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明摄政王-第2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长兄也不必如此,”见他神情,张德齐反安慰道:“一切都是命数,吾辈凡人,都只能任由老天安排,是吉是凶,也真说不准。”
“最悔我没有早点出城,若是早三天,怕也无今日之事。”
张德齐亦觉如此,但三天前也是有三天前的情形,当时情形还没有怎么紧张,人人都觉得清军未必赶至,也未必会来攻城,但此时人家悍然而至,就在城下不说,还杀伤了不少济南府城中的人,到了这时,大家才是觉得,此前的犹豫不决简直就是笑话,等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才后悔,却也已经是晚了。
“只不知道,浮山援兵,是否能如期赶至。”
抱着万一的希望,张德齐喃喃而语,但话出口的时候,便是连他自己,也是觉得万分好笑。
到了过午时分,一切情形就都明了了。
切断德州和济南联系的是清军的一支偏师,人数在千余,都是一人数匹战马的精锐,这么一支兵放在德州和济南之间,明军不出动万人以上的兵力根本无用,老实说,德州城中的几万兵马加在一起,只要敢出城来,怕是千多精锐也能把这三万人左右的明军杀的屁滚尿流,溃不成军。
德州和济南联络断绝,而清军的主力还在源源不断的开过来,最多两三天功夫,便会到济南城下,等敌军主力一至,攻城之事就会提上日程,而以济南现在城防的德性,能不能守住哪怕一天,都是十分难讲的事了。
到了晚间,城中人心已经彻底崩坏,有十几处火起,都是乱兵和城中的乱民匪盗为祸,前一阵子就在闹,但听闻清兵前锋已经到城下之后,城中就是闹的更加的厉害了。
到了此时,城中已经一片绝望,人再也不相信德州兵能南下救援,但对张守仁的浮山营也不抱太大希望。这五千浮山兵是肯定赶不上到城中驻守,而以当时人的认识,守城还有机会,野战的话,几万人也未必是人家一两千人的对手,怕是浮山营听到清军已经到达城下的时候就会溃败而逃了。
现在人们真正能指挥的就是曹州总兵刘泽清的这一部兵马了。人数也在两万左右,但论起精锐程度要比丘磊和倪宠所部,还有颜齐祖的巡抚标营要超过十倍,毕竟刘泽清所部还经常打家劫舍,化装成响马,其部□□的亲兵和家丁有三四千人,这在当时也是一个超级大军头才能拥有的实力。
总之,刘泽清善敛财,能驭下,当然,将略也是一团糟糕,为人更是一塌糊涂,他的部下根本就是有奶就是娘,完全没有人性,更谈不上军纪这两个字,但在这种时候,人们不幻想刘泽清所部来救,还能指望谁呢?
在崇祯十一年腊月二十七这一天,济南城的人们陷入了两面皆敌的尴尬之中,城外是一群兽兵在窥探,城中的守兵也是一群披着人皮的野兽,幻想中的救兵也不是善茬,思想起来,很多人都只有灰心绝望这一种感觉。
很多人都暗中准备了砒霜,绳索或是引火物等自杀用的物品,不少妇人把剪刀藏在身上,只等破城那天,看到敌兵进来,就会当即自杀。
城外那些妇人的遭遇之惨,城头上可是不少人瞧着了,当时男人被杀光,老人和孩子被杀光,那些妇人却被捆猪捆羊般的捆走了,那些头顶剃的光光只留一根或几根小辫子的鞑子,浑身是一股羊骚味,身上还遍布油脂,一想到被这群人掠去,那些妇人女子心中也唯有自杀这一个念头而已。
尚且不死,只是心中还残留希望,人生最艰难的唯有一死,不等到最后绝望关头,谁也不能就此下定决心,然而,如果能看到济南城中的家家户户,那么就能看到男人灰心绝望,唉声叹气,女人则是泪眼涟涟,难以开怀。
在这只有三天就过年的当口,这个千古名城,却是一片愁云惨雾,阖城百姓,都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
在这个时候,人们所盼望的,就是一个能解救他们脱出苦难的盖世英雄!
第三百零八章 坏消息(1)
第三百零八章坏消息
“皇上?”一个奴媚刻骨的声音响了起来,惊醒了正在打盹的崇祯。
三十还不到的年轻人,在后世还是标准的小青年,没准还没结婚,甚至还在读书,没心没肺的玩闹,但崇祯却是御极天下,统治这个亿兆人口的庞大帝国已经十一年,而且马上就要跨入第十二个年头了。
当即位时的雄心壮志也是不知道哪儿去了。
即位之初,他决心一反祖、父、兄的颓废和好色,也要洗涮因为贪财好货在天下弄出来的坏名声,更不要怠政懒惰,把国政交给那些没卵子的太监……太监信不过,厂卫害人,这是当时十来岁的信王在心中最为坚定的信念。
所以一为君皇,先诛除魏忠贤,然后就是撤回各地的监军太监和矿监、税监,放弃海税商税茶税等诸多税种,一时间,“英主”和“刚毅”之说甚嚣尘上,大明指日就可中兴的说法更是无人不传,也是无人不信。
崇祯自己也是踌躇满志,十分自信,治国之初,罢弃奸邪,任用的阁臣和大臣几乎都是东林正臣,自己又十分勤政,国事从不留中,奏折也不叫司礼批红,全部自己亲自来批,凡事亲力亲为,并且祭祀天地等仪式也从不马虎,畏天怀德以感悟天心……所有圣君应做的,能做的,该做的,他是一样不拉都做了。
结果如何?
先是高迎祥张献忠等大股大股的流民起反,一路从西北起来,很快就杀出西北,祸害了半个中国!
接着又是崇祯二年,女真人不满足于在辽东关外逞雄,超过边墙,开始深入大明内地,而各路勤王兵马畏惧不敢战,关宁兵耗国家巨资,结果一无用处,最后清兵退出关外时,在遵化等地明军每天相隔几十里跟随,号称在“追击”,结果清军最后留下大量木牌,上书“明将免送”这四个大字,可算是丢尽了祖宗和他这个大明皇帝的脸。
国事就是这样,江河日下,天灾仍然不断,战乱是一年接着一年,闹的越来越大,一直到凤阳皇陵都被流贼一把火给烧了,从来明朝虽然有起义造反的百姓,但敢于攻打中都并且烧掉皇陵的悍贼,这还是头一回。
经此一事,天下人心大震,而很多认为明朝可以中兴的人也是暗中换了想法,祖陵被焚,一个王朝的龙气自然大泄,大明想保有江山,就是难了。
这种想法十分好笑,但烧皇陵的农民军和天下的士绅百姓,包括身居九重的崇祯自己,都是隐约有这样的想法,只是有的人坚信,有的是半信半疑罢了。
不过人心崩坏的麻烦没有天灾和兵灾两个打击来的严重,这两个灾害就象是一对小鬼,前前后后上上下下闹个不停,西北灾完了蓟北宣大闹灾,然后是河山直隶闹灾,总之就没有个消停的时候!
年年闹灾,大量饥民没有赈济,只能从良善百姓成为流贼,流贼一多,朝廷就得动用大军征剿,还得招练新军,这都得大量钱财。
第三百零八章 坏消息(2)
旧有的万历和天启年前的财路在崇祯早年就断的光光,宫中的积储很快就用的见底,内帑拨了一次又一次,天下事还是如烈马所拉的马车,不停的向悬崖之下冲去,快的崇祯这个驭手根本来不及反应,只是下意识的不停的拉动缰绳罢了。
恶性循环中,崇祯早就走进了一个死弯,根本就出不来。
没有钱就加税,加税逼反大量百姓,用兵需要钱,于是再次加税。
现在酝酿中的练饷数额巨大,只是因为薛国观的捐输计划有所成效才一再推迟,但所有人都明白,皇帝醉心于杨嗣昌的编练七十万新军的计划,以为编练出来的新军可以顺利剿平流贼,抵御东虏的入侵,所以练饷是非加不可,并且数额会远远超过万历年间和崇祯年间的几次加饷。
自然灾害,兵祸连结,天下人已经十分疲弊,而此时加税,还是大量加税,无疑是往自己的脖子上套上绞索,但崇祯已经是狗急跳墙,顾不得那么许多了。
在崇祯十一年底的时候,这个年轻的皇帝没有一天好好休息过,流贼在今年遭遇了几次大的失败,这让崇祯看到天下有恢复太平的希望,但东虏的入关再次粉碎了他的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心中十分明白,东虏虽然不是流贼,暂且不会威胁他的天下,但这一次穿州破县,打下的城池有好几十个,被屠杀的人民已经超过百万人之多,到处都是鲜血,到处都是破败的家园,百姓想要恢复元气,重新交粮纳税还不知道要等到哪年哪月,一下子就失去这么大的可收税的地方已经够倒霉了,事后还得重修城池,恢复交通和驿传,稍加抚恤一下百姓……随便弄弄,就是大笔的花销。
战争之痛,比天灾要更猛烈,为祸更烈,持续更久,对天灾,崇祯无可奈何,对这种迅猛激烈的**,更是只能瞪眼瞧着。
他对军事的布置,经常出自深宫中的胡思乱想,或是一拍脑袋。
他既不明白前方将帅的能力和作用,对军队的数量,机动力,粮饷保证,地形地利,都是一无所知。
每次部署做战,都是想当然,凭幻想就想得到胜利。
每一次关键的战役,崇祯都是做出了最愚蠢和最坏的部署。
这一次的迎击东虏的大战,从开始就是首鼠两端,根本没有决疑定计。
勤王兵马大至,卢象升以兵部尚书的职务代宣大总督,在昌平集结兵马,打算汇集优势骑兵给清兵狠狠来一下子。
他是知道清军内情的人,清军确实凶狠,战斗力强,有经验的王公贝勒是天然的优良将帅,还有大量的优秀的中低层的将领和最勇武善战士气高昂并拥有丰富实战验的士兵……但这并不代表清军不可战胜,这支军队十分精干,毛病也在于太精干了。
女真人太少了!
就算他们一直掠夺原本的海西女真的人口,索伦人,鄂伦春人,只要是极北之地进行渔猎的民族都被抢过人,很多这些民族的男子直接就被编入在八旗之中,就是这样,因为几乎年年征战,八旗男丁的数目也是严重不足。
狠狠打上一仗,打痛它,这就是卢象升的对策。
这想法不能说错,但崇祯另有主张。
和东虏打了几十年,看来一时半会的就没有办法得到胜利,既然如此,何必把兵力浪掷?反正东虏再抢再杀,总有退出关外的一天,到时候,派遣人与东虏谈谈条件,“行款”,也就是议和。
尽管出于帝王的骄傲,崇祯打死也不会认议和这笔烂帐,但就是因为他心存侥幸,最高层对战和一事犹豫,下头的人无所适从,仗越打越乱,最终崇祯舍不得的一点机动兵力,也是精锐的边军骑兵,经过贾庄和鸡驿两败,辽镇兵马剩下多少不清楚,反正宣大镇算是彻底完了。
百战精锐,一朝尽丧,崇祯心中的愤恨和紧张自不必提,现在清军兵锋直指济南,更是使得他万分紧张。
年前这几天,他每天都在乾清宫批阅奏折,指望能看到什么好消息,其实也就是企盼奇迹的发生,但以目前的局面来看,就和他以前的岁月一样,奇迹没有,坏消息是一个接着一个。
“什么事?”
被太监唤醒之后,睡眼惺忪的崇祯迅即清醒过来,脸上又是恢复了帝王所特有的威严神色,他看向唤醒他的太监,眼神中满是阴郁的怒火,这几天他都已经没有睡好,适才伏案睡了一小会,正是香甜的时候,却是被这个刁奴给叫醒了。
看到崇祯眼中的怒火,这个太监吓的尿都差点迸出来,当下不敢延误,连忙跪下禀报道:“回皇爷,是杨阁老奉命前来。”
“哦,是他,请进来吧。”
在这段时间里,因为战事不断,杨嗣昌又是崇祯最信任的负责兵事的大臣,所以不仅是每天见面,几乎就是无时无刻不见。
每有新的消息时,杨嗣昌也会进宫来面禀,他很想带回几则大胜的好消息来叫皇帝开心一下,无奈战事不佳,每次都是坏到不能再坏的坏消息了。
“臣叩见皇帝陛下。”
“先生请起,请坐。”
明朝皇帝的皇权比前朝是大有进步,当然,和清的登封造极也是差的远,光是礼仪上就差的多了,清的亲王回事都得是跪着,很少有赐座的殊荣,大臣就更不必提了,明朝的大学士君前建言时还保留一些上古的传统,皇帝称先生而不名,赐座说话,还有香茶一杯,面子上是给的足足的,当然,皇帝对大学士是否真的听从意见,还是得看大学士会不会经营,是在皇帝心里有多重要的位置。
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薛国观在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