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诸葛天下-第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装追殴庖恢е鞫蜕厦诺木印�
于是,黄巾大军不假思索,一拥而上。跟在刘备军的后面,一路穷追不舍。黄巾军也是没办法,临淄城那又挤不进,好歹追着刘备军还有一丝希望,万一追上了,也能有所斩获。
黄巾大军不知不觉追了好几里,毕竟前头的黄巾军想停下也不行,后面的人一直往前走,只好一路被挟带而行。大概有十来万的黄巾军仍然不肯放弃,死死地追着刘备军。
直到黄巾军遇到了一个山岭,山岭大概只能同时允许五六千人通过,前头的黄巾大军已是过了山岭,中间的黄巾军正在缓慢通过,后面的则紧跟着往前挤。
异变突生!
一路奔跑假装逃命的刘备军撕下诈败的面具,突然全军一齐鸣金,鸣金声震入天,尽传人耳。紧接着,只见山岭的两边,左右各有一军,齐齐迎出。
只见,左边是关羽杀出,一千军兵快速冲出,杀声不断;右边是张飞杀出,同样是一千军兵急步靠近,口号响天。
更令黄巾军心惊胆颤的是二军皆军威极盛,人声鼎沸,一眼看去,尘土飞扬,不知来的兵马到底有多少。
原来,关羽和张飞在所剩不多的战马尾巴上,皆绑上了树枝,战马一奔跑起来,扬起的沙尘,竟是漫天飞扬,迷糊了黄巾军的视线。
未知是最恐惧的。
黄巾军怕了,于是纷纷停下脚步,不再追前面的刘备军,而是准备像昨天一样,返回临淄城下的黄巾大本营,避免被埋伏的官兵所围杀。
毕竟,说不定来的是千军万马,早点跑回去,以临淄城下的黄巾大军,坚守官兵的围剿,问题应该不大。
可惜,事与愿违。
刘备见左右两军齐出,乃关羽和张飞引军设伏成功,正势如破竹杀来。刘备当机立断,也鼓动本部的一千军兵不再逃跑,而是掉转马头,回过身来追杀一心逃回的黄巾大军。
前有刘备堵住了去路,左右两边又是关羽和张飞杀来,一阵尘土飞扬,不知有多少官兵杀至,黄巾大军无心恋战,只好往回逃。
这下子,乐子可就大了。
前面的黄巾反贼拼命往回推,择路逃跑,中间的黄巾反贼见前头的人折回,又听闻到大量官兵喊杀喊打的声响,也开始掉头,准备往回逃跑。
然而后面的黄巾反贼只知闹哄哄的,不明所已,仍是往前推进。毕竟,十多万人组成的黄巾大军,自然难以做到如同臂使,首尾呼应。
于是,你推我搡之下,夹在中间被推倒在地,从而被践踏而死的黄巾反贼多如牛毛,难以计数。
好在,关羽和张飞为了埋伏不被发现,在山岭的一边,离黄巾大军比较远,而刘备军之前为了逃命诈败,也离黄巾大军有一段距离。
待三路夹攻,杀到黄巾大军眼前之后,以刘备等人的三千军兵对黄巾大军的打击,就像是天下毛毛雨。不久,黄巾大军总算是掉转好了,全军同向,往来时的路返回。
却是不同于昨天,昨天气冲冲,势昂昂,追杀着大汉官兵,何其威武。今天难遏颓势,不止溃逃。只能说,战场上的事,也如棋局变幻无常。
谁能想,短短的几个时辰,即攻守互变,追逃互换。从黄巾大军追着军兵,演变成大汉官兵撵着反贼。更为可笑的是,官兵仅仅只有三千来人,兵马不破万,却追着十多万的黄巾反贼,一路奔逃。
可惜,知道真相的往往只是少数,十多万的黄巾反贼属于大多数,自然不会知晓眼前的官兵仍然是昨天那一股人,无论是将领,还是人数,始终如此,一成不变。
黄巾大军变得溃乱,在青州也无处可去,只好拼命往临淄城下跑去,寻找友军。
刘备等人率领着军兵,一路杀来,驱赶着十多万的黄巾反贼往临淄城下冲去。
一时之间,诸葛亮在山坡上静静观看,不由感叹:
真乃奇观!
第110章 趁机跟上去()
诸葛亮看着刘备、关羽和张飞各自率领着一支军队,三路夹攻,不断地将黄巾大军驱逐回临淄郡城,就知这战胜负已定。
剩下的无非就是按部就班,履行计划,即可解青州之围,又建一功。诸葛亮向身边的高堂隆挥了挥手,示意可以先行去准备,以便掌握战场节奏,待黄巾大军溃回到临淄城下,另出一路,再次形成三面围攻。
若是龚景知势,则里应外合,更是能一举全灭黄巾娥贼,纵是龚景保守,也能解了青州久围之势,暂时打散黄巾大军。
高堂隆点头会意,却是犹犹豫豫,不愿离去做战前准备,而是眼角瞅向站在诸葛亮身边十来步的邓茂。邓茂新降,未有战功,理应身先士卒,上阵杀敌,以获信任和军威。
高堂隆信不过邓茂,倒不是怕邓茂会有什么异心,反而是怕邓茂手下的山贼,过惯了有利则沾,有险则逃。战场上的事,难有定数,若是进攻不利,邓茂要是被怂动潜逃,那诸葛亮的安全就成了问题。
最好的方法是把邓茂派上战场,观其表现,也好让军中士卒明其心志,立其勇威,以军功说话,以武艺服人。
诸葛亮自然是明白高堂隆心中所想,却不以为意,但也不愿违逆高堂隆的一片忠心。于是,诸葛亮将邓茂也唤至身前,对二人补充道:
“二位将军,如今黄巾反贼大乱,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等须利用好此次机会,再建奇功。令高将军留下三百亲信交予邓将军统领,于此地护我等周全,其余全军皆交由高将军统率,前去策应邹靖军,待邹靖军驱逐乱军到达临淄城下,则以另一个方向奇袭围城的黄巾大军,一同汇军于临淄郡城,解青州之围。”
诸葛亮常年身在军中,早对各种军中可能会发生的事务处理得心应手,既然高堂隆会有此想法,相信泰平军之中有相同想法的也大有人在。
诸葛亮瞬间就想到了破解的方案,让邓茂的部众全部交给高堂隆统领,前去杀敌建功,而留下三百高堂隆亲自挑选的亲信,绝对不会被策反的军兵留在诸葛亮身边。
虽说交给邓茂统领,若是邓茂为了救诸葛亮,或者讨敌,可能就指挥如有神助,若是为了逃跑,恐怕这些人并不会听从邓茂的军令。
“末将遵令。”
高堂隆想了想诸葛亮的安排,实在是无可挑剔。毕竟,总要有人带领泰平军前去冲锋陷阵,也总要有人留在诸葛亮的身边做好护卫。
难不成高堂隆为了留在诸葛亮身边做保卫,将二千多泰平军交给邓茂统领,前去破敌。高堂隆这个想都没想过,万一被黄巾大军之中有什么了不得的人物,能令邓茂回心转意,那二千泰平军岂不成了黄巾反贼的友军,说不定还能反过来牵制刘备军呢。
所以,高堂隆见诸葛亮如此安排,也算是退步,自是领令而去。
“末将遵命。”
邓茂一开始心里是不服的,好你个高堂隆,新投主公诸葛亮之后,一起也在军营中混了好些日子,表面上说得称兄道弟,一到关键时候却仍是信不过。
不过,邓茂也可以理解高堂隆,换成邓茂身在高堂隆的角度,也会不放心的。主要是邓茂当过山贼,又当过黄巾军,说起气节,对于进过太学的高堂隆还说,可能还不一定那么坚定和值得信任。
好在主公诸葛亮并没有像高堂隆一样起疑,而是仍然将三百亲信的统领权力交给了邓茂,看到这一点,邓茂的心里也放松了许多,并没有被架空,得不到重用。
邓茂也更加佩服诸葛亮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大汉也讲究气节,但没到万不得已,谁会多次折节另投他主,另拜主公。
邓茂也是一心想追随诸葛亮建功立业的,尤其是看到诸葛亮并没有因为高堂隆的多心,而对自己多加防范,邓茂感怀不已。
很快,高堂隆就挑选了三百个武艺与骑术皆相对优秀的亲信军兵留下保护诸葛亮的安全,并将统率的大权交接给了邓茂,然后就率领全部的泰平军和邓茂手下的部众,快速追随上刘备军的节奏,从另一方向包抄过去。
邓茂接手了这三百军兵,也开始整理军纪,并安排警戒,随时注意诸葛亮的身边敌情。邓茂也是想多多表现,尽快融纳到诸葛亮的直系之中。
毕竟,邓茂知道自身才能、武艺皆是中等,若是他日诸葛亮的手下能人辈出,而未能早日融入直系,恐怕难以混到个好军职。
青州临淄郡城内,太守龚景已经是一个多月劳心费神地安排守城了。
一开始,黄巾反贼人多,临淄郡城内好些官员都主张投降,尤其是得知到青州其他郡城已被黄巾大军攻陷,这种苗头更是日渐鼎盛。
好在龚景与刺史赵琰一番商量之后,力排众议,达成共识,坚决不投贼,哪怕以身殉国也在所不惜。
临淄城内,太守龚景的风评一直不错,无论是文官末吏,还是世家豪族,甚至是平民百姓,皆感恩龚景平日的付出,故而愿意追随龚景共同守城。
刺史赵琰也是威严极强之人,能镇压住军心,稳定军队,可惜,一开始赵琰和龚景过于小看黄巾反贼,想挫挫黄巾大军的锐气,赵琰亲率临淄城内全部军队出城迎战黄巾。
虽然军队骁勇善战,官兵装备精良,看起来威风凛凛,奈何一出城就被黄巾大军一拥而上,被层层包围。杀敌无数,可临淄郡城的全部军队并无一支能顺利返城,郡兵更是仅仅逃回少数人。
至于刺史赵琰,生死未知,龚景推测极可能被黄巾大军所擒,但龚景却不能大开城门,出城相救,怕黄巾大军瞄准时机,占据城门,那临淄也就不攻自破,只好失陷了。
因此,龚景不敢再犯险,带兵出城迎战,一来临淄城内军兵所剩无多,尚需要守城,二来龚景不在,人心思变,极可能被城内心思不定,意志不坚之人破城引黄巾大军而入。
第111章 缩头乌龟出来了()
守住城池,就是大功一件。
不过,自从得知刺史赵琰出师不利之后,纵是有异心的,也无法出城了,临淄城的四个城门早已被龚景派人用巨大的坚石给挡住锁死了。
但哪怕如此危急之际,龚景仍然没有放弃,而是一心守城,坚定待援。龚景相信大汉的救援大军一到,眼前的黄巾反贼必定不堪一击。
其实,龚景并不知道黄巾反贼造反是四面八方的,还以为全部的黄巾反贼都聚集于青州此处,才心生希望。若是龚景得知其他各州也是自身难保,恐怕龚景无法坚守这么久,早就举城投降。
皇天不负有心人。
谁也没有料到进攻幽州涿郡的黄巾大军如此之快就被诸葛亮等人所覆灭化解,又恰好收到了龚景的求援信,兼之刘焉想尽早地打发刘备这个愣头青,而刘备心里又不想在刘焉手下混了。
真是万事顺利,如有东风。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一切都那么刚刚好。
龚景昨天上了临淄城墙,就发现了援军已到。
不过,令龚景失望的是,这支援军的兵力实在是有限,受不住黄巾大军的围攻,不到一个时辰就只能仓促撤退。
可已经坚守到了这种地步了,龚景无法轻易言弃,更何况昨日已有援军到达,说不定后续的援军也离青州临淄不远了,没必要在努力这么久之后,又功亏一篑。
于是,龚景每天上城墙察看临淄城下的黄巾大军动静更加频繁了,期待着有一天出现新的机会,一举解青州之围。
龚景手头上虽然没有多少郡兵,但凭着以往的交情,龚景从各个世家豪族那借来了不少家将护卫,更是放榜招募乡勇,这些人统统都被龚景安排为民兵,编制成一军。
数量不算多,但也有二三千人。作为后备,准备作雷霆一击。
今天,龚景在临淄城上,果然又看到了远处大声呐喝,迎着黄巾反贼而来的大汉援军,心头一热,以为又出现了新的生机。
可惜,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龚景站得高,望得远,远远就能眺望到前来的援军又是昨天的那一支军队,甚至人数比昨天还少了许多,应是在昨天与黄巾大军短暂的一战之中,折损了不少。
龚景并不像昨天那样,内心激动不已。而是安静地看着这支援军的近况,不料龚景所想,这支援军刚一接触到黄巾反贼,又立即以昨天溃逃的姿势,再次上演了兵败如山倒的场景。
看得龚景心中阵阵无语,暗暗责骂这支援军统领真是无能之辈,还不如他一介文官上位的太守。龚景不甚在意这支援军的有无,而是一心关注守城事备。
于是,当黄巾大军像昨天一样追着这支援军到处跑的时候,龚景就收回了目光,准备�