺术美的和谐统
一。无声片在圆满地完成了人们的视觉审美后,观众渴望电影艺术能同时满
足他们的听觉美感要求,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终于使观众的这一要求付诸实
现。
光电管出现以后,才开始了有声电影的。第一部有声片是 1927 年 10 月
放映的好莱坞拍摄的《爵士歌王》,这是一部同时拥有音响、对白、音乐和
歌唱的影片,标志着电影这门新兴的现代艺术具备了画面和声音两种造型手
段而走向成熟。

从“黑白”到“彩色”

大自然是色彩缤纷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影视片大多数是还原出大自然本
来颜色的彩色片,生动、逼真,很好看。可电影诞生初期的几十年,却是黑
白片。爱森斯坦拍摄的《战舰波将金号》。为了让“黑旗”变成红旗,以手
工涂色方式,给影片逐格涂上红色。放映时,当象征革命的红旗在战舰上飘
扬时,观众忍不住欢呼起来。我国早期的影片也使用过这种方法,逐格染红
女主角的衣服。1865 年,奥地利人科伦和朗松纳特男爵利用三种不同底片拍
彩色照片,这被认为是彩色电影的前身,但它到彩色电影的诞生还经历了漫
长的岁月。直到 70 年后的 1935 年,美国导演罗本·马莫里安不惜成本,拍
摄了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华世家》。
不久后,德国生产出 35 毫米多层乳剂彩色胶片,这种胶片能在一条胶片
上印制出供放映用的彩色胶片,又能复制光学声带,从而解决了一系列彩色
影片中的技术难题。此后,彩色影片便推广开来,一个个异彩纷呈的多彩世
界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了。
但黑白影片在层次上变化丰富,也不失为一种艺术,所以现在还有导演
在拍黑白片。我国 60 年代拍摄的影片,很多是黑白片。

宽银幕、遮幅电影和穹幕电影

当代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为电影在外在形式上向宽银幕、环形银幕、
全景电影、立体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普通银幕的高宽比为 1∶1.38,
表现宏大的场面时显得不够广阔。于是人们研制了高宽比为 1∶2.55 的宽银
幕,比普通银幕宽了近 1 倍,它视野宽广、真实感强。最初的宽银幕影片拍
摄起来太复杂,成本也高。人们不断地吸取和改进前人的研究成果,经历了
曲折的研制过程。到 1953 年,变形镜头问世,它能把景物按 1∶2 的比例横
向压缩,又经过“还影物镜”,使形象恢复原状。以后又有人尝试在摄影机
和放映机的片窗上安装特制的框格,压缩画面高度,改变高宽比例,这就是
我们看到的具有宽银幕效果的“遮幅式影片”。
80 年代中期,在北京的大栅栏出现了一座幕似穹庐的半球形大银幕电
影,观众被包围在中间,看到的影像也呈半球形,好似在苍穹中,观众的前、
上、左、右方都是银幕,伴随着立体声环音效果,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强。
以后这种电影又在广州东方乐园出现,这就是穹幕电影。世界第二大穹幕影
院——中国科学技术馆天幕影院于 1994 年 5 月在北京落成,它的银幕直径达
27 米,有 500 个座席,观众可以置身于超人眼视觉的电影景观中,去领略蔚
为壮观的艺术场面。

立体电影和全息电影

立体电影弥补了一般平面电影缺少立体感和纵深感的缺憾。如银幕上出
现了一片汪洋大海,观众好像就站在了海边上,海浪似乎已在亲吻着你的脚。
如果大海中游泳的人向你抛来一条鱼,你会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接它!立体电
影真是逼真极了;它几乎魔术般地取消了银幕画面与生活场景的界限,让人
彻底进入了一个真实的、触手可及的梦幻世界。
人的两眼同时看一件东西时,看到的映像才有立体感,而只用一只眼看
则没有立体感;而立体电影是两个镜头拍摄的,相当于用两只眼看东西,当
然会有很强的立体感了。现在立体电影已经可以在普通电影院放映了。
我国 60 年代初摄制了第一部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观众戴上特制
的红绿镜,银幕上的景物就产生了立体的感觉。这是利用类似人的两眼不同
视角摄制成有水平视差的两幅画面放映到同一银幕上,成为叠加的双影画
面。但是观看立体电影戴红绿镜,不能真实地显示影片的色彩。我国现在采
用戴偏光眼镜看立体电影。当然,看立体电影比较先进的是“光栅银幕法”,
观众透过放在银幕前的光栅板,两眼分别看到相应的画面,产生立体感,但
看时头不可移动。
全息电影的基础是全息摄影,用激光照射,技术复杂。“全息”意思是
摄影时除记录波长和强度以外,还记录物光的相位、物光的全部信息。全息
摄影能使物体产生极其逼真的立体感觉。比如一张猛虎的照片,就可看到猛
虎的纵、横、深三度,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有惊人的立体形象。日本在
70 年代拍摄过捕鲸的全息电影。观看全息电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能
看到立体影像,而不用戴特制的眼镜。

电影在中国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开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潮流的先河。这些优秀

影片大多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表现人民群众的苦难、抗争和理想,批判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的恶势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这对此后日益发展
的中国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影第一次在中国放映,是 1896 年 8 月 11 日,那时还是清朝光绪年间,
是电影诞生的第二年。中国人把外国商人带来的这种洋玩意儿叫“西洋影
戏”。
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在 1905 年秋天,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摄制了由
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一部戏曲片。
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是在 1913 年,广东潮阳人郑正秋写出《难夫
难妻》剧本,由他和张石川联合导演,在上海外滩附近的香港路亚细亚影戏
公司露天摄影场搭景拍摄。这部影片长约 40 分钟,通过一对青年男女的遭
遇,抨击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剧中的女角由男演员扮演。
从 30 年代到 40 年代,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开始影响电影,左翼电影工
作者拍摄了一大批反帝反封建的优秀影片,中国电影出现了第一个黄金时
代,一大批优秀影片脱颖而出,如《姊妹花》《小玩意》《渔光曲》《新女
性》《大路》等。其中由蔡楚生编导的《渔光曲》,1935 年,在前苏联举行
的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这是第一部获国际奖的中国影片。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电影事业有了更大的发展。著名影片有:《八
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电影事业进入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崭新时期,
银幕上出现了一大批中华优秀儿女的形象,如《甲午风云》《林则徐》《青
春之歌》《红色娘子军》等。
十年“文化大革命”,电影首当其冲遭灾。8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