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05老子的帮助 >

第14部分

05老子的帮助-第14部分

小说: 05老子的帮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按真理,其实质原因常常既不是逻辑问题,也不是实证或材料搜集方面的问题。热衷于争者口头上说的笔下写的一套,并不能说明他的固执己见的真实原因,更不一定是全部原因。谁也不要企图通过辩论改变谁影响谁,甚至众多的旁观者也早就不会根据辩理的情况决定自己的取舍了。表面上的道理、考据、事实之侧面、角度之争的背后,往往是利益之争、意气之争、派别之争、背景之争。只有傻子才耽于争论,误了一切正事正业。  
  不争的结果还是最好的回应与过招。你把蝇头小利、浮名虚势看得重如泰山,我看得轻如鸿毛,我根本不予置理,你还能怎么样呢?你什么都争的结果并不可能给你添加一斤一两,而我的不争只干的政策,不是反而处于不败之地了吗?  
  老子此章的用意在于以无成有,以退为进。你在功名上、俗务上、金钱上、风头上退了,无了,曲了,枉了,洼了,敝了,少了,你在事业上、学问上、智慧上、境界上、大道上、贡献上才能有所进取,有所获得,有所创造,有所作为。当然给赵姨娘式的男人与女人讲这样的道理,是对牛弹琴了。然而这样的事例与成效无数,岂是虚言!  
  至于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老子判定,一个人最大的障碍有可能是他自己,光注意表现自己兜售自己了,他能看明白这个世界吗?他看得明白比他强的人士、比他所懂得的更高明的道理吗?光自以为是了,自己掉在自己的坑洼里了,他身上还有什么值得彰显的光辉吗?只知道吹嘘表白表功的人,谁愿意承认他的功绩?越是自高自大,越是得意扬扬,越是压人一头,越是无人买账,这样的事情还少吗?  
  老子对此也有一番感慨,就是自己挡住了自己的道路,自己蒙上了自己的眼睛,自己堵上了自己的耳朵,自己使自己变得可笑兮兮,孤家寡人,脱离大道,脱离生活,脱离人群。  
  老子说古代就有曲则全的说法,这不是虚话。这说明,老子的思想也是有根基的。中国民间过去或此后都有类似的总结、类似的例证。如大丈夫能屈能伸,如欲速则不达,如小不忍则乱大谋。如韩信的受胯下之辱。如范雎的佯死,更不要说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了。                    
第二十三章 飘风骤雨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少说话少折腾少生硬干涉才符合大道自然运行的规律,也才留下了大道自行运动的最好的空间。  
  风刮得太猛,往往不到一个早晨就停下来了。雨下得太大,也很难连下一个白天。谁把它们停下了呢?天与地。天与地都不能用力太过太久,何况咱们人类呢?  
  所以说,你如果力求按大道办事,你也就要或一定会与大道相一致。你力求按大德办事,你也就要或一定会与大德相一致。你行事失去了道与德,那么错失也就与你相一致。你与大道一致,大道也就乐于得其所哉——运转于最佳状态。你与大德相一致,大德也就乐于得其所哉——发挥于最佳状态。你与错失相一致,错失也就乐于得其所哉——惩罚你于应有应得的状态。  
  他们(那些与错失一致而背离了大道大德的人,尤其是统治者)缺乏公信力,老百姓信不过他们。  
  从这一章可以看出中国式的毋为己甚、适可而止、留有余地直至中庸之道的内容。不要用力过猛,不要用力殆尽,不要人为地闹哄咋呼,不要动辄暴风骤雨,要悠着劲来,要有长劲,这是老子的忠告。  
  中国古代少有权力制衡、社会制衡的传统与观念,但是中国人特别体会得到在时间的纵轴上的平衡:叫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叫做物极必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叫做否极泰来,时来运转;叫做阴阳协调,一阴一阳谓之道;叫做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所以我们较早发生了中庸思想,不走极端,免得若干年后再往另一面偏。同时中国人也较早就主张和谐与平衡,阴阳协调,各得其所。老子以狂风暴雨为例说明天地做事也不是一味走极端走单一方向,人类行事更要考虑到诸多方面,不可强行推动,不可一意孤行,不可逆天逆民而动,不可赶尽杀绝,不可将事做绝。  
  中国的古代,儒家提倡的是通过道德、礼法来制衡权力地位,失去了道德礼法也就失去了权力的合法性,不按理法办事也就失去了管理的合法与有效性。  
  老子则是企图通过哲学,通过大道的宣示与理解来克服苛刻烦琐勉强主观失度的苛政与蠢行。可惜的是,老子讲的这些仍然是偏于理想化的。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这也是中国人的尚同思维方式之一例。你靠拢认同A,A就喜欢你;你喜欢B,B就认同你靠拢你。既然A→A',那么A'就一定→A。其实这样的逆定理未必成立。你自以为是靠拢道与德,但事实证明道与德并未与你亲近合一,你追求道与德,偏偏有人认为你无道缺德,这样的事也是可能发生的。  
  老子式的道德治天下的范例太少了。春秋战国也好,其后的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民国也好,至今并没有哪个政权哪个个人是仅仅靠虚静无为柔弱退让取得了成功的。知识分子的求道学道的成效更不明显。你自以为爱道求道,但是道未必向你现出笑脸,而是嘲笑并惩罚你的书呆子气,这样的例子比同于道而道亦乐得之的例子更多,比如魏晋名士们的悲剧命运,比如近现代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的命运。  
  当然,同样也没有哪个政权哪个个人是仅仅靠生拉硬拽、强迫命令、狂风暴雨就能做到国泰民安事业有成的。革命高潮夺取政权时期,大讲反对中庸,反对费厄泼赖,提倡完全彻底干净地消灭敌人,号召“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是有它的历史特色与时代背景的,是有它的规律性的。革命胜利了革命的人民取得了政权了,必然会有新的考虑。  
  这里还有一个帮助与启发。从飘风骤雨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讨论一个社会生活或我们的事业的高潮化与正常化的命题。夺取政权的革命,是有高潮的,是在高潮中取胜的。对于这种高潮的自豪的记忆,这种高潮化的历史惯性,会鼓励我们总是想在不断涌现的高潮中跨步跃进。但是建设新社会,尤其是经济建设,不可能总是人为地采取掀起高潮、延续高潮的办法。改革开放前,经济与社会政治生活中我们数度呼风唤雨,掀起高潮,付出了太多的代价。比如名著《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比如反右完了就唱上了“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比如“大跃进”,比如“文革”。而我们现在很少讲什么掀起高潮,而是讲可持续发展了。  
  偏偏现在有些迷恋于老经验的人认为是进入了“革命的低潮”。他们如果能够多少听取一下老子的见解,不是没有帮助的。  
  更正确的选择是做到有为与无为、道德与实力、雄辩与慎言、虚静与强健、妥协与坚持、委曲求全与直道无畏、适可而止与锲而不舍的互济互补互通互动。老子的片面的深刻性,仍然是极有意义的精神资源之一种。  
  相对地说,老子反复强调身全、无尤、身先、无死地(见后),给人以过分重视自我保护而缺少献身舍身的精神了。这就看你怎样去理解怎样去汲取了。不要忘了老子也有另外一方面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些都是后话了。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跟来拔高,很难站立稳。跨越式的走路求快,很难用这种方式行路赶路。自己总是表现自己,急于兜售己见的,未免糊涂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总是要让别人承认自己一贯正确的人,反而不可能光耀彰显。自吹自擂的人不会有多大功劳留下或被承认。骄傲自满的人,得不到(长久的)尊敬与服膺。  
  从道的观点来看,上述这些强求与自我中心的多余表演,就像剩饭或者赘疣一样,只会令他人烦厌。所以真正掌握了大道的人是不会这样干的。  
  这一章老子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反面教员的形象图。你有多高矮就是多高矮,踮起脚尖来能算数吗?走起路来,勉强地迈起超过你的下肢的可能性的大步,一时可以,以此赶路,就太小儿科了。至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人,太多太多。这样的事情像是剩饭吗?可能是说它气味恶劣,品质恶劣,添乱添堵。这样的可笑的行为像是赘疣?则是说它完全无用、多余,只能添丑添病。而这样的弱点又是太普遍了。  
  人为什么会自己欺骗自己呢?人为什么总是易于觉得自己比别人正确比别人强呢?人为什么又总是心存侥幸,老是觉得好运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呢?为什么人常常会使自己变成剩饭赘疣一样地讨人嫌呢?  
  原因在于人总是在自己身上用力太过,强努太多,希图侥幸太一相情愿。美容美过了头,变成毁容。吹嘘过了头,会变成丑角,叫做丑态百出。强硬太过了,变成僵化。说话太过了,变得失去公信。转(读跩)文太过了,变成食而不化。喊叫太过了,变成声嘶力竭、向隅而泣。整人太过了,变成迫害狂。弄巧反倒成拙,恃强反而坚持不下来,诉苦诉得强词夺理、令人厌烦,上纲上得装腔作势、令人耻笑……这样的事无数无休。何不好好想一想?  
  其实大道是至上的,大道是管用的,大道是永存的。同时,请注意:大道又是惚兮恍兮的,是不确定的,是不仁的,是以万物为刍狗的。大道本身的运转,大道本身的万象万态,包含了也决定了人的犯错误、走极端、远离大道的可能。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还有某些无道者的变成、成为余食赘形,这也是大道。大道决定了会有人失道、悖道,自取其辱,乃至自取灭亡(按:这不是老子的原意,而是我的发挥感慨)。  
  人的这种踮脚拔高之意,跨越求捷之心,这种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的毛病,正是人自身也惚兮恍兮不明不彰失道缺德的表现,是天地不仁的表现,是一些人确如刍狗、切不可自视过高的证明,是难免刍狗般毁灭掉的依据,是大道渊深玄妙非可道也的表现。在学道习道闻道的过程中没有深刻与不无痛苦的反思,又怎么可能把握大道呢?  
  大道中有模糊也有黑洞,有一种可能也有另一种可能,有正面也有反面,有美善也有不美不善。学道也可能走火入魔,误入歧途,适得其反,祸可以生福,福可以变祸。不确定性,这也是大道的特点特性之一。  
  所以更不能踮脚求高,跳跃行路,不能自我过于膨胀。  
  现在回过头来研究天地不仁、万物刍狗的命题,其中同样包含着劝诫世人不可自视过高、不可自命不凡的警世之大义。  
  《老子》中包含了不少关于如何做人的忠告,他偏重于劝导人们要谦卑、退让、委曲求全、示弱、不争、不言或者希言少言,等等。这虽然是偏于一面的道理,但是不无参考的意义。如果想到他的进言主要是针对统治者,我们也许能更好地体会他的苦心。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这么一种东西,它包罗万象却又浑然一体,你无法对它进行切割与分析性的把握与研究。在天与地尚未分离清晰、天与地尚没有形成的时候,这种东西已经诞生了。它没有固定的刚性的形体和响动。它无声无息,既是可变的不固定的,又是独立运转,有自己的准头与规律,不会改变自身的运动的方向与节奏的。它循环往复,无休无止,可以说它就是天下的母体、起源、初始化。  
  我不知道应该将它归入何种概念,怎么样去称呼它才好,勉强给它起一个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