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213部分

天下枭雄-第213部分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时,糊涂一时

    杨元庆心中有了另一种想法,他便笑道:“我正想去和元尚应交涉一番,不准他趁机用粮食要挟民夫,柴参军可愿陪我同去?”

    柴绍想到杨元庆刚才问自己和元尚应熟不熟,他犹豫一下问道:“将军可是想要我去做调解人?”

    杨元庆笑着点点头,“只能说暂时与他和解,我算了算时间,陛下最多十天后就会经过我们这里返京,我不希望在陛下来之前和他闹得很僵,至少表面上过得去。”

    柴绍沉思了片刻,便欣然道:“好吧!我愿陪将军一行,不过能否成功,我不敢保证。”

    杨元庆站起身笑道:“既然如此,我们走!”

    “现在就去吗?”柴绍愕然。

    “趁热打铁吧!免得误会越闹越深。”

    。。。。。。。

    元尚应的大帐内,此时元尚应正和另外两名鹰扬郎将商议对策,隋朝的军府是一千二百人左右,而参与监工的军队却有三千人,这就意味着至少有三座军府的军队参与了监工,而元尚应只是修建汾阳宫的监工负责人,而在对军队调动和指挥上,元尚应必须和另外两名郎将商量。

    另外两名郎将,一人叫宋老生,长安人,年约三十出头;另一人叫段新瑞,齐郡人,年纪却在四十岁上下,两人都不是世家出身,没有什么背景,因此也不敢得罪元尚应,同时参与监工都有不少油水,所以二人也比较服从元尚应调遣。

    但元尚应在第一天便和宫监杨元庆发生了流血冲突,这让二人都暗暗吃一惊,他们都知道杨元庆不是好惹的人,真的和他翻脸,未必有好下场,而且杨元庆毕竟是宫监,他只要告诉皇帝一声,监工不力,估计自己就得吃不了兜着走,两人心中都暗暗有了打算。

    “砰!”地一声巨响,元尚应狠狠一拳砸在桌子上,咬牙切齿道:“真是欺人太甚,竟然敢杀我亲兵,此仇不报,我元尚应誓不为人!”

    元尚应对二人道:“我把两位请来,就是想告诉两位,我准备今晚上就断民夫的粮,让民夫闹事逃走,最后汾阳宫完不成,让圣上斩了杨元庆的脑袋。”

    宋老生和段新瑞同时吓了一跳,民夫断粮闹事,事后圣上追究责任,他元尚应有后台,或许能逃过一劫,最后拿自己顶罪,这可不行。

    他们二人同时反对,“将军,这可使不得,若断粮惹起民夫闹事,杨元庆反而会抓住将军的把柄,圣上处置了将军,汾阳照修不误,这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那你们说怎么办?”

    元尚应当然知道断粮不行,他的目的是要拉二人下水,和他一起对付杨元庆,否则就凭他的一千军队,斗不过杨元庆。

    宋老生沉吟一下道:“不如慢慢来,从背后动手,神不知鬼不觉,让他汾阳宫完不成,他也不知是咱们做的手脚。”

    元尚应点了点头,“你说得有道理!”

    就在这时,一名士兵禀报:“将军,杨元庆和柴参军来了,说是想与将军和解。”

    元尚应大怒拔剑,“此贼还敢来见我吗?”

    宋老生和段新瑞慌忙劝住他,“将军,他是宫监,切不可鲁莽,我们以后再慢慢对付他

    。”

    元尚应忍住了怒火,将剑插回鞘中,怒气冲冲向帐外走去,远远地,只见杨元庆和九名全身盔甲向自己营帐走来,元尚应一声喝令,“命他们放下武器来见我!”

    一名士兵奔了过去,挥手大喊:“将军有令,命你们放下武器!”

    杨元庆和九名铁卫缓缓停下,此时距离元尚应不到一百五十步,杨元庆对柴绍道:“就拜托柴参军了!”

    柴绍点点头,高声笑道:“元将军,放下武器杨将军也不放心,我是中间人,我来调解。”

    他手中拿着杨元庆的信,催马向元尚应而来,片刻便到了元尚应跟前,把信递给他,“这是杨将军的信!”

    元尚应见杨元庆等人在一百四五十步外,离他尚远,他一颗心放下,便伸手去接信,可就在这时,杨元庆却陡然发动,他抽出一支铁箭,瞄准元尚应,张弓便是一箭,当年在武举校场,也是一百五十步外,他一箭射碎了铜铃,征服了校场所有人,使他的神箭名扬天下。

    一支铁箭脱弦而出,闪电般向元尚应的面门射去,箭力强劲无比,元尚应做梦也没有想到,杨元庆此时竟然会有杀他之心,距离他们冲突才仅仅一个时辰,他根本没有任何防备,同时杨元庆站得也很远,使他没有一点戒心。

    元尚应正伸手去接信,忽然感到异常,一转头向杨元庆望去,却见一个黑点出现在他眼前,等他看清是一支箭时,他大吃一惊,‘啊!’本能地叫出了声。

    ‘噗!’的一声,铁箭从他口中射入,直透后脑,箭尖从后脑透出,喷血如柱,元尚应双眼暴出,慢慢仰头栽倒。

    周围所有人都惊呆了,宋老生和段新瑞正好从营帐走出,目睹了这一幕,两人惊得目瞪口呆,包括柴绍,也震惊在当场,头脑里一片茫然。

    杨元庆远远笑道:“柴参军,你再不逃,可就死在当场了!”

    元尚应的几十名亲兵率先反应过来,一齐拔刀,大吼着向柴绍扑去,杨元庆又是两箭射出,最近的两名亲兵中箭倒下,柴绍如梦方醒,调头便逃。

    这时,军营内一阵大乱,数百名士兵从大帐奔了出来,杨元庆举起磐郢剑大喊:“天子剑在此,元尚应贪污军粮,已就地正法,敢反抗者为同犯,以造反论罪!”

    宋老生惊出一身冷汗,他大喝一声,“统统给我住手!”

    数百名士兵停住了脚步,茫然地望着宋老生,这时,杨元庆的两千军队已经出现在营门外,他们张弓搭箭,长矛如林,等待着接应杨元庆一行。

    宋老生上前一步,单膝跪下,段新瑞也上前单膝跪下,两人高声道:“鹰扬郎将宋老生、段新瑞不敢冒犯天子之剑!”

    。。。。。。。

    【求一张月票,突破今天的零票】

    ……

    !#

第二十六章 一条记录() 
第二十六章 一条记录

    柴绍委婉地拒绝了杨元庆推荐他为鹰扬郎将建议,刚才发生的一幕使他至今还心有余悸,他做梦也想不到,杨元庆这么果断地杀掉了元尚应,而且是冲进他的军营动手,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本;章;由;7;7;n;t;.;C;o;m;更;新;);

    想到杨元庆对自己的利用,柴绍心中就有点愤愤然,这样一来,杀元尚应,就变成了他和杨元庆同谋,这个罪名让他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让他难以向岳父交代,岳父临走时反复交代他,不要参与到杨元庆和元尚应的斗争中,可他怎么也想不到,调解居然变成同谋杀人。

    柴绍心中暗暗叹息一声,再次躬身婉拒道:“卑职资历浅薄,怎敢妄居鹰扬郎将,家父也不会同意,多谢杨将军的美意!”

    杨元庆歉然道:“其实杀元尚应只是临时起意,并非有预谋,我见元尚应没有防备才起了杀他之心,来不及通知柴参军,我心中很是抱歉,为了表达我的歉意,我推荐柴参军取代元尚应,我觉得资历倒不是问题,他只是齐王的千牛备身,而柴参军却是太子的千牛备身,他能做鹰扬郎将,为什么柴参军做不了?柴参军就不要推迟了。”

    柴绍也有点怦然心动了,鹰扬郎将可是正五品,而他的录事参军却只有八品,这需要他奋斗多少年才能熬到,杨元庆是宫监,他如果推荐自己,很有可能会成功,这个机会自己要不要抓住?

    杨元庆感觉柴绍已经动心,他又一次劝诱道:“柴将军,圣上还有十天左右就会途经楼烦郡,我需要向圣上汇报此事,那个时候,我会推荐柴参军取代元尚应,以柴参军父亲和圣上的关系,我想圣上会欣然同意,柴参军,这种机会不是什么时候都能遇到,遇到了就要抓住,这才是大丈夫所为!”

    柴绍动心了,这种机会确实不是什么时候都能遇到,他沉思片刻道:“杨将军,让我再想一想,我会尽快答复。”

    “好吧!我等待你的答复。”

    柴绍行一礼,便下去了,杨元庆轻轻把手中的一支箭扔到桌上,历史李渊能获天下,靠的就是关陇贵族的支持,自己这一箭就算改变不了大势,但至少也能在李渊和关陇贵族之间敲出一记裂痕来。'千千小说'

    “将军!”

    杨大郎快步走了进来,手中捧着一只木箱子,木箱子都是元尚应的私人物品,杨元庆精神一振,他忽然看见帐外牵来一匹马,便笑问道:“那匹马是元尚应的吗?”

    “是!是一匹好马。”

    杨元庆站起身走出了营帐,只见帐外的马身长一丈,浑身漆黑如碳,没有一根杂毛,四肢强健有力,是一匹不可多得的伊丽宝马,不亚于单雄信那匹乌骓马,凭着他对战马的直觉,这匹马最多三岁。

    “将军,这是匹好马!”杨大郎轻轻拍了拍马匹的后背,由衷地赞道

    杨元庆笑着点点头,把马缰绳扔给了杨大郎,“大郎,这匹马归你了。”

    杨大郎一怔,他慌忙摆手,“将军,我不是那个意思!”

    “我知道你不是那个意思,但这匹马我赏给你,你那匹马已经十五岁了,让它养老吧!”

    杨大郎的战马跟了他十几年,已经衰老,不适合再冲锋陷阵,有时候他也考虑换马,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马,而这匹马他着实喜欢,他轻轻抚摸战马的鬃毛,心中感动少主人的细心。

    杨元庆走回大帐,继续翻看箱子里元尚应的东西,这些都是元尚应的贴身物品,东西不多,只有几块黄金,一把镶有宝石的匕首,半只象牙圆牌,还有一本小册子。

    杨元庆拿起小册子,这本册子是用西域羊皮纸裁成巴掌大小,用线装订而成,约十几页,打开翻看了一下,这里面似乎记录着一些元尚应比较隐秘的事情,第一页便写着:‘太原王兴记邸店,存钱三万五千吊,凭象牙牌可取。’

    杨元庆拾起只有一半的象牙,背后刻着‘王兴’两个篆字,原来这竟是取钱的凭据,三万五千吊,这个元尚应还是颇有钱财。

    他现在当务之急是要寻找元尚应贪污军粮的证据,半只象牙原牌虽然可以证明一点,但还不够充分,杨元庆又翻脸几页,他看到了,某月某日,取粮四千斗,一连十几条记录,最近的一条就是昨天,取粮八千斗。

    杨元庆兴奋起来,他立刻令道:“命粮官来见我!”

    一名士兵领令奔去了,杨元庆又翻了翻册子,后面几页都是元尚应在太原城养了几名女人的情况,杨元庆对这个不感兴趣,再向后翻便是空白了,当他翻到最后一页时,忽然发现这里竟然有一行字迹很小的记录:‘元月初七,晋阳宫取盔甲一千五百套,横刀二千口。’

    这条记录让杨元庆心中有点奇怪,倒不是说不能从晋阳宫领兵甲,而是这条记录出现在元尚应记录隐秘的小册子里,令杨元庆感到一点蹊跷,而且元尚应的军府只有一千二百人,他领的刀和盔甲明显超过这个人数,这是为什么?

    杨元庆注意到元尚应用的字是‘取’,而不是‘领’,一字之差,意义就有很大不同。

    他放下册子,诸多疑点使他凝神深思,难道这里面还暗藏着什么隐秘吗不成?

    “将军,粮官来了!”帐外传来士兵的禀报。

    “让他进来!”杨元庆收起了桌上的物品。

    一名三十余岁的军官走了进来,单膝跪下行礼,“卑职仓曹参军事侯莫明志参见杨宫监。”

    一般这种管钱粮物资的人都是主将的心腹,杨元庆注视着他的眼睛,见他始终不敢抬头和自己对视,目光闪烁,便笑了笑问他:“侯莫参军,我想问你一件事,你们军府的盔甲兵器都是自己打造吗?”

    侯莫明志愣了一下,这话问得有点奇怪了,哪有自己打造盔甲兵器的道理?难道边塞军是这样吗?

    “回禀宫监,一般是有兵器器杖有损毁需要更换的话,先编制需求向兵部上报,兵部批准后转给军器监,军器监再派人送新的兵甲来,同时把废旧兵甲收走,要一一登记编号,若有遗失,就要承担责任

    。”

    “你们军府最近的一次领盔甲是什么时候?”

    “大概在两年前,那时卑职还没有来。”

    杨元庆已经明白了一点,元尚应去晋阳宫取盔甲应该和他的军府无关,而是用在别的什么地方,他怎么可能从晋阳宫里取得到兵甲?

    侯莫明志见杨元庆一直沉思不语,便小声道:“如果宫监没什么事,卑职就告辞了。”

    “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