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氏水浒-第2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百姓生活,并没封锁城中街道,包括王宫前面的街道都可以自由通行。
“谢太子。”
晁勇对一旁亲兵道:“把刺客交给项充吧。”
孙立道:“这两人在一旁吸引我们注意力,另一人在对面行刺,然后这两人再出手。计划不可谓不周密,恐怕幕后还有人。”
项充闻言,忙道:“末将一定揪出幕后之人。”
晁勇点头道:“那边屋顶上还有一人被我射杀了,你让人辨认一下。刺客全家斩首,暴尸街头。”
“是”
晁勇也不多留,翻身跃上石勇牵来的战马往南门而来。
项充又让人搜查了附近的百姓,再确认他们没有私藏武器之后,才让他们散去,同时散开的还有晁勇这一拳。(未完待续。。)
。。。
第四百二十二章 百无一用()
日头逐渐爬高,也把炎威洒到地上来。
护城河被截断,城头也没了水意。
全副盔甲的在城头站上片刻,额头便开始冒汗。
姚平仲忍不住道:“辰时都快尽了,西夏人怎么还不来?”
刘锜疑惑道:“难道是种老将军率兵进入西夏了?”
韩世忠笑道:“我们从镇戎军出发已经五日了,最迟前日,后面的大军应该就进入西夏了。或许现在已经打下鸣沙了,算起来,城外的兵马也该得知消息了。”
刘锜急道:“城外的西夏兵马不过几万人,若是得知我大军攻来,恐怕会撤退吧?”
晁勇笑道:“西夏人即使撤了,也不会束手就缚的,仁忠的二十万兵马也不知到了哪里了。”
刘锜却是还想着他的子爵,拱手道:“不若由末将去查探查探西夏人。”
韩世忠和姚平仲也抱拳道:“我等也愿前去。”
三人每日互相照应,也结下了深厚的交情。
晁勇点头道:“好,你们小心。”
马麟看三人走下城头,当即呼喊着让下面的人搬开缺口处的木栅栏。
韩世忠三人向城墙上的太子致意过后,便打马通过西夏人填的土道绝尘而去。
晁勇虽然也是一头汗水,却不好摘下头盔。
城头上的将士都是全副盔甲,各个都有些额头冒汗。如果都解了盔甲乘凉,敌人突然来袭的话,很可能来不及穿盔带甲,因此严禁将士们私自解甲。
晁勇虽然做不到和将士们始终同甘共苦,但是多数时候并不破坏军纪。
晁勇突然想起一物来,对一旁石勇道:“让人从王宫弄一些冰水,分发给四门将士。”
夏日吃冰,对这个时代的人并不稀罕。
唐末人们便发现了硝石制冰的方法。到了宋朝已经传开,东京便有不少商人在夏日卖冰镇果汁,用的便是硝石溶于水制的冰。
不过在西夏硝石制的冰还是稀罕之物,只有王宫和一些贵族可以享受到这夏日的凉爽。
一旁的将士们听到可以吃到冰水,也马上感到了一丝凉意,面上都有了喜意。
晁勇对一旁的一个十夫长道:“你是哪儿人?”
“我是黄州人氏。”
晁勇笑道:“当年从黄门山上的梁山?”
“是。”
晁勇笑道:“也是梁山老人了,十夫长有点低啊。”
马麟解释道:“苏义立的功劳足以当百夫长了,只是没有空缺。我麾下许多人从梁山打到现在,立的功劳都够上百夫长了,只是没有空缺。一直无法升职。苏义,你说说你获了多少赏赐了?”
苏义想了想,道:“前后总有五十多贯了吧。”
晁勇拍着苏义肩膀,笑道:“立了不少战功啊,也是一个小财主了啊。”
苏义脸红道:“不少老兄弟都比我多。”
晁勇笑道:“等天下平定了,你是想继续在军中,还是想回乡做个富家翁?”
苏义挠了挠头,道:“小人只会舞刀弄枪,也习惯了刀口舔血了。还是在军中吧。”
“呵呵,好,等班师了,可以让你去新兵营做个百夫长。等天下平定了。百夫长以下的人当够三年兵,全部要解甲归田。”
众人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事情,孙立惊道:“百战老兵才是战斗力最强的士卒,三年后便让他们解甲岂不是可惜了。”
晁勇笑道:“天下太平。将士们也该享受太平盛世,怎么能当一辈子兵。只要从军三年,无论官职。只要他们愿意都可解甲归田。朝廷也会分给他们土地,让他们回乡享后半世幸福,岂不更好?”
一众将士听得太子这般仁义,不由都单膝下跪,道:“愿为太子效死。”
“都起来吧,沙场残酷,古来征战几人回?寻常人能征战三年便算命硬了,当然天下太平后,从军的危险也就小了很多了。不过人生多姿多彩,军中管制又严,当一辈子兵会少了很多乐趣。即使大伙不会其他营生,梁山老兵分的土地必然会更多,朝廷又免了农税,便是收地租也足够大伙快活后半生了。只要我大梁不灭,那些土地也足以让你们的子孙生活无忧了。当然前提是你们家中不要出败家子。”
一众将士闻言,不由都哈哈笑起来。
孙立听得晁勇这般说,却是不由想起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来。
赵匡胤打下江山后,忌惮给他黄袍加身的众将手中的兵权,便威逼众人解甲归田。不过赵匡胤解除的是大将的兵权,太子却是要让老兵解甲归田,难不成是在暗示他们这些老人也请辞?
不过孙立想想又觉得不对,毫无疑问,大梁军中威望最高的便是太子。其他人便是全数联手,都无法撼动太子的地位。尤其在梁山老兵心目中,太子更是下凡的天神,根本不可能跟着其他人对抗太子。而且梁山老人中,多数将领都是太子从江湖上带到梁山的,可以说是太子的心腹。解除了这些人的兵权,想要再培植一批心腹也很难。
孙立想了一阵,也想不出一个所以然,他也知道太子性子直爽,便直接问道:“太子恐怕还有其他用意吧?”
晁勇笑道:“第一,当然是要和梁山老人共享富贵;第二,便是要推动全民服兵役,所有人到了二十岁时,都要服兵役三年。我要让汉人尚武,如果我汉人全部从过军,即使世道怎么变迁,都没有民族可以奴役我汉人。当然为了保持军队的战斗力,优秀的士卒还要选出来,让他们担任军官。”
孙立瞠目结舌道:“所有人都服兵役?”
晁勇点头道:“恩。”
孙立摇头道:“我朝军队待遇优厚,多数人应该都没有问题,不过多数文人应该都不会服兵役。当年狄青任枢密副使,朝中文人便群起而攻。御史中丞王举正便直言,恐四方轻朝廷,可见文人对武人的轻视。韩琦和狄青不和,韩琦寻事要杀狄青麾下焦用,狄青求情说,焦用有军功,好男儿。韩琦却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因此斩杀了焦用。便是狄青那等武人,文人都看不起,他们如何愿意做一个士卒?”
许多将士知道宋朝武人地位低,但是却不知这些典故,不过狄青大名他们也是听过的,听得孙立说起狄青这般委屈,不由都面露愤慨之色。
晁勇环视众人,笑道:“你们知道我最看不起什么人?”
马麟猜道:“难不成是文人?”
晁勇点头道:“接近了,我最看不起的便是书生,百无一用是书生。那些只知道读死书,又觉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人。多少人一辈子都在读书赶考,明明考不上,却不事劳作,想着一步登天。宋朝搞出特奏名,更是让那些人乐此不疲。”
特奏名却是宋朝科举制度的一种,考进士多次不中者,另外造册上奏,然后朝廷出一些简单的题目,让他们考,考中的特赐本科出身,因此唤作特奏名。
孙立点头道:“这也是宋朝优待文人的举措,明明是科举选拔人才,却搞出这不伦不类的特奏名来。只要考的次数多了,便能降低难度。宋朝几时这般优待过武人。”
晁勇笑道:“那等屡次不中,却还要赶考的人,便是让他们偶然中举得了官,只怕他们第一件事就是把多少年花费的钱财捞回来,如何会用心做官。而且这些人,啃了一辈子死书,又如何能懂政事。前些日子,我在东京便见了不少白发举子,我便有了这个想法,只是念其中不少人长途跋涉去了东京,又是被我们突然封在东京,才没提这个建议。等到下次科举,超过三十五岁的人便不准参加。让那些无用之人早早改行做些营生,免得徒耗朝廷人力物力。”
限定参加科举的年龄,取消恩客,这两个措施一旦实施,即使不能说朝廷打压文人,但是也可说明朝廷不会和宋朝一般优待文人。
孙立虽然觉得这两点都不错,但是也不得不道:“太子这两项举措恐怕会遭到文人的抵制吧。”
晁勇笑道:“我不需要所有文人支持,只要一部分文人站在朝廷这一边就成。难不成这世间真有文人可以一呼百应,号召所有文人抵制朝廷不成?”
孙立闻言,摇头道:“这倒不会,人多口杂,人一旦多了,便不可能统一意见,更遑论抵制朝廷这种大事了。而且当今世上也没什么文豪大家,最出名的大概也就是程门立雪的杨时了,不过他也就能影响理学学派的一些人。”
晁勇知道程门立雪这个典故,却是忘了主角叫什么了,闻言道:“杨时在什么地方为官?”
孙立道:“他早年曾经告发过蔡京,因此仕途不顺,一直在江南做知县。也在江南开馆授业,教了许多门人出来。”
晁勇对这些学派却是没什么了解,因此对杨时也没什么兴趣,听得还在江南之地便不再多言。(未完待续。。)
。。。
第四百二十三章 驱赶百姓()
韩世忠三人去不多时便快马而回。
到的城下,姚平仲便忍不住道:“不好了,西夏人在驱赶百姓。”
晁勇笑道:“上城来说吧。”
三人打马从甬道跑到城头,到的跟前,才翻身下马。
韩世忠拱手道:“我们出城走了七八里,便见不少西夏百姓向着兴庆府而来。我们又往东西两边看了看,到处都有西夏百姓往这边来。”
孙立皱眉道:“他们是要用百姓攻城?”
马麟不解道:“那些百姓也都是西夏人,他们如何敢驱赶自己百姓送死?”
韩世忠摇头道:“未必就是他们驱赶的,西夏人生性彪悍,女人都经常上阵,党项部落全民皆兵废去没多少年呢。”
晁勇道:“无论他们是自愿还是被驱赶而来,他们都是西夏人,又不是我大梁百姓。只要他们攻城,我们攻击便是。而且种公率领大军来攻的消息相信也该传开了,到时城外的西夏兵马就算不土崩瓦解,也一定不敢留在城下,等我们前后夹击。”
孙立点头道:“如果仁忠大军不急行军,种公率领的大军很快也就该威胁灵州了,城外的西夏兵马坚持不了多长时间。”
韩世忠摇头道:“横山险峻难行,即使仁忠急行军,也很难拦截住种公兵马。”
晁勇笑道:“不用想那么多了,即使种公兵马迟几日来到,我等五千兵马难道还守不住这兴庆府吗?”
马麟闻言,马上道:“誓死跟随太子。”
“誓死跟随太子。”
“誓死跟随太子。”
众将士也马上跟着高呼起来。
晁勇笑道:“不要搞得情况好像多么严重似的,我军有火雷和神臂弩这等神兵利器,恐怕西夏人的攻城器械都不够用。传令其他三门,各自抽调一百人来南门。”
很快南门便调集了一千弓箭手严阵以待,地平线远处也出现无数黑点。
“呜呜呜”
在雄浑的号角声中,西夏兵马推进到城外里余列阵。
后面则跟着无数西夏百姓。众多的攻城器械居然也是由百姓推动着。
很快,几座五丈高的箭楼便被推到阵前。
箭楼全部用牢固的木板钉成,外面蒙了牛皮防火。一座箭楼都要数百人一起牵引推动,才能缓缓前行。
兴庆府外想要制造攻城器械并不容易,西夏建国时,李元昊也知道西夏和宋朝相比,只是弹丸之地,而银川平原又是少有的塞上江南。害怕宋朝攻打,便下旨砍光灵州和兴庆府之间所有粗大的树木,免得宋军攻到城下后。可以就地取材制造攻城器械。
宋朝历代皇帝一直保持对西夏用武,因此西夏历代国主也都保持了这一国策,城外只种树苗,一旦长大便砍伐。
这本是防止敌人的,现在却成了困扰西夏人的问题。
仁礼先前制造攻城器械都是派人渡过黄河,然后从贺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