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百人会之关东局 >

第245部分

百人会之关东局-第245部分

小说: 百人会之关东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祥熙和宋霭龄的结合,是革命党政治势力在宗教的帮助下,和财富的结合。

    宋霭龄聪明大胆,曾经当众质问过罗斯福总统。

    她向老罗斯福总统用坚定而温和的语气表示抗议,斥责刚抵达美国时被海关扣留的遭遇。她说,把一个来自中国的14岁的小女孩,拒于大门之外,甚至监禁三到四个礼拜,这样的做法绝对非待客之道,在中国也绝对不会发生。

    此语竟令当时的美国总统无话可说。

    宋霭龄质疑美国总统,次日为媒体爆出。宋霭龄立刻成为话题人物。1910年毕业后回国,至于美国媒体预言宋霭龄定将成为总统夫人一事,不知是否可靠。

    宋霭龄精明厉害,连老蒋也畏她三分。蒋的副官蒋孝镇说:“委座之病,惟夫人可医;夫人之病,惟孔可医;孔之病,无人可治。”

    1938年3月,国民政府为完善战时行政机构,实行改组,孔祥熙被任命为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不久;孔祥熙又兼四行联合办事处副主席,成为抗战时期主管财政经济的首脑。

    孔家进入重庆,把家财设备都带到了重庆,进来后,孔家直接插手的事金融,也就是倒卖黄金美元等。时局震荡,孔家大发其财。

    孔家操控西南的黄金交易市场,人称西帮,买卖均是400两的整砖,载经过西安贩运到山西敌战区去交易。

    孔家名下大小商家不计其数,能数上名字大企业银行矿山都是他的。他早就控制了中国银行,把张嘉璈的权利剥夺得干干净净,张嘉璈大怒,拒绝和蒋合作。

    孔家进入重庆便看中卢作孚的民生公司,只因卢作孚在川中势力大,才没有得手。粮食虽然不是什么大买卖,却也不容人战胜自己。

    至于粮食具体操作,则是孔家控制的几家大粮商出面,搞风搞雨。这样的小生意都是那些米商出面,孔家只是坐分利润便了。

    到了1939年春天,孔家联络了几十家米店把全重庆的米统统搜集起来,连附近各个县的米在内,低价吃进。

    全四川的米都在往重庆调,可惜因为很多大米都被充做军粮,民间米价因为小米商大米不多,多数想囤积居奇,导致米价居高不下。

    4月,在重庆大米涨价三倍的时候,市面上开始有人出售玉米面和新鲜玉米棒子。玉米面的价格仅仅是大米的一半,新鲜玉米棒子也很便宜,普通百姓一下子有了吃的,粮价推不上去了。

    玉米面横空出世,如同程咬金一般,着实骇人,粮商无计,便告知孔哈哈先生。

    孔祥熙是何等人物,财大气粗,叫各家米店不卖米,看他们有多少玉米出售。

    出售玉米面的人很神秘,往往是在街巷里用汽车卖,而且售卖玉米面的地点变化莫测。孔家派人调查,无一例外,调查玉米面来源的米店老板伙计都收到了装着子弹的信封。结果调查不到任何消息。

    很快,玉米的来源就清楚了,是重庆市郊的几片玉米地,大约有几百亩的样子。水谁种的还没查清楚,但数量不大,地是新开垦的荒坡。早种的玉米已经收获,晚种的玉米,可能是见米价高,干脆不等成熟,卖嫩玉米。

    孔祥熙自然不肯放弃,花高价吃进来一些玉米面。到了五月末,市面上的玉米面不见了。孔祥熙判断,对方已经没有粮食了,继续抬高粮价。于是,粮价再度推升,很快到达涨价前的四倍。

    僵持到了现在,孔家放出风,说今年的新粮统统征用做军粮。

    此时距离早稻收获还有一个月,而且四川刚刚有人试验双季稻。这个时代,听说过双季稻的人都不多,种植双季稻的农民就更少了。

    孔家的动作如此之大,自然有人看在眼里。不知道是谁通的气,冯玉祥几次上门诘问,都被哈哈先生孔祥熙以各种理由挡了回去。

    最后一次,冯玉祥要他降价,却横竖得不到允诺,气得跳脚而去。

    此事传开,重庆人几乎绝望了。

    哈哈孔先生听到了玉米面在市场上绝迹的消息,哈哈一笑,对米商道:“你们去查一查,看看卖玉米面的是哪里冒出来的米商,什么来头。怎么我会不知道?”

    米商们去了。

    孔先生心里暗道:“这肯定时那个派系的生意人,敢和我抢生意?”(我的《百人会之关东局》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rea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

    ;

第383章 重庆的粮价大战()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js/read01。js";>;<;/script>;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百人会之关东局》更多支持!

    1940年6月16日。重庆。

    各大机关都在重庆,而且大量的有钱人都进了重庆,很多人挖门子走关系,进了机关。机关里人浮于事。一般的人们上班时间是早八点,要签到,几乎没有人按时上班,但都签八点到。有的人一天不来,要别人代签,反正一句话,就是混工资。

    到了办公室,喝喝茶,看看报纸,中午到了。有的人要出去吃饭,有的人要回家做饭吃。这时候,人们要上街,要回家,中午的时候,街道上人头攒动,都是忙吃的。看起来很繁荣,实际上大家都很饿,脸色都不好。

    今天,中午街头上往来的人发现,新米上市了。新米很便宜。

    重庆闹市区十几家铺面一起打开,同时张挂出两块新木牌,一块写着:新米上市。另外一块则粘贴一张纸,写着米价。

    过往行人很多不是卖米的,现在是中午,很多人是午休回家去的,见了如此便宜的大米,都不相信:怎么可能比市价低五折?

    上前一问,却是真的。

    要买米吗?

    买,买。

    拿米袋来,一个人最多十斤。

    我没有米袋。

    我们有。您押五毛钱,把米拿回去,用空米袋换回便可。

    好极好极。

    卖米的似乎都不是米店伙计,而是学生娃,虽然手脚不麻利,却是认真,算账很快。十斤一个的小小米袋早就装好的,拿起来就卖出。如果顾客要核实重量,就称重,很快。

    很快,各个卖米的米店前面都排起了长队。各大机关的人几乎走空了,都去买米了。

    有人不想排队,似乎不行,因为每一家米店外面都有士兵站岗。谁都不知道是哪个部队的士兵,有东北口音,有西北口音,不过军装和枪支都是真的。

    消息在十分钟之后就传到了孔家。

    孔祥熙原本瞧不上大米这等小生意,但是既然开始管理,就想管下去,因为他已经敏感地察觉,重庆的米价很有意思,而且有一股不受控制的力量在和自己作对。

    孔家本来觉得稻米收获还早,还想把手里的粮食慢慢出货,到九月十月新米上市之前徐徐出货,不知道谁会在这时候谁出售新米?

    一个小时以后,一个装着十斤米的小米袋摆在他的面前。

    米袋里的米质量好,确是新米。真奇怪,夏天会有新米?真有双季稻这回事?

    “看清楚了米是从哪里运进来的?”

    “没有。码头上根本没有米船。”

    “那就是说,他们没有多少米。去,叫人吧他们的米都买下来。”

    “可他们规定,一个人只能买十斤。”

    “你不会雇人?”

    “是是是。”

    米商们都不是笨蛋,他们雇不到人,立刻改变打法,在每个排队买米的地方立起一块牌子,写着回收大米的字样,下面是价格,却是原来的市价。

    买米的人几乎都是买米自己吃的,他们知道,大米说不得还会涨价,如何肯卖?

    附近游手好闲的听到了,却是大喜,有几个刚刚买了米的到他们这里卖米,立刻赚了一倍。

    有这等好事?

    买米的队立刻长了一倍。

    米店似乎早有准备,不出十几分钟,从后台出来了一些学生娃娃,开了新柜台卖米,男的卖米,女的收钱,卖米的速度快了一倍。

    收米的都是老滑头了,看过学生娃娃的手法,十分信任,收米的时候不用称量,直接收米,直接给钱。

    到了三点,里面卖米的似乎大米源源不断,外面收大米的出问题了,钱不够了。

    收大米的面前夜逐渐排起了长队。人们在一队买米,其中一些人马上到另外一队把米卖掉。大街上排起两个长队,蔚为壮观。

    下午三点半,新消息传到了孔家。几家高价收大米的米商说,他们手里的钱不够了。

    借钱。借钱也得干,对方没有多少米。

    下午四点,卖米的出了一个新政策:一人一次可以买米十斤或者二十斤。十斤以下的为平价,超过十斤的,价格比平价加三成。

    电话马上就打到了孔家。

    买。买进!

    一些米行已经吃不住劲,想抛售大米了。

    到了晚上六点,米店准备关门,不让排队了。每一个米店只留下一个队,到了七点,米店关门。

    消息传到孔家,孔家感觉对方米不多了,要求继续收米。

    这是粮价大战的第一日,以孔家为代表的米商大胜,卖米的则有些不敌,似乎大米不足了。

    1939年6月17日。重庆。

    今天,孔家要求各个大小米商,继续吃进大米。

    昨日,孔家的钱流水般花了出去。孔家花得起,其他大小米商却守不住了。一些人要求也跟着降价,否则,米价如果提不上去,那就血本无归了。几百万的人口粮食需求量巨大,已经不是小生意了。

    就算是小生意,也是要花大钱的。

    早晨六点,卖米的米店开门营业,因为外面的买米队已经排出去一里长了。

    收米的却是还没有准备收米。卖米的最大市场在一条街上,连着几家米店都在卖米。

    大街上没了行人车辆,都是卖米的买米的。

    早晨7点,街口进来几十个人,都是青皮打手模样,吆吆喝喝。这是来砸场子的。

    到了米店门口,青皮们愣住了,不敢动,因为每一家米店门口都由四个大兵,荷枪实弹。

    大街中心,有一把椅子,一张桌子,桌子上一个茶壶,一个茶杯,一杆步枪。

    椅子上坐着一个庞大如山的身体,腰杆笔挺,在哪里喝茶。

    谁人不认识他!

    冯玉祥!

    青皮里有个愣的,不识得厉害,吆喝着向前冲了几步,觉得不对,只见冯玉祥的步枪枪口顶在自己的脑门上。冯玉祥一手端着步枪,手指抠着扳机,一手端着一个茶杯,盯着他看。

    青皮一下子坐在了地上。

    冯玉祥一口茶缓缓地喝了下去。

    等其他流氓把他扶起来撤走,市场秩序一下子好了。那些真正买米的也不害怕了。

    第二天出来的大米不多,时断时续的。大家都看见了,他们的米是用汽车拉进来的。一汽车大米,分给几家店,一会就卖完。

    收大米的气势很足,来了就收。速度快,根本就不需要排队。

    大战似乎僵持起来。出货的数量不大,但却不肯认输。收货的财大气粗,把大米一扫光。

    以后几天,新米销售,老冯一天不拉。他不干涉出货的和收货的双方的买卖行为,只维持秩序。如果下雨,老冯就打伞喝茶。腰板笔直,永远笔直。

    五天后,米价大幅上涨,出货的米价也跟着上涨很多,但还是是市价的一半。他们的米似乎快没了,每天出货似乎是勉强维持的。到第五天,出货量突然减少,减为一半。

    不过,几乎全部和孔家联合行动的米行因为资金枯竭,停止收米,准备放弃,准备出货。

    1939年6月21日。重庆。

    重庆码头上来了几艘大机动船,都是辅贤的船。

    前几日,码头上都在后半夜来一两艘大机动船,哈哈孔已经知道了卖米的是辅贤公司,知道了卢作孚在辅贤公司里面有股份,知道这个公司的后台是张学良,杨虎城,和冯玉祥。

    孔家不敢动硬的了。有人提出烧米店,烧船,也都没能实现,米店的保镖很厉害,都是退下来的军人。

    孔家这几天花掉的钱太多了。仔细算下来,辅贤公司一天的米也就两船,五百吨的样子,刚刚够全市的人吃一天的,不多。但几家大米商收进来的米却远远高于这个数。怎么回事?难道有附近的农民小地主也在趁机出手大米?

    宋霭龄来到了妹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