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548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548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蛋子”(小姑娘),北京的“老爷儿”(太阳)等等。淘汰掉这类不规范的
太土俗的词语,普通话在词汇方面才会既丰富多彩又纯洁而统一。
鲁迅、茅盾、郭沫若、老舍、冰心、叶圣陶等文学语言大师的经典性现
代白话作品,是普通话的语法规范。但用做语法规范的,必须是这些经典性
白话文中的“一般用例”,即通例,不包括个别作家、作品,个别的遣词造
句规则。至于古代白话文(如《水浒传》)以及文言文,更不能当做普通话
的语法规则。
普通话比文言通俗,比方言规范易懂,同日常生活语言一致,口头语言
和书面语言基本吻合。它是规范、通俗、纯洁、方便实用的优美语言。学校
必须用普通话教学,公民要自觉学习和使用普通话。人人要为推广和普及普
通话而努力。

林林总总的汉语方言

汉语方言是和普通话相对而言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复杂的形态,以
及曲折的演变过程。各种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异往往相当之大,比如北方人听
客家话,厦门话,或上海话,差不多像听外语一样瞠目结舌,莫名其妙。
尽管汉语方言是不规范的,要逐步向普通话发展,但它又是实际生活中
使用频率很高的活生生的语言。而且,方言对文学艺术用品来说有特殊的艺
术作用,很多地方民间艺术,都有浓厚的方言色彩。比如黄梅戏、越剧、豫
剧等地方戏曲剧种;又如上海滑稽戏、苏州评弹、山东快书、东北二人转等
等。现代某些戏剧小品,也大量运用方言,可以增加文艺作品的地域文化特
色。所以,不仅要重视和推广普通话,同时也要重视和研究汉语方言。
汉语方言是汉语的地方性演变,一般分为 7 大类,即①北方话,②吴语,
③湘语,④赣语,⑤客家语,⑥粤语,⑦闽语。各种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语音差异是方言之间的最显著区别,
就像音乐唱腔的差异是各戏曲剧种之间首要的区别一样。每一种方言都有自
己特殊的自成规律的语音系统。例如,同北京话的语音相比,东北话中有的
该读阳平的字读为上声。如国(guó)读作(guǒ),毛(máo 被读成(mǎo)
等等。
汉语方言在词汇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往往同一事物,在不同地方就
有不同的名称和说法。如北京的“馄饨”,在四川叫“抄手”;东北人的“大
娘”,在山东等地叫“大妈”;“阿爹”在浙江嘉兴指父亲,而在苏州则指
祖父。
方言的语法差异主要表现在词序上。如东北人说“我不知道”,山东人
有时则说“我知不道”;北京话说“把书还你”,湘语则说“书把还你”。

历史悠久的文言

“文言”是与“白话”相对而言的。“文言”是指以我国先秦时代(春
秋战国时期)的口头语言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书面语言。“文言”在当初与
口语基本上是一致的。后来口语不断变化,而文言却越来越定型了。于是文
言与口语就分家了。虽然在文言定型化以后,也有接近口语的白话文出现在
文坛上,但是由官方大力提倡和文人广泛使用与推崇的文言,仍然居于正宗
的统治地位。中国自先秦以来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间的数千年中,那些
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即大量的文化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随着封建时
代的终结,现代社会的到来,文言占统治地位的历史终于结束了。“五四”
新文化运动高举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大旗,把文言文送进了历史博物
馆,使白话文得到普遍的推广。
文言是中国古代汉语,它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
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首先是词汇方面的差异,如同一个词在文言文里是一
个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却是另一个意思。比如“走”这个词,在古汉语里
它的基本意义是“跑”,古代辞书《释名》说:“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
趋曰走。”这里对“走”的解释,就是现代汉语的“跑”;而现代汉语的“走”
大致相当于古汉语中的“步”。我们现在说的“走狗”,本来指跑得快的猎
狗;“走马看花”这个成语中的“走”字即是“跑”的意思。又如“狱”这
个词,在汉代以前的文言中,指官司、案件,而不是指监牢;当时把监牢叫
做“囹圄”。《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其
中的“狱”字,就是官司、案件的意思。再者,随着时代的变迁,文言中的
许多词语已被淘汰了,而现代汉语中众多的新词汇,是古汉语中所没有的。
其次,是语法方面的差异。这方面差异也不小。比如,现代汉语的一般
词序主干结构是主语——谓语——宾语,而在古汉语中,宾语有时在一定条
件下要放在谓语前面。如苏轼《石钟山记》中“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不
欺骗我)这句话,宾语“余”(我)放在了谓语“欺”的前面。这种“宾语
前置”的现象也残存在现代汉语的一些成语中,如“时不我待”(时间不等
待我们)。另外,文言中时常用名词作状语。如“嫂蛇行匍伏”,“蛇行”
是“像蛇一样地爬行”的意思。蛇是名词,作状语。还有名词用如动词作谓
语的,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是“注目”、“注视”的意思,名词
“目”当动词用,充当谓语。
我国有历史悠久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这份宝贵遗产大都是用文言记
载下来的,文言不愧是古代文化的保护神和卓越的使者。毛泽东说:“从孔
夫子到孙中山,都要很好地加以总结。”我们要批判继承古代文化,了解历
史知识,就要懂得文言,会读文言文。

明白如话的白话

中国古代书籍文献,特别是文学作品,除了主要的文言形式之外,还有
白话文。如写梁山泊英雄好汉故事的《水浒传》,写唐僧到西天取经故事的
《西游记》,以及被称为千古奇书的《红楼梦》,都是用白话写成的杰作。
这些白话作品,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泉,是一笔宝贵的语言财富。
所谓白话,是以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它包括古白话和现代白话。古白
话是在唐代、宋代兴起的一种书面语言。著名的宋代话本小说,元、明、清
三代的白话小说,以及元杂剧剧本、明清传奇剧本,还有唐代用来宣传佛教
经典和教义的特殊文体“变文”,都是用白话写成的。古白话的主要功用和
主要成就,体现在小说艺术和戏曲文学两大方面。此外,如在中国古代哲学
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宋代程朱理学,其主要著作也是用接近白话的语体文写
成的。
现代白话就是我们今天日常使用的书面语言。现代白话是在“五四”新
文化运动中经过文化革命和斗争而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的。绚丽多彩驰名
中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茅盾的小说,郭沫若的诗、历史剧剧本,
冰心、张爱玲的散文,周作人、林语堂的小品文,曹禺的话剧剧本等等,都
是用现代白话文创作出来的作品。至于我们今天的各类文学作品、文章,也
都是白话文。
现代白话除了通俗易懂之外,还具有词汇丰富、语音优美,富于表现力
等许多特色。现代白话的词汇如恒河细沙,像灿烂星空,其中有鲜活的口头
语言,日常生活用语,有丰富多彩的成语,谚语,歇后语,行业术语,外来
语,以及富有时代感和生命力的新语汇。现代汉语拥有衡量某种语言是否发
达的大量近义词,从而使现代汉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能够准确、鲜明、生
动地表达客观事物和思想感情。现代汉语大多以元音收尾,有四个声调,以
双音节词为主,听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具有音乐性,语音相当优美,
有如歌唱一般。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经奠定了基础,如实词分为名词、动词、
形容词、数词等类。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也有一定分工,如名词经常
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
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但在古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活用,这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使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动词使动用
法:“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之”是“使之活”。形容词使动用法:“春
风又绿江南岸。”就是“春风又使江南岸绿”。名词使动用法:“夫子所谓
生死而肉骨也。”“生死”相当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复生”;“肉骨”
相当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也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
二、意动用法 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异之”是“认为它奇怪”的意思。
名词意动用法:“孟尝君客我。”“客我”是“以我为客”。
三、名词用如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蹄之”是“(用蹄子)
踢之”的意思。又如:“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群”是“群居的意思”。
再如“齐军既已过而西矣。”“西”是“往西去了”的意思。
四、名词用作状语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
语的很少见。但在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也可以用作状语。这是古汉语常见的
现象。如表示方位或处所:“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北”表示方位。“蜀
太宋以下郊迎。”“郊”即“郊外”,表示处所。“郊迎”,就是“在郊外
迎接”。表示工具或依据:“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可译为“用箕备运到……”。
又如:“失期,法当斩。”“法当斩”是“依法应杀头”的意思。表示对人
的态度:“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客待之”是“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的意思。表示比喻:“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犬坐于前”,
是“其中一条狼像狗那样坐在前面”的意思。

汉语词序与名意

词序是词在句子中的排列顺序。在各类语言中,汉语词序比较严格,词
序不同,句子的意思就不同了。这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汉语词在句中的次序
比较固定,从古到今变化也比较小。如主语在谓语前面,动词在宾语前面,
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古今都是一致的。
如汉语说“我吃饭”,意思很明白,如果说成“我饭吃”就不通、不明
白了,也不能说成“吃我饭”或“吃饭我”,但在其他语言中,如在俄语里,
词序可以排列成“吃饭我”称为“倒装句”。又如“妻子给丈夫倒茶”这句
话,在英语、俄语、拉丁语中,“妻子”和“丈夫”两个词无论哪个在前哪
个在后,意思都是一样的。但在汉语中,这两个词位置一颠倒,意思就完全
变了。
汉语词序有时顺序变了,虽然基本意思仍然没变,但语气,感情色彩,
表达意思的重心或语法结构有所改变。如“同学们下午看电影”也可以说成
“下午同学们看电影”。两句话意思是一样的,但后一句话强调出了看电影
的时间——“下午”。又如“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奋勇前进”,和“在党的领
导下我们奋勇前进”是一个意思,但后一句话强调和突出了“党的领导”这
层重要意思,感情色彩也有所不同。
有时巧用词序变化,可以造成新奇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和作品的说服
力、感染力、表现力。

古代汉语的特殊词序

古汉语同现代汉语的词序基本一致,但也有少数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
所没有的。了解这些特殊词序,对读懂古文有一定帮助。
比如在先秦古籍中,最突出的特殊词序,是宾语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在动
词前面,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出现在以下三种条件下: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上古汉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
“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前面。例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怨?”“谁
敢怨”就是“敢怨谁”。又如:“彼且奚适也?”“奚适”就是“适奚(去
哪里)”。再如:“子归,何以报我?”“吾谁与为亲?”“何以报我”就
是“以何报我(用什么报答我)”“谁与为亲”就是“与谁为亲(和谁亲近)”。
先秦时期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格式是比较严格的,极少例外,而且一直
为后来写作古文的人所遵循。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邻国未吾亲也。”“我无尔诈,尔无
我虞。”“未吾亲”就是“未亲吾(不与我们友好)”,“无尔诈”是“无
诈尔(不欺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