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诸葛天下-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快作筹备部署。
“绪兄,我需要请您快马加鞭,在七天内赶到下坯郡,找到糜家,并递上名帖,就说近期,我们诸葛氏会登门造访,请糜家家主约定个时间,务必一见,有大生意要商谈。糜家是下坯郡的商贾大户,你去了那儿,到处打听一下,想必不难找到。路途较远,可以带上此次我们回来的护卫队,徐州少兵事,多平原,想来定能护你来回周全,至于护卫队长于禁,我另有安排。”接下来,诸葛亮又把诸葛绪的任务分发出去,且对去下坯寻找糜家的事多有思虑,细节做得较足。
“我这就带人启程下坯郡,快马加鞭,肯定把话给糜家带到,并带回会面相约时间地点,绝不超七天之期限。”诸葛绪念头一转,觉得这事难度也不大,有把握按时完成,因此爽快答应,并不假思索转身而去,准备一刻不歇赶往下坯糜家。
“最后,瑾兄,你这几日将集市中的买卖信息收集汇总下,最好是能记下明细,如哪些人需要买田地,哪些人想要开哪种商铺,哪些人在寻找院宅入住等等,越细越好,如果人手不够,不要怕花钱,多雇几人,务必在五天之内做好。同时,派人打听琅琊各县县令近期可有意向扩张,购买大批土地的想法,最好是那些任期较久,钱财较多的县令,如有,则递交上名帖,约定好十天后,我们去拜访拜访,说不定能促成交易,这样也省了我们很多的麻烦。”诸葛亮沉吟了一下,理了理思路,将诸葛瑾接下来的安排给梳理了出来。常年精于政事的诸葛亮这时候优势就显示出来了,每一个安排都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并能做到人尽其用,事尽其详,滴水不露。
“阿亮放心,我这就去安排处理。”话语不多的诸葛瑾向来支持自己的弟弟,加上谦逊有礼,虚心待人,倒也不推辞,更何况此等文书琐事,最是拿手,毕竟四人之中论有耐心,乃是当仁不让。
三天后,清晨,诸葛亮以需要护卫的名义,早早地带上于禁就出了诸葛府,直往阳平县城东外的空地而去。
待出了城东,来到约定好的空地上,此时原本应该空无一人的草地上却是人头涌动,嘈杂不已,搞得身负护卫之责的于禁不由紧张起来了,用力地紧了紧腰间的朴刀。
原来,离城东空地较近的人早已在凌晨便赶到,并原地等待,怕误了时辰,受到主家的责罚。
陆陆续续地从四面八方都有人群聚集而来,偌大的草地就像一面大拼图,时不时有人加入,完成拼图的一小块归位。一直等到午时三刻,汇合的人流总算是细下来了,并趋于稳定,仅有稀少的几个人仍在不断加入大部队。
“阿亮,所有隶属于诸葛氏的人员,超过十岁的,基本已经集合完毕了,接下来该怎么做,就交给你了。”忙活了一个上午的诸葛诞来到诸葛亮的身边,交待了事情的进况,也算是完成交差。
“辛苦诞兄了,还请诞兄与我分站二边,后面该怎么做,我自有安排,诞兄可稍作休息。”诸葛亮知道堂兄诸葛诞必定忙多歇少,只好先让他在一旁休养精神,恢复体力。
“不碍事,我怕人多乱事,你赶快安排吧,都听你的,不用担心什么。”诸葛诞给了诸葛亮一个鼓励的笑容,便走了几步,一屁股坐在草地上自行歇息去了。
“各位,请静一静,我是泰山郡丞之子诸葛亮,受诸葛氏家主诸葛玄的委托,今天将大家聚集在此处,是有要事想告之大家,并与大家商谈一些事。”诸葛亮抬起了双手,往二边示意压了压,顿时吵乱的人群就像有了指挥一样,开始安静地倾听这个表明身份,代表诸葛氏的人在说些什么,有哪些内容是与他们有关的,以至于如此急匆匆地将众人聚焦于此地。
待到人群稍微清静了些,诸葛亮又一气呵成地接着说到,将诸葛氏决定外迁一事给捅了出来:“我诸葛氏决定外迁九州,分散各地,各位都与我诸葛氏渊源不浅,关系错综复杂,因此不得不将大家聚集于此地,慎重地将此事告之大家,另外,凡是不愿与我诸葛氏一同外迁的人员,可以站到我堂兄诸葛诞那边,每人可以领钱五贯,粮十石,并从此与诸葛氏再无雇佣、奴役关系,恢复自由身,自寻去处。”
说完,人群就像煮沸的水,皆在讨论交谈着这件大事,一时场面和县城的菜市场没什么二样。不久,便有些舍不得离开故土的人走到诸葛诞后面,等待脱离诸葛氏。更多的人,则面面相觑,有些茫然无措,不知前路何方。
诸葛亮交待了一下诸葛诞,要按他所说的办,不得有任何折扣。待诸葛诞带领那些人离开之后,诸葛亮又对留下的人做了安抚发言。
“各位无须惊慌,纵是离开的人,诸葛氏都如此优待,留下的更加不会让你们感到凉薄。外迁之事,涉及极广,须选定一二人,作为此次外迁联络安排之人,我虽看过你们的名字,却不了解大家,不知可有自荐之人,如无,那我就随机选定了。”诸葛亮给大家先吃个安心丸,又一锤定音,敲下了这群人头羊的产生方式。
第13章 徐盛徐奕()
全场突然安静了下来。
有的人胆小怕事,畏畏缩缩,害怕被点名,毕竟负责联络通信之事也不是容易做得好的,提着心,悄悄地往旁边的人身后躲。
有的人一脸茫然,既对外迁一事无太多想法,也觉得此事与自己关系不大,随波逐流即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
当然,更多的人跃跃欲试,想自荐报名,大家都不傻,知道此事要是干好了,脱离奴籍是肯定的,就算是飞黄腾达也不是不可能。
可又怕太早暴露自己,枪打出头鸟,反而捞不到此等差事,成全了他人,为别人做嫁衣。
一时之间,倒显得没有人出来认领这大好差事。
“这样,大家都比较谦虚,腼腆,那在下只好随机选定一二人了,选定之后,还希望大家能听从他们的指挥,积极配合做好他们所安排的事务。”看众人都没有抢夺外迁一事的统领之位,诸葛亮也觉得并无大碍,毕竟他的心里早就有了合适的人选,更加不愿节外生枝。
“我看,外迁之事不如就由徐盛、徐奕二人来统一负责指挥调度,徐盛和徐奕今何在,请出列站到我前面来,不知各位可有异议,请一并提出来?”诸葛亮假装认真地翻了翻从怀里拿出来的花名册,片刻之后,引出心里早已选定之人。
一听到徐盛、徐奕将成为这一群人的首领,大家都忙着打听此二人是谁,场面又开始变得喧哗起来了。
不久,人群中就走出来二个人,正是徐盛和徐奕。
只见,前面走着的一个青年,面白唇红,精神抖擞,如沐春风,好生俊俏,一派文人雅士的模样,身上的儒士青衣,虽有补丁,但干净整洁。
后面紧跟着的一个少年,刚好相反,一身灰褐色的束腰练功服磨损严重,却衬托出他的身材魁梧,肌肉结实,一双黝黑的眼睛中不失睿智,又带着些狠厉,一看便知勇武有力,谋略过人。
不愧都是人之豪杰。一个牧守一方,乃是良才;一个善攻善守,着实帅将。
待二人走到跟前,彼此见过礼后,便闻那青衣文士率先开口。
“在下徐奕,字季才,东莞郡人。当今天下,宦官把持朝政,外戚玩弄朝权,以致举仕无门,又逢家道中落,不得已来到琅琊谋生,承蒙诸葛氏主家的收留,以免饿死街头,现主家不以我出身卑微,委我以重任,实在是无以为报也。”二十来岁的徐奕一脸激动,将一生的悲惨遭遇诉说了出来,令人惋惜。只见徐奕猛地一跪,纳头便拜,口中山呼。
“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诸葛氏的知遇大恩,徐奕必将用一生来报答,肝脑涂地,万死不辞。”徐奕连连表忠心,毕竟人最怕的就是明珠暗投,怀才不遇,虽然诸葛氏现在仍然给不了徐奕什么,但徐奕知道只要入了主家的眼,那前途必将不会再暗淡无光。
“先生,快快请起,不可如此。诸葛氏得先生相助,如鱼得水也。我代家主诸葛玄以及诸葛家族向先生表示由衷地感谢。”诸葛亮有模有样地学起了先主刘备招揽人才的那一套,各人见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油然而生一股轻松之意,心头愉悦。
被扶起的徐奕,又施了一礼,便站到一旁,不再发一言一语,仿佛此间之事不再与之有关,默默地候在一边,只等主家号令。
“在下徐盛,字文向,琅琊莒县人。家父曾得大病,无钱财就医求药,遂卖身五年于诸葛主家当佃户,如今尚差二年,若主家有吩咐,盛自无二话,必当尽力而为。”沉默寡言又忠义为人的徐盛三言二语便作完自我介绍。
原本看诸葛亮乃是个二三岁的小儿,徐盛并不太认真,但又见诸葛亮举止有度,进退有倨,对待这些下人也不盛气凌人,反倒是体体面面,落落大方,徐盛倒也不好怎么拿捏自家身价。
“这位兄长,一看便知不凡,想来必定武艺超群,谋略过人,依在下看来,将来封侯拜将肯定不在话下,今日诸葛氏得兄长相助,如猛虎添翼也。”诸葛亮收起以往小视寒门的心理,发自内心地感慨道。
从前,诸葛亮以为出身寒门,都是泥腿子,文才不足,武艺有限,以致于吃过大亏,在用人方面也有所偏向,常常使寒门大才受到冷落,闲置。
如今,诸葛亮可不敢再有门户之见,毕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蜀汉之所以无法崛起,很多时候不是钱粮不足,不是军队不强,而是人才底蕴太差。
千金买马骨,不是不值得,而是一种态度。
“多谢主家夸奖,但有差遣,任凭吩咐。”武人作风的徐盛干脆利落,表达谢意后施了一礼,便也站到徐奕旁边,闭目养神。
大汉以士族治天下,武将的地位还远远不及文人,因此徐盛心里也挺尊重徐奕,对于排在徐奕旁边,倒也没什么意见,不会心存芥蒂。
“各位,如今徐盛、徐奕已经站在大家的面前,如果没有异议,那就此商定他们二人为此次外迁一事的首领。”诸葛亮见二人如此仪态,心里甚是满意,便想当众宣布。
“且慢,此二人有何本事能肩担此重任,我程远志表示不服。”只见诸葛亮话音未落,一声如响雷的话语咋然而响,便见一人力排群众,从中而出。
诸葛亮见此人身宽体壮,又一脸凶相,兼之声如洪钟,着实意外。只好行了一礼,问道。
“这位壮士,敢问如何称呼?”
“俺名叫程远志,是有远大志向的远志,俺也想当大首领。这二个小白脸有啥能耐可抢俺的首领,待俺揍他们一顿便老实了。”耿直的程远志直接发起挑战,磨拳欲试。
闻言,徐盛睁开了眼睛,一丝杀气凝聚集中于程远志身上,奈何程远志却是大大咧咧,也不甚在意。徐奕则是连连摇头,一脸苦笑,觉得与武夫相争,有辱斯文。
第14章 徐盛V程远志()
“程壮士,稍安勿躁,此地不宜比武较量,既然壮士有意,以示公平起见,那便约定明早于诸葛府里的校武场上比试一番,不知意下如何?”诸葛亮正愁手上人才太少,真是打瞌睡就有人送枕头,少一个嫌少,多一个不多。
“听你的,那就明早再揍这二个小白脸。”志大才疏的程远志一脸随意,仿佛已将徐盛、徐奕按倒在地上,往复地摩擦摩擦。
随后,程远志便站到诸葛亮的另一边,与徐盛、徐奕遥遥呼应,针锋相对,算是摆明了楚河汉界,径渭分明。
听到诸葛亮如此安排,胸有成竹的徐盛干脆不理程远志,又闭上了双眼,继续养神;徐奕也不会出言顶撞主家的布置,当然,原因更多的是不与程远志这种匹夫为伍。
“那好,各位如无其他异议,那今日便散了。明早徐盛、徐奕和程远志将会进行比试一番,届时我会将比试结果通知各人,无论明早胜出的是哪一方,还请各位多多支持他们,以便早日完成我们诸葛氏的外迁大计。”诸葛亮作了会议总结,准备解散今天的集合,反正事情也安排得差不多妥当了,加上有意外惊喜。
“当然,各位如果明早有闲暇,也可前往诸葛府中的校武场一观。我诸葛氏向来任人唯贤,用人取信,也请大家以后继续多多支持。”末了,诸葛亮又补充了一句,给琅琊诸葛氏继续打了个广告。
竖日清晨,诸葛亮与徐盛、徐奕等一行人来到了诸葛府中的校武场。校场比武的消息,早早地便传到许多人的耳中,此中动静浩荡,一下子就吸引了一大群人的围观。
站在最里面的一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