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2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洋牧场四周的海底都敷设塑料管道。管道上有许多小孔,用空气压缩机给
管道充气,空气会从小孔里冒出来,不断浮升、膨胀、破裂,发出嘶嘶的声
响,在水中形成一道气泡幕。鱼见到气泡幕很害怕,不敢破幕而出,只得老
老实实地呆在牧场里。即使那些胆子大的鱼,敢冲破气泡幕逃出去,也会被
“牧场警犬”——海豚,把它们赶回到牧场里。
海洋牧场管理,是最现代化的,控制中心的电子计算机监视着鱼的一举
一动,关心它们的健康,同时也防范海洋环境变化对它们的 1 损害,防止其
他海洋生物对它们的侵害。
日本曾经在冲绳海洋博览会上,成功地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的海
洋牧场。
海洋牧场的兴起,必将使蓝色革命结出丰硕的成果!
蛋白质海洋
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被人们誉为“生命素”,没有蛋白质,生命也就
停止了。人要生活,就要不断补充蛋白质。现在,人类所需的蛋白质,主要
是由家畜提供的,可是,目前世界上家畜看来已不大可能增产很多。根据联
合国提供的资料,现在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营养不足。而世界人口却又在
不断增长。因此,科学家认为,人类应该充分利用海洋提供的食品资源——
海洋生物。据推算,海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 30 亿吨水产品。以 2000 年的 63
亿人口计算,每人每天可得到 1.3 千克。海洋生物,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
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海洋每年能够生产的动物蛋白质就
有约 4 亿吨,相当于目前人类对蛋白质需要量的 7 倍。因此,在 21 世纪,人
们餐桌上将大量出现海洋食品:新鲜的水产品和加工后的罐头食品。
鱼是人们喜爱吃的食品,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各
种氨基酸、维生素等。鱼的经济价值很高。如果每头猪产的肉是 200 斤的话,
那么,捕捞 1 千万吨鱼就相当于 1 亿多头猪。
海洋是鱼的故乡,有 1 万种以上,其中能被大量捕捞的鱼种,大约有 200
种。
乘船出海捕鱼是传统方式。过去,渔民是凭经验,在海上寻找鱼群;现
在,渔民依靠科学仪器——鱼群探测器,发现鱼群。鱼群探测器非常灵,不
管白天黑夜、水深水浅,只要一打开仪器,海中鱼群的情况,便清楚地反映
在仪器上。如果再使用一种专门仪器,甚至可以测出是哪一种鱼。过去,渔
民出海乘的是小帆船;现在,渔民乘的是大型渔轮,船上除了装有无线电、
雷达等通讯设备外,还有导航系统、快速冷冻装置等。渔轮成了海鱼类加工
厂,捕捞的鱼直接在船上加工,制成鱼产品。
在海上捕鱼的方法有许多种。很多鱼有一种本能——趋光,当它们看见
光时,会集群赶来,于是,有的渔民利用灯光捕鱼。利用音响捕鱼也是一种
有效的捕鱼的方法,在水中放一种装置,发出鱼喜欢或讨厌的声音,诱导或
威吓使鱼聚集在一起,便于渔民捕捞。
现在世界各国捕鱼的范围大多在靠近大陆的浅海,21 世纪,渔民将在远
洋深海捕鱼。据日本等国的专家研究,深海鱼类每年可捕 1 亿吨。
海虾中的佼佼者是对虾,又名明虾。它体大肉肥,味道鲜美,非常讨人
喜欢。不过,人们对它有些误解,常以为对虾是成双成对的。其实并不是这
样。它所以叫对虾,是因为过去市场上常以“对”出售,渔民还习惯以“对”
来计算他们的收获量,久而久之,“对虾”这个名字就流传至今,成了习惯
的叫法。
科学家在考察南极时,在南极海区发现大量的海虾,他们把它叫做南极
磷虾。这种虾不大,一般长 4~6 厘米,可是它的营养价值却很高,10 克磷
虾所含的蛋白质,相当于 200 克牛肉所含的量。21 世纪,人们会去南大洋开
发捕捞这种虾。
在海洋中,有时会像在花园喷水地边一样,看到喷水花的壮观。水花高
达 10 米,2 千米以外都可以望见,水花的形状都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原
来是海洋兽类——鲸的呼吸造成的景象。鲸是生活在海洋中的恒温动物,以
肺进行呼吸。当它浮出水面时,就通过头顶上的外鼻孔使空气吸进肺里,吸
足以后就潜下水。在水下时间一长,体温使这些空气变热、膨胀,所以当它
再次浮出水面时,就迫不及待地将热空气喷出。热空气与外面的冷空气里面
的水气就凝集成无数小水滴,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鲸喷水”。
鲸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它的皮下脂肪层厚 5~45 厘米。从一头重 120 吨
的鲸身上可以获得 30~40 吨脂肪,相当于 1700 头猪或 8000 羊的脂肪的总
和。它的肉量相当于 170 头猪的肉量。鲸的骨、脂肪、皮、内脏都可以做成
各种制品,是很好的工业原料。
大约在 4 千年前,人类已经开始捕鲸。千百年来,人类捕杀了大量鲸,
使得有些鲸类已到了濒于灭绝的地步。为了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国际捕鲸委
员会决定实施国际管制,限定捕鲸国家的捕鲸数,有些鲸被列为受保护的动
物。
海洋医库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了中国,成就了千秋大业。到了晚年,秦始皇为求
长生不老,多次派遗道人徐福出海求仙,取长生不老之药。徐福没完成秦始
皇的使命,带着一批童男童女东渡日本,一去不返。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
结束对东南一带的巡视,在回咸阳的路上,染病归天了。
其实,徐福出海求仙,倒不如就地取材,人间良药海中来。
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沿海居民以捕鱼为生,在长期与海洋打交道的过
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使用海洋药材的经验。他们用墨鱼止血、黄鱼胶治皮肤
开裂、海星灰治胃痛、鲍鱼壳治高血压等。在我国古典的医药文献记载中就
有许多海洋药物,比如海龙、海马滋补强身、海带治缺碘的大脖子病等。由
此可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广泛应用海洋药物的国家,只是由于科技不发达,
仅仅停留在经验上。
近 20 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海洋工程技术的发展,人类才
真正、全面地重视了海洋药物。1967 年,西方一些科学家在美国召开第一次
国际海洋药物会议。从此,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真正研究起海洋
药物来。目前,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取得了一些海洋药物的研究成果。
1928 年,英国医生和生理学家弗莱明在研究对付葡萄球菌的办法。一
天,他在一只培养葡萄球菌的碟子边,惊奇地发现了一团青绿色的霉斑,放
在显微镜下一看,霉斑周围竟有一小块清澈的区域,一个活的葡萄球菌是被
霉菌杀死的,霉菌能分泌一种杀菌物质,弗莱明把它叫做盘尼西林,也就是
青霉素。青霉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抗菌素,从 1943 年开始生产以来,曾挽
救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可是现在,青霉素已被抗菌范围更广、杀菌力更强
而且没有抗药性的头孢霉素取代。头孢霉素是科学家从近海污水中的一种微
生物顶头孢菌中制取的。
医生在医疗中,常使用抗生素来防治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科学家已从
230 种海藻中抽制各种抗生素,药用非常广泛。
在海洋中,有一种节肢动物,叫鲎,它在 4 亿年前就已经出现,是和细
菌最早共处、而没有受细菌侵害的古老生物,由此可见,鲎有着极强的免疫
能力。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鲎浑身是药,肉能治痔疮、杀虫;用它的血液
制成鲎试剂,在医学上用于临床快速诊断脑膜炎、肝硬化等疾病;鲎的血蛋
白可提取人血球凝集素,检测人体的免疫功能。
许多海洋生物具有毒液和毒素,海洋药物科学家非常看中这点。
八臂哪吒是神话里的人物。海洋中却真有一种长着八条手臂的力大无比
的动物,那就是章鱼,属于软体动物,它那八条长长的手臂叫做腕足,腕足
不是游泳器官,而是用于在海底爬行和攫取食物的。大型的章鱼,常会挥舞
腕足与一些凶猛鱼类搏斗,而且往往是胜利者。它在捕食贝类时,会吐出一
种有毒的分泌液,使贝类先麻痹,然后把贝类消化掉。科学家从章鱼体中提
取这种毒素,注射到脊椎动物的身体内,会引起显著的血管扩张和血压降低。
我们知道眼镜蛇是一种有剧毒的蛇。眼镜蛇在发怒时,头部昂起,颈部
扩张得异常宽大,喉中咝咝作响,十分吓人,而它的毒腺分泌的毒液更是可
怕,只要一滴进入伤口,就能使人在几分钟之内死去。人们历来认为最可怕
的是鲨鱼,其实,眼镜蛇的后裔——海蛇才是最可怕的动物。青出于蓝胜于
蓝,海蛇的毒性比眼镜蛇要强许多倍,因此,海蛇是非常珍贵的药材,有祛
风止痛、活血通络的功用。在 60 年代后期,科学家把海蛇毒用于治疗缺血性
脑血栓和心肌梗塞,疗效显著。
有句俗话:拚死吃河豚。河豚是一种鱼,出产在我国沿海。河豚鱼的肉
味非常鲜美,可是,它的卵巢、血液和肝脏有剧毒。从河豚身上提取的河豚
毒素,在医学上是一种良好的局部麻醉剂,只需极微小的一点即可见效,它
的镇静作用比可卡因大几千倍。
在海洋中,还有许多不起眼的动物,对人类却有很大的药用价值。
在浅海底岩石缝隙中,生活着一种样子像菊花的动物,叫海葵。海葵与
海蛰是近亲,海蛰是人们喜欢的食物,而海葵是人类做药的原料。小朋友不
注意卫生,吃了不干净的食物,会得寄生虫病,比如蛔虫、蛲虫病,用海葵
制的药物可以打下这些寄生虫,另外它还能治疗皮癣;从某些海葵中能提取
出抗凝血剂,有一些海葵的提取物可治白血病,海葵体内还有一种物质,提
取出来,是理想的强心剂。
海洋生物为人类提供巨大的药物资源。21 世纪,人类会把它们都一一开
发出来;在医院使用的药物中,有许许多多是以海洋生物原料制成的,其中
既有疗效显著、专治某种疾病的特效药,也有起死回生之药,更有延年益寿
的保健药。
水上人家
在平静无风的海面上,偶而会在远方空中映现出琼楼仙阁、船舶岛屿。
可是大风一起,这些景象就突然消逝,荡然无存。原来这是一种幻景,是大
自然对我们眼睛开的玩笑,称为海市蜃楼。在海面上,贴水面附近有一层冷
空气,上面是一层暖空气。远处物体发出的光线受到暖空气层的折射或反射,
就造成了海市蜃楼现象。可是,在 21 世纪,你们在海面上空见到许多琼楼仙
阁,可别以为那是海市蜃楼现象,那是新型的海上建筑。
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阿尔卑斯山北部地区有的房屋和村落,是
建在水中的柱子顶上。现在澳洲、东亚和南美的土著民族中,还可能看到这
种建筑。受此启发,21 世纪,人们将原封不动地利用海底土地,在海上建造
各种海中建筑。1985 年,新加坡在圣淘沙岛外的海面上,相继兴建了两座海
洋 6 层旅馆,占地面积为 150 多平方米,被游人称为“海中摩天楼”。
东京、纽约、伦敦都是国际城市,伦敦和纽约周围都有 3 个国际机场,
而东京周围只有两个国际机场:羽田机场和成田机场,因此,日本计划在东
京湾海面上建造一个海上国际机场。机场是圆形的,直径有 3200 米,飞机跑
道的总长度为 4560 米。机场与陆上的联系,既可以用汽艇,也可以通过海底
隧道,火车从横滨车站出发,只需 20 分钟就可以达到机场。新海上机场每年
接待旅客 4800 万人,是成田机场的 1.5 倍,航运货物每年 420 吨,是成田机
场的 3 倍。世界上第一个海上机场是在日本长崎航空港附近的海面上,通过
水上栈桥与本土相连。
建立柱子式海上城市的设想,是英国建筑师莫格里奇和马力,在 1968
年向全世界首次提出,地点选择在英国东海岸水深 9 米、长 24 千米的区域。
所谓柱子式海上城市,就是在海上打许多桩柱,在桩柱上架设围堤,上
面建住宅区、工业区、公园、医院、运动场、学校等设施。柱子式海上城市
的主建筑像一个阶梯形的大运动场,共有 16 层,内设城市管理机构、剧场、
电影院、公园、医院以及小区。
在主体建筑外面,向海的方向上建有防波堤。防波堤是由塑料夹层做成,
形状像“大香肠”,漂在水上,里面 90%都是淡水。防波堤是用弹性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