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唐诗鉴赏大辞典 (中) >

第1部分

唐诗鉴赏大辞典 (中)-第1部分

小说: 唐诗鉴赏大辞典 (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诗鉴赏大辞典》(中) 目录 
◎杜甫  望岳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
房兵曹胡马
画鹰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兵车行
饮中八仙歌
春日忆李白
前出塞九首(其六)
丽人行
贫交行
醉时歌
后出塞五首(其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月夜
悲陈陶
对雪
春望
哀江头
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二)
北征
羌村三首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春宿左省
曲江二首
曲江对酒
九日蓝田崔氏庄
日暮
赠卫八处士
洗兵马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佳人
梦李白二首
秦州杂诗(其七)
天末怀李白
月夜忆舍弟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七)
成都府
蜀相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南邻
狂夫
江村
野老
恨别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后游
客至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春夜喜雨
江亭
琴台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赠花卿
不见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堂成
戏为六绝句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送路六侍御入朝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别房太尉墓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登楼
绝句二首(其一)
绝句二首(其二)
绝句四首(其三)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宿府
倦夜
有感五首(其三)
禹庙
旅夜书怀
八阵图
白帝
夔州歌十绝句(其一)
宿江边阁
诸将五首(其二)
秋兴八首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阁夜
孤雁
又呈吴郎
九日
登高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漫成一首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江汉
登岳阳楼
南征
发潭州
燕子来舟中作
小寒食舟中作
江南逢李龟年
◎李华  春行即兴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寄左省杜拾遗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逢入京使
碛中作
戏问花门酒家翁
春梦
◎景云  画松
◎刘方平  采莲曲
月夜
春怨
◎民谣  神鸡童谣
◎裴迪  化子岗
◎元结  舂陵行并序
贼退示官吏并序
欸乃曲五首(其二)
◎孟云卿  寒食
◎张继  枫桥夜泊
◎钱起  省试湘灵鼓瑟
赠阙下裴舍人
暮春归故山草堂
归雁
◎贾至  春思二首(其一)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二)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郎士元  柏林寺南望
听邻家吹笙
◎韩翃  寒食
宿石邑山中
◎司空曙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金陵怀古
江村即事
喜外弟卢纶见宿
◎皎然  寻陆鸿渐不遇
◎李端  胡腾儿
拜新月
鸣筝
闺情
◎胡令能  咏绣障
小儿垂钓
◎严维  丹阳送韦参军
◎顾况  囝
公子行
过山农家
◎韩氏  题红叶
◎窦叔向  夏夜宿表兄话旧
◎严武  军城早秋
◎张潮  江南行
◎于良史  春山夜月
◎柳中庸  听筝
征人怨
◎戴叔伦  除夜宿石头驿
三闾庙
题稚川山水
兰溪棹歌
苏溪亭
◎韦应物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登楼寄王卿
寄李儋元锡
寄全椒山中道士
寒食寄京师诸弟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赋得暮雨送李曹
长安遇冯著
幽居
滁州西涧
闻雁
◎卢纶  逢病军人
塞下曲六首(其二)
塞下曲六首(其三)
晚次鄂州
送李端
◎李益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喜见外弟又言别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立秋前一日览镜
鹧鸪词
洛桥
度破讷沙二首(其二)
汴河曲
塞下曲四首(其一)
边思
从军北征
听晓角
宫怨
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
春夜闻笛
行舟
隋宫燕
上汝州郡楼
写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江南曲
◎于鹄  江南曲
巴女谣
◎孟郊  游子吟
怨诗
巫山曲
古别离
古怨别
登科后
秋怀(其二)
游终南山
洛桥晚望
◎李约  观祈雨
◎陈羽  从军行
◎杨巨源  和练秀才杨柳
城东早春
◎武元衡  春兴
赠道者
◎畅当  登鹳雀楼
◎窦牟  奉诚园闻笛
◎刘采春  啰唝曲六首(其一、其三、其四)
◎刘商  画石
◎崔护  题都城南庄
◎权德舆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玉台体十二首(其十一)
◎常建  宿王昌龄隐居
题破山寺后禅院
三日寻李九庄
塞下曲四首(其一)
◎张籍  野老歌
猛虎行 
节妇吟
牧童词
湘江曲
成都曲
夜到渔家
秋思
凉州词三首(其一)
◎王建  江馆
望夫石
水夫谣
羽林行
新嫁娘词三首(其一)
雨过山村
赠李愬仆射二首(其一)
江陵使至汝州
十五夜望月
宫词一百首(选一)
◎薛涛  牡丹
送友人
筹边楼
◎韩愈  山石
雉带箭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李花赠张十一署
青青水中蒲三首
听颖师弹琴
调张籍
答张十一
题木居士二首(其一)
湘中
春雪
晚春
游太平公主山庄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张仲素  春闺思
秋夜曲
秋闺思二首
◎王涯  秋思赠远二首
◎吕温  刘郎浦口号
◎刘禹锡  插田歌
平蔡州三首(其二)
蜀先主庙
金陵怀古
昼居池上亭独吟
始闻秋风
西塞山怀古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望夫山
淮阴行五首(其四)
秋风引
竹枝词二首(其一)
堤上行三首(其一、其二)
踏歌词四首(其一)
踏歌词四首(其三)
阿娇怨
秋词二首
竹枝词九首(其二)
竹枝词九首(其七)
竹枝词九首(其九)
杨柳枝词(其一)
浪淘沙九首(其六)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再游玄都观
与歌者米嘉荣
听旧宫人穆氏唱歌
石头城
乌衣巷
台城
和乐天《春词》
望洞庭
柳枝词




 



◎杜甫望岳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萧涤非)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
 
                 杜甫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原作共两首,第一首是七律,殆初识张君时作,形容他的为人。这是第二首,大约跟张氏已很相熟了,所以开首便道“之子时相见”,《杜诗镜铨》以为“当是数至后再题”,《杜诗详注》以为“往来非一度矣”,皆是。
 
  虽是一首应酬之作,却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情味与风趣。这首诗直说与用典双管齐下。直说与用典是古诗常用的两种表现方法,如不能分辨,诗意便不明白。在这里却两两密合。假如当作直说看,那简直接近白话;假如当作用典看,那又大半都是些典故,所谓无一句无来历。但这是形迹,杜诗往往如此,不足为奇。它能够有风趣,方是真正的难得。
 
  如“之子”翻成白话当说“这人”或“这位先生”,但“之子”却见《毛诗》。第三句,池中鲤鱼很多,游来游去;第四句鹿在那边吃草呦呦地叫;但“鳣(zhān毡)鲔发发(bō拨)”,“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并见《毛诗》。用经典成语每苦迂腐板重,在这儿却一点也不觉得,故前人评:“三四驱遣六艺却极清秀。”而且鹿鸣原诗有宴乐嘉宾之意,所以这第四句虽写实景,已景中含情,承上启下了。
 
  “杜酒”一联,几乎口语体,偏又用典故来贴切宾主的姓。杜康是创制秫酒的人。“张公大谷之梨”,见潘岳《闲居赋》。他说,酒本是我们杜家的,却偏偏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们张府上的,自然在园中边摘边吃,不必向外找哩。典故用得这般巧,显出主人的情重来,已是文章本天成,尤妙在说得这样轻灵自然。《杜诗镜铨》说:“巧对,蕴藉不觉。”慰藉不觉正是风趣的一种铨表。
 
  诗还用透过一层的写法。文章必须密合当时的实感,这原是通例。但这个现实性却不可呆看,有些地方正以不必符合为佳。在这里即超过,超过便是不很符合。惟其不很符合,才能把情感表现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