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会之关东局-第2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流,操办婚礼,风光无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占领东北,谢介石也被逮捕。一种说法是,他在尚未经审判便于北京狱中病故。一说在1948年获释,54年病故。第二种说法是谢介石的儿子说的,应该可信。
在谢介石的影响下,大量的台湾人都来东北发展,整个满洲国十几年下来,人数上万。谢介石这个人很擅长社交,在台湾人看来,他是个极其热心的人,很多人来投奔,他都能帮助。在他的影响下,台湾人知道,在满洲国,台湾人很容易受到重视,容易挣钱,容易出人头地,因此纷纷北渡。
日本人当然愿意用他们,两下相得。
于是,在大陆,在东北,有很多台湾人生活的痕迹。有的干脆终老于此。光复后,台湾人黄子正也被苏军逮捕,押送到赤塔,因为他是医生,未受刑法,分配到铁岭一家医院做医生,过世在铁岭。
写出《原乡人》的作家钟理和就是去满洲的一个台湾人。他是私奔去的。从台湾去满洲,有客船,先坐船去旅大,再乘坐火车,四五天就可以到达。
台湾有一些人对台湾人在东北伪满时期的生活进行记录,有史料价值,但是缺点很大。一个缺点是是人的记忆未必都准确。二是是非不分。那些曾经为伪满上层的人对过去毫无悔改。对于吃的东西,他们回忆:“台湾人和日本人一样,习惯吃大米,而满洲人则习惯吃小米和高粱。”
扯淡。
读到这句话,第一感觉是恶心。配给制。配给制,懂不懂!东北大米贼好吃,谁不想吃大米。大米都作为战略物资控制起来了,只有日本人和台湾人才能吃到大米
谢家住在柳条胡同附近,也是别墅,在新京,这种日式洋房是很值钱的,而且不是你有钱就能买到的。
小路跟着那个台湾人,到了谢介石家。敲门后,一个佣人拉开门上的小窗子道:“请问是哪位?”明显的台湾口音。
小路对这种口音在熟悉不过了,因为在他长大的时代,很对人觉的这是一种时髦:“你有吃吗?”“我有吃呕。”“你有有吗?”“我有有。”什么意思?就是我曾经有过。
“绛紫偶。”什么意思?直译:“这样子啊!”或者:“原来如此。”
这个和小路一起来的台湾人名叫林宝亭,已经入党两年了,家世虽然优渥,却十分同情下层。这两年,他只是以休假为名义,去根据地学习过两次,每次半个月。他没有做任何地下活动,只是在台湾人中广交朋友,给地下党提供他所知道台湾人的思想动态,为在台湾人中间发展地下党作出贡献。
林宝亭道:“是我。宝亭,来拜访谢世叔,向谢世叔道别。”
门打开了。
进了客厅,迎面一个老人,头发稀少,长袍马褂,正是谢介石。他保养得很好,比这个时代的六十几岁的人都年轻。
谢介石道:“宝亭啊,快请进。怎么,你真的马上要回去吗?”
林宝亭道:“是。宝亭以前不懂事,年少轻狂,生性叛逆,没少让家里人操心,这次回去,也好离父母近一点,尽一份孝道。”把礼物奉上。
谢介石道:“宝亭长大啦。快请坐。你来看我,还带什么东西。礼物太重了。这位是?”
林宝亭道:“这是我的朋友,陆先生,想去台湾做生意,想和我一起走,不过还没定下来。”
小路道:“以前就知道又老风采,如今见面,更胜闻名。”谢介石表字幼安,一称又安,故称之为又老。
谢介石道:“哪里哪里,年纪大了,哪里有什么风采。你是生意人,现在我也是生意人。不过我看你更是个文人。”
叫人上了茶,谢介石道:“世侄这次回台湾,准备干什么?”
林宝亭道:“小侄不是医生,以前在政府服务,没有一门手艺,真是不知道干什么好。想进政府,怕进不去。”
谢介石道:“世侄很精干,怎么会进不去政府?他们不会眼界高到那个地步吧。”
林宝亭道:“小侄倒是有一事相求。”
谢介石道:“莫非是要我写个帖子?”
林宝亭道:“是啊,冒昧了。不知道世叔是否为难。”
谢介石道:“台湾倒还有几个熟人,几个日本朋友还在哪里工作。我给你写封信,他们应该不会驳我的这张老脸。不过,我不是官员了,不知道是否会人走茶凉。”
林宝亭站起来鞠躬道:“如此多谢世叔了。世叔大恩,不敢相忘。”
谢介石说写就写,拿出信笺笔墨,刷刷点点,写了两页纸。
小路道:“又老的笔力真不一般,学贯中西,传统的本领如此炉火纯青。我虽然很外行,看又老的书法,却十分舒服。又老的书法,在整个满洲也是数得上的。”
谢介石:“哪里。陆先生看起来却是对书法也是很有造诣的。”
小路道:“造诣绝对谈不上,但是喜欢看,觉得欣赏书法,可以找到心灵的宁静。”
说着说着,说到了书法上。谢介石被小路说的心情舒畅,看着自己写的信,看了几遍,很满意,递给林宝亭,道:“希望这封信可以帮助你。”
谢介石按平时喜欢书法,但其风头被郑孝胥等遗老压住了,根本不得舒展,如今得小路欣赏,如醉微醺。前一段郑孝胥暴毙,大家对书法谈的少了。
小路不失时机道:“又老,如果可以,小子能否请您赐一副墨宝?挂在家里,以为时时欣赏。”
谢介石道:“好。我和你投机。你想写什么?”
小路:“就请又老写您的诗作,便求之不得了。就是那首:春风送我赴天涯。”
谢介石写道:
春风送我赴天涯,
髀肉生时鬓未华,
准拟燕飞先入幕,
不曾虎啸敢为家。
缰名锁利劳人甚,
北马南船客途赊。
万里山河增感慨,
相思无限属蒹葭。
|
离开谢介石家,小路道:“宝亭,你和他都是台湾人,能分析一下他的心理吗?我今天特地前来,就是想感受一下被皇民化后的人是怎么想的。他们的历史观,他们的是非观,到底是怎么样的。这个心结如果不解开,恐怕会成为你的主要障碍。”
林宝亭道:“皇民化?没听说这个词”
小路:“皇民化运动主要在台湾,很早就开始了,这个词明确提出只有几年,大致意思,就是殖民地的中华文化灭掉,改成日本文化,人民改造成日本皇民。”
林宝亭道:“原来如此。是啊。我跟他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我们都有日本名字,去日本很便利,加入日本国籍也便利许多,还能享受日本人的一些特权。很多人,他们是得到利益了,他们用清朝替代明朝来安慰自己。”
小路道:“复杂。算了,大街上不是讨论这个问题的地方。咱们再见了。以后台湾见。”
林宝亭道:“好。我们一起光复台湾。”
是的,谢介石很复杂,他对于乡亲很热心,写字不收小路的润笔。同时,他对日本极其认同,丝毫没有做汉奸的罪恶感。也许满洲国稳固后,日本人把那些清朝遗老都拿下来,这才殃及了他,否则,他本人应该还是愿意干下去的。
不一样的是,他是学汉语长大的,但毕竟出身殖民地,精通日语,十分认同日本人的文化,和那些满清遗老不一样。
在诺门坎战役结束后一段时间里,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了。整个东北没有什么大战。东北联军低调发展,稳扎稳打,目的就是不让日本人过度关注自己,不让日本人对美国和南洋的战斗受到影响。
为了这个,小路把眼光投放到了华北。华北有一场不可避免的战役,既然不可避免,就应该帮助华北获得更高的利益。
;
第389章 东北西南;兴办实业()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js/read01。js";>;<;/script>;
1940年7月14日。怀德。
怀德在新京以南,奉天以北。
下午,小路,李森,还有王三泰几个人步行出新京城,向西走去。几个人行走速度很快,很快就到了郊外,上了一辆等在那里的大卡车。到了傍晚,已经过了怀德镇,到了基地了。
基地在一片荒原里,汽车离开大路,走进了一片荒草甸子,荒草甸子前面不远就是低矮的小树,接着就是树林。进了树林,绕了几下,就是一片土崖,土涯下面是一大片平地,庄稼长势良好,平地前面就是东辽河了,远远望去,河两岸的树林随着河势,曲曲弯弯。
土崖上的树林里,有稀稀落落的房子,那就是李森的一个基地。其实,在这个角度看不到,土崖下还有很多房子,都是挖进土崖里面的,就如窑洞一般。
那二十几个台湾人已经在基地等他们了。
当天晚上,开始经济工作汇报会。
小路这一次时间有限,事情安排的很紧凑,能抓紧就抓紧。这一次走了几个地方,扩军有成效,如今,后勤物资的问题又来了。
这一次,李森亲自汇报。李森的农村根据地在哈尔滨新京沈阳一直到锦州铁路以西的一个长条形的地带,新京到沈阳之间铁路东侧的山区也归李森负责。
首先一个,是东侧山区的经济。
新京到奉天铁路的东侧的山地,山势不是很险峻,好多人家生活在山沟里。以前有一些土匪,现在已经被肃清了,如今已经成为根据地。
这里的百姓不很富裕,因为山里不能采伐木头了,又不出人参,没多少猎物可以打,有限的平地很快就开垦完毕了,实在不知道在这里能赚什么钱。但是看小路在伊春的工厂各个兴旺,大家都想干工厂。
这里地形隐蔽,可以兴建工厂,使用美国华侨援助的小水电设备,李森所部在山里造了三个小水电站。有了电,他们开了好几个工厂,有个玻璃器皿厂,一个小炼铁厂,一个小铸造厂。目前,工厂产量还可以,不过成本高些,勉强保本而已。
后来,小路给他们找了几个项目,包括养蘑菇,种植草药,特别是种植人参,另外,还给他们找了制作干菜的项目,也就是把胡萝卜豆角等蔬菜洗干净,切碎,用高温蒸汽闷熟烘干,最后在太阳下进一步晒干,可以加进野战口粮里。
除了用铁皮和木头制作的烘干设备,其他的就不需要什么复杂的设备了,生产的干菜直接卖给部队,效益不错。
第二,是铁路西侧平原的工业。
这一大片平原上分布着上百片新开垦的耕地,上面一颗谷子不种,一棵高粱不种,都是小麦和玉米,土豆地瓜。小麦之间是稀疏的玉米,夏天收割小麦后,立刻种植白菜。这两年,粮食产量急剧增长,存储了不少余粮。
伊春在苏联购买了不少粮食加工的设备,老百姓叫火磨。用这些设备,李森部队从去年开始生产野战口粮。
李森把几个项目放在民间,成为地下经济,就在伪满统治下的铁路边的村镇里,因为汉奸被扫荡一空,日本人特务也扫荡干净了,加上是股份制的,各个村庄所有百姓求安提入股,利益联结,无人告密,至今没有出事。
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偷电,因为火磨是电动的。李森活动的地区是日本人活动中心地区,很多地方通电,沿着铁路的村镇,有电线杆,电线杆为铁路供电,也为沿着铁路的日本人军营机关等地供电。
李森他们遇到了电的瓶颈后,发明了偷电技术,后来,偷电技术逐渐成熟,能做到在铁路上偷电于无形,夜里生产的时候去铁路上偷电,过了几个小时后停止偷电,结束生产。
这一点对于李森的人来讲,带来的鼓励是可以想象的,他们磨面用的是石头碾子,把米粒碾成粗面,再用筛子筛成细面,然后继续磨,继续筛。传统操作,除了拉磨拉碾子的动力是驴子之外,其它都是手工,累倒是不怕,就是太慢受不了。为自己家磨米磨面还行,作为工厂就不行了。
用电磨磨面,一会的功夫磨的面就比好多人一天磨的还多,这还了得。
时间久了,日本人也发觉用电量太大了,沿铁路巡查,根本找不到原因。
不过,偷电毕竟不是办法,怎么办?野战口粮需要量越来越大了,粮食需要量也越来越大了。
小路这时候叫人送了几张图纸,是风车的图纸。风车制造不难,只需要不多的铁件,剩下的都是木头零件。
原来先遣队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发展了很多股份制作坊,先遣队出技术和一部分钱,乡绅出钱,负责管理,民众出力气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