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390部分

天下枭雄-第390部分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元庆转身走出房间,来到隔壁议事堂,议事堂内已济济一堂,杜如晦、李靖、崔君素、罗爱挺、杨思恩、裴仁基、马绍、杨家臣、苏定方、裴行俨等等四十七名文武高官都已就坐。

    在长桌正中放着一个纸箱,每个人的面前有一张纸条,左右各有一个选择,一个‘入关中‘,一个‘不入关中’,每个人撕一半放在纸箱中,一共是四十七票,包括杨元庆一票,就是四十八票,都是不记名投票,这四十八票将决定丰州军的前途。

    杨元庆走进房间,“各位投完票了吗?”

    杜如晦点点头,“大家投完了票,没有任何商量,都是自己的选择,现在就差总管一票。”

    杨元庆取出自己的一票,他对折叠了一下,慢慢一撕为二,他看了半晌,最终将‘不入关中’的一半投进了票箱。

    杨元庆之所以不采用辩论后,大家举手表决的方式,而是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就是因为杨元庆希望这一次抉择,大家都能从各自的切身利益来考虑,而不是所谓大义,或者是战略上的优劣。

    丰州军并不仅仅是他杨元庆一个人的军队,而且一个利益集团的军队,大家跟随他杨元庆打江山,都是有自己的利益考虑,他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大义、自己的利益。

    如果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入关中,那么杨元庆就会毫不犹豫率军入关中,他回头对文书郎张亮和贾正意道:“你们二人开始计票吧

    !”

    两人将一幅白纸挂在墙上,左边是甲,入关中;右边是乙,不入关中,按照杨元庆的方式,画‘正’字来表示票数。

    贾正意负责报票,张亮抄写正字,贾正意将字条全部取出,整理好,开始报票,“第一张,不入关中。”

    “第二张,不入关中!”

    。。。。。。

    议事堂内的每个人都坐直了身子,全神贯注地盯住白纸上的票数。

    “第四十八张,不入关中!”

    最后一张票报完,议事堂内顿时响起一片掌声,四十八张票全部都是不入关中,没有一个人赞成入关中,包括杨元庆自,杨元庆心中生出一丝莫名的感动,他们的心还从来没有这样整齐过。

    虽然大家都没有说出来,但杨元庆心里明白,众人是不愿意为杨玄感家族卖命,他们宁可选择自己打天下,包括杜如晦、李靖、苏定方、马绍这样的关陇人,他们也放弃了这次机会。

    面对四十八个一致的选择,杨元庆做出了最后的决定,“好吧!既然大家都表明了态度,那我们不入关中。”

    。。。。。。。。

    众人陆陆续续散去,杜如晦走进了杨元庆的房中,笑道:“总管没有想到会是这个结果吧!”

    杨元庆点点头,苦笑了一下,“我猜想是大部人选择不入关中,毕竟山东人比较多,却没有料到竟是如此一致,这令我很不看好杨玄感的造反。”

    杜如晦坐下来道:“主要是经过上一次起事的失败,大家都对杨玄感此人已经看得比较透了,此人优柔寡断,重族人而轻大将,用人而心疑,成不了大事,跟着他必家破身亡,众人不愿投之。”

    “克明兄也是这样认为吗?”

    杜如晦摇摇头,“我其实是替你着想才反对。”

    “替我着想?”

    杨元庆有些惊讶,便笑道:“具体说说看!”

    “原因很简单,杨玄感上次造反,你发布了讨逆贼杨玄感檄,已经和他割裂了父子关系,他这次造反,若你再去投靠,让天下人怎么看你?”

    杨元庆默默点头,杜如晦说得很对,杜如晦又道:“还有,就算大家支持你去投靠杨玄感,就算将来夺了天下,太子之位轮得到你吗?如果轮不到你,你该怎么办?杨峻会饶过你?你又怎么向大家交代?元庆,这些问题都很现实,你当年被杨家赶出族门,杨玄感并没有反对,说明他对你也有成见,我敢断言,他现在邀你去关中,对你更多是利用,而绝非父子之情。”

    杜如晦注视着杨元庆的眼睛,一字一句道:“你若率军投靠他,他一定会杀了你,夺走你的军队。”

    杨元庆微微一叹,“鸠占鹊巢,我只是希望他能在关中替我拖住关陇贵族的复辟。”

    。。。。。。。。。

    ………

第十九章 关陇双贵() 
霍邑县位于临汾郡以北,是上党郡、西河郡、龙泉郡三郡交界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尤其霍邑县以北是高壁岭,山势起伏陡峭,像一座巨大的屏障阻断了北上道路,而霍邑县以东也同样是山脉连绵,介山、霍山、乌岭山三座大山脉延绵千里,将河东道南部一隔为二

    当年杨素大军东征汉王杨谅,就是在霍邑县与杨谅军最后决战,张须陀在高壁岭上一把火烧死十余万人,斩杀萧摩诃,大败杨谅。

    时间一晃过去了十一年,霍邑县因为它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而变得又不安静起来,河津贼帅毋端儿率八万大军进占霍邑县为老巢,分兵掠夺上党、西河、龙泉各郡县,奸淫烧杀,所过之处,赤野遍地。

    此时,河东道讨捕大使、太原留守李渊率两万大军南下,与贼军对阵,在轰隆隆的鼓声中,两军在汾水西岸展开惨烈厮杀,李渊率中军一万步兵结成步兵大阵,用强弓硬弩顶住敌军主力攻击,而次子李世民率五千骑兵攻击贼军左翼,侄子李孝恭也率五千骑兵攻击贼军右翼。

    “咚!咚!咚!”激荡的鼓声响彻汾水西岸,喊杀声震天,精良的装备使隋军虽然以少战多,却丝毫不处下风,李世民率军一次又一次地冲击,渐渐地,毋端儿的中军越来越稀薄,已经可以看见中军帅旗。

    李世民见机会来临,立刻高声大喊:“传我的命令。斩断贼军帅旗者,赏银千两,官升三级!”

    隋军士气大振,攻势如潮地向敌军帅旗冲去,李玄霸挥舞大锤。在敌军群中横冲直撞。所过之处尸横累累。在他锤下要么脑浆迸裂,要么骨断筋裂,死亡之态令人触目惊心,他杀开一条血路,向大旗冲去,一路所向披靡。

    帅旗插在一辆马车上,旗杆如手腕粗细,高约两丈是一面绿色大旗,上面写了一个斗大的‘毋’字。

    眼看杀到大旗前。李玄霸大吼一声,挥锤向旗杆砸去,就在这时。一条钢鞭却比他快一拍,沉重的钢鞭击打在旗杆上,旗杆‘喀嚓!’断裂,轰然倒下。

    李玄霸大怒。回身望去,只见旅帅尉迟恭从另一边冲出,速度快如奔雷,一把夺走了帅旗,奔跑着大喊:“帅旗倒了!帅旗倒了!”

    李玄霸满腔怒火无处发泄,他挥锤向运载帅旗的马匹砸去,只听一声长嘶,马匹被砸得头骨碎裂,惨死倒地。

    他用锤指着尉迟恭大骂:“鲜卑奴,敢抢我的功劳!”

    帅旗被夺,贼军士气动摇,开始全线崩溃,数万贼兵四散奔逃,李渊见胜局已定,下达了投降不杀的命令。(;本;章;由;7;7;n;t;.;C;o;m;更;新;);

    隋军骑兵用长蛇阵包围,贼军士兵逃遁无门,无数士兵跪地投降,这一战,贼帅毋端儿全军覆没,八万大军被斩杀近两万,逃走者仅千余人,其余近六万人全部投降,贼帅毋端儿则被乱箭射杀。

    李渊见降卒极多,他心中大为得意,这时,次子李世民上前施礼道:“父亲,此战首功是孩儿手下旅帅尉迟恭夺得,孩儿事先明言,夺下帅旗者赏银千两,官升三级,恳请父亲升为他鹰扬郎将,赏赐银两,以明军功!”

    李渊看了一眼身边众将,见许多人眼中皆有不服之色,便呵呵笑道:“二郎不用着急,所立军功者甚多,待统计完毕,一并封赏。”

    李渊不露声色地虚晃一招,将李世民的请求推了回去,诸将眼中皆有不服之色,必有其缘故,他若不弄清原委,怎么能草率封赏

    李世民听出父亲语气中推脱之意,他心中黯然,躬身行一礼,退了下去。

    李渊望着儿子的背影,不由暗暗点头,儿子才十六岁,便能鼓舞士气,率军独挡一面,不亚于当年的杨元庆,他回头对行军司马武士彟低声问道:“为何诸将对重奖夺帅旗者不满?”

    武士彟小声禀报道:“夺帅旗者叫尉迟恭,是二郎手下的旅帅,招募时间不长,没有什么资历,加上他又是鲜卑人,众将对他都有点成见,关键是此人性格火烈,言语上从不让人,因此得罪人极多,大家背后都骂他‘鲜卑奴’,现在又要赏银千两,官升三级,故众人不服。”

    李渊点点头,原来是这样,这倒有点麻烦,不过该升该赏却不能含糊,否则赏罚不明,三军将来不肯效命。

    这时,几名从太原赶来的送信骑兵从远处疾奔而至,远远便大喊, “李使君!”声音颇为焦急。

    李渊脸一沉,待几人奔近,他不悦问道:“发生了什么事?”

    为首士兵躬身道:“禀报使君,洛阳传来紧急消息,杨玄感再次造反,攻占了关中!”

    李渊‘啊!’地喊一声,如五雷轰顶,他惊呆了。

    。。。。。。。。。。

    太原城李府,李建成和李世民穿过一条走廊,忧心忡忡地来到父亲的书房前,他们已经记不清楚。这是第几次来找父亲了,父亲从霍邑回来,便将自己关在书房内,已经整整三天,茶饭不思,任何人也不见,所有人都为李渊担心到了极点。

    兄弟二人当然知道父亲为什么痛苦,长安被杨玄感抢先占领,使父亲多年的计划变成水中之月,极度失望沉重地打击了父亲,但兄弟二人认为,事情还没有到那么糟糕的程度。

    两人站在书房外彷徨,不知该怎么劝父亲,这时,刘文静匆匆赶来,他刚从外地回来,也知道了长安被杨玄感攻占之事。

    他走上前笑道:“怎么,你们父亲还想不通吗?”

    李建成摇摇头叹道:“不知道,没有一点消息。”

    刘文静拉开嗓子喊道:“叔德兄。我是来给你报喜,要不要听?”

    半晌,房间里传来李渊沉重的声音,“进来吧!”

    片刻,李渊又道:“建成和世民一起进来!”

    李建成和李世民对望一眼。还是刘叔父厉害。一句话便说动父亲了。李世民小声问道:“世叔又什么喜事?”

    刘文静神秘一笑,“马上就会知道了?”

    三人走进李渊的书房,李建成兄弟二人有些愣住了,他们原以为三天无人收拾,书房一定又脏又乱,父亲也一定精神萎靡,容颜憔悴,可是眼前却和他们想的大不相同,房间里依旧整洁。只是桌上摆满了地图,父亲虽然容颜有点憔悴,但神采奕奕。精神非常好。

    兄弟二人同时明白过来,父亲并不是因为受到打击而关在书房里,而是积极思考对策,桌上几张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

    李渊微微一笑

    。对刘文静道:“先声明,不是因为你有什么喜事,而是我已经想好了,所以你不要居功。”

    刘文静呵呵笑道:“那最好不过,三天不去衙门,估计你的政务都堆积如山了。”

    李渊请刘文静坐下,李建成和李世民不敢坐,都站在一旁,李渊瞥了他们一眼,“你们也坐下吧!”

    李建成和李世民只得在一旁恭敬坐下,李渊先问李建成,“窦信走了吗?”

    窦信是窦威长孙,在三天前给李渊送来一封急信,这封信就放在桌上,李建成连忙道:“回禀父亲,窦信还未走,在等父亲的回信。”

    李渊点点头,这才对刘文静笑道:“先说说你的喜事吧!我是要听一听。”

    刘文静不慌不忙道:“我听说杨玄感奇袭长安得手,所以我特来恭喜明公,杨玄感替明公铲平了通往长安之路,明公取长安必将事半功倍。”

    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眼睛同时一亮,刘文静果然目光独到,别人看来都是灾难,他却看出来是机会。

    李渊眯着眼睛笑了,他也想通这个问题,刘文静和他是不谋而合。

    刘文静又笑道:“杨玄感占领关中,关中各大世家对明公的到来,必然是婴儿盼父母,明公夺取关中也更加容易顺畅。”

    “我也是这样考虑,不过先等杨广之军去和杨玄感血拼一场,等他们打得两败俱伤,我再出兵关中,收拾残局。”

    说到这,李渊的目光里露出一丝忧虑,“其实我最担心的还是杨元庆,我认为以杨玄感的才能居然能奇袭关中得手,有点不可思议,这背后必然有杨元庆的策划,如果我们进攻关中,杨元庆会不会出兵帮助杨玄感,或者等我们击败了杨玄感,他以平叛的借口来对付我们,会不会有这种可能?”

    刘文静沉思片刻道:“听说杨巍出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