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347部分

天下枭雄-第347部分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这时,一名道士从酒铺中走了出来,年纪约三十四五岁,身材高大,穿一件杏黄色道袍,头戴竹冠,长得鼻直口方,目光湛然,颌下三缕长须,颇有几分仙风道骨之感。

    他上前作揖行礼道:“无量天尊,杨总管何必对一个卖酒商人动怒?”

    王县丞连忙对杨元庆低声都:“就是他,那个善酿酒的道士。”

    杨元庆上下打量他一眼,问道:“你就是钜鹿人魏征?”

    这名道士正是魏征,躲避征兵而逃到丰州,因为林记酒铺东主和他是同乡,几年前在家乡见过一面,他便逃到大同镇,暂时在林记酒铺落脚,他酿酒技术很高,很快便使道士酒名声传出,甚至连大利县丞也慕名来请他去酿酒。

    魏征之志并非酿酒,他婉拒了王县丞的邀请,却没想到,时隔几天,幽州总管杨元庆亲自来请自己,难道自己真是酿酒匠的命吗?

    他苦笑一声问:“杨总管是要请魏征去大利城酿酒乎?”

    杨元庆却摇了摇头,肃然道:“五原郡下个月将举行秋试,公开选拔才俊,我想请先生去做九原县考官。”

    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连王县丞也瞪大了眼睛,各县的考官至少要主簿以上才有资格,总管居然让这个酿酒道士去做考官,他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是去烤酒,而不是考官。

    魏征也愣住了,他虽然胸怀大志,但知道之人寥寥无几,他酿酒的名气可比他文才的名气大得多,杨元庆怎么会知道?难道是恩师推荐?

    魏征曾经在大儒王通那里做过几个月挂名弟子,但王通学生太多,有数千人,他连正式学籍都没有,王通根本就不认识他,更不用说向杨元庆推荐他。

    半晌,魏征叹了口气道:“蒙杨总管抬爱,恐怕魏征要让总管失望了。”

    他又想婉拒,但杨元庆却笑道:“今天先生无论如何要跟我回去,我有两个位子给你选,一个是大利城酿酒匠,另一个便是九原县主考官,你自己选一个吧!”

    魏征望着杨元庆诚挚的目光,其实他心中也十分感动,以杨元庆丰国公,幽州总管的身份,竟然亲自上门来请自己,不管他是怎么知道自己,但这份诚意却让他无法拒绝。

    魏征深深施一礼,“总管不嫌魏征愚钝,愿效犬马之劳

    。”

    杨元庆大喜,他求贤若渴,没想到竟然一个边远小镇请到了魏征,他重重拍了拍王县丞的肩膀,赞道:“你推荐有功,我会重重赏你。”

    王县丞心中一阵苦笑,他推荐的不过是个酿酒匠而已。

    。。。。。。。。

    林记酒铺内,魏征请杨元庆和王县丞到自己房中坐下,又给他们斟了一杯自己酿的酒,笑道:“总管请喝一杯我蒸的酒,看看口感如何?”

    杨元庆端起酒杯喝了口气,只觉酒味醇厚,而且酒劲更大,便笑问道:“先生酿酒是跟谁学的?”

    魏征笑了笑,“是跟我出家时师父所学,他云游天下,跟一名大宛粟特人学会了蒸酿酒法。”

    旁边王县丞好奇地问:“魏先生现在不是道士吗?”

    王县丞见杨元庆对魏征颇为敬重,他也不敢怠慢,语气间便多了几分客气。

    魏征微微一笑道:“不瞒县丞,我六年前便已还俗,穿这身道士服只是为了躲避兵役罢了。”

    杨元庆沉吟一下问:“我的情况先生应该知道吧!”

    魏征点点头笑道:“有所耳闻,听说总管自立而不反隋。”

    杨元庆又问:“假如有一天,天下大乱,群雄逐鹿,若我也有意谋天下,我该怎么办?”

    其实杨元庆这个问题,魏征酿酒无事时也替他考虑过,他微微一笑,“只怕魏征见识粗陋,说了让杨将军贻笑大方。”

    “先生但讲无妨!”

    魏征不慌不忙道:“我的意见总结起来其实只有三个字,向东走!”

    杨元庆精神一振,连忙道:“先生请细说。”

    “其实丰州的出路有两条,一是向南走,二是向东走,向南是夺关陇,向东是取山东,关陇虽然人口众多,但杨总管是裴家之婿,是关陇贵族之敌,取关陇并不明智,而且夺取关内诸郡极容易引起皇帝的警觉,而榆树郡也属于河套平原,土地肥沃,人口稀少,且南有沙漠阻隔,北有大青山和长城护卫,突厥铁骑难以入内,总管可将大量北逃之民安置在这里,同时占据此地也不容易被朝廷察觉,更重要是,这里是通向河东、河北的跳板,一旦中原大乱,总管便可率军迅速进入河北,占据幽州,得幽燕之地,便有了争霸天下的根基,又有山东士族支持,何乐而不为?所以我的意见就只有一条,取关内之民,占河套之地。”

    魏征的一席话不仅深合杨元庆之意,同时也令王县丞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现在相信了,总管请魏征去丰州,不是烤酒,而是考试。

    。。。。。。。

    杨元庆带魏征回到五原郡,但没有立刻重用他,而是任命他为九原县主薄,参与筹备即将在一个月后举行的秋试,这是丰州的规矩,也是杨元庆的规矩,任何大才之人,先试用三个月,然后再重新安排职务。

    。。。。。。。

    【求月票!】

第十六章 资源危机() 
从大利城视察回来,总管府长史杜如晦和幕僚皇甫诩立刻找到了杨元庆,给他带来一个重要情报

    。(;本;章;由;7;7;n;t;.;C;o;m;更;新;);

    “总管,我刚得到消息,朝廷已经停止我们一切物资的拨付,而且也禁止商队前来丰州贸易。”

    房间里,杜如晦向杨元庆汇报事态的进展,丰州自从驻军以来,一直都是靠朝廷拨付钱粮,现在朝廷中断了钱粮拨付和民间贸易,无疑是开始对丰州进行严厉制裁。

    杨元庆背着手走了几步,又问:“杜长史认为此举会对丰州有什么影响?”

    杜如晦曾主管过五原郡政务,对五原郡的经济情况很了解,他想了想便道:“其实从大业七年开始,我们的粮食便能自给,这也是当初移民开发河套的主要目的,让军队粮食能自给,毕竟长途运粮不便,另外家家户户都有麻田,布匹也可以自给,虽然不产绸缎,但我认为影响不大,关键是盐、茶叶和生铁,这三样东西禁运对我们的影响很大。”

    这时,旁边的皇甫诩接口道:“其实盐也不是问题,越过我们西面的乌兰沙漠,大约五百里外,就有一处盐池,叫青兰盐池,那里的盐储量丰富,完全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不过茶叶和生铁确实是个大问题。”

    杨元庆考虑更多是生铁问题,茶叶没有就不喝茶,他们也不是草原胡人,离不开茶叶,倒是生铁是战略物资,军队的兵器、盔甲都需要生铁。战争对生铁的消耗量极大,他们目前的多余装备只有从辽东带回来的四万套兵甲,如果再想扩军,就办不到了。

    目前丰州除了正规军外,还有二十万民团。这二十万民团只有八万件普通兵器。并且没有盔甲。按照杨元庆的想法,最好是二十万人全部武装起来,和正规军一样,有一副完整的兵甲,不仅可以防御突厥,而且也能成为他争夺天下的本钱。

    他沉吟良久,又问:“那匠人呢?我们是否有足够的铁匠和兵甲匠?”这也是杨元庆极为关心的事情,丰州军中并没有军器匠,所有的装备都是由朝廷统一配置。

    杜如晦和皇甫诩对望一眼。他们已经好几年不接触地方政务,对这方面不太了解了。

    “这个可能需要问一问崔郡丞他们。”

    杨元庆立刻吩咐一名亲兵,“去把崔郡丞请来。另外把张司马也叫来。”

    张司马便是总管府司马张庭,跟随杨元庆多年,三十余岁,精明能干。是杨元庆的心腹之一,他主管军中兵甲,就在总管府办公,他先到了,片刻五原郡郡丞崔君素也匆匆赶来。

    杨元庆便把情况告诉了他们,其实崔君素已经知道朝廷禁运之事,他笑了笑道:“将军不用担心匠人,五原郡人口都是从内地迁来,里面至少有数千名铁匠和兵铠匠,另外从马邑郡和楼烦郡逃来的弓匠也有不少,那两个地方便是以制作弓弩出名,如果总管有意,我可以安排他们集中起来。”

    杜如晦也笑道:“朝廷有军器监,不如我们也成立军器署,把工匠们集中在九原县居住,总管看如何?”

    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众人集思广益,你一言我一语,渐渐地,很多方案都考虑周全了,杨元庆心中倍感欣慰,便对杜如晦和崔君素笑道:“这些方案就麻烦你们二位整理制订,尽快出台。”

    杜如晦和崔君素点头答应了,这时,一直沉默的张庭道:“总管,生铁难题说不定也可以解决

    。”

    杨元庆大喜,连忙道:“请说!”

    张庭笑了笑道:“我是盐川郡人,在郡县以西大约五十里,就有一座山岭,长十余里,因山体呈红褐色,官方叫它赤岭,当地人叫它红铁山,盛产铁矿石和铜矿石,品相极好,朝廷在那里设立矿监,常年有数千囚犯在那里开采矿石,送到灵武郡去冶铁和炼铜。”

    张庭说到这里,杨元庆猛地想起来了,上次贺六甲向他汇报过,白瑜娑和刘迦论两支两支乱匪就是在这一带恶战,难道他们就是为了争夺这座铁矿山吗?

    张庭仿佛明白杨元庆的心思,便笑道:“上次两支乱匪在盐川郡恶战,就是为了争夺这座铁矿,他们也需要打造兵器。”

    杨元庆眉头微微一皱,这样说起来,这座矿山现在应该被刘迦论所占,杨元庆背着手走了几步,那座矿山虽然离他们不是太远,但它在长城以南,他的骑兵冲不过去。

    这时杜如晦缓缓道:“总管,要想拿到这座铁矿,必须先拿下盐川郡。”

    。。。。。。。。。

    杨元庆所控制的五原郡并不仅仅是指河套地区,实际上河套南面的辽阔地区也是归五原郡管辖,只不过大部分是沙漠和荒滩,在沙漠南面也有一部分草原,生活着少量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稽胡民族和农耕汉人,再向南便是灵武郡、盐川郡和朔方郡,东面则是榆林郡。

    这一带由于受风沙侵蚀,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人口也并不多,大多是汉胡杂居。

    刘迦论便是匈奴人,他率领稽胡造反,以延安郡为中心,活跃在雕阴郡、朔方郡、盐川郡以及榆林郡南部和弘化郡北部,拥有十万部众,以稽胡为主,他自称天子,建元大世,完全成了这一带的土皇帝。

    当然,这一带还是隋朝的版图,官府依然存在,只是隋朝控制着城池,而城池以外都是刘迦论的天下。

    刘迦论一直虎视眈眈的,便是富饶的河套地区,那边有大量的人口和充足的粮食,但他却惧怕丰州军,不敢北上进入五原郡。

    而杨元庆虽然并不考虑占据关内。但刘迦论却是他的一大威胁,在控制住五原郡后,他的目光自然也就投向了南方,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他迟早要铲除刘迦论这个毒瘤。

    现在对铁矿的争夺。便成了他对刘迦论动手的导火线。他虽然并不直接占据盐川郡、雕阴郡、朔方郡和榆林郡,但这些地区必须成为他的势力范围。

    盐川郡管辖范围很小,辖内只有一座县城,同是也是郡治,县城也叫五原县,是一座不大的县城,有人口千余户,横跨长城,它实际上就是长城的一部分。是从关外进入关内的重要隘口,长年有驻军两千余人,由太守兼管。

    由于稽胡乱匪刘迦论猖獗。生活在盐川郡的汉人都逃到县城内避难,使得县城内格外拥挤,小小的县城挤满一万余人,好在县城城墙高大。刘迦论几次派兵都攻打不下,杨元庆急需的铁矿山,就在这座县城以西五十里处。

    盐川郡的太守名叫周元,关中京兆人,军伍出身,年约四十岁,他在盐川郡担任太守已经十年,他的妻子是同乡汉人,另外他又从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稽胡中各娶一名少女为妾,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他本来还打算再做十年,但此时的乱匪之患,使他头大如斗,他一天也不想再做下去

    太守周元此时最头痛的是城内粮食不足,每天给一万余人定量发放,最多也只能再维持半个月了,他一连向朝廷发了三份求援奏折,但都石沉大海,没有回应,让周太守有些绝望了。

    其实周元也知道,还有一条生路,那就是向五原郡求援,以丰州的强大,完全能救他,只是杨元庆。。。。。他着实害怕朝廷治他的罪。

    周元背着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他心情沮丧,一筹莫展,这时,一名随从在门外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