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博弈论的诡计(1) >

第19部分

博弈论的诡计(1)-第19部分

小说: 博弈论的诡计(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天.张之洞和谭继洵等人在长江边上的黄鹤楼举行公宴,当地大小
官员都在座。座客里有人谈到了江面宽窄问题,谭继洵说是五里三分,曾经
在某本书中亲眼见过。张之洞沉思了一会.故意说是七里三分。自己也曾经
在另外一本书中见过这种记载。
    督抚二人相持不下,在场僚属难置一词。于是双方借着酒劲儿戗戗起来,
谁也不肯丢自己的面子。于是张之洞就派了一名随从,快马前往当地的江夏
县衙召县令来断定裁决。当时江夏的知县是陈树屏,听来人说明情况,急忙
整理衣冠飞骑前往黄鹤楼。他到了以后刚刚进门,还没来得及开口.张、谭
二人同声问道:“你管理江夏县事,汉水在你的管辖境内,知道江面是七里三
分.还是五里三分吗?”
    陈树屏知道他们这是借题发挥,对两个人这样搅闹十分不满.但是又怕
扫了众人的兴;再说,这两方面是谁都得罪不起的。他灵机一动.从容不迫
地拱拱手.言语平和地说:“江面水涨就宽到七里三分,而水落时便是五里三
分。张制军是指涨水而言.而中丞大人是指水落而言。两位大人都没有说错,
这有何可怀疑的呢,”张、谭二人本来就是信口胡说,听了陈树屏这个有趣
的圆场,抚掌大笑,一场僵局就此化解。
9q I
_t hl M譬掣
    学会了置身事外,你的处世水平当然就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档次。英文
中有一句谚语叫做:涉人某件事比从该事脱身容易得多(It is easier to get
involvedin somethingthan nlstoget 0ut o“t)。可以说是对置身事外的智慧的
一种反向总结。
    也许会有很多人认为.这种置身事外.谁也不得罪的做法是一种墙头草
的行径,十分令人瞧不起。大丈夫敢作敢为,必须敢于挺身人局表明自己的
立场。其实这是对置身事外策略的一种误解。置身事外不过是一种博弈手段,
其目标是为了在冲突的最初阶段更好地保护自己,并且在将来挺身人局的时
候能够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这一点.本章一开始的枪手博弈的模型已经解
释得一清二楚了。
第8章
猎鹿博弈:走上集体优化之路
没理英超的赛果
记忆里只得这崇渡
留低双精结局
静坐并没人抚摸
——《天下太平》歌词
从胡雪岩破产谈起
    1883年,上海阜康钱庄的主人——晚清时期名声显赫、身价高达3000万
两白银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在一夜之间宣布破产,名下所有的钱庄、银号尽
数倒闭。到底发生了什么重大变故,使原本一帆风顺的胡字号大船迅速沉人
了水底呢,
    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胡雪岩的阜康系财团的倒塌,虽然是从钱庄被挤
兑开始的.但这场金融地震的震源,却是胡雪岩与洋商做蚕丝生意时,研判
商情失误.发生了严重的亏损。
    那次导致他破产的坐庄生丝的豪赌.是从1881年开始的。胡雪岩不断地
囤积生丝,到了1882年已经囤积了8000包,超过了上海生丝全年交易量的
2/3。不出他所料,市面的生丝价格果然被抬上去了。但是胡雪岩仍然不满足,
他自恃手上控制着阜康钱庄和当铺,后备资金充足.所以不但不抛出生丝,
反而继续囤积。资金链紧绷到了极点。
ii匆.M 1*#镕∞蘑,,
    当时胡雪岩的判断是:缫丝工厂如果买不到生丝(原材料),工厂就无工
可开,无货可卖,所以他们迟早要买生丝;而中国的生丝一半都抓在他手里,
要想买生丝,就必须得把钱交到他胡雪岩手上。
    在此之前,上海有个商人曾请胡雪岩做担保,向外商借得一笔款子.此时正
好到期。他拒付本息,外商便向保人胡雪岩讨债。
    消息传出.谣言四起,存户争相前往胡雪岩的钱庄挤兑。上海阜康钱庄
首先出现了挤兑风潮,很快扩散到全国各地。随着挤兑风波的扩大,胡雪岩
在各地的钱庄都受到牵连,在杭州的泰来钱庄首先倒闭。1883年2月5日.
大名鼎鼎的阜康钱庄终于被挤兑得关门大吉。
    阜康钱庄破产引发了全国性的金融恐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各地钱
庄都受到牵连关门大吉。扬州连续倒闭钱庄17家。福州倒闭6家.宁波钱庄
从3l家减为l 8家,镇江的60家只剥15家.汉口只有几家钱庄挨过旧历年
关。北京也不能幸免,取款者“不绝于途,街衙几为之塞”,两周内44家钱
庄破产。
    为了了解龙卷风一样的挤兑风潮.我们来看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从而
分析其机理。
    假设现在有A和B两个人,都借给朋友c tOO万元人民币做生意。c拿
到这200万元在第一年进行投资.第二年才可以赚得利润。笔者不妨假设第
一年的时候,A和B索要借款,c只能还给两人各70万元;若是A和B并不
是那么急着要钱,给c两年的时间.则c连本带利可以获得280万。
    对于A、B两人来说,第一年要回借款,各得70万;若其中一个人索要
借款,而另一个人没有去索要.则索要的人先来一步得到100万本钱。另一
个人则只拿到剩下的40万元;如果两人都在第二年才索要存款,则各得140
万元;在第二年.只有一个人索要借款,另一个人并没有催着c还钱的情况
下,先催款的人得到180万.另一个人只拿到原来的本钱100万。
    这种情况下.就是一个两阶段的动态博弈,见表8—1和表8.2。
l102
ii匆.M 1*#镕∞蘑,,
    当时胡雪岩的判断是:缫丝工厂如果买不到生丝(原材料),工厂就无工
可开,无货可卖,所以他们迟早要买生丝;而中国的生丝一半都抓在他手里,
要想买生丝,就必须得把钱交到他胡雪岩手上。
    在此之前,上海有个商人曾请胡雪岩做担保,向外商借得一笔款子.此时正
好到期。他拒付本息,外商便向保人胡雪岩讨债。
    消息传出.谣言四起,存户争相前往胡雪岩的钱庄挤兑。上海阜康钱庄
首先出现了挤兑风潮,很快扩散到全国各地。随着挤兑风波的扩大,胡雪岩
在各地的钱庄都受到牵连,在杭州的泰来钱庄首先倒闭。1883年2月5日.
大名鼎鼎的阜康钱庄终于被挤兑得关门大吉。
    阜康钱庄破产引发了全国性的金融恐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各地钱
庄都受到牵连关门大吉。扬州连续倒闭钱庄17家。福州倒闭6家.宁波钱庄
从3l家减为l 8家,镇江的60家只剥15家.汉口只有几家钱庄挨过旧历年
关。北京也不能幸免,取款者“不绝于途,街衙几为之塞”,两周内44家钱
庄破产。
    为了了解龙卷风一样的挤兑风潮.我们来看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从而
分析其机理。
    假设现在有A和B两个人,都借给朋友c tOO万元人民币做生意。c拿
到这200万元在第一年进行投资.第二年才可以赚得利润。笔者不妨假设第
一年的时候,A和B索要借款,c只能还给两人各70万元;若是A和B并不
是那么急着要钱,给c两年的时间.则c连本带利可以获得280万。
    对于A、B两人来说,第一年要回借款,各得70万;若其中一个人索要
借款,而另一个人没有去索要.则索要的人先来一步得到100万本钱。另一
个人则只拿到剩下的40万元;如果两人都在第二年才索要存款,则各得140
万元;在第二年.只有一个人索要借款,另一个人并没有催着c还钱的情况
下,先催款的人得到180万.另一个人只拿到原来的本钱100万。
    这种情况下.就是一个两阶段的动态博弈,见表8—1和表8.2。
l102
表8.1
第一年的索款博弈矩阵
表8…2    第二年的索款博弈矩阵
    动态博弈都是用倒推法进行分析,我们在这里仍然采用倒推法.首先看
第二年时.A和B作为理性人会如何选择行动策略。假如A和B都将资金借
给C用到第二年.这个时候博弈均衡点是双方都索要自己的资金,A和B各
得到140万元的还款,利息率高达40%。这个均衡点是A、B两人理性博弈
的唯一可能结果,
    我们回过头来看第一阶段,也就是第一年双方的博弈情况.由于在第一
年时t双方都不抽回资金的策略将产生第二年的均衡结果.因此在第一年的
博弈矩阵可以改写成表8…3所示的矩阵。
表8…3
简化的素款博弈矩阵
    在我们假定A和B都是理性人的条件下,第一年的纳什均衡点很明显有
两个.一个是双方都索要借款.这时双方都只能拿回70万元;另一个就是双
方在第一年都不索要借款.这时根据我们在第二阶段的分析,双方各能收到
140万元的回报  自然对于A和B来说,后一个纳什均衡比前一个纳什均衡
措鹿博弈:走上集体优化之路
要好。
    遗憾的是.并没有什么可以保证A、B双方一定不会在第一年索要借款。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模型中的c就相当于是一家银行,而A和B就是银行的
存款客户。
    银行挤兑往往是由于谣言四起,存款客户不再放心将钱放在银行中,纷
纷去拿回存款。在很短的时问内,银行又无法筹措大量的现金.最终的结果
就是银行倒闭,很多人只能抽回银行存款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分存款都拿不
到。这种情况往往就是实际生活中许多银行因挤兑风潮倒闭的根源。
“看不见的手”失灵
    如果我们从挤兑现象引申开来,似乎又回到了囚徒困境的模型。但是在
这里,我们不再探讨使每个参与者参与挤兑的机制,而是由此寻找一种能够
避免争相挤兑,从而走上集体优化的道路。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说的是一个人有一妻一妾,妻子年纪大而妾年轻。
于是,妻子每天都把丈夫头上的黑发拔一点下去,以使他与自己的年龄相配.
同时使他在朋友面前的形象也显得更为德高望重一些。而小妾每天把丈夫的
白发拨一点下去,以使他显得年轻一些,显得更有活力一些。过了没有多久,
这个人变成了秃头。
    无论是妻还是妾,她们为这个男人拔头发的动机都无可非议,但是最终
却是两败俱伤,不,是三败俱伤,把自己的丈夫变成了秃头。单纯地批评她
们的愚蠢是于事无补的,正如生活中无数类似的故事一样,我们需要的是实
现集体优化的解决方法。
    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观点,集体优化是不需要刻意追求的.只需要每一个
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优化的效果。也正是在这样的观
念之下.“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一度成为广泛流传的观念。
    其实,这种思想真正的来源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c这本书中提出,
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会从个人自利的经济行动中,提炼出社会整体的经济
福祉。让我们重温一下这段经典论述:
051
飘w当篮

    “我们的晚餐并不是来自屠夫、啤酒酿造者或点心师傅的善心,而是源
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虑    ‘每个人’只关心他自己的安全、他自己的得
益。他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他原本没有想过的另一目标。他通
过追求自己的利益.结果也实现了社会的利益,比他一心要提升社会利益还
要有效。”
    1776年这段话在《国富论》中出现以后,很快成为鼓吹自由市场经济者
的最有力论调。很多人因此认为,经济市场的效率意味着政府不要干预个人
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自利尝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发达.这种思想及其各种变化形式.迅速成为指
导人们行为的一种价值准则.或者为自利行为辩解的一种论据。在《联邦党
人文集》中.麦迪逊认为,在幅员足够大的共和国中,不同政治派别图谋私
利的行为.在某种自动的作用之下反可形成内政的和谐。
    由盂德斯鸠首倡并且实践的美国宪法之中的三权分立与制衡观念,也是
出自同一观点。分权的目的是防止专制,而不是为了政府和谐;其用意在于
使政府各部门在追求本身利益的同时.能节制过分的行为,从而促进大家的
利益。
    同样的原则被应用到国际事务里。各国追求本身利益的同时,对国际社
会也会有所贡献,仿佛有一只隐形的手.能够保证各国凭自由意志所做的选
择必能为人类全体带来福祉。
    然而事实上,并不是只要每一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世界就会取得最
好的结果。囚徒困境已经向我们详细地说明了这一点。在囚徒困境里,当一
名囚徒坦白时.他伤害了他的同伴,却不会因此而付出代价。个人理性与集
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
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