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唯我独裁 >

第717部分

唯我独裁-第717部分

小说: 唯我独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条新闻在全世界被广泛的宣传,但直到中华帝国真正进行太空生命试验时,第一个上太空的却不是一条中国纯种狗,而是一只中国纯种兔子。帝国新闻发言人在面对国际记者们的质疑为何不是狗而是兔子时,微笑着回答:“这是因为中华帝国的古神话故事,嫦娥喜欢兔子,所以中华帝国皇帝陛下便送她一只纯种的中国兔子以示敬意。”

    在第一场太空争霸赛中,1953年9月1日,中华帝国成了卫星竞赛的赢家。

    光华五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华帝国在太空竞赛的第一仗中打了胜仗,中华帝**方于当天发射了第一颗长程洲际弹道导弹,作为七月一日中华帝国国庆节的献礼。同年九月一日9时35分,中华帝国太空总署在马里亚纳太空卫星发射中心使用紫耀星君乙型运载火箭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中华1号。卫星于9时48分进入距离地球340公里的预定轨道。

    中华一号卫星上的仪器舱装有电源、测轨用的雷达应答机、雷达信标机、遥测装置、电子乐音发生器和发射机、科学试验仪器等。卫星采用银锌蓄电池作电源,不过电池寿命有限,卫星运行50天后,电池能量耗尽,中华帝国国歌乐曲停止播放,卫星结束了它的工作寿命。但是,卫星的轨道寿命并没有结束,根据轨道计算,这颗重达210千克的卫星大约能在太空运行数百年。

    中华帝国的成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占据了压倒西方的优势。它给世界尤其是德联一个极大的意外:没有人预料到中华帝国能这么快就发射一颗卫星。

    为了抗衡中华帝国成功发射卫星对德联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力,德联国防部的一个官员甚至把中华帝国的卫星看成“任何人都能发射的一堆废铁”。

    但是,中华帝国发射卫星成功代表着对德联国家核心利益构成威胁的观念在德联和整个北约各国根深蒂固。有人优虑中华帝国的一颗氢弹打在柏林将使德国人只有10分钟还击的时间。

    德联人悲观的想法并不意味着中华帝国就是世界的主宰,但这至少说明中华帝国当前的强悍实力令德联人望尘莫及的。在空间竞赛中,硬件水平和软件水平同等重要,中华帝国在硬件水平上无疑是远远超过德联的,但德联在技术方面还要领先于中华帝国一分的。

    此时冷战已经全速运转,中华帝国凭借人造地球卫星取得了外交上的优势。当时的中华帝国驻德联外交大臣葛平在中华帝国卫星发射后仅一个小时后便要求会见德联总理阿尔贝德,在会见的三个小时中葛平以报告式的口吻对阿尔贝德说:“总理先生,您的情报机构可能已经向你汇报,中华帝国太空总署已于今天上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面对这种**裸的炫耀,德联总理阿尔贝德只能微笑着表示祝贺,但他的笑容比哭还难看。而葛平的近身秘书则偷偷的用微型相机拍下了当时阿尔贝德的表情,第二天便成为中华帝国帝国时报的头版头条新闻,整个版面只有阿尔贝德的照片,着实狠狠的打了德联和北约的脸。

    中华帝国与德联的空间竞赛到此已经成为事实。对于德联人来说,人造地球卫星中华1号的成功发射无异于第二次外高加索战争,只是这一次是政治、技术和公共关系的失败而不是军事上的失败。

    德联的第一颗卫星探险者1号于1955年1月31日才发射升空,为此德联赢得了一些荣誉,德联宣誓在空间竞赛中将不会再处于落后位置。

    但希特勒并没有认识到,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在这方面比他们想象的要更加精干许多,中华帝国积极展开太空探索行动,令德联通往太空至高地位的路变得非常漫长,德联不得不面对对手的辉煌成就,尤其是中华帝国太空总署新任指挥官钱深学于光华五十五年正式上任后,标志着中华帝国在太空方面将全力以赴,既要巩固中华帝国在太空方面的霸主地位,又要将德联远远的甩在后面。

    德联人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竞赛还在继续,中华帝国还在前面。

    到光华七十年止,中华帝国在太空争霸战当中一直处于百战百胜态势。中华帝国太空总署于光华五十四年首次实现中华2号卫星搭载动物进入太空(玉兔莹莹),同年第一颗科学卫星升空,光华五十五年实现物体首次脱离地球轨道,光华五十六年夏天月球1号探测器升空,宣告中华帝国在探月工程领先德联。

    同年中华帝国实现第一颗气象卫星、第一颗侦查卫星升空,德联被迫展开气象卫星和侦查卫星研究。

    光华五十七年三月五日,中华帝国火耀星君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目标将于两年后飞抵火星轨道拍摄首张火星图片传回地球,宣告中华帝国星际探测计划开始实施,德联再次被迫加入星际探索竞赛当中。(未完待续。)

第715章   计算机时代

    在中德冷战初期,德联因为资金和硬件技术的不足,使其在跟中华帝国争夺世界霸权地位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局面。

    直到中德进行太空争霸后,德联高层才意识到这种巨大差距短时间内无法赶上。

    可是,争强好胜的希特勒不甘心这样一直跟在中华帝国的屁股后面。在他的号召下,德联上下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风格,勒紧裤腰带同中华帝国进行争霸斗争。

    尽管德联科学家在空间理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真正应用到太空飞行中时,德联的硬件设施就不堪负重了。反倒被硬件设施极为发达的中华帝国首先将这些先进的空间理论进行实际应用。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德联科学家们将其归咎于缺乏大型计算机系统上。

    原来,空间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火箭、卫星、探测器等轨道计算等超出人类计算能力的太空中时,单靠纸笔脑算已经很难做到了。在这方面,中华帝国在二战期间便拥有了全球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系统。到了战后五十年代时,中华帝国的计算机系统已经进入到了第二代。而德联因为资金的严重匮乏和领导层对计算机的发展不重视等因素,导致德联在计算机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甚至连中华帝国的第一代计算机都制造不出来。

    面对这种局面,希特勒终于着急了,拨出专项资金支持德联研发计算机设备,以支持德联的太空发展。

    在希特勒的大力支持下。德联终于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中华帝国的计算机相关情报,于1957年第一个用于空间计算的大型计算机“箭”计算机研发成功。该计算机有7200个电子管和60000个晶体二极管。每秒运算2000次,“箭”机的成功岭德联上下一片振奋。设计者更是获得了希特勒的亲自接见和颁奖。

    不过,跟中华帝国的超级计算机相比,德联的箭型计算机实在落后太多了。第一台箭型计算机甚至还不如中华帝国十五年前制造的银河甲型计算机的性能好。

    作为第一代计算机,其硬件方面的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这些设备体积庞大,重量惊人,功耗特别高、可靠性非常差。运算速度慢实际上并不高,却价格昂贵。

    德联制造出来的箭型计算机总重高达425吨,造价820万龙币。比中华帝国的第一款计算机整整重了两百吨,价格高了四倍。

    当然,这跟德联的硬件制造水平低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华帝国早在二战前就进入了电子产业时代,电子工业经过二战得到了蓬勃发展。而德联却因为战争耽误了其进入电子时代的脚步,最终导致落后中华帝国至少十年水平。

    而中华帝国在计算机领域已经进入到了第二代水平,代表性的中华帝国皇家科学院使用的超级计算机银河丙型11号已经实现了简单的操作系统和使用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控制计算机,每秒钟计算次数突破300万次,造价却只有第一代计算机的三分之二,体积更是缩小了七倍。

    虽然中华帝国的第二代计算机依然以科学计算和军事事务处理为主。但在中华帝国皇帝王晨浩的支持下,北洋科技重工集团成为第一个将银河丙型计算机应用到工业控制领域。

    科学不承认第二,除非你更先进。按这个惯例,德联人从起步那天就落在后面。直到冷战结束时,从来没能在电子计算机领域赶超过中华帝国。

    不过,德联人最终放下了面子。通过商业途径秘密从英国获得了一些先进的电子计算机。虽然这些电子计算机只是小型的无法满足空间运算所需,但德联人很快将这些小型计算机的零部件拆解。重新组装成大型计算机。这期间的工程量非常浩大和困难,但却比德联人自己研发计算机快的多。

    但德联的工业制造能力不如中华帝国。很多关键性的电子元件还得依靠从中华帝国及其盟国的商人手中秘密走私,这严重阻碍了德联自身在计算机领域的发展,使其最终都无法战胜中华帝国。

    不过,计算机的作用就是计算。德联虽然在研发方面落后中华帝国,甚至吃中华帝国吐掉的技术,但对于德联而言,他们只需要会使用计算机就行了,只要能够进行大型的空间轨道计算,为德联的太空火箭提供准确的轨道数据就足够了。

    有了自己的超级计算机系统,德联军方在太空方面的进度明显加快了。

    在中华帝国实现探测火星和金星的探测后没多久,德联便使用大力神火箭发射了首颗探月卫星,并且积极展开载人上天和登月计划。

    太空争霸是相当消耗国力的,即便是富裕的中华帝国,每年进行上百次火箭发射也有些吃不消,何况经济条件十分困难的德联。

    德联被中华帝国拖上太空争霸的战车,导致德联每年的财政开支都在激增却难以满足庞大的军费预算。为了解决军费问题,希特勒有时候也不得不杀鸡取卵,令刚刚有些起色的欧洲经济遭受沉重打击。

    太空争霸德联奋起直追,但短时间内却难以超过中华帝国。希特勒于是将注意力再次放到德联传统优势上,即庞大的坦克生产能力。

    计划经济体制下,德联陆军装备的主战坦克成本低,数量庞大。虽然在外高加索战争中,德联的T50坦克败给了中华帝国的M43,但在战场上T50的数量和廉价优势却凸显了出来。

    不甘心的希特勒暂时放弃了在东欧的军事行动,将目光瞄准了非洲广阔的土地。

    由于中华帝国垄断了全球的主要核燃料生产基地,为了跟德联进行核武军备竞赛,中华帝国禁止其控制下的核燃料生产基地向德联和北约国家供应。而德联本身的核燃料产量有限,无法支撑大规模的核军备竞赛所需。

    不过,在战后的第三年,德联在法属阿尔及利亚的沙漠深处发现了铀矿,这使得德联的核力量得到快速壮大。

    中华帝国对此忧心忡忡,在战略布局上,中华帝国派出秘密部队多次袭击法属核燃料基地,破坏其铀开采设备。甚至为了颠覆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殖民统治,中华帝国支持阿尔及利亚政府反对派发动政变和武装暴动,意图驱逐法国在该地区的势力。

    德联对此极为重视,希特勒决定在非洲再同中华帝国进行一次对抗。希特勒命令德联军工企业大规模向非洲各国输出T50等主战装备,扶植亲德的非洲国家攻击亲华的非洲国家,同样也颠覆中华帝国和华约成员国的非洲殖民地统治。

    德联的T50坦克在非洲有着无比的价格优势,对于非洲各**队来说,中华帝国的M43坦克固然先进,但太贵了,在非洲用不上。反而德联的T50坦克更适合贫困的非洲国家军队装备。

    因此,德联凭借T50坦克对非洲出口,打开了非洲的大门。而中华帝国也试图控制非洲,阻止德联在非洲的影响力,双方于是在非洲的军事行动逐年升级,最终双方支持的势力爆发战争,非洲一片战火连连。(未完待续。)

第716章   卫士导弹防御计划

    在国际社会和北约看来,中华帝国拥有强悍的核力量,却最终跟德联妥协,长时间被指怕死。实际上,只有中华帝国国民们的心中才明白,中华帝国政府之所以妥协,全都是为了帝国国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所致。

    “中华帝国的核力量是完全可以将整个德联和北约集团从地球上抹掉,但为此中华帝国也需付出几个甚至十几个大中城市被毁灭的代价。显然帝国政府认为这是不划算的,我们的人民都是万金之躯,没有必要跟亡命徒们决斗。”

    十几年前,中华帝国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