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第2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次爆炸,对于木船来说却是致命的,会引发大火,甚至直接炸烂船只。
江户湾海战从早到晚,整整打了一天,最后日本水军全军尽没,海上尽是日本船的碎片。而战斗结束,大明的舰队无一船伤亡。
这个结果震惊所有日本人,获得海战胜利之后,刘钧让舰队驶进横滨,向横滨城发射舰炮。随后,舰队继续深入,直抵江户港,并向江户发射了上百发炮弹。
九月十八日,日本江户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派出代表请求议和。
刘钧向日本提出谈判条件,“日本向大明称臣纳贡,从此永为大明藩属。日本天皇改称日本国王,接受大明皇帝的册封授印,每年向大明六次朝贡。其二,日本将平户、对马、壹岐、马岛永久租借给大明,大明每年付给日本一千两白银。大明对诸岛有驻军、司法和行政权,日本无权干涉。”
“其三,日本向大明开放所有的港口贸易,并享受最惠国待遇,最低关税。第四,居留在日本的大明子民可以不服从日本法律约束,不受日本审判,如犯罪,当移交大明处置。第四,大明拥有对日本的独家贸易权,日本不得与其它各国贸易。”
江户幕府也给出了谈判底线,向大明开放互市贸易,有限优惠待遇。允明国在五岛建立商馆,允明国人在五岛居留,开放平户和长崎二处港口与大明商人互市。此外,日本要求大明人居留地范围是五岛列岛内,禁止进入日本其余地方。
在平户和长崎二港,允许明人建立商馆。明人在二处港口十里内范围可以活动,以港口十里为限,禁止越过十里界线。
这个条件刘钧直接拒绝,他直接向日本使者下了最后通牒,如果日本不答应大明的条件,那么他就要进攻江户城。
通过紧急商议后,江户幕府最后勉强答应了刘钧的条件,同意将对马、壹岐、平户、五岛等几个大岛及周边的附属小岛都租借给大明,承认大明对租界为驻军、司法、行政等权。也给予大明最惠国待遇。但没有独家贸易权。
在租界外,另只对大明商船开放长崎、唐津、难波、横滨、江户、名古屋、兵库津七个港口。各开放商港承认明国人的居留权和房屋租赁权,允许明人自由贸易,双方国民买卖物品,一律不受限制;对支付方式等,日本官员概不干预;对于日本人买卖或携带购自美国人的商品,不加妨碍。双方制定协议关税,不得单方面提高关税等。允许明人在日本的旅行权。
这样的条件。已经是日本人的最大让步了。
刘钧也见好就收,当天。在大明的战舰神龙号上,刘钧代表大明帝国,德川家光代表日本江户幕府,正式签定九一八江户条约。
和约签署后,还需要各自上交给日本国王和大明皇帝签署,然后交换各约。正式生效。
签署完和约,刘钧立即当德川家光的面下令大明各舰船返回平户,以后不得再无故侵扰日本各地。对于被俘的平户藩主和日本士兵也都予以释放,允许日本将平户等租界内的百姓迁走。如果半年内未迁走,则视为自愿留在租界之内。以后他们得遵守租界法律而不是日本法律,得向大明租界交税而不是日本。
德川家光也不想再和大明作战,他立即下令从租界迁出百姓,同时给松浦家换了一块领地。
签署和约的第二天,刘钧和日本又谈好了数桩贸易合同,其中包括生丝、瓷器、砂糖、鹿皮、丝绸、香料、胡椒、麻布、欧式软帆商船等货物出售给日本,而从日本商人处购进大量的大米以及漆器还有黄金、白银与铜料。
这批交易量极大,刘钧特意压低了下价格,给了日本商人些优惠。另外刘钧也与日本协议好了关税,这些税收虽然不高,但也让日本幕府小赚一笔,双方各自满意。
各约和协议达成,刘钧就率着舰队扬帆离去,返回平户。
站在船头,看着越来越小的江户湾,刘钧长松口气,这次敲诈终于成功了。
“落后就要挨打,一定得记住了。”刘钧对站在身边的朱成功道,这个年轻人早迫切的想回平户去了,与母亲分别多年,如今终于重逢,当年离开时的弟弟,如今也长的很高大了,父亲已经跟他说过,等离开时,要带母亲和弟弟回台湾去。
朱成功点了点头,他一直跟在义父的身边,很清楚这是一次冒险,一次讹诈,可日本人妥协了。难以想象,义父打着大明的旗号,带着两万人马,几百条船,就让一千多万人口的日本臣服了,还租借了这么多个岛,开放了这么多港口。
少年对于年青的义父,充满崇拜!
北京。
刘钧派人快船快马将与日本的和约送到京师,当崇祯看到这份和约之时,充满惊叹。
“他居然真的办成了,短短月余时间,就让日本臣服了。”
崇祯感叹一声,都不知道要如何来形容刘钧了,入辽南,败建虏,使得辽东几百里沿岸,成了无人区,鞑子现在甚至不得不主动下了迁海令。
就在这月,崇祯刚得到奏报,黄台吉已经下令,自辽河口到鸭绿江宽甸一线,一千五百里的沿海地区,所有百姓迁后五十里,严禁商民船只下海,不允许进行海上贸易。同时,下令焚毁清军和百姓所拥有的所有船只,界外沿海五十里内的城池堡垒房屋,通通焚毁。凡越界百姓,一经发现,立即就地处死,以防通敌。
看到这个奏报的时候,崇祯非常高兴。
鞑子已经被刘钧的进攻弄的狼狈万分,不得不下达这样的昏庸政令了,靠迁海五十令,制造无人区来防御刘钧,这充分说明鞑子已经惧怕明军了。这迁海令,对大明来说,是极大的好事。
楚国公去了趟朝鲜,朝鲜立即换了个更加亲明忠明的国王。去了趟日本,日本也臣服大明。
“立即让翰林院拟诏册封日本国王。”崇祯满意的下旨。
他更高兴的是,刘钧向他奏报,今年当可在朝鲜与日本以及南洋等地,采购到大约三到五百万石大米,以接济中原灾荒。虽然从海外运输这么多粮食回国,代价很高,但有这么多粮食就能大大减轻今年的粮食危机,钱多花一些也是值得的。
以往各年,大灾之后就是大饥,朝廷就算有银子都弄不来粮食。现在却还多了海外几条购粮渠道,非常好。(……)
第319章轰炸东京:
第320章 关宁铳骑兵()
松山并不是一座山,而是距离锦州城只有二十里的一座堡垒。
松山堡所处地形,是在低洼地带。与锦州相距二十里,中间有乳峰山相隔,东南面是黄土岭,这两处都属要地,但都被围锦州的清军所占据。
吴本桂率领本镇宁远军到达松山堡后,并不占地利优势。
不过松山后面二十里就是杏山,再往后就是塔山、笔架山和宁远,其中还有不少的堡垒,在这条狭窄的辽西走廊上,清军除非逐城攻夺,否则并不利于骑兵的进攻。
如今锦州被围,外面有将近三万清军,而在东面还有数万鞑子由黄台吉亲自统领。
吴三桂刚得到自锦州城中舅父祖大寿发出的情报,锦州城中粮草还能坚持一年左右,只是柴薪有些不足。祖大寿知道外甥吴三桂已经进驻松山,特别告诫他不要轻易进攻锦州外围之敌,而应当稳打稳扎,继续跟鞑子耗。等待辽南的楚军发动攻势,到时清军自然会顶不住撤围。
不过吴三桂不想坐等。
这段时间他派出一队又一队的斥候,四处搜集情报,打探消息,寻找着做战之机。自从湖北得到大批的火器之后,吴三桂现在是自信心大增,迫切的想要跟鞑子打一仗。
吴三桂从宁远镇兵马中选出最精锐的骑兵五千,以百人为一队,总分成五十队。每队设一领骑官,计五十名。他把这五十名领骑官的姓名分别写在五十支竹简上,装在一个锦囊中系在自己的腰间,遇用之时,便信手从中抽出一简,呼叫简上领骑官,由该领骑官统领本骑队,依令出阵冲杀。
这五千骑兵,全都装备双层甲,内着皮甲外着绵甲。每名骑兵还都装备了自湖北购进的骑兵短铳两支。飞龙铳一支,并装备马刀一把,长矛一支,以及弓箭一副。这段时间。这支骑兵每天都在练习火铳射击,已经初见成效。
当初吴三桂为了得到这批短铳,可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一把骑铳换一匹战马,五千人的骑铳足足要付给刘钧一万匹战马。可见识过骑铳厉害后。吴三桂最后还是咬牙买下来了。
此外吴三桂还从步军中抽调了五千名士兵,让他们都装备了飞龙铳。以百人为一个火枪队,配两个百步长矛队。
从湖北买来的诸多虎蹲等炮也大量装备步军之中,松山堡上则架设了臼炮、佛郎机、红夷等火炮。
经过这段时间的训练,吴三桂认为自己凭借着这些火器,完全可以与清军一战。楚国公能打胜仗,不就都是凭着这些火器之利吗,他一个武生都能凭此建功,难道他堂堂将门子弟却不行?
吴三桂一直盼着一场战斗,来证明自己。
这些天。吴三桂一直在谋划着如何引诱清军出来打一仗。经过许久的谋划后,他终于想到了一个计划。
数天前,吴三桂的探马发现在松山和杏山之间的五里台居住的一批蒙古多罗特部牧民,大约有百余家,约五六百口,他们秘密约降清军,请求清兵前来接应,保护他们免遭松山明军的堵截。
发现此事后,吴三桂并没有马上派兵捉拿这些蒙古人。他认为这是自己要等的机会,如今终于等到了。
“暗中盯住这些人。这是我们的鱼饵,我们这次要钓几条大鱼。”吴三桂兴奋的对麾下的将领们说道。
“报!”
“禀报总镇大人,鞑虏出动了,他们上钩了。”负责盯着鱼饵的都司张成急忙来报。“是大鱼,鞑子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多罗郡王阿达礼等亲自率三千骑兵前来接应这批蒙古人。”
“太好了。”吴三桂一掌拍在大腿上,腾的站起身来,走到地图前仔细的打量着。“鞑子还真是目中无人,不把咱们放在眼里啊。不过这样正好,只要他们敢来。这次他们不死也得脱层皮。”
听到领头的三个鞑子名字,吴三桂大为激动,这是真正的大鱼啊。黄台吉的四大亲王,这里就有一个济尔哈朗。济尔哈朗是郑亲王,也是黄台吉的堂兄弟,自小为努尔哈赤养在宫中,与黄台吉关系最近。
而多铎则是黄台吉的亲兄弟,排名第十,与四大亲王之一的睿亲王多尔衮是一母同胞兄弟。原本他也已经封为豫亲王,可在去年入侵关内之后,被议有罪,从亲王降为多罗贝勒。
至于阿巴礼,他则是四大亲王之一的礼亲王代善的孙子。
若是能把这三人拿下,那是天大的功劳。
“多派探马,给我盯紧了这些鞑子,我要对他们的动向掌握的一清二楚,记住,不要打草惊蛇。”
九月十七日,清兵为躲过明军的拦截,于半夜偷过松山城,次日天还没亮,顺利抵达五里台,然后护卫蒙古人急速回返。
在清军返回锦州乳峰山的半路上,吴三桂已经等候多时了。
东方刚露出青白色的曙光,那淡淡的圆月还挂在西边的天上,宁远镇兵马便已经一队队的开上了战场。
吴三桂、董永显、于绶、张鉴等一众宁远镇总兵副将参将们个个顶盔贯甲,全身披挂,骑马登上一块隆起的土坡,神情严肃的向前眺望。
等侯许久的大战时刻终于来临。
为了这场战斗,吴三桂精锐尽出,除了留守松山城堡中的几千人马,吴三桂调了五千精骑,五千火铳步兵以及一万普通步兵,整整两万人马埋伏在此。
淡淡的晨雾逐渐消散,宁远军的军阵也在曙光之中显现出来。
三千清军的身影已经出现在明军的视线之中,只见两三里外的旷野里黑鸦鸦的一片。
到现在为止,清军还没有发现宁远军。
也许清军根本没想过,明军还敢出城来拦截,更料不到他们的形踪早被宁远军掌握了。也许他们是认为这里一片开阔地带,适合骑兵冲锋作战,明军不敢离城来拦截。
总之,现在清军三千骑正大摇大摆的往锦州回返。
吴三桂伸手从腰间的锦囊里抽出一支竹简。
“骑队官王义!”
“卑职在!”一名身披铁甲的魁梧武将大步上前。
“你带本部前去诱敌。”
“遵命!”
清军骑兵善于冲击砍杀,人借马力,马助人威。这片开阔之地很利于清军。但吴三桂不打算错过这个机会,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