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诸葛天下 >

第57部分

三国之诸葛天下-第57部分

小说: 三国之诸葛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鞲錾搅搿⒐俚馈⑿【丁�

    诸葛亮也无心让邓茂率兵追击,对于这些溃逃的黄巾反贼,已构不成威胁,杀之无益,索性就放任其各自潜逃,自求多福。无他,诸葛亮身边的军兵也少,仅三百人而已,且黄巾反贼过于分散,不利围剿。

    边逃跑边大声呼喊的黄巾反贼打扰了诸葛亮的兴致,干脆就不再孤芳自赏,自娱自乐,而是观察起这些黄巾溃兵,这些人就像蚂蚁般四处寻食,又如平静的水湖荡起的波纹散开,诸葛亮一时为之悲伤。

    无论,哪个朝代,天灾人祸,战乱兵争,最终受苦的都是这些普通百姓,老弱妇孺。披上了黄巾作乱造反,但这些人的本质并没有改变,都是战争的受伤者,牺牲品。

    感慨中的诸葛亮突然发现眼前的黄巾反贼之中,有些异常。

    本来各自逃命的黄巾反贼,应该是没有规律的。但诸葛亮却隐隐地感觉到离得四五百米处的那些黄巾反贼逃跑之中,有些令人感觉诧异。这得益于诸葛亮历经战阵,一般细微的变化,都能很快察觉得到,并进行判断。

    那些黄巾反贼并不是各自逃跑,而是集中在同一个方向,并不分散,而且逃跑得极有秩序,队列没有变得混乱。最为关键的是好像在追前面的人,领头奔跑的人并没有头戴黄巾。

    难道是黄巾反贼在追杀良民百姓,准备将前面那些人一并卷走?还是这些黄巾反贼都在拥护着前面的人,掩护其逃跑?

    诸葛亮一时捉摸不定。但无论是哪一种,诸葛亮都觉得应该拦下这些人,若领头的人不是黄巾反贼,那救下就是,也好使其免受黄巾作乱波及,若领头的人是黄巾贼一伙,那必是什么重要人物,更加活捉捕获。

    事不宜迟,诸葛亮向身边的邓茂吩咐,道:

    “邓将军且看,那儿有一小股黄巾反贼一直聚而不散,我观前面之人要么为良善,要么为恶首,令你率一百军兵前去,将黄巾反贼杀散,并带回前头之人。”

    诸葛亮边说边用手指了指那群黄巾反贼所在之处,向邓茂传达了意思,诸葛亮也是神来之笔,无意为之,至于是否对方是何人,诸葛亮并不是很在乎,只不过眼前力所能及,就想让邓茂去将人带回。

    邓茂顺着诸葛亮的手指一望,顿时一呆,面色颇为吃惊,不过邓茂也曾为将,带领几万大军,自然善于管理情绪,只见邓茂回道:

    “主公,纵是良善与恶首,无非是一个百姓或娥贼,哪里比得上您的安危,况且我若带兵前去,让高将军得知,还不得手撕了我。”

    邓茂却是推托不肯前去。

    诸葛亮又指了指身边的三百军兵,强硬说道:

    “尚留军兵二百,必定无忧,将军且去,无论是何身份,先带回来看看。”

第114章 打输了,走吧(三更)() 
邓茂无奈,只好随意地点选了一百军兵,跳上战马,执行诸葛亮的命令,前去阻挡那一群黄巾反贼的逃跑,并将黄巾反贼杀散,带回最前面的人。

    在幽州涿县刘焉那得到补给的泰平军装备精良,马力极快,邓茂不费吹灰之力就追上了这群逃跑之中不忘护主的黄巾反贼。

    两条腿的人,肯定是跑不过四条腿的马啦。

    邓茂当然知道这群人最前面的是谁,这也是他不愿前来捉拿的原因。不过,自从追随了诸葛亮之后,得到了官兵的身份,脱去了贼寇的身份,邓茂也是铁了心想跟着诸葛亮干到底。

    毕竟,能不追究一个黄巾反贼造反的事,甚至也不在意曾经做过山贼,仍然愿意给邓茂一个官兵出身的机会,邓茂觉得除了诸葛亮,可能就很难再找到这样的明主了。

    邓茂眼下已不是黄巾反贼了,就算念旧情,也不会为了过往,而得罪诸葛亮,不然以后怎么混吖。

    “前面的黄巾娥贼站住,不然休怪我等无情,大开杀戒。”

    邓茂已率兵跟在黄巾反贼的身后,却是提前和这群黄巾反贼打个招呼,开始劝停,准备劝降。其实,邓茂可以一声不响,带兵冲锋,那群人必定死伤惨重,但邓茂并不想这样做。

    可惜,前面的黄巾反贼转身发现是大汉官兵追来,反而更是加快了脚步,不领邓茂的情。开玩笑,若是官兵不理则好,被官兵重视的黄巾反贼哪有好下场,何况这里还真有黄巾的大人物。

    这群人知道,邓茂也知道。

    邓茂知道若是无功而返,恐怕将在诸葛亮的心中打上了标签,影响他日重用与仕途。一心想翻盘,开启新人生的邓茂觉得已是做到仁至义尽,不能再心慈手软了。

    “给老子将前面的人拿下,但有反抗,就地格杀。”

    这些军兵,都是诸葛亮让高堂隆一手练出来的,邓茂也不想耍什么心眼,干脆了当地下令。不过,邓茂多年为贼,还不习惯称呼自己为将军,而是称呼为老子。

    粗俗的话语,倒是引来这一百多军兵的共鸣、好感。毕竟,多年军旅,这些人是高雅不起来了,反而喜欢那听起来虽粗鲁,然则富感军中袍泽兄弟情的粗鄙言语。

    “得令。”

    遵从军令第一的泰平军,哪怕只有一百多军兵,仍不忘军训,不散军魂,整齐地回答了主将邓茂的军令,然后两腿一夹,催促战马更加卖力地往前冲去。

    一番厮杀,在所难免。

    黄巾反贼缺兵少甲,今日又已是疲惫不堪,哪敌得过一直跟在诸葛亮身边的这些军兵。这一百多军兵未曾参战,养精蓄锐,战意狂热,可谓战力极强,以一顶十。

    很快,胆敢反抗的黄巾反贼就被邓茂所率领的军兵,砍瓜切菜般给料理得干净利落,只剩下几个黄巾反贼将前面那人死死地围成一圈,不让官兵靠近。

    邓茂驱马,来到近前,朝着最中心的那人望去,却是一言不发,等待那人的责问,甚至是责骂。邓茂也是做好心理准备,认了这一身的污名。

    攻城不利,反投官兵。背弃旧主,诛杀昔友。

    这一条条,邓茂都觉得逃不过去,于是,他不知该如何先开口,只好沉默等待。

    等待那人的爆发。

    虽然邓茂从未曾见过那人爆发过,那人在邓茂眼前,极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爆发过,总是那么恬静如花,温柔如水。

    曾经,邓茂见过那人为受伤的普通百姓治病送药;曾经,邓茂见过那人为有家境贫寒的太平道教徒资助扶助;曾经,邓茂见过那人为他们这些做过山贼,无恶不作的部下煮饭添菜。

    那人笑起来,总是那么好看,那么温暖,就像冰山融化,如春燕衔泥,若细雨润物,仿佛在那人的照耀下,这世间都会洗涤过往,充满美好的未来。

    邓茂曾经那么坚信过,直到大兴山那一战,邓茂才发现原来黄巾大军打不过官兵。在那锋利闪光的长刀低吟下,在那优良肥硕的战马嘶吼下,所有人都感到害怕,包括邓茂自己。

    后来,邓茂被擒了。没有别的原因,只是邓茂不想死,就投靠了诸葛亮为新的主公。人只要能活下去,其他的理由和借口,都是次要的。

    况且跟了诸葛亮之后,邓茂感觉就像是得到了新生,也开始换位思考,看待黄巾大军的所作所为。邓茂觉得诸葛亮说的很有道理。

    大汉朝廷是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对,就像卖官,就像听信宦官、外戚,不顾百姓生死安危,就连天灾人祸都不重视,草芥人命。

    但也没见得黄巾大军就做得多好,攻陷城池却不懂得治理,更是裹挟百姓从贼,就连老弱妇孺也不放过,席卷哄抢普通人家的财物,蛮横霸道,早已不是昔日和善的太平道教徒。

    青州就是最好的佐证,大多郡县人去楼空,十室九空,皆拜黄巾大军所赐。

    “是你。”

    那人见官兵统领竟是邓茂,也是大吃一惊,还以为邓茂早已战败身死。不然,眼前的幽州军兵是不会出现,成为青州救命稻草的。

    “是我。”

    此时任何的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邓茂也想为自己洗白,摆在眼前的事实就是最好的真相。他,邓茂已不再是黄巾反贼的统领,而成为泰平军临时的副将。

    拥有二千多正规军队配置的泰平军临时副将。

    虽然,诸葛亮尚未将邓茂的军职搞定,正式登名造册,但诸葛亮曾经有意暗示过,提点过。泰平军由都尉薛悌、督军高堂隆统领,邓茂要想上位,还有一段路要走哩~

    “为什么?”

    那人一脸不相信地又问了邓茂一句,旁边却是听不懂这突兀的一问,不知其所指。

    但邓茂听懂了。

    那人问的是邓茂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原本就是数万人黄巾大军的统领,又为什么会带着这些官兵前来?幽州援军是为什么会出现在青州的?

    百思不得其解。

    深知邓茂不是卖主求荣,委身于官兵的人,不然以前就不会去当山贼了。就算卖主,难道就为了统领这百来人?真乃笑话。

    “打不过,就像今天。”

    邓茂原本只是想简单地解释了一下,随后,叹了一口气,补充多说了一些。

    “我在幽州输了,你在青州输了。我投降了官兵,你也要随我去一趟。我的主公想见你。”

    邓茂不敢说出劝降的话语,自觉身份还不够,向来都是崇敬有加,哪敢随意招揽为下,只是将幽州一战总结了一下,说和今天青州一样,都打输了,点明是诸葛亮想看看你。

    “打输了,走吧。”

    那人闻言,神色一悲,不知是可惜幽州打输了,还是无奈幽州打输了,还连累青州也打输了,或是怜悯因打输了而丧命的黄巾贼众。

    不过,很快,她又变得淡然,气质宛如天山雪莲,优雅自带高贵,并不再挣扎,一脸从容,平静地对邓茂说。

    “打输了,走吧。”

    邓茂也跟着叹了一口气,内心百感交集,造化弄人,命运多变,奈何身在其中,只能随波逐流,非人力所能改也。

    邓茂挥了挥手,示意手下让出一匹战马给那人。

    那人骑上战马,跟在邓茂的身后,一路朝着诸葛亮而去。

第115章 火气挺大,好冲(一更)() 
邓茂前去追击黄巾反贼,尚未返还,倒是高堂隆后发先至,率军回到诸葛亮所在地。

    高堂隆回来一看,只有诸葛亮孤零零地待在那,不见邓茂,幸好身边还有二百多军兵,略显放心。不过,高堂隆的内心不由暗暗责怪邓茂,果然当初的安排不会多余,有备无患。

    “主公,末将幸不辱命,和太守龚景、校尉邹靖等军合力已于临淄城下击散黄巾敌军,因见黄巾反贼四处流窜,恐主公安危有虞,故率兵返回护卫,还请主公恕罪。”

    高堂隆相信诸葛亮也能从大量逃跑的黄巾溃军之中,看出青州之围已解。高堂隆不怕诸葛亮怪他作战不力,只怕诸葛亮嫌他不懂争功,此时理应抢先进城,拔得救援头筹,再派人迎回诸葛亮方为正道。

    返回寻诸葛亮,仅仅只为了护卫,况且诸葛亮身边尚有三百多军兵,高堂隆生怕诸葛亮一时不喜,重重处罚。

    不过,高堂隆的担心明显多余,诸葛亮见事已至此,也好作罢,毕竟护主之心本没有错,只好微微一笑,对高堂隆安抚,道:

    “升平兄有心了,此番作战,贼众极多,敌势浩荡,能击溃已是大功一件,待率师凯旋,回泰山必为升平兄表功。升平兄辛苦了,且为我讲讲此战的收获与战损吧,但愿泰平军莫要伤亡折损过多。”

    诸葛亮闲来无事,既然高堂隆一番好心,不忍责怪,那就让高堂隆讲讲临淄城下的战场近况,也好给诸葛亮个参考,以便作下一步的计划和安排。

    于是,高堂隆就将如何按照诸葛亮的吩咐,待龚景出战之后,再率兵冲锋,一举击溃了早已处于慌乱、炸营的黄巾大军,并与龚景取得联系,末了,高堂隆突然想起还搭救了一些俘虏,也将此事向诸葛亮汇报了一下。

    “主公,末将率军杀至临淄城门下,恰逢和太守龚景所率的民兵相遇,故与那临淄太守龚景会过面,其提到青州刺史赵琰曾率全城郡兵出城与黄巾反贼厮杀作战,至今生死未卜,恐为贼军所擒,托末将于乱军之中营救,说来也运气,末将还真的从黄巾反贼手中救下了一些俘虏,只是尚不知是否为那龚景所说之人。”

    龚景的为人,高堂隆之前并不相识,也未曾结交,不敢打包票,若是龚景和邹靖皆事后翻脸不认人,说高堂隆未曾出手帮青州解围,还真拿这事没办法。

    难不成还能像黄巾反贼一样,率军冲击临淄郡城,那可就乱套了。因此,高堂隆此时也心生希望,但愿从千军万马之中,随意搭救的人能够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