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507-诊家正眼 >

第2部分

507-诊家正眼-第2部分

小说: 507-诊家正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尺之肾,人候于脾胃之气。三部之候,天位乎上,人位乎中,地位乎下。独 
下部人候反在天之上者,天气下降,接乎地之阴气,此地中之天,人高于 
地,即高乎地中之天矣。三部以头候头之属,以手候脏腑之属,不及脐以 
下至足者,以足之四经,肾主骨,肝主筋,脾主四肢,胃主宗筋,与肾相 
连,并筋骨主之矣。是则手候脏腑之属,并及脐以下至足,以诸脉皆系于 
手足,诸经足之脉亦连于手(上廉、下廉、前廉、后廉之类是也),不可泥 
头候头之属,遂泥当以手候手之属,足候足之属也。乃本篇之后复申言 
之云∶“以左手足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 
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蠕蠕, 
微动貌。浑浑,不清貌。徐徐,缓而迟也。)其应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 
死。”(此经文弹按,乃是刺法,与诊脉互相发明其理。)手踝之上,手太阴 
肺经脉也,应于中部。(去踝五寸,手踝骨在下,从内廉至太渊,计有五 
寸。)足踝之上,足太阴脾经脉也,应于下部。(去内踝骨之上五寸,乃三 
阴交之上,漏谷之下也。盖漏谷去踝六寸乃是。)则中部之三候,举一手 
太阴,而可概其余。(手太阴者,百脉之所会,大中之中,故应中部。)下部 
之三候,举一足太阴,而可概其余。(足太阴,阴土也。阴之与土,其气俱 
下,故应下部。)按而弹手足踝者,所以尽两太阴脉之量,周悉无遗也。故 
可取之察吉凶也。(诸脉独于两太阴脉加意者,太阴属坤,坤为胃。手太 
阴之中部天而即统乎中部之地与人,贵天之中也。是太阴之下部人而即 
统乎下部之天与地,贵人之中也。天人之际得中,而地道自宁,不必揭地 
之中,且以知天人之中,即胃之中,即地之中也。)《内经》之旨,精奥渊 
微,非神圣不能穷其理,故扁鹊以寸关尺配上中下,犹未尽然也。 
滑伯仁曰∶“诊脉之道,先调自己气息。男左女右,先以中 
指取定关位,却下前后二指。初轻候消息之,次中候消息之, 
次重候消息之。自寸关至尺,逐部寻究。一呼一吸之间,脉行 
四至为率,闰以太息,五至为平脉也。其有太过不及,则为病 
脉,各以其部断之。”(自己之气息调匀,则他脉之至数明辨,故凡诊必先调息 
也。男子属阳,故先诊左手;女子属阴,故先诊右手也。 
先以中指取定关部,然后下前后二指,则尺寸方准也。轻候消息,其名曰举;中候 
消息,其名曰寻;重候消息,其名曰按。一息四至,为和平之脉;若当太息,必以五 
至为和平也。太过者,洪大有力;不及者,迟细无力也。各以 
五脏六腑察其微甚,审其从违,断其吉凶生死之法如此也。) 
又曰∶“臂长则疏下指,臂短则密下指。三部之内,大小、 
浮沉、迟数同等,尺寸、阴阳、高下相符,男女、左右、强弱相应, 
四时之脉不相戾,命曰平人。其或一部之内,独大、独小,独 
疾、独迟,左右、强弱之相反,四时、男女之相背,皆病脉也。左 
手不和,为病在表,为阳,主四肢;右手不和,为病在里,为阴,主腹脏。” 
(臂长脉亦长,故下指宜疏;臂短脉亦短,故下指宜密。同等者,不大不 
小、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也。相符者,寸为阳、为高,宜浮大;尺为阴、 
为下,宜沉小也。相应者,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男子寸盛而尺弱,女子尺盛而寸弱 
也。不相戾者,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也。此四脉者,平人无病之脉也。其或大小 
独见,迟数偏呈,左右相反,时令相戾,男女相违,皆知其为病脉也。左属 
阳,阳在表,与四肢相应;右属阴,阴在里,与腹脏相应也。余可类推。) 
又曰∶“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则阴阳 
虚实不别也。上者为阳,下者为阴;来者为阳,去者为阴;至者 
为阳,止者为阴也。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 
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 
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气 
之降也。应曰至,息曰止也。”(上下者,以尺与寸相比度也。阳生于阴者, 
左尺水,生左关木;左关木,生左寸心火也。 
右尺火,生右关土;右关土,生右寸肺金也。阴生于阳者,右寸肺金,生左尺肾水; 
左寸君火,分权于右尺相火也。来者,为气之升,主乎阳也;去者,为气之降,主乎 
阴也。《内经》以来盛去衰为钩脉,阳气盛满之象。若去来皆盛,钩之太过也;来不 
盛,去反盛,钩之不及也。应者,寻常应手之脉也。止者,歇至不匀之脉也,如促结涩代之类是矣。) 

卷一
三焦分发三部
属性:岐伯曰∶“寸以候上焦,关以候中焦,尺以候下焦。”扁鹊 
曰∶“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于三气,经历于五脏六 
腑。”华元化曰∶“三焦者,人身三元之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 
【按】三说而细绎之,乃知脉本身中之元神,和会后天谷气,以周流 
于一身者也。盖元神附于肾间之动气,出于下焦,合水谷之精气,谓之 
营气;升于中焦,合水谷之悍气,谓之卫气;升于上焦,营行脉中,卫行脉 
外,其宗气积于胸中,名曰气海。故三焦者,统领周身之气,而分隶于胸 
膈腹,即分发于寸关尺,灼然无可疑者。乃伯仁亦承讹袭舛,而谓右尺 
云“手心主、三焦脉所出”,何其不稽于古,不衷于理耶! 

卷一
重轻审察
属性:扁鹊曰∶“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 
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 
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 
来疾者,肾部也。”(由是推之,不独以左右六部分候脏腑,即指下轻重之间,便 
可测何经受病矣。粗工不察于此,而专分六部,则脉中之微妙,岂在是可尽其蕴耶!) 

卷一
阴阳辨别
属性:岐伯曰∶“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 
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肝、 
心、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六腑为阳。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 
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此言阴阳表里、内外雌雄 
相输应也。”(心肺皆居上而属阳,但心位乎南,故为阳中之阳;肺位 
乎西,故为阳中之阴也。肾肝皆处乎下而属阴,但肾 
位乎北,故为阴中之阴;肝位乎东,故为阴中之阳也。脾土位卑为阴,且 
为孤脏而居乎内,又不主时令,而寄旺于四季之末,故为阴中之至阴也。) 
扁鹊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气 
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心肺俱浮,何以别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 
之?然,牢而长者,肝也;举之濡,按之来实者,肾也。脾主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呼出者,阳也,故心肺之脉皆浮也。心为阳中之阳,故浮而且大且散也;肺为 
阳中之阴,故浮而兼短涩也。吸入者,阴也,故肾肝之脉皆沉也。肾为阴中之阴,故 
沉而且实也;肝为阴中之阳,故沉而兼长也。脾为中州,故不浮不沉,而脉在中也。) 

卷一
内经分发脏腑定位
属性:《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季胁,小肋也。在胁下 
两旁,为肾所近之处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尺外者,尺脉前半部也。前以候 
阳,后以候阴。背为阳,肾附背,故外以候肾。腹为阴,故里以候腹。所谓腹者,凡大小肠、膀胱、命门,皆 
在其中矣。以下诸部,俱言左右,而此独不分者,以两尺皆主乎肾也。)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 
(中附上者,言附尺之上而居乎中,即关脉也。左外者,言左关之前半部也;内者,言左关之 
后半部也。肝为阴中之阳,而亦附近于背,故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举一膈则中焦之膈膜、胆腑皆在其中矣。) 
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右关之前,所以候胃;右关之后,所以候脾。脾胃皆中州之官,而以表里 
言之,则胃为阳,脾为阴,故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也。按寸口者,手太阴 
也。太阴行气于三阴,故曰,‘三阴在手而主五脏’,所以本篇止言五脏,而不及六 
腑。然胃亦腑也,而此独言之,何也?经所谓∶‘五脏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 
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胃气当于此察 
之。又《五脏别论》云∶‘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 
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然则此篇虽止言胃,而脏腑之气亦无不见乎此矣。)上附上,右外以 
候肺,内以候胸中。(上附上者,言上而又上,则寸脉也。五脏之位,惟肺最高,故右 
寸之前以候肺,右寸之后以候胸中。胸中者,膈膜之上皆是也。)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心肺皆居膈上,故左寸之前以候心,左 
寸之后以候膻中。膻中者,心包络之别名也。 
【按】五脏所居之 
位,皆五行一定之理。火旺于南,故心居左寸;木旺于东,故肝居左关;金旺于西, 
故肺居右寸;土旺于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右关。此即河图五行之次序也。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此重申上下内外之义也。统而言之,寸为前,尺为后;分而言之,上半部为前,下 
半部为后。盖言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也。)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 
事也。竟,尽也。言上而尽于上,在脉则尽于鱼际,在体则应乎胸喉也。下而尽 
于下,在脉则尽于尺部,在体则应乎少腹腰膝足也。 
【按】此章首言尺, 
次言中附上而为关,又次言上附上而为寸,皆自内以及外者,盖以太阴之脉从胸走 
手,以尺为根本,寸为枝叶也。故曰,凡人之脉,宁可有根而无叶,不可有叶而无 
根。又按∶内外二字,诸家之注皆云内侧外侧。若以侧为言,必脉形扁阔矣,或 
有两条亦可耳;不然,则于义不通矣。如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下竟下者, 
皆内外之义也。观易卦六爻,自下而上,以上三爻为外卦,下三爻为内卦,则上下 
内外之义昭然矣。或曰,浮取乎外,沉取乎内,于义亦通。然如外以候肺,内以候 
胸中,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是脏从外取,而腑从内候,则无是事矣。故不如从上下看为稳当也。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者,察也,求也。凡诊脉必先推求于外。若但见沉脉而 
无浮脉,是有内而无外矣,故知其病心腹之有积也。)推而内之, 
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求于内,浮而不沉,则病在外而非内矣,惟表有邪,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 
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清者,冷也。推求于上部则脉强盛,下部则脉虚弱, 
此上盛下虚,故腰足清冷也。上下有二义,以寸关尺言之,寸为上,尺为下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 
头项痛也。(推求于下部,下部有力,上部无力,此清阳不能上升,故头项痛;或阳虚而阴凑之,亦头项痛也。) 
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按之至骨,肾肝之分也。脉气少者,言无力也。 
肾水虚,故腰脊痛;肝血亏,故身有痹痛也。) 
【按】五脏六腑以暨心包络,共成十二经,分发于脉之六部,自有定理,莫可变乱,第详玩《内经》, 
便昭然于心目矣。《内经》出胸、膈、腹三字,以分上中下而配寸关尺也。然腑不及胆者,寄于肝部也;不及大 
小肠,膀胱者,统于腹中也,高阳生以大小肠列于寸上,不知大小肠皆在下焦腹中,乃欲越中焦而候之寸上, 
误矣。彼不过因小肠脉络于心,大肠脉络于肺耳。然则肾之脉亦络于心,而遂以左寸候肾可乎!膻中为手 
厥阴经,即心包络也。故经曰∶“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外,上也。 
内,下也。义见上文注中。)又曰∶“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又曰∶“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 
心。”即此三段经文而细绎之,则膻中即是心包, 
心包实为心府,昭确可据,而高阳生候于右尺,不亦妄乎!以丹溪之敏, 
亦以包络、膻中分为二候,况其他哉!《内经》明称左右皆肾,而命门居 
两肾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