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英雄:中国七大投资高手-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骨子里面,石波已经把投资看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可以改变社会的善行。他希望通过价值投资来与企业共同成长,创造社会的新价值,改变人类的生活。
这就是石波的魅力。在私募基金这个以基金经理个人能力为标杆的行业,石波,正在以他的能力、他的笑声、他的个性、他的魅力,赢取私募基金追随者的认同。
石波:有一种价值不可替代 第一篇:投资之路
书香中文网 更新时间:2008…6…19 9:49:49 本章字数:138
之一:君安证券操习
之二:加入公募队伍
之三:成功投资
之四:险些错过“格力”
之五:遗憾的投资
之六:转投私募
之七:私募和公募
之八:发行产品
石波:有一种价值不可替代 之一:君安证券操习
书香中文网 更新时间:2008…6…19 9:49:50 本章字数:1398
法学硕士出身的石波最早加入证券行业是从券商开始的,1994年他来到君安证券,并从事投行工作。
石波回忆说:“1994年到君安证券,是我第一次接触股票,当时应聘的时候他们问我,你知道B股吗?我说股票还分ABCD吗,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学习!”
“可以学习”,就一切从零开始,石波自此开始了他的职业投资生涯。1999年,君安证券与国泰证券合并前,石波已经担任君安证券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上海总部副总经理。
从19994年到2007年,石波已有13年的证券投资经历,称得上是这一行的“老”人了,但他坦言,“刚开始并不喜欢这个行业,”他清楚地记得那些股评家的岁月。
股评家岁月在任何国家证券发展史上都是不可或缺的,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股评家伴随中国股市的发展而出现。当时,声讯股评风靡中国大陆证券市场,广播电台、电视、报纸等各类媒体纷纷推出受广大民众最为关注的股评栏目,大批股评家是股票市场炙手可热的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成为股票涨跌的依据。
“这些股评家只会介绍怎么玩赚散户的钱,根本不称不上投资,”石波对此评论。为此,石波也曾怀疑过自己所从事的行业。
1995年8月,原君安证券研究所成立,这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券商研究所。区别于以前股评家时代的是:君安证券成立研究所时没有聘请那些当时流行的股评家,而是招聘了各个行业的专业人员,“从一开始就离开市场看市场。”
石波认为后来证券公司聘用的研究员制度为中国证券市场带来了有益的变化。回头来看,正是在君安证券的工作经历,才为石波后来的投资理念和投资道路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在石波回忆中,君安证券是个“有意思”的公司,他在君安证券尤其是投资银行部的经历,是其职业生涯一个很好的开始。“投资银行部做的就是去寻找好的企业,帮助它们上市,我们是从这个角度来第一次接触到企业。”石波回忆,“其实投资银行工作是证券行业里面最基层的一个工作,非常辛苦,长期出差,我们甚至曾经到东北大兴安岭里面做项目,但是这种艰苦对我们以后的投资非常有帮助,因为我们一进入证券行业就是接触企业,而不是接触K线图,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基础,树立了一个正确的投资观。”
1996年,石波的职位虽然没有出现大的变动,但是其投资理念出现飞跃。这主要因为,石波的一个同事从美国带回巴菲特的书,从那时起,石波接触到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从此,石波开始崇拜巴菲特。
“当时我们把介绍巴菲特的一些书看作投资的《圣经》。”石波认为巴菲特的许多思想对证券行业都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巴菲特的思想流入中国,部分改变了中国整个证券行业的格局。
那时开始,石波的投资活动开始以行业前景为依据——哪些行业在中国最有前景就集中投资,而这从根本上与早期的股评家时代相区别,完全不同于市场投机炒作的投资方法。石波认为,包括君安在内的券商基本面投资流派的出现,对后来的基金行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1997年,君安证券收购上海申华实业,石波出任上海申华实业的常务副总经理,当时石波和他的同事们希望能够把这个公司打造成巴菲特式的投资公司,用这个公司作为平台进行价值投资,复制巴菲特的理想,但是随着国泰、君安后来的合并,石波的这个愿望也就随之落空了。
石波:有一种价值不可替代 之二:加入公募队伍
书香中文网 更新时间:2008…6…19 9:49:50 本章字数:1638
早在1992年,中国就有了第一只基金。但真正中国基金业的起点却是在1997年。1997年11月,《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获得国务院批准。1998年3月,基金金泰、基金开元的设立,揭开了中国基金业的发展序幕,与此对应,1998年到1999年期间,国内基金业第一批基金管理公司诞生。
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就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1999年,石波加入华夏基金,开始了他在公募基金行业基金经理的生涯。在华夏基金的第一年,石波担任研究总监,第二年,他通过竞聘,成为兴科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之后连续担任兴华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华夏回报基金及华夏回报二号基金两只华夏回报系列基金的基金经理。
石波回忆,在刚担任基金经理之初,中国市场仍处在“炒股票”的阶段。
这主要因为,从1999年到2002年,国内基金业仍处在发展阶段,公司研究体系、投资体系、风险监控体系都不十分完善,基金公司业务发展不是十分完善,当时很多基金公司的管理层会参与股票买卖的决定,很多基金公司开会从早开到晚,都在讨论买哪一支股票,“大家知道机构投资者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做什么样的事情,但是那时候还是初级阶段,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所以市场还有很多不规范,市场中坐庄的机构也特别多。” 石波说。
如果说1991年至1995年这前5年是中国股市短线投机暴利时代的颠峰时期,那么1996年后的这5年则是中国股市坐庄最凶猛的5年。2001年、2002年则属于庄股灾难年,许多个股在2001年12月前后集中性地惨烈跳水,股价大幅缩水导致资金面吃紧,大量庄家的资金链断裂,股价雪崩,市场仍处在十分不规范的阶段。
在2003年之前,人们对基金的印象主要是:赚不到钱,却提取大量的管理费。然而到了2003年,基金的重仓股异军突起,成为2003年上半年市场最靓的股票,基金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基金行业则第一次取得了良好的声誉。也是从那一年开始,基金的收益率开始远远超过绝大部分散户和个人投资者。以石波、朱平、肖华、肖坚、吕俊等为代表的基金经理,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基金业的“黄金一代”。
并且,随着基金业发展,国内基金公司的数量和管理基金的规模在不断增长,公募基金品牌开始逐步形成。此时,基金经理开始提倡价值投资,按照行业的基本面来投资,为基金行业带来了正面的效果。
“大家认识到,基金公司的管理机制、商业模式比过去炒股票的商业模式更理性、更安全、更可靠。”石波称,市场会随着公募基金的成长而日益规范。
“以前券商的资质还不够专业。”石波把券商比作百货公司,而把基金公司这样只做投资业务的更专业化的机构比作大卖场,在机制上,基金公司引进国外机制实现三方监管,“这样的架构下使投资行业出现了公开、透明、阳光化的运作方式,也使这个行业获得声誉”。
“而公募基金出现后,不仅引进了国外的风险控制、投资流程、作业组织等,而且显著地传播了投资知识,唤醒了普通人的投资意识。”石波认为,基金公司从企业的基本面去着手,实践了价值投资,实际上传播了投资理念。
在做公募基金经理时,石波就提出了“投资伟大的企业”的口号,正是因为这个理念,他管理的基金股票换手率一向不高,并能够在2007年5·30这样的市场波动中经受住考验。2007年二季度,石波管理的华夏回报2号基金在开放式混合基金中排名第一。
虽然如此,石波并不看重排名,而希望能够买入可以持有3年的股票,因为他认为短期的排名对于一个基金经理的投资成果的考核“实在是太短了”。
石波在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所管理过的兴科基金(后拆分为华夏蓝筹)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基金,兴华基金是目前中国累计回报最高的基金,华夏回报是中国分红次数最多的基金。石波还曾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2006年中国优选基金经理。
石波:有一种价值不可替代 之三:成功投资
书香中文网 更新时间:2008…6…19 9:49:50 本章字数:1160
在公募基金期间,石波投资了一些很好的企业,小商品城与苏宁电器就是其中的代表。
“我们选择的是价值投资,要看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是不是能支持上市公司的股价,比如小商品城,我认为股价还没有充分反映它的市场价值。”石波称。
2004年,石波就开始关注并投资小商品城了。
小商品城全名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经营范围涉及:实业投资开发、市场开发经营、市场配套服务、金属材料、建筑装饰材料、百货、针纺织品、五金交电化工、办公设备、经营进料加工和“三来一补”等业务,公司于2002年5月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石波最初投资小商品城时,该股票的价格是20多元,总市值不到30亿元。但在研究报表和实地考察后,石波发现,小商品城的商业面积为180万平米,如果以2万/平方米的价格计算,实际价值超过360亿元。毫无疑问,该股票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于是,石波在管理华夏回报时,坚持买入并持有小商品城,获得了超过300%的收益。
苏宁电器也是让石波感兴趣的公司。
当时,苏宁电器的盈利模式曾经引来两种完全不同的判断。看好苏宁的人认为其连锁模式可以很大程度地挤压厂商利润,以低价争夺消费者,是极其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具有很强的盈利能力。而重视风险的人则认为,苏宁的房子是租的,商品是厂家的,其实苏宁什么都没有,一旦发生风险,投资者可能血本无归。
所以,当时有基金经理质疑苏宁运营模式未来存在发展不确定性,也有基金经理认为,苏宁电器的盈利模式在国内并非独家,是否能取得成功未成定论,而且还需要关注公司未来方向和扩张动力。
石波认为,在国内,苏宁电器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大卖场+类金融”这种创新型的商业模式,这种轻资本类金融大卖场模式比传统百货更具有效率和规模优势,原因是:一方面,苏宁是“轻资本”的,固定资产只有25亿元,销售额却高达近240亿元,正是巴菲特所说的“投一元钱可以产出十元钱的企业”;另一方面就是“类金融模式”,这也是大家电连锁企业特有的“吃供应商”的盈利模式,即在与消费者之间进行现金交易的同时,延期3~4个月支付上游供应商货款,使账面上长期存有大量浮存现金,并形成“规模扩张——销售规模提升带来账面浮存现金——占用供应商资金用于规模扩张或转做他用——进一步规模扩张提升零售渠道价值带来更多账面浮存现金”这样一个资金体内循环体系。
石波曾是最早投资连锁百货代表大商股份的基金经理,是持有苏宁电器最为坚定的基金经理。苏宁电器上市三年来上涨超过40倍,虽然石波买入苏宁电器比较晚,但因为持有时间很长,也获得20多倍的回报率。这些投资为石波管理基金的业绩提升贡献很大。
石波:有一种价值不可替代 之四:险些错过“格力”
书香中文网 更新时间:2008…6…19 9:49:50 本章字数:993
任何投资过程都会有惊险的案例,石波就差点错过了格力电器。
至今,石波仍会在许多场合提到格力电器。
虽说早就听说很多同行在投资格力电器,但最初,石波一直对此颇不以为然,石波认定格力电器身处激烈的竞争行业中。在股权分置改革期间,格力管理层曾到华夏基金与石波的同事们沟通过;除了记得该公司管理层都很平和、老总不太爱说话外,格力管理层最初给他的几乎是“毫无印象”。
直到2006年12月,石波在全国进行了一次企业之旅,这次旅途走访了海尔、格力等数家企业。
刚到格力,石波就被眼前的气象打动了:格力工厂的场区干净整洁,工作人员的素质很高,石波说自己能从各个细节感触到公司的“精益化管理”。比如,在格力电器的场区,石波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