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民国战神 >

第268部分

民国战神-第268部分

小说: 民国战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多日本商人在此时这样的原材料价格的情况下已经支撑不住了,很多日本商人已经还不起银行的贷款。

    有的日本商人不得已,只能把之前高价买下来的矿山,低价出售了。有的则还在死撑,或者直接破产,把矿山丢给银行。

    个别日本商人在经商上虽然失败了,但是却成功的进入了日本的政界。这个时候的日本暴发户不少,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出来的。

    不过相比中华民国的暴发户,日本人的暴发户还是太少了。

    中华民国的暴发户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多的,这次战争让中华民国的经济和工业都成功崛起,自然有大量的人富裕了起来。

    很多商人只是经营小生意,都能发上一笔。

    加上内部的投资项目是在太多,大中型的项目自然是争不过财团的,但是小项目多如牛毛。而且随着历次的对外战争,经济殖民地的建立,也诞生了大量的优质项目。

    大量的中小商人涌现了出来。

    不过他们在中华民国不算最有钱的,最有钱的还是那些财团股东,以及那些做的比较到达的民资企业。

    日本人尽管战争期间有大量出口,但是总量相比中华民国差太多了,而且一个弹丸小国,也爆发不了几个暴发户。

    不过那些日本暴发户,却还是很抢风头的,在日本闹出了不少笑话。当然,中华民国也有不少暴发户闹了笑话。

    但是日本的暴发户们,在战后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转型?

    战争已经结束了,让他们发家致富的那一套在战后没用了,继续搞下去是要亏钱的。所以很多无法转型的暴发户,迅速的就没落了下去,只有少部分转型成功的,有的抓住了商机,成功的确保了财富地位。

    有的转战政界,彻底转型。

    而在中华民国则不同,借着战争时间发家致富的大量高产阶级和中产阶级,这个时候日子还是很好过的。

    他们有大量的投资项目。

    这个国家的投资项目之多,机会是不断的出现的。

    之所以投资环境好,主要还是银行在不断的往外面放贷,地方政府大量举债建设,加上财团到处在扩张商业。

    导致经济再度被引爆,战后的中华民国,经济丝毫没有受到战争结束的影响。

    不过对民资的放贷却是结束了,所以这一时期对那些经营不善的民资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而那些经营良好的民资却是没多大问题,因为市场还是非常繁荣的。只要资产好,找人融资我很方便。

    战后的中华民国和日本的商业情况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而美国方面的经济也开始崛起了。

    美国战后三千多万吨的钢铁产量没地方用,就开始大量的生产福特汽车。

    中华民国的钢铁产量在1919年却是能达到6000万吨,不过钢铁需求依旧是极大的,还是供不应求的样子。

    毕竟格局大,中华民国将近五亿人口,加上经济殖民地的一亿五千万人口,中华民国又要在经济殖民地大量的投资建设,钢铁消耗非常大。

    单单是造船业和道路建设,就需要大量的钢铁了,加上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军事上的需要,加上汽车、农机、机械设备的生产,以及家庭汽车的大量生产,中华民国所需的钢铁数量非常庞大。

    家庭汽车是肯定要生产的,毕竟方便民众出行,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住在郊区,房地产方面也就可以用大量的木头来盖房子。

    被牺牲的就是房地产了,房地产的建设上,大量的房子都用木头来盖。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设计,中华民国可以用木头盖出漂亮而实用的房子。

    这个时候的中华民国也不像是后世的中国那样,没有任何的特色,不管是走到城市还是走到农村,都是一个样子。

    城市里盖的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农村一样也是。

    但是很多建筑是不实用的。

    就以农村来说,小洋楼未必适用。木构房屋实际上更适用,一样也可以盖得很漂亮。

    不过和英国签订了贸易协议之后,中华民国的铁矿石获取渠道又有所增加,战后的英法也用不了那么多的铁矿,这些铁矿石也就出口到中华米国来了。

    对于这个时候的中华民国的钢铁冶炼来说,只要有足够的铁矿石就能够生产出足够多的钢铁。

    顶吹转炉技术冶炼效率高,炉子产能建设快。缺的只是铁矿石罢了。

    加上经济殖民地的铁矿石掠夺,中华民国的钢铁产量就是滚雪球一般的增长,美国只能望其项背了。

    不过在民众平均富裕程度上,还是美国更高。毕竟美国的人口少,资源又丰富,又有底子。

    但是在福利保障上,却是中华民国更完善。

    福利保障实际上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收入差不多的老百姓,根本不需要福利保障。只是教育、医疗和养老方面的支出更高而已。什么失业保障,每年根本用不了几个钱。现在到处都是工作岗位,很难失业。除非是什么病痛伤残,才会导致失业。

    这个时候的美国工人,一年的收入已经开始突破500美元了,已经有了赶超英国的趋势。而中华民国的普通工人的收入,这个时候才大体上提高到了600银元的水平线上,如果加上奖金,可以达到700银元左右,相当于是350美元。

    主要还是中华民国的人口多,尽管工业总量超过美国,但是财富分一下,自然也就不如美国人那么多。

    不过中华民国的发展速度快,工人收入也在不断的提高。

    最重要的是,这个国家的活力强大,工业规模的增长已经变成滚雪球了,工人的收入增长,实际上也就是看工业增长速度。

    工业产能大了,商品生产多了,自然也就需要老百姓多消费才能消耗掉,这个时候工人的收入就会不断的提高了。

    而且以中华民国先进的生产力,不用五年的时间,工人的收入就能超过英美。

    这个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也结束了,中华民国的庞大建设,所需的高级人才,也能从欧美获取。

    大量的欧美工业人才来到中华民国,因为中华民国给的钱多,自然是大量往中华民国这边跑。

    什么工程师、工程队、技工,大量都从欧洲远渡重洋来到中华民国。其中以德国人最多,德国人战败了,工业经济都受挫,美国的贷款一时半会没到。

    巴黎和会很快也有了结果,德国为战败背负了沉重的代价,要支付大量的赔款,而且还损失了不少的国土。

    并且德国的军事还受到了限制。

    这个时候大量德国人已经开始出走了,出走的目的地就是中华民国。只要有技术有工业知识,就能在中华民国找到一份工资高的工作。

    特别是精密制造业的技工们,很多都来到了中华民国。

    加上中华民国西北政府这些年培养出来的工业人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建设范围。随着教育业的扩大,培养出来的人才也越来越多,对外部的那些工程师和技工的需求量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

    当然,巴黎和会还是闹出了问题。

    那就是分赃的问题。

    中华民国得道的分赃很少,西北政府向英法美表示不满。英法极为气愤,要知道中华民国参战时间很晚,而且连一名工人或是士兵都没有派遣到欧洲战场,而且还把法国的殖民地给打了,接着又把英国的小弟荷兰的殖民地抢了过去。

    这样还想分赃?

    有一点点意识一下已经很不错了!

    但是西北政府表示不满,英法美此时却是不能无视的,最后只好捏着鼻子将德国海军中的两艘战列舰分配给了中华民国。

    不过这两艘战列舰随后被交到了北洋政府手上,段祺瑞借机成立北海舰队,之所以不叫北洋,主要是北洋舰队这名字不吉利了。而萨镇冰那群北洋舰队的海军人员在北海舰队成立后又有了用武之地。

    华东舰队的成立,根本没有用上他们。

    因为沈凝云认为他们的官僚习气太重,尽管不少风骨还行,也向要一雪前耻。但是官僚习气却不是那么容易去掉的。所以当初组建华东舰队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吸纳北洋舰队的海军人员。而在组建华东舰队之前,西北政府已经连续多年向德国派遣留学生学习海军,自己有足够的人才储备。

    至于青岛租借,自然是毫无悬念的归还给了中华民国。这个时候的小日本被狠狠教训了一顿,自然不可能来争青岛租界。

    在对德宣战后,胶州湾也重新回到中华民国的掌控。

    中华民国这个时候已经崛起了,还有哪个不长眼的敢来要租借?英国已经把租借撤了,只留下一个香港。

    其他各国也陆续将租借归还给了中华民国。都明白继续在中华民国设立租借,接下来是要闹出争端的。

    青岛租借没出问题,也没有闹出什么二十一条,五四运动自然也就没有踪影了。

    历史上的五四运动,无非就是一群不明真相的热血青年被人忽悠一通,然后开始闹事。

    但是这些学生却被被人当枪来使,好心做了坏事。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开始走向********的道路,文化被践踏得非常严重。

    现在国家崛起,经济繁荣,全国上下的热血青年,都在忙着安心学习,响应西北政府提出的‘实业兴国’、‘教育兴国’的新口号,也没人去闹事。

    沈凝云倒是不指望能从巴黎和会中获得多大好处,巴黎和会无非就是英法美的分赃大会而已。

    其他国家向要参与,基本不可能。不过面子上过不去啊!自然要表示不满。接着那两艘战列舰,也无非就是敷衍了事。不过面子上好看多了,西北政府也就没有继续纠缠。

    到了1919年,西班牙大流感也过去了。

    中华民国在1919年夏季,取消针对西班牙大流感的防疫措施,整个国家恢复了最为正常的秩序。

    为了对付这场大流感,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在西北政府的督促下,下了大决心,那些一把手级别的官员,因为工作不力而被撸下去的官员多达几十名。在这样的决心下,防疫工作非常成功,中华民国上下死于西班牙大流感的人不到300人。

    而全世界因为西班牙大流感死亡的人口虽然难以统计,但不会少于2000万,其中那些落后国家死的人更多。

    医疗条件更好的欧美,也死了几百万人。

    相比之下,中华民国的人口死亡就少的可怜了。随着西班牙大流感的结束,中华民国的老百姓一对比全世界因为这场流感死亡的人口,顿时极为庆幸,也对政府的防疫工作极为满意。

    “自1914年以来,全世界陷入战争,到1919年,因为天灾*死亡而伤亡的人口,超过了5000万。而我中华民国能置身度外,实乃万幸。中华民国之所以能置身度外,最主要的是西北政府始终坚持中立原则,使得中华民国不仅没有陷入战争泥潭,还因此抓住了宝贵的发展机会,没有让整个宝贵的发展机会浪费在战争上。尽管最后因为中央某些人坚持参战而破坏了中立,好在战争已经结束了。而在天灾上,也是西北政府率先发出疫情警报,并提出了有效的防疫措施,才使得中华民国免于大规模的流感侵害。”

    《中华日报》此时继续鼓吹,大力赞颂,让段祺瑞感觉很不安。

    尽管没有指名道姓,但是有点智商的都能看得懂。

    经过历次的对外战争,沈凝云的声望这个时候已经无人能及。尽管沈凝云看似基本上不插手行政,但是此时被塑造成民族脊梁的沈凝云,绝对是登高一呼,天下响应。

    段祺瑞对于此时的中华民国,也是非常满意的。

    中华民国能够崛起,废除不平等条约,军事强盛,百姓富足,这一切都是愿意看到的,所以段祺瑞此时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和西北争霸天下的野心。

    不过北洋集团的利益要确保。

    此时的北洋军事集团,实际上更像是混日子。而当前的日子好过了,如果能站住脚,还怕不能荣华富贵?

    而希望就在北洋财团身上,北洋财团只要能够发展起来,如今中华民国正在快速的发展富裕,自然是利益不可限量的。

    此时的北洋军事集团,完全就是向钱看。

    出于中国民族财团的进攻性和优势性,北洋集团自然也是长期与西北军事集团隐隐对立的阵营。

    如今全国统一,争的无非就是利益。

    争夺利益的过程中,很可能会掀桌子,这个时候民心就很重要了。中华日报显然是西北的喉舌,让北洋军事集团很是被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