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武夫大文豪 >

第12部分

武夫大文豪-第12部分

小说: 武夫大文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肪椭懒恕!�

    祝文仲也不多说,先教扎马,马步是基础,哪里都一样。祝文仲手中也是拿着一根竹条子,只要祝振国稍有动作变形竹条子马上就印在身上,直打得祝振国是嗷嗷直叫,心中有些埋怨,毕竟自己才六岁,这二伯也真下得去手。

    祝文仲心中早已通透明白,要就不教,要教就不能是庄稼把式,要就不学,要学就受得住管教,不过在祝文仲内心里还是觉得这从小没有受过苦的侄儿怕是坚持不了多久。心中又想侄儿坚持下去做条好汉,心中又不想侄儿坚持下去,读书进学的天才实在没有必要受这份苦。

    马步一扎就是半个时辰,祝振国早已经大汗淋漓两股颤栗,祝文仲也觉得差不多了才放过祝振国。接着开始教拳,先从直拳练起,如何腰马合一,如何摆腰冲拳,如何趟动脚步,说得兴起的时候祝文仲自己拄着拐一一做着示范。

    就这样两个时辰过去了,祝振国直觉得比跑了三圈还累,全身没有一处不酸痛的,祝文仲也是觉得时间差不多了,一起回家吃饭去了。

    下午饭后休息,祝振国把云书桓叫到跟前,也不说什么道理,把上午二伯教给自己的动作要领示范了一遍便让云书桓下午照着这个练习,也教他扎马半个时辰。本来还想叫二伯一起教导云书桓的,却是知道二伯教自己的大概心思,也就没有说出口,等练得一段时间找机会再说。】的!有;;您随时随地看!

第二十三章 练武成痴() 
第二十三章练武成痴

    开始习武之后,祝振国每天都是按照二伯安排的时间来一一完成项目,早上起来跑步,跑完了回来读书,下午跟着二伯学武,傍晚打熬身体力气,只是还多了一项吃完饭自己又教导云书桓半个时辰,云书桓也是越来越听话,对于祝振国安排的也是毫不打折的做完。有时候晚上祝振国还会检查一下云书桓,把白天自己受的气都原封不动的“发泄”到云书桓身上。

    就这样过了一年,祝振国已经开始练刀了,手中开始拿着竹刀咿咿呀呀,祝文仲教的基础刀法相当简单,一招把刀高高举起劈下,就让练了一个月,每天就是这样一下,开始时候对着空气劈,之后会对着大树下石凳子劈,竹刀不知道劈坏了多少把,听二伯说之后会拿树叶来练准度。。。

    庄子中的族人个个都知道这小少爷是练武成痴了,平常念书也不见他表现出彩的地方,就算去了族学也是自己一人默默念书,有时候还是老夫子上门来教,也没见到在文才方面祝振国的表现,只是多听得老夫子夸赞。

    倒是练武,人人都瞧见了,个个都觉得这小少爷好玩,之前还觉得好笑,之后也是暗暗佩服,天天如此,风雨无阻,也是有一番大毅力。

    祝文仲也是习惯了教这个侄儿习武,每日固定时候,一步一步的教授,也没有再多想之前的一些小心思,或者是说也懒得去想之前的小心思了,走一步算一步。

    这一年来,祝家庄也是没有发生什么鸡鸣狗盗的事情,一切都相安无事,至于湖匪,更是半个也没有看到。年前筹划的事情也大多实现了,官府盖上大印的团练文书也下来了,刀枪等武器也配齐了,成大器收了好处,多方奔走,还买来了五六十把强弓,箭矢倒是自己能造出来。

    今年秋天,也就是大华承平二十年秋,祝文广与祝文远要到大江郡城去赶考了,参加秋闱,也就是举人考试。有了举人功名的读书人才又做官的资格,也是读书人完全上了一个台阶,变成真正的贵族阶层。但并不是说中了举人就能做官,举人做官的还是很少的少数,做官也是要排队补缺的,翰林院那么多进士都在排队等着空缺,一般哪里能轮到举人上任的。

    除非是朝廷有了大动荡,需要大批官员后补,举人才有机会为官。青山县的知县杨仁甫就是同进士出身,干了一辈子还是在这偏僻的青山县当个知县。

    祝家大爷与四爷要出发了,庄子中有头有脸的都来相送,祝文仲也是安排了十个军汉子陪同,清一色的深色劲装,腰挎长刀,马背上还有硬弓箭筒,还专门到官府开了批文,免得出门遇到巡查难以解释。

    祝家两位爷也是到城里成衣铺子置办了一身高档江南出产的丝绸衣裤,也是进了郡城不被人看轻了,算是讲究面子。还有两个小厮陪同。虽然到郡城也就两百里不到的距离,还是各方各面都准备得妥妥当当。

    祝振国在庄口目送两位长辈赶考了,心思也就这里了。最近祝振国一直在想这辈子到底要做些什么?

    要说读书考科举,这个是要的,目的就是广大门楣,不让这些个疼爱自己的长辈失望。但是科举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当然是为官一方,在这个世界为官却不是祝振国想要的做的事情,关键是这个时代做官真没有什么事可以做,无非就两件事,一是收税,二是审案子,而且除了审案子,其他事情都可以交给下人去办,作为主官大多都是无所事事。还要说有什么事情,那就是巴结上官了。

    学武做什么?征战沙场?祝振国是肯定是不想的,难道自己传阅到了古代就是去打仗,谁知道哪天战死沙场了,那岂不是枉费了此生。行走江湖?虽然可以尝试,但是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

    祝振国想来想去,现在就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要把祝家发扬光大,这个事情还是要做的,一是受人尊敬,二是生活富足,三是安全稳定。

    受人尊敬就是读书,生活富足就是赚钱,安全稳定就是要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

    想通这些,祝振国把目光又转向了那些鼻涕童子身上,这些人以后就是班底了,必须要为以后谋划一番,世道虽然还不会大乱,朝廷也还不会崩溃,但是这世道却是已经乱起来了,保不住自己的安全,一切都是空谈。

    要说野心,祝振国确实不敢多想,虽然自己是另外一个世界来的,但是这个世界的人也是到处是高人,大华朝廷也是传承五百年,哪里还有祝振国这个乡下人什么发挥余地,一个不好就是小命不保,怕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祝振国从今以后又多了一项事情,就是召集这七八十几岁童子练武,说是练武,也不过就是拿着竹棍木杆到处乱打,也只能说是一个开始了。

    今日练刀,祝文仲郑重其事的开始教授了:“国儿,你觉得这世上最适合近身拼杀的武器是什么?”

    祝振国其实真不知晓什么是最适合近身拼杀的武器,但是脑子却是聪明,猜道:“莫非是刀。”

    “国儿聪慧,确实是刀,有人以为是剑,剑乃兵中君子,君子怎么可能适合去厮杀,剑劈砍不如刀,刺杀不如枪,更不太适合双手使用,力道上也就会差上不少。剑是两边开刃,在自身强度上也会比刀差上一些,过长易折,短了又吃亏。其实剑在近身搏杀中并不如刀。”

    祝振国听了二伯的解释也是点点头表示明白,祝文仲接着说道:“刀法最重其势,精华就在于攻击之上。攻要势大力沉快如闪电,攻得敌人必救,攻得敌人不能反手,要快要准要狠。”

    祝振国问道:“那怎么才能做到快准狠呢?”

    “那就要多练,刀的攻击是必救的,快刀挥出去是一条线,敌人要躲那就要全身而躲,而剑与枪攻击是刺,刺是一个点,敌人要躲只需要躲过这个刺杀之点即可,所以说刀的攻击更加凌厉,而剑的攻击要多变化,刺杀不中就要再砍,反而繁琐起来,而枪则要成林才有威力,长枪成林才会威力十足。”祝文仲耐心解释道。

    “那刀法如何才能练好呢?”这个才是祝振国最想知道的,毕竟现在祝振国已经是在练刀。

    “刀法简单,主要用法只有三招,劈砍扫,劈为迅猛快捷,砍为角度刁钻,扫则是要势大力沉。要知道人在躲避的时候,左右闪躲是最的,时候前后闪躲是最迟钝的,所以劈砍追求速度与角度,而扫则要追求力道,一击以致命。”

    “那是不是说扫比劈砍更加厉害,更加有效?”祝振国显然有点迷糊。

    “非也,劈砍才是交手常用之道,要知道敌人也是会进攻的,只有劈砍才能克制敌人的进攻,才能让自己进攻奏效。”祝文仲也知道祝振国能懂这些,也就一股脑先把理论灌输进去。

    说完很多,祝文仲已经持刀坐在石凳上面,双手拿起刀的祝文仲身上气息马上一变,杀气凛然,突然大呵一声,长刀高举头顶劈出,瞬间长刀已经划过前方空气回到自己右后边。

    真真是迅雷不及掩耳,祝振国也是大惊,人的速度能达到这样真是太骇人了,这就像是现代开得极快的风扇叶片,只在空中看见一道残影。++的,、、,,、、

第二十四章 落榜而归() 
第二十四章落榜而归

    祝振国满脑子都是二伯那快如闪电都不足以形容的劈砍,就拿一招,简单的一下,长刀划过空中,只有残影,这在上辈子完全就不是人力可以做出来的动作,就算强如李小龙,拳脚的轨迹人眼都是能清楚看到的。长刀到得身后又立马停住,这种控制能力不是简单的力量强大就能做到。

    脑子里都是那个画面,手中的竹刀却是怎么劈砍都没有那种效果,力气用得太大,竹刀划过前方却是带着自己的身体转了起来。祝文仲那惊人的一刀此时不是挫折,而是更加激起了祝振国的武道之心,比起这冰冷的无什么用处的四书五经,这身体上的强大更让祝振国这个另外一个世界的人有兴趣。

    过了几天,祝文仲又带祝振国来到河边,拿起祝振国手中的竹刀单手握住,随着一根粗壮的芦苇,这次祝文仲出刀却是慢了许多,慢到轨迹清晰可见,慢到祝振国也觉得自己能劈出来的速度,当竹刀碰上粗壮芦苇杆子的时候,芦苇应声而断。

    祝文仲把刀交给了祝振国道:“这一刀,力量,速度,只在角度。就像樵夫砍柴,虽是劣刀,却是能把小树一刀而断,这就是角度。这竹刀断芦苇也是这个道理。”

    比起之前看到那无影一刀的迷茫,这一刀才是给祝振国下的任务,也是祝振国现在能做到的事情。

    祝文仲到一旁河岸放下拐子坐下,祝振国已经在一刀一刀劈砍起芦苇丛。芦苇不是硬木,祝振国此时也力气太小,大多只是把芦苇打偏,芦苇杆子却依旧是直挺挺的回到原位。偶尔运气好一刀下去,芦苇杆子也只是轻微折了一点,却还是坚挺。

    第二日再来到芦苇丛中砍芦苇杆子的已经不是一个人了,是云书桓连带着十几二十个小童,河岸芦苇却是遭了殃。

    又过得半月,文广文远兄弟回来了,两人风尘仆仆垂头丧气,显然是没有考中。秋闱要考帖经,墨义,还要考策问。帖经墨义大多是照本宣科,就算墨义要自我领会也是有一个范围的,还是要解释圣人之言,就看谁的文章漂亮,而策问才是难点。

    这“策问”问的是政治与朝政,是要针砭时弊,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所以叫策问。帖经墨义想来文广文远是能勉强过关的,这是这策问两人是真不擅长,这也与眼界有关,乡下地方每天能见到最长不过知县,每天能遇到的事情最大也不过地里收成多了少了,家国大事在这乡下地方确实是影响不大,除了最近战争,几十上百年来青山都是和谐地方,一家一族,一田一水。朝廷邸报也就到知县手上,知县都不太细看,哪里能见识什么朝政时弊,更不谈家国大事。

    所以与大城市的学子比起来,祝文广祝文远兄弟的见识实在还是有些短浅的,这眼界问题不是凭借四书五经能弥补的。所以举人不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祝振国倒是慢慢也想通了些关窍,但是想得明白却也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这个世界不像上辈子,每天都有新闻联播,每天都有报纸电视,连网上随处都可以看到名家评论。学子们想真正接触朝政就要靠交流,不论是风花雪月还是桌边闲谈,这些才是接受新的消息事物唯一的办法。

    祝文广与祝文远兄弟二人心中也大致是明白自己的短板,这次去了郡城,见到的差距也让他们兄弟俩自惭形秽。特意置办的穿着虽和城里人一样,城里的学子虽然诗词文章不一定有自己写得好,但是一个个高谈阔论,有是小道消息聊以自娱,也有家国大事个个有一番见地,这个说朝中首辅大臣朱廷长改革的税法狗屁不通,那个说陈阁老致仕回乡必是某某奸人所逼。

    祝家两兄弟在一旁却是一句话也接不上,甚至都不知道首辅朱廷长改革了什么样子的税法。

    兄弟二人回了家乡显得忧心忡忡,这样下去想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