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4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诸葛亮执政时期的诸多失误,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诸葛
亮的智者形象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短于奇谋,因守过时战略
公元 207 年,刘备谦辞厚礼,三顾茅庐,敦请隐居隆中的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一鸣惊人,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
《隆中对》历来被誉为千古奇策。短短 300 字,对政治、军事、内政、
外交以及当时形势和发展远景,都做了透辟的分析,在群雄混战之中,提出
了蜀汉开国与三国鼎立的长远战略,真是高人一头。正是这一战略的前期方
案的实施,刘备才得以顺利地摆脱困境,开创了蜀汉江山。
然而,这一战略的后期方案,即逐鹿中原的方案却是错误的。他说:“天
下有变,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由于这个分进合击的钳形攻势颠倒了主力和偏师的辩证关系,结果棋差一
着,前功尽弃。西蜀的三大灾难:关羽大荆州、刘备败夷陵和马谡失街亭,
一脉相承,都可以在对策的后一部分找到原因。
这一轻重倒置的根本原因,又在于诸葛亮未能洞悉秦川、宛洛的形势和
地位都已发生根本变化,走了刘邦当年“暗渡陈仓”的老路。
实际情况是:汉献帝东迁后,秦川已失去了号召全国的政治优势:而“丘
墟遍野,十室九空”,凋敝的经济,又不足以支持刘备逐鹿中原;何况,崇
山峻岭,宜守难攻,兵轻则易被袭取,兵重则劳而无功。刘备根据这一战略,
带重兵在秦川一线,惨淡经营,虽然也取得了败斩夏侯渊、退曹操的赫赫战
果,但仍是稽延时日,一筹莫展。
相反的,荆州“沃野千里,士民殷富”,上逼宛洛,下控江吴。是一块
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但由于腹地浅窄,两面受敌,后援难继,处境孤悬。
进,则可震撼中原;退,则将陷入绝境。
公元 219 年 7、8 月间,关羽在襄阳前线斩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威
震华夏,曹操吓得准备“迁都以避其锋”,形势大好。但是,刘封、孟达近
在上庸,未曾协力,张飞、赵云屯兵阆中、江州,未来增援;关羽倾巢北上,
后路空虚,待吕蒙、陆逊“白衣渡江”,关羽就成了瓮中之鳖了。这一战略
上的本末倒置,失去的不只是关羽和荆州,失去的是蜀汉政权唯一可以问鼎
中原的战机。尔后的六出祁山,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虚应故事了。
王夫之在评价《隆中对》时正确提出,“蜀汉之保有宗社数十年者在些,
而卒不能与曹氏争中原者亦在此。”
专断拒谏,缺乏民主作风
诸葛亮曾教导部下“集众思,广忠益”,后来形成了,“集思广益”的
成语。但他本人在重大战略问题上,往往是墨守成规,专断拒谏的。
街亭之战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首出祁山之前,被刘备简拔于行伍之中的魏延,曾提出过很好的建议,
他说:“夏侯懋年少,怯而无谋,请让我带兵五千,从褒中出,沿秦岭而东,
当子午而北,不出十日,可达长安,夏侯懋闻说我军到,必会弃城而逃,当
地军粮尚足,等他们再派兵来,得二十日,那时你带着大军,也可以由斜谷
到达,一举而咸阳之西可定。”——这一建议,对敌情、路线、后勤乃至于
战役演变都做了切合实际的分析,实属上策。可惜的是,诸葛亮以“轻躁冒
进”为由,予以拒绝。自己却谨守着“安从坦道,万全无虞”的教条,自汉
中向西,绕道平阳关、武都、天水,而出祁山,让十万大军在崇山峻岭中,
笨重而迟缓地“武装大游行”。
有选派将领问题。大家都推举魏廷、吴壹等人担任先锋,诸葛亮再一次
地违弃忠言,选派了马谡。而马谡,正是刘备临终之时反复叮咛“言过其实,
不可大用”的,这就又一次地违弃了忠言。
专断拒谏,墨守陈规,导致了街亭失守、一出祁山的失败。
可惜的是,街得失败后,诸葛亮只检讨了“用人不当”的错误,而末能
检讨专断拒谏乃至于战略战术上的错误,结果在二出祁山、三出祁山的时候,
仍然是老一套,打阵地战,打攻坚战,屯兵于坚城之下,暴师于山野之中,
慢性消耗,不战自败。
所以,陈寿在奉命考定诸葛亮“故事”后评价说:“他治戎为长,奇谋
为短,理民之一干,优于将略。”是很切中实情的。
后继无人,用人拘泥偏颇
诸葛亮和刘备都是英雄,但在使用人才上,刘备却远远高出诸葛亮。
刘备在时,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赵云、马超为爪
牙,许靖、糜竺、简雍为宾友,其他李严、吴壹、魏延,人才辈出,大都可
以独当一面,发挥自己的专长,而在诸葛亮时期,就众星寥落、孤月独明了。
归结起来,大体有以下三个问题:
(一)不善于选贤任能。偏爱谨小慎微之辈,而对确有特长的雄才隽士,
往往求全责备,个能宽容。如李严,与诸葛亮同受刘备托孤,同为两大辅政
大臣,才能与资历可与诸葛亮相匹,相偶有过失,即贬为平民,流放终生;
如廖光,自诩为诸葛亮第二,长沙一失,便置之“闲散”,最后放逐汶山:
对刘封,说他“刚猛难制”,劝刘备借上庸之败而除之。事实上,这些人才,
只要使用得当,都是可以建功于后世的。
(二)用人不善于扬长避短,发挥部下特长。如马谡,曾提出“攻心为
上,攻城为下”的著名策略,是一个谋略人才,不该用为战将;如魏延,为
刘备亲拔,曾委以独当一面的重任,并累建战功,而诸葛亮却常排斥于门墙
之外。
(三)不重视人才的培养。刘备在时,诸葛亮主要是坐阵成都。方法施
废,整理戎旅,正是他的特长,刘备死后,诸葛亮事必躬亲,出将入相,独
力支撑,辛辛苦苦,压抑了人才的成长。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都
是用他们的长处来补救自己的短处,诸葛亮有萧何、管仲国之才,却没有萧
何、管仲用人之智,终于劳碌奔波,未能成就大业。已至于他所培养的主要
接班人,缺乏实际工作的全面培养和锻 炼,所以他一旦撒手西归,就后继无
人, 蜀汉就从此一蹶不振了。
以上意见,只是就“神化”了的诸葛亮的智者形象提出一些看法,没有
全面否诸葛亮的意思。相反的,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干,光明磊落的政治品
质,以及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尽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
一代女皇的千秋功过
从古城西安往西北方向行 80 公里,即到乾县梁山,唐乾陵就在这座山
上。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
乾陵墓道沿梁山逐级下降,两旁有真人大小的石雕群像。唐高宗墓碑与
武则天墓碑并排而立,高 6 米。唐高宗墓碑由武则天撰文,洋洋洒洒八千余
字,歌颂高宗文治武功,称“述圣碑”,而武则天墓碑则不著一字,冷漠而
又伟岸,称“无字碑”。
乾陵由武则天亲自过问修建,她给自己立一块“无字碑”,用意究竟何
在呢?一千多年来,文人墨客到此,无不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她的一生
武则天 623 年生于利州(今四川广元),14 岁入宫。
也许是缘份吧,在她孤寂与世隔绝的宫廷生活中,偶然相识了皇太子李
治,也就是以后的高宗皇帝,并且和他有了一段至今不为人知的暖昧关系。
26 岁时,唐太宗去世,按照规矩,她到感业寺中当了尼姑。高宗怀恋旧
情,将她接了出来,从此,她便卷入了漫长的宫廷政治斗争。这是一场生死
存亡的斗争。
高宗有正妻王皇后,也有宠爱的萧淑妃,武则天为了战胜这两个对手,
使出了浑身解数。她利用王、萧之间的矛盾,先对王皇后恭顺有加,很顺利
地被册封为“昭仪”,排挤了萧淑妃,接着便把主攻目标转向了王皇后。
武则天生了个女儿,皇后前来探望,皇后一走,她便亲手扼死了女儿。
待皇帝来看婴儿的时候,她装着大惊小怪的样子,悲痛万分。皇帝追查有谁
来过,自然怀疑是王皇后所为。公元 655 年,高宗废掉了王皇后和萧淑妃。
不久,武则天派人把皇后和萧妃手脚砍掉,丢在酒里浸泡,让她们痛苦而死。
尽管她曾是先皇的才人,尽管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联名反对,她仍然
以她的才干、机敏和阴毒,登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后之位,她绝不
宽恕自己的对手。褚遂良被贬爱州(今越南清化),老死于此;长孙无忌被
诬企图谋反,先贬黜州,继而又赐死。
高宗多病,不大管事。660 年开始,武后就帮着批阅奏章,674 年,正式
参预政事。683 年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684 年,武后废李显为庐陵王,
立李旦为睿宗。690 年 9 月,她宣布改唐为周,自称圣神皇帝。自此,她达
到了权力的巅峰,她正式在位 13 年,主持朝政则达 40 年之久。
武则天是极富心计而又有几分霸气的女人,她在总结她一生功过的墓碑
上为什么不着一字呢?
或者是她傲气十足,认为她统治的几十年里,功德大得无法用文字来表
达?或者于垂暮之年,深感自己罪孽太深,无法下笔,也无颜为自己树碑立
传?或者她聪明绝顶,深知她的一生功过相杂,会引起后人议论,干脆留下
一无字墓碑,功过由人评说?
章怀太子与永泰公主
从乾陵再往东南行 3 公里,就可看见几座陪葬墓,其中两座便是章怀太
子李贤和永泰公主主李仙蕙的。
李贤是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在他哥哥李弘死后,被武则天立为太子,
称章怀太子。武则天有个宠臣称明崇俨,经常在武则天面前说:“太子不能
承担国家大任。”而且就在这一段时间内,宫闱之中义有小道消息传得沸沸
扬扬,说太子贤不是武后的儿子。而是武后之姊韩国夫人所生。武则天疑心
甚重,而且做事不择手段,因此李贤心里也惴惴不安,他还写过一首寓意深
微的《黄台瓜辞》:
种瓜黄台下,
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
再摘令瓜稀,
三摘尤尚可,
四稿抱蔓归。
他是在暗示武后,不要把自己的儿子都杀光。因为他哥哥李弘传说是武
则天毒死的。
时隔不久,明崇俨被暗杀,武则天就怀疑是李贤派人干的,就借机把李
贤废为庶人,流放巴州。681 年,武则天又派丘神勣去巴州将李贤杀害。
可是,大史学家郭沫若却反对武后杀子,还赋诗说:“乾陵陪葬思殊渥,
母爱深浅莫漫猜。”他认为李贤死后陪葬乾陵是莫大恩典,而不可能是武则
天下令杀害李贤,他还认为,武则天派丘神勣去巴州,实则是请李贤回京,
而李贤之死,则是死于中书令裴炎的篡位阴谋。
李贤到底被谁杀死?如果是武则天,她为什么杀害李贤?至今没有准确
的答案。这也许是武则天立“无字碑”的一个原因吧。
永泰公主李仙蕙是武则天的孙女。她虽出身皇族,但红颜薄命,命运多
蹇,17 岁就死于非命。
据正史《唐书》记载,大足年间,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得宠于武则天。
他们独断专行,横行霸道。对此永泰公主的哥哥懿德太子李重润愤愤不平,
他常与永泰公主和妹夫武延基议论:“张易之兄弟凭什么在宫中横行?”因
而触犯了武则天,九月壬申逼令儿子李显将李重润、武延基、永泰公主杀害。
可是,1960 年,《永泰公主墓志铭》出土,却推翻了这铁定的历史事实。
“……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槐火未移,柏舟空泛。诛胎毁月,……”
意思是说永泰公主丈夫武延基被杀后,她孤苦伶仃地活着,怀有身孕,最后
患病而死。
事实证明,李显从来都不想伤害他的母亲,这可不可能是一篇“为尊者
讳,为长者讳”的文过饰非的虚词呢?
千秋功过
武则天在位 13 年,以参政算起,前后近 50 年。她作为一代女帝,其功
过是非,自然是人们议论的焦点,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她自立为帝后,是勇担重任,还是利欲熏心?
武则天废唐改周,自尊女帝,有些人认为是因为她的魄力与才能。
当时的情况是:高宗无能,中宗昏庸,睿宗病弱,武则天以她杰出的才
能,掌管着兵马大权,治国安邦,没有她,唐王朝是难以为继的。武则天称
帝,是顺应历史潮流,武则天一直心向唐室。武则天侄子武三思、武承嗣多
次想当太子,都被她严词拒绝,她始终坚持立唐李宗室为太子,因而也就谈
不上野心。
也有人认为,武则天称帝,只是她个人野心与权欲的暴露。实际上,她
从来没有交实权给她的儿子,怎知他们昏庸、无能?她从进入朝廷起,就使
用极残忍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