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05老子的帮助 >

第6部分

05老子的帮助-第6部分

小说: 05老子的帮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屈原《渔父》)  
  清而不矜,浊而不恶,掬之可用,源源不绝。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道就是最大的源头活水!道永远清如许!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光未然)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  
  月光如水照缁衣……(鲁迅)  
  上善若水,月光如水。上善可如月光?清幽明澈,润泽大地,而且有一种柔性。所以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  
  与“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一道,告诉我们,水最知春、乐生、有大愉悦焉!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后主)  
  水也惜春。春亦惜水乎?  
  ……这些言说,都比逐字逐句的解释更好,这也是“道可道,非常道”的证明。上善若水者,常道也,非可尽道也,保持对于水的诗性感觉比详加解说更善,更若水。  
  从这一章里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启发,老子在第二章里已经对美呀善呀提出了质疑,但是此节里讲了那么多善字。可见,善的价值老子仍然是承认的,不论作善良、和善、善心、善意讲,还是作以为然——称善讲,或者作善于、善为、善舞、善贾讲即作为副词讲,作擅长讲,都是一种正面的价值标准。                    
第九章 功遂身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抱在怀里,满满堂堂?不如就此罢休、放下。锋芒毕露,尖锐刺人?不可能长久保持锐利的。金玉满堂,光芒四射?你守护得住吗(总要慢慢地走失嘛)?财大气粗,由于富贵荣华而傲气冲天,你这是自找毛病,自找倒霉。  
  事情做成了,成功了,也就该急流勇退了,这才合乎天道呀。  
  第九章的中心是讲物极必反,毋为己甚,急流勇退,见好就收。这样的道理在我国已经成为常识,各种说法很多,但是做到的却很少很少。  
  这一章应该说是最少争议的。传说孔子撰述的《尚书》中已经提出了“满招损,谦受益”的济世良言。直至社会主义的中国,毛泽东讲“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孔子、孟子都用水作正面的形象说事。而盈、锐、满、骄,也不见有人不承认它们是四害。  
  《红楼梦》里秦可卿临死前给王熙凤托梦,就讲了一番这样的道理:  
  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又说:  
  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  
  早在老子的时代,春秋后期或者战国早期,老子已经看够了多少盈、锐、满、骄的个人或者势力,包括政权“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就是说一个王朝有时起得也快,垮得也快。而垮的原因,恰恰就埋伏在它起时兴盛时看好时的盈、锐、满、骄之中。  
  《史记》里记述了太多的盈、锐、满、骄直至灭亡的故事。众所周知的项羽、韩信不说了,《范雎蔡泽列传》中的蔡泽,司马迁其实没有怎么写他的丰功伟绩,而是专门写了一段他怎么样说服范雎功遂身退。蔡泽是这样说的:  
  今主之亲忠臣不忘旧故不若孝公、悼王、句践,而君之功绩爱信亲幸又不若商君、吴起、大夫种,然而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而身不退者,恐患之甚于三子,窃为君危之。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圣人之常道也。……今君之怨已雠而德已报,意欲至矣,而无变计,窃为君不取也。  
  多么有趣,日中则移,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虽然具体说法略有不同,其基本精神却是从谋臣蔡泽到老子,再到清代小说《红楼梦》中宁国府的美人秦可卿少奶奶的共识。而功遂身退,或者用一个更加通俗的说法叫做急流勇退,更是为人所称道。苏轼有《赠善相程杰》诗曰:  
  火色上腾虽有数,急流勇退岂无人。  
  不退,老在火上腾腾腾,好吗?  
  而明朝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卷三十一中的说法是:  
  官人宜急流勇退,为山林娱老之计。  
  著名的单弦牌子曲《风雨归舟》就是专门写“卸职入深山,闷来时抚琴饮酒”之乐的。都爱听,都不爱这样做。  
  那么许多人为什么有此认识却无此行动,即做不到急流勇退,直至自取灭亡呢?蔡泽也有个说法:  
  且夫翠、鹄、犀、象,其处势非不远死也,而所以死者,惑于饵也。苏秦、智伯之智,非不足以辟辱远死也,而所以死者,惑于贪利不止也。是以圣人制礼节欲,取于民有度,使之以时,用之有止,故志不溢,行不骄,常与道俱而不失,故天下承而不绝。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吴王夫差兵无敌于天下……遂以杀身亡国……此皆乘至盛而不返道理,不居卑退处俭约之患也。  
  他讲得好,是贪欲和诱饵使人类或鸟类退不下来,是至盛的处境使人热昏,拒绝退下。蔡泽的论述洋洋洒洒,旁征博引,高屋建瓴,后边还举了商鞅、白起、吴起、大夫种的例子,都是该退不退,终至杀身之祸。其实这更像是司马迁的议论——借题发挥,而不大可能完全是蔡泽的原话。  
  《史记》通过蔡泽之口,从理论上论道:  
  易曰“亢龙有悔”,此言上而不能下,信而不能诎,往而不能自返者也。  
  原来这里已经提出了能上能下的富有当代性的命题。而蔡泽的整个的“上而能下、信而能诎、往而能返”的主张,颇似来自老子的真传。  
  当然客观分析起来,当退不退的原因也与体制有关,与选择的可能性是否存在有关,并与人的结构素质有关。一个人如果除了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种语言以外其他什么都不懂,他还能退个什么劲呢?我就听到一位参加革命多年的老朋友退休(离休)前的讲话,他说,我自少年时代参加革命,从来没有离开过革命的队伍呀……他已经声泪俱下了。  
  或有学者讨论,功遂而身退中的退字,并不意味着退休退出,而叫做避位而去,而是指的敛藏、不张扬膨胀。这样的解释虽然灵活,却可能为恋栈者留下了借口。什么叫身退,一般人都掰扯得分明,不再深入讨论,不受学问的迷惑也许更好。  
  这里还有一个说法,叫做功遂身退是天道。这也可以用蔡泽的话来说明,日中则移,月满则亏,都是天象天道。类似的事例多了去了:夏尽秋来,夜长破晓,斗转星移,阴晴寒暑,无不一一向着对立的方面转化。呜呼,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纵使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退步抽身的道理讲了几千年,又有几个做到了呢?  
  同时,世界上的道理、大道并非只有一个方面,只有一种言说表述的方式,并非没有悖论至少是与之相反相成互悖互补的论存在,就是说也有堂堂正正的“反身退”的道理:其中一个说法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有其感人处。虽然感人,却未必明智。你是死而后了,尽了瘁了与“已”了,事业呢?国家呢?百姓呢?对他们是有好处还是没有好处呢?                    
第十章 如婴儿乎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你的灵魂,你的精神,能不能永远与大道在一起,而不分离、不撒手呢?你集中自己的注意,使自身温柔和善,能不能像一个婴儿那样呢?你经常洗涤你的头脑与心胸,能不能做到干干净净、无瑕无疵呢?你又爱家国(国君)又要治理好百姓,你做得到不矫揉造作、不苛刻烦琐、不主观武断、不强迫命令,而是无为而治,听其自然吗?你的各种器官运转开阖,你的所思所感起起伏伏,你能不能做得到平静沉着从容呢?你既然那样明白事理、信息通达,能不能少用或不用什么智谋,而自自然然地做事为政做人呢?  
  (“生而不有……是谓玄德”句,与第五十一章结语重复,依陈鼓应转依马叙伦说,将之移至第五十一章再论。)  
  第十章全部是用提问的方式来展开自己的论述的。这里带有一种不确定性与呼吁性、祈使性。这是一种理念,这是一个高标准,这是一个请求。这是如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说法:“我有一个梦。”能做得到吗?能不能做到呢?你为什么不这样努力呢?何不更符合大道一点,更大气和雍容一点呢?  
  抱着唯一的大道,不离不弃这样的大道,坚守这样的大道,忍受得住各种眼皮子底下的利益的诱惑与宵小的骚扰,经受得了历史与人生的种种试炼,这是第一位的要求与忠告。这就是说,任你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这就是静气、定力、涵养、明辨,这是修身做人的大功夫。  
  致柔与守雌为雌,含义接近。这与西方世界对于绅士的理解也是一致的。绅士gentleman,意译是文雅的(男)人,硬译则是轻柔的人。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接触一些欧洲的绅士的时候,他们给我的最深最强烈的印象,是他们细声细气,有时候像是低声下气,与中国人的大丈夫的豪气不同,与许多美国中西部的农家子弟也不同。你查《牛津英汉词典》,它对gentle一词的解释是和善的、友善的、温柔的与轻轻的。这与老子的要求一致,然而英语中的gentle的含义在于文明礼貌举止,老子的出发点则深广得多,那是在于大道,在于哲学,在于做人和行政以及做一切事。  
  如婴儿的含义还有待进一步考量。人这么老大了,一大把年纪了,还细细柔柔地像是个婴儿,婴儿纯洁,婴儿无心,婴儿是弱者弱势,婴儿是毫无侵略性扩张性的,婴儿不争不计较不吹嘘不炒作不经营不假大空与假冒伪劣。原来老子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在人的学习与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失去了许多原生的优秀与自然而然的符合大道的东西。这倒像是我在半个多世纪前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的表述了,一个人“经验要丰富,心地要单纯”。这带点乌托邦,是婴儿兼大道的乌托邦。  
  涤除玄览(鉴),这使人立即想起孔子的“三省吾身”,想起道家与佛家的静坐、打坐,想起气功,想起所谓的“闭门思过”,想起“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的教导,也想起基督教的忏悔、洗礼,甚至也想起弗洛伊德式的心理治疗。心灵深处像是一面大镜子——玄鉴,各种的影像、有害信息与四面八方的灰尘都会使之不那么清明,不那么灵敏,不那么公正。你的镜子可能变脏,变得不平,变成哈哈镜,更可能变得越来越模糊和不准确。  
  这里有一点心功的意思了。如果不夸张使之练功化、功夫化、走火入魔化的话,这种自我的心理清洁,倒是一个有益于身心的功课。我希望每个人每周至少有一次,练练心功,涤除一下玄鉴,清洗一下贪欲、烦恼、杂念、恶念、焦虑、紧张,这可以通过静坐、通过太极(拳或剑)、通过书画音乐来进行,也不妨通过重读《老子》来完成。  
  这里有一个问题,电脑的数据库有存储与记忆的功能,也必须有删除、备份、压缩与再彻底删除直至重新格式化的功能。如果电脑的功能是只进不出,数据早晚会因存储过多而完蛋。何况还会有电脑病毒,如果不经常进行杀毒软件的升级与对于各种病毒的扫描清除,电脑也会被病毒击败作废。人心何尝不如此!对人心进行适当的清泄、洗涤、扫描与删除,是不可少的。 
  例如,一个人是记仇清晰、眼里不搀沙子、睚眦必报好,还是不计小过、有“完”有“了”(读燎)、对旧账宜粗不宜细好呢?睚眦必报,语出《史记》对于韩信的描写。韩信的下场不能不说明,睚眦必报是一个不恰当的选择。  
  爱国治民,应该无为,这是针对统治者说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君王们争雄称霸,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