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371部分

天下枭雄-第371部分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追查旨意下落,公不仅性命难保,而且会成天下之敌,身败名裂,此举万万不可。’

    李渊听从了刘文静的劝告,但他还有些犹豫让王威为主将,他背着手走了几步道:“先生为何不同意我亲自领兵北上?我认为这是我掌握河东之兵的一次机会,放弃了,着实可惜。”

    刘文静微微一笑,“皇帝落难之时,叔德亲率大军前去救援,他当然感激,但事后呢?将来事情平息,他不再有性命之忧,回过头再看叔德领军之事,他会不会生出疑心?叔德不可不防。”

    李渊点点头叹道:“还是肇仁兄看得远,我险些失了计较。”

    刘文静又道:“王威原本是屈突通副将,这次出兵,实际上还是以屈突通为主,王威为副,这样一来,圣上就不会有任何怀疑,只会赞扬叔德募兵及时,忠心可嘉,谶语之忧也就不攻而破。”

    李渊深为赞同,这时他又想起一事,连忙道:“我让世民募兵前去参加救援,是否会不妥?”

    刘文静意味深长笑道:“世民只有十六岁,圣上不会有什么疑心,反而说明了叔德兄的忠心。”

    。。。。。。。。。

第四十七章 雁门初战() 
杨元庆的四万五千丰州军和十万突厥大军已经对峙了三天,如果是从前,隋军装备占据优势的情况,杨元庆会主动出击,寻找战机,但现在不一样了,突厥军的装备接近隋军,而对方兵力两倍于己,如果是硬碰硬地对战,丰州军就算不败,也会死伤惨重,这有违他的初衷。

    更重要是,杨元庆是想拖住突厥大军,减轻雁门县城的压力,等待援军到来,或者苏烈截断突厥军后勤粮道,那时突厥军必然大乱,被迫北撤,那才是战机到来。

    杨元庆在数百名亲卫的簇拥下,骑马立在丘岗之上,凝视着数里外的突厥军大营,十万大军的营地气势庞大,像一条地毯般地铺在辽阔的原野上。

    从对方扎营的整齐便可以看出,对方主将是一个有经验的大将,稳扎稳打,想以优势兵力取胜,而不会出奇兵走捷径。

    对于这样的主将,杨元庆更加慎重,这时,他的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他取出一封信,递给一名亲兵,“将这封信射入敌军营盘内!”

    亲兵领命向突厥大营奔去,他战马疾速,直冲营门,这时,一队百余人的突厥骑兵迎了出来,亲兵张弓便是一箭,将插有信件的箭射向对方,他调转马头向山丘上奔来,突厥骑兵队也不追赶,有士兵拾起信,便向大营内跑去。

    杨元庆看得真切,他笑了笑,对左右道:“回营!”

    数百人调转马头。向大营而去。

    。。。。。。。。

    突厥主将是左杀大将军阿史那昆吉,他也是突厥皇族,今年约三十七八岁,是启民可汗之弟,始毕可汗的叔父。在突厥也是一个极为有分量的人物。被始毕可汗封为特勒。

    阿史那昆吉为人比较谨慎。他深知杨元庆威震草原,突厥士兵普遍对他心存畏惧,士气不会高涨,更重要是,杨元庆对突厥军的老底非常了解,他能抓住突厥军弱点,这便使阿史那昆吉更加谨慎,不敢轻易发动进攻,他也在等杨元庆的主动进攻。

    这时。一名士兵奔进大帐,手中拿着一封信道:“特勒,隋军有信送来。”

    阿史那昆吉连忙接过信。只见信封上用突厥文写着:‘隋丰州总管杨元庆致突厥主将’,这是杨元庆的亲笔信。

    阿史那昆吉连忙打开信,这竟是一封约战信,邀请双方各出一万军对阵。时间随意,这是突厥人传统的作战方式,双方约定人数以及地点时间,无论胜负,皆不准支援,但这只是在突厥人内部,和隋朝作战还是第一次。

    阿史那昆吉冷笑一声,厉声喝道:“忽泰何在?”

    一名突厥万夫长应声而入,“卑职在

    !”

    “隋军前来约战,你可率本部一万军出战,给我击败隋军,重挫敌军士气。”

    “卑职遵令!”

    万夫长忽泰飞奔出帐,不多时,一支一万人的突厥骑兵冲出营帐,向辽阔的旷野奔去,阿史那昆吉带着数十名将领跟在大门处观战。

    在一阵阵激昂的战鼓声中,一队队隋军奔腾而出,这也是一支万人大军,五千骑兵和三千重甲步兵,另外便是两千弩兵。

    三员大将统帅这次战斗,大将裴行俨为五千骑兵主帅,大将杨思恩为三千重甲陌刀军,大将马绍率两千弩兵压住阵脚。

    杨元庆此战的目的,就是要以实战来测试陌刀军的战斗力,让陌刀军在实战中进行磨合,这一战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和突厥主帅一样,杨元庆登上了眺望塔,注视两军作战,他目光严峻,注视着陌刀军每一个阵型的变化。

    陌刀军组成一个长方阵,千人一排,一共三排,两侧有骑兵保护,侧面是陌刀军弱点所在,三千陌刀军使用的都是拍刃,比后来的陌刀略短,也显得笨重,但威力相差无几。

    三千陌刀军缓慢地跟在骑兵身后前进,距离突厥大军约两里处,裴行俨手一挥,隋军骑兵停下,后面的军队也跟着停了下来。

    这是一种不同以往的列阵方式,一般的隋军列阵,是弓弩兵在前,骑兵在后,步兵则在最后,而这一次,却是骑兵在前,重步兵在中间,弓弩在后面压阵,这种列阵方式令突厥大将们都大感错愕。

    阿史那昆吉远远凝视着隋军布阵,心中狐疑不定,眉头皱成一团,此时他也已经看见隐藏在隋军骑兵后面的重甲步兵,他心中充满了解开谜底的**。

    “下令进攻!”

    随着阿史那昆吉一声令下,突厥军营内进攻的鼓声大作,咚!咚!咚!的进攻战鼓声直冲天空,一万突厥骑兵一声呐喊,发动了攻势,一万骑兵越来越快,高举战刀和长矛,快疾如暴风骤雨一般,向隋军冲刺而去,这一次双方都没有使用弓箭,是一次硬碰硬地较量。

    裴行俨一声令下,战旗挥舞,五千骑兵向两边分开,露出了后面的三千重甲陌刀步兵,三千重甲士肩并着肩,稳重如山,三千把陌刀刷地横起,三千双眼睛冷冷地注视着铺天盖地杀来的一万骑兵。

    杨元庆站在木台上,目光中也有一丝难以掩饰的紧张,利用陌刀军阵对付突厥骑兵完全是他的一种思路,但很多实战细节他都没有考虑到,尽管经过一年多的强化训练,各种想得到的漏洞都已补全,但能不能经受住突厥骑兵的冲击,还得靠实战来检验。

    杨元庆地手心已经捏出一把汗,紧张地注视着突厥骑兵的冲击。

    战场上,突厥骑兵越来越近,他们也怒火万丈,将用万马奔腾的力量冲破前方的人墙,百步、七十步、五十步、四十步、三十步。。。。。

    杨思恩眼睛死死地盯着迎面冲来的突厥骑兵,他大吼一声,“准备!”

    他的陌刀刷地举起,迎着第一匹冲来的战马猛劈而去,霎时间,战马冲到近前,刀光闪过,鲜血迸射,一片人仰马翻,战马惨嘶,或是马腿被劈断,或是人头很砍飞,陌刀军前顿时一片尸块堆积

    但也有一道口子被冲开,西面的二十几名重甲士兵没有能顶住冲击,被战马撞开一个大口子,第二排也被撞到,由第三排的重甲士兵迎战,西面的三百余人阵型有些混乱起来,旁边的隋军骑兵迅速扑上接战,西面陌刀军迅速整队,渐渐恢复了阵型。

    这样的结果让杨元庆也没有想到,重甲陌刀军所排成人墙竟然顶住了雷霆万钧般地冲击,只要能顶住第一波冲击,那后面的冲击力量就会大大减弱。

    尽管一波又一波的突厥骑兵如狂涛骇浪般的冲击,但三千重甲陌刀军却如海边的礁石,任敌军骑兵冲击,他们却巍然屹立,最初的慌乱已经消失,陌刀阵越来越稳定,开始发动主动进攻,三千陌刀军一步一步向前进发,每前进一步,都将数百名突厥骑兵绞杀在刀下。

    阿史那昆吉的心却越来越凉,他看懂了,这是隋军的重甲步兵,使用长刀,这并不是什么新武器,几百年来,中原军队一直就有斩马刀,也有重甲步兵,也有对付骑兵的枪阵,但今天,丰州隋军将斩马刀、重甲步兵和枪阵三者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种威力巨大的武器,重甲长刀阵,这简直就是骑兵的噩梦。

    “传令收兵!”阿史那昆吉惊得歇斯底里地大喊起来。

    ‘当!当!当!’收兵的钟声敲响,进攻的突厥骑兵如潮水般退兵,但这时,裴行俨一声令下,五千骑兵从两边冲杀而至,突厥骑兵大败,被杀得人仰马翻,尸横遍野,数千人狼狈逃回大营。

    杨元庆在高台上长长的松了口气,他终于找到了对付突厥骑兵的办法,只是三千陌刀军还是太少,可如果要装备更多的陌刀军,仅丰州一地的财力无法承担,杨元庆微微叹息了一声。

    “传我的命令,收军回营!”

    。。。。。。。。。

    在西陉关以西约五里的一片山林内,千余隋军斥候正在林间休息,每个人都靠在一棵大树上,喝着水壶里的清水,吃着面饼,士兵们都已筋疲力尽,不少士兵嘴里还含着面饼便已呼呼入睡,千余匹战马则在另一边悠闲地咀嚼套干草。

    这支军队的首领,郎将武致远站在山林边一块大石上,向远处西陉关方向眺望,从这里隐隐可以看见西陉关的城楼,他知道此时隋军主力在和十万突厥人在西陉关下大战,他心中则生出一个大胆的念头。

    “将军,他来了!”

    一名士兵将向导带了过来,向导是一名采药道士,常年在这一带山岭中采药,对这一带的地形了如指掌。

    “将军找我有事吗?”道士上前施一礼道。

    武致远指着远处的西陉关城楼问:“从这里有路到西陉关吗?”

    道士凝神想了片刻道:“倒是有一条很艰险的悬崖小路可以过去,但战马肯定不行。”

    武致远大喜问:“需要多少时间?”

    道士笑道:“看似不远,可实际走起来就不一样了,至少要两个时辰。”

    武致远看了看天色,立刻令道:“所有队正以上军官都过来开会!”

    。。。。。。。。

第四十八章 两路奇兵() 
第四十八章 两路奇兵

    越过大斤山,再向北便是茫茫无际的草原,在这片无边无尽的草原上,有一条东西流向的小河,叫做苏兰河,传说是一名叫苏兰的少女为拯救草原干旱,化身而成的河流,这条河流就像少女一样文静,细细长长,渊源数百里,一年到头波澜不惊。

    苏兰河距离隋朝边界约三百里,始毕可汗的后勤大营便设在苏兰河南岸,这是一片占地辽阔的营地,大帐延绵十几里,住着一万多牧民和一万五千军队,看护着数百万头牛羊和无数干草,这就是突厥四十万大军的军粮,每天都有专门的运送士兵赶着上万头牛羊前往军营,南下草原上牛羊络绎不绝,相隔五六十里必然有大群牛羊出现。

    但在第七天,运送牛羊的军队却遭遇到隋军的袭击。

    苏定方率五千骑兵一路疾奔,他们靠猎杀沿途的突厥人牛羊作为补给,他们早在第五天时便找到了突厥后勤大营所在,但苏定方并不急于攻击,当年在伊吾郡时轻信和鲁莽给他留下了一生中最深刻的教训,从此以后,他做任何事情都是三思而后行。

    对方的兵力人数情况,牛羊运送路线,牧民人数和装备,有多少牛羊,大营是怎么驻扎等等,所有的情况他都要摸清楚。

    用了两天时间,苏定方摸清突厥军后勤大营的情况,也制定好了作战计划。

    大帐内,苏定方在向五名鹰扬郎将部署他的作战计划,他在一张大纸上画了一幅草图。

    “这条长长的河流就是苏兰河!”

    苏定方用木杆指着画上一条长长的河流,南面画了无数的圆圈,“这是他们的营地,三千多只帐篷,长约十五里,一万五千军队,分为两地部署,一处在西面,约五千人,另一处在中部,大约一万余人,防御很严密,我们直接进攻营地不现实,但我有办法。”

    苏定方将木杆移到南面,那一条长长的道路,道路上隔一段距离画了一群羊,众将领都笑了起来,画得颇为滑稽

    苏定方笑道:“这就是他们南下的军粮线路,绕过大斤山东麓,穿过伏乞泊,直下雁门城,如果是骑兵话要走四天,但他们赶着牛羊,这一趟路程至少是六天,也就是说,路上有六支军粮运送队,每军有万头牛羊,两百名牧人和五百士兵护卫,我们的首要任务就要袭击路上的粮队,但这样一来,敌军肯定会增加护粮军队,相应就是大营军队人数减少,这就给我们袭击大营创造了条件。”

    苏定方的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