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3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社的陈述潮买到了这枚邮票,回家用放大镜一看,立即发现我国地图轮廓很
不准确,没有画出西沙和南沙群岛,显出票题不确,概念不清。他立即通过
领导向邮电部提出意见。
在文革时期,政治问题是非常敏感的,当时的有关领导觉得事态严重,
匆匆做出停止发行、立即收回和全部销毁该票的决定。该票也因“错”而成
为集邮者瞩目的邮品。
意味深长的“回头羊”
1991 年,是中国农历辛未羊年。羊是温顺、朴实、善良的化身,在我国
古代器物的铭文中“羊”即是“祥”,象征着吉祥和顺、兴旺发达。因此,
中国和受到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推出精美的羊年邮
票,以飨集邮界。在这些羊年邮票中,已知的有:中国大陆发行 1 枚;台湾
小全张一套 4 枚;香港一套小全张 4 枚,4 种设计;南朝鲜一套小全张两种
设计;日本 3 枚,分小全张和另两种设计。
中国大陆羊年票是十二生肖系列票的最后一套,并且是系列票中首次以
20 分面值发行,紧俏程度可想而知,购买者已不限于集邮人士,连非邮友也
认为奇货可居。羊年生肖邮票的图案是一只活泼可爱、向前走的“回头羊”,
这种设计的构思是非常奇妙的,据其设计者雷汉林说:这种构思的原因有三:
其一,这只小羊似在回顾、思考、总结十余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其二,它
是生肖系列票中的最后 1 枚,所以足向前,头向后,形成首尾呼应,前后统
一,不失整体美感;其三,它好像告诉人们,要珍惜时间,回首 12 年,不过
弹指一挥间。
大陆羊年票发行后,首日封分别推出总封和分封,分封在市面流通较少,
很快就成为缺货。辛未年正月面市后,许多羊票已流入香港和新加坡,并且
身价日增。
海峡两岸同题票
中国人民邮政和台湾邮政部门发行的邮票,同一个题材的很多,显示出
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在两岸炎黄子孙的共同创造下延伸,迸发出灿烂
的光辉。
邮票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回顾海峡两岸邮政部门 40 多年来发行的邮票,
可以看到两岸同胞共同的审美观点和艺术追求完全一致,在邮票选题和设计
走向的主导方面不谋而合,共同追忆民族史上的伟大事物、共同颂扬悠久的
华夏文化,共同描绘祖国多娇的江山……
海峡两岸的同题邮票在民族艺术风格的表现上大同小异,反映出中国传
统文化艺术在邮票设计上的熏陶与渗透,邮票画面的构图、色彩、票形等诸
方面的共同之处甚多。例如,海峡两岸都发行过的《菊花》邮票,其表现手
法及主图、面值和文字的安排,犹如出自同一设计家之手。其他如体育、蝴
蝶、鸟类、食用菌、儿童、植树造林、红十字、集邮展览等题材的邮票中共
同之处也很明显。尤其是以中华民族特有事物为主题的邮票更为突出,如《中
国古代钱币》邮票,中国人民邮政发行了两套 16 枚,台湾邮政发行了三套
12 枚,共 28 枚(其中 2 枚古币品种相同),向人们展示了 26 种中国古钱币
的知识,数量互补,内容相辅相成,共同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古代文明,反
映出一个更深层次的思想感情。
我国邮票拍卖寻源
随着集邮活动的发展,邮票拍卖逐渐兴起。在我国,最早办理邮票拍卖
的是鲁意斯摩洋行,该洋行于 1917 年由英国邮票商品斯主持进行邮票拍卖。
邮票拍卖的出现,引导了不少中国集邮者,提高了集邮兴趣。最早的中
国老邮商李辉堂、最早的中国集邮组织——神州邮票会会长张棣村,都是当
时品斯所主持邮票拍卖会的常客。直到 1927 年 10 月,中国新光邮票会在杭
州才算成立了中国自己的邮票拍卖部,但由于是通讯拍卖,使购买者常以未
能先见邮票品相而遗憾。
到了 1937 年 3 月,新光邮票会上海分会成立拍卖部,定期每周举办一次,
使中国的邮票拍卖得以发展。1939 年,新光邮票会所迁至上海,时常举行特
别拍卖,更激起集邮者的兴趣。
趣味心理学故事
兵不厌诈
春秋时候,郑国的国君武公,因为北方的胡地盛产名驹,可做战马,便
想攻掠胡人,将胡地收归自己所有。
他心里一直都在想着,如何才能使胡人疏忽懈怠,不对自己加以防范,
如果那样,不必费太多的力量、消耗太多的人力物力,就能收到胜利的果实。
首先,他派遣使臣到胡国去,要求和胡国共结盟好,相互和睦相处。胡
人的酋长答允了他,但对紧邻的郑国,却仍然严密地戒备着。
郑武公为了使胡人松懈对自己的防备,又更进一步地把自己的女儿许配
给胡国的酋长做妃子。胡国的酋长,也应允了他,迎娶了郑武公的女儿。不
过,他仍然在和郑国相邻的边界上,屯驻重兵,严加防范。
有一天,武公召集了全国的文武官员,问他们说:“我想开拓疆土,增
强国势,你们大家认为最好先向那一个国家下手?”
朝堂上的大部分文武官僚,因为不知道武公的心意,都彼此相互对望着,
不敢表露自己的意见。
其中有位叫关其思的大夫,早就看出了郑武公有意进伐胡人,心里在想,
如果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刚好和武公的想法一样,一定会得到重赏的,
便向武公说道:
“微臣以为目前以攻打胡国,最容易奏功,也能有最大的收获。”
郑武公大怒,斥责他道:
“我的女儿出嫁胡主,已结成姻娅,成为兄弟之邦。你竟然劝我攻击胡
国,岂不是要损害我们的国交!”
这件事情,很快地传到胡国,胡国的酋长确信郑武公没有攻打自己的野
心,便把驻屯在边界的守军,撤回到北方的都城去,自然也松懈了对郑国的
防范。
郑武公趁着胡人松懈的时候,发动大军,以迅雷之势,攻入胡地的核心,
将他们灭掉了。
关其思能揣测到郑武公的意向,自然算是一个聪明人。但他却没有想到
郑武公正在千方百计使胡人松懈对郑国的戒备,而成了郑武公使用谋略的牺
牲者。
兵不厌诈,是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诈”,在心
理学上就是制造错觉,通过假象混淆视听,扰乱敌方的心智,以迷惑敌人,
使其上当受骗,松懈对自己的防备,抓住有利时机,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射箭的诀窍
古书《列子·汤问》记载一个关于“纪昌学射”的故事。说的是纪昌拜
一位名师学习射箭的本领。这位老师的教法与众不同,他对纪昌说:“你先
学会不眨眼。”纪昌回家后,躺在妻子的织机下,眼睛直瞪牵挺(织机零件)。
两年后,训练到即使是锥刺眼眶也不眨眼的程度。他以为这下大概差不多了,
于是便向老师汇报。老师说:“这还不行,还要练眼力,把小物看成大物,
把模糊的看成清晰的。”纪昌回家用一根牛尾拴上一只虱子挂在窗户上,整
天望着它。一年后,虱子就被看成像车轮那么大了。这时,他用箭射它,箭
穿过虱子中心,而牛尾仍完好无损,他终于掌握了射箭的诀窍。
这位教授有方的老师,实际是从注意心理学的角度培养纪昌的。对一定
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现象叫做“注意”。像纪昌那样,把注意力胶
注在一个对象上,叫“注意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是进行多种学习和开展多
项工作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如果干什么事情,老是分心走神,注意力涣散,
就将一事无成。
装聋作哑得活命
朱元璋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便踌躇满志,大兴土木。一日,他巡视正
在建造的金銮殿时,一时高兴,不禁自言自语:“想当初,为僧我打家劫舍,
没想到会有今天,哈哈……”忽然,工地传来一声巨响,惊住了自己脱口而
出的话头,他抬头一望,只见脚手架上,一个油漆工、一个雕刻匠正在做工。
朱元璋自知失言,心想一旦传出去,有失帝王尊严,便命御林军将二人拿下,
推出秘密处死。
御史中丞刘伯温得知此事,很想救下这两个无端招祸的工匠。但他知道,
让皇帝收回成命不易,必须能为皇帝隐瞒,让皇帝放心他们。他急中生智,
给两个被抓起来的工匠示意:指指耳朵又睹睹嘴。两个工匠把生的希望都寄
托在刘伯温的身上了,眼睛直勾勾地望着他,他们对丞相的示意,似乎也明
白了几分。当御林军拖着他们出去砍头时,竟没喊一声冤枉,没求过一声情。
刘伯温上前跟他们说:“皇上要处死你们。”二人一面哇哇乱叫,一面胡乱
比划,朱元璋见状,正在狐疑,刘伯温上前奏曰:“这二人一个是聋子,一
个是哑巴,既听不见,也说不出,请皇上开恩饶他们一命吧。”
刘伯温及时制造假象,扰乱朱元璋的心智,造成他的错觉,达到了救人
的目的。
珍珠翡翠白玉汤
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说的是朱元璋当了
明代的开国皇帝后,每天山珍海味、美酒佳肴,总觉无味,只想吃他当年当
和尚时云游病倒在破庙,肚饥口干,一位讨饭婆子做给他喝的“鲜美无比”
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于是,皇后马娘娘传旨找来当年做汤的讨饭婆子,照当年老样用剩饭、
剩菜、黑锅巴、白菜帮煮了一碗汤。朱元璋一看,竟是残羹剩饭,火冒三丈,
正要发作,认出讨饭婆子,只得舀了一匙倒进嘴里,咸、酸、苦、辣、焦、
糊、馊、臭样样味道都有,就是没有香和鲜。但为了顾全面子,只得强忍着
喝了下去,然后,佯堆笑脸说:“真是珍珠翡翠白玉汤,好喝!好喝!”
朱元璋当年沦落他乡,饥渴交加,对一顿残羹剩饭感到好吃极了,以至
终生不忘;当了皇帝以后,天天吃山珍海味,却总觉着乏味。这种现象,心
理学上称做感觉的适应。即在同一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下而引起的
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感觉的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
任何感觉都会有适应性变化,味觉的适应现象也很明显。皇帝吃山珍海味不
觉得香,同老病号不觉得药汤子苦,小孩子不觉得糖甜一样,是一种味觉适
应现象。古人说:“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
臭。”这是嗅觉的适应。
李方膺画风
清朝时,江苏南通有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李方膺。有一次,他到一个朋
友家做客。大家天南海北,无所不谈,谈着谈着,话题转到了绘画上来。其
中一个人说:“大千世界什么东西都能入画,我看就是一种东西画不来。”
有人问他是什么东西,他轻轻地吐了一个字:“风。”大家听了沉吟不语,
觉得的确如此。李方膺却不以为然地说:“风!能画,完全能画。”在场的
人都好奇地催促李方膺,当场给大家画一张“风”。
李方膺也不推辞,铺好纸,润好笔,沉思片刻,俯身画起来。不到一顿
饭的功夫,果然把“风”画出来了。
众人忙上前观看,只见画面上有簇坚韧茂密的竹子,很用力地向一边倾
斜着,使人一看就强烈地感到有一股狂风正在呼啸着吹过,似乎还能听到竹
叶互相磨擦的“沙沙”声。
无形无影的风,让李方膺画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了,在场的人无不连
声称赞。
自此以后,“画风”便成了耐人寻味的趣话。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的。人的感官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联系着的。这种感觉的综合联系,心理学上叫“统
觉”。画风就是由视觉引起听觉的统觉心理现象。
徐悲鸿买画
早在解放前,徐悲鸿刚到北平时,便经常去琉璃厂的字画店里浏览,以
搜集古今的优秀字画。遇上他所喜爱的,就会情不自禁地说:“这是一张好
画!”“这是难得的精品!”等等,直说得站在旁边的画商眉开眼笑,本来
没有打算要高价的,现在却向徐悲鸿提出了高价。而徐悲鸿一旦看中,便不
再计较价钱。有时为了买画,家中的钱又不够,他就再添上自己的画。
徐悲鸿当时的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他自己的生活过得十分俭朴,连双皮
鞋都要到旧货摊上去买,他的妻子廖静文有时埋怨他说:
“你何必在画商面前表示你那样喜爱这张画呢?你不会冷静一些吗?你
总是让人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